王曉飛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
簡析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的中國化運用
王曉飛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馬克思晚年的研究視線逐漸轉移到東方國家問題上來,從提出亞細亞生產方式觀點入手,仔細分析了東方國家的歷史延續(xù)與發(fā)展前景,特別是根據俄國所處的歷史背景,提出俄國有可能不經過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至社會主義社會的論斷。飽經滄桑的中國自實行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命題,并經過實踐檢驗逐漸發(fā)展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從而繼承和發(fā)展了馬克思的東方社會理論。
亞細亞生產方式;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馬克思的東方社會理論是馬克思在晚年傾心研究的理論成果,它旨在探討東方國家的歷史發(fā)展軌跡,思索并研究以俄國為代表的東方社會國家如何不經過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并建立社會主義政權的重要理論。該理論遵循馬克思唯物史觀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是馬克思社會發(fā)展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主義中國,馬克思的東方社會理論融入到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每個階段,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創(chuàng)立與完善,為經濟文化落后的社會主義國家如何實現現代化提供了可行性參考,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升到一個嶄新的高度。
東方社會理論是馬克思以東方社會國家在19世紀60年代中至80年代初期的社會發(fā)展為研究背景,將俄國、印度和中國等東方國家列為研究對象,探索這些國家的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思考東方社會國家如何尋找在國民經濟整體偏弱的情況下實現現代化的道路。在該理論中,有兩個醒目的切入點:傳統(tǒng)東方文明的亞細亞生產方式與不經過“卡夫丁峽谷”。
(一)亞細亞生產方式
馬克思對亞細亞所有制形式的研究是從研究東方社會國家的傳統(tǒng)社會結構入手。眾所周知,“古老的東方文明有著悠久的歷史,東方社會的結構具有三個特點:土地公有制、村社制度的維系和中央集權的專制制度。” 亞細亞生產方式最早是在馬克思于《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對其唯物史觀進行論述初涉的。文中提到“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作是社會經濟形態(tài)演進的幾個時代。” 就其性質和社會形態(tài)的歸屬問題,學術界進行了多次討論。現在一般認為,勞動密集型的且效率低下的傳統(tǒng)農業(yè)是亞細亞生產方式的代表。
馬克思經過對東方國家特別是俄、印兩國土地所有制的研究,提出了“亞細亞生產方式是由土地公有、農村公社和封建集權專制制度三位一體的社會形態(tài)所構成?!?生活在古老東方社會的人們,土地所有權屬于國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也可以說是隸屬于君主,農民只享有土地的使用權,土地不得自由買賣;“人與人之間以血緣宗法為紐帶結成農村公社中央集權的專制制度順應社會的需要而生于這三者之間,土地作為生產資料是根本,農村公社作為生產力低下的情況下人們結成地域性的社會組織是核心,以土地公有制決定了的王權至上的專制主義為保證,這三個方面的相互作用表明亞細亞所有制形式并非處于靜止固化狀態(tài),而是始終處于一種動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之中,然最后卻未發(fā)展為一種能夠決定某種社會形態(tài)性質的相對獨立的生產方式?!?/p>
“亞細亞生產方式即是原始社會,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仔細通讀和研究了亨利·摩爾根的《古代社會》一書之后,證實了原始的共產制度既是社會經濟形態(tài)的邏輯條件,又是人類社會歷史的發(fā)源,” 并且根據書中的內容,加深了對古代氏族部落結構的認識,更全面的做出了從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轉變的路徑分析,拓展了關于原始社會形態(tài)的學說。另外,通過較為縝密的研究和分析促進了馬克思對亞洲歷史的深層次了解,這極大地豐富和發(fā)展了其唯物史觀的學說。
(二)不經過“卡夫丁峽谷”
1881年俄國早期的社會主義女活動家查蘇利奇代表較晚加入俄“勞動解放社”的成員就俄國歷史發(fā)展前景以及對俄國農村公社的命運等問題致信馬克思,咨詢他對這些事情的看法見解。
“卡夫丁峽谷”一詞最早見馬克思在1881年給查蘇利奇的第四封復信稿中,文中寫道“和控制著世界市場的西方生產同時存在,使俄國可以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而把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應用到公社中來”。 馬克思在復信中強烈評判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同時,強調西歐資本主義國家與俄國的國情不同,更為審慎的看待俄國公社的發(fā)展。馬克思正是根據自己對東方文明國家的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多年來對俄國社會結構和存在問題的探究,加之結合對農村公社的特殊二重性深刻剖析,繼而提出了俄國有可能會不經過 “卡夫丁峽谷”這一著名論斷。
“卡夫丁峽谷”一詞,是來自公元前321年第二次薩姆尼特戰(zhàn)爭。薩姆尼特人在古羅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峽谷擊敗了羅馬軍隊,羅馬軍隊提出投降。薩姆尼特人首領以兩支長矛做成“牛軛”狀,以這種屈辱的方式來驅散戰(zhàn)俘,“卡夫丁峽谷”一語由此得來。馬克思借用“卡夫丁峽谷”這一歷史典故,喻指資本主義生產所帶來的災難和可怕的波折,指明當時的俄國有可能不經過完全的資本主義發(fā)展階段來建立社會主義制度。
何謂農村公社的特殊二重性?西方國家通過“圈地運動”等殘忍的資本原始積累手段,強制性的將勞動者與土地相分離?!百Y產階級通過占有生產資料而獲得統(tǒng)治地位,利用對廣大土地所有者的剝奪,土地所有權的獲得,將農民對土地的依附關系轉移到商品生產和資本獲得上來,以此建立了殘忍的近代資本主義剝削制度”。
而處以資本主義鏈條最薄弱一環(huán)的俄國,其社會發(fā)展卻建立在另一歷史前提上。俄國一直采用農村公社制度,土地嚴禁成為農民的私有財產且不能私自買賣流轉。這里俄國的農村公社已不同于原始的公社,首先,農村公社割裂了維系氏族公社存在發(fā)展的血緣紐帶,而擴大了地域往來和商貿聯(lián)系的范圍;其次,雖然廣大的耕地仍屬公社所有,但是其分配已采用定期、產品私有的方式,這就不同于原始共產制的共同分配?;谝陨限r村公社和原始公社的不同決定了它自身具有兩重性:第一,公有制下的社會關系保證內部結構的穩(wěn)定性;第二,家庭的存在以及房屋的私有,分配制度下有利于個人,這刺激了私有制萌芽的出現,在所有制上存在公有制關系和私有制成分并存的現象,伴隨著二者矛盾的不斷加深,最終導致農村公社的瓦解。
基于此理論,馬克思認為當時擺在俄國面前的有兩條道路,第一,農村公社中的私有制壓制公有制,這表明俄國公社解體后會走向資本主義道路;第二,公社中的公有制因素戰(zhàn)勝私有制成分,與當時的國際環(huán)境相結合,西方資本主義正處于經濟危機之中,工人階級的不斷壯大以及無產階級革命的到來,整個社會正在逐步轉向質疑和抨擊私有制,人們有可能重新向往著集體所有制的生活,所以,俄國有可能不必經過資本主義制度和生產過程,借鑒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成果而跨越至社會主義社會。
當然,“卡夫丁峽谷”并非指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全過程,俄國的傳統(tǒng)農社制度與歐洲的近代工業(yè)文明是同時并存的,因為要將資本主義的文明成果應用到公社中去,它不可能排斥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一切。
東方國家可以在特定條件下不經過“卡夫丁峽谷”,實現無產階級統(tǒng)治,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在完成理論到現實,一國到多國的社會主義飛躍之后,我們并沒有看到社會主義國家的同時勝利。在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完善社會主義制度方面,蘇聯(lián)和中國的早期領導人都做過探索,雖然都對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做出貢獻,但仍未更好的解決道路問題。歷史來到社會主義建設和探索中走過彎路后百廢待興的中國,來自國際的各種目光再次聚焦于此,在提出和平與發(fā)展是當今世界主題的前提下,具有前瞻意識和大局觀念的鄧小平在總結國內外社會主義探索、建設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對馬克思的東方社會理論進行了擴展和延伸,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注入新鮮血液。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保證社會主義前進方向
社會主義國家現代化進程中需要借鑒資本主義國家的文明成果為自己所用,然而當今世界處于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并立的狀態(tài),社會主義國家無時無刻不受到來自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侵擾,如何保證在經濟文化水平落后的國家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中不會經歷政權動蕩,仍堅持社會主義的道路前進方向,一直困擾著馬克思主義者。
1979年的中國雖然正步入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正軌,但是由于以往長時間處于群眾運動下,社會上甚至黨內出現了一些思想動向。一方面,部分共產黨員仍舊教條式的理解與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十一屆三中全會制定的路線方針不甚理解;另一方面,部分人利用當時特殊的國情,鼓吹無政府主義和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想,從右的方面阻礙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路線。兩種錯誤傾向嚴重影響到當時青年的思想進步,造成社會上部分人思想混亂。
鄧小平認識到思想觀念的長期僵化是阻礙改革開放的重要因素,針對這種情況,鄧小平于1979年3月在北京召開的中共中央理論務虛會上提出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為當時我黨和人民統(tǒng)一思想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理論基礎,也成為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項基本原則”的提出雖距今已30多年,但是我們必須毫不動搖的堅持。當今面對資本主義國家采取新的手段的“和平演變”,國內部分自由主義興起等這些內外壓力,我們必須更加堅定的走社會主義道路,因為歷史告訴中國民族再也經不起改旗易幟、封閉僵化,只有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實現現代化。雖然建國初期的社會主義探索和建設過程中走過彎路,遇到過挫折,但是伴隨著我們逐步探索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我國的經濟建設得到飛速發(fā)展,經濟總量不斷增加,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得到發(fā)展,改革開放的成果正逐漸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共享,我們理所應當的堅定社會主義道路的自信。
(二)創(chuàng)造性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
馬克思與恩格斯所生活的時代,社會主義還未從理論走向真正的實踐,所以,馬克思沒有對未來社會發(fā)展階段進行詳細的設想,不過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一篇中首次明確的將“共產主義劃分為兩個階段,即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與共產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這已經將對未來社會的構想逐步具體化。列寧則進一步的將共產主義社會分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階段?!?而對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論述鮮有馬克思主義者提及。
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認為認清中國的國情是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正是基于中國共產黨對當時的社會性質和階級狀況的科學分析,把握住社會的主要矛盾,依靠人民群眾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新中國。建國后,特別在60年代以后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對國情的認識是不夠系統(tǒng)全面的。
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在分析和總結建國以來社會主義探索、建設的經驗教訓以及實行改革開放的實踐經驗基礎上,提出了立足基本國情,面對主要矛盾,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一根本要務。伴隨著開放改革的層度不斷加深,1987年黨的十三大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進行全面的闡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的核心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fā)展國民經濟。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提出,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是第一次,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豐富做出貢獻,也是鄧小平理論的基石。同時,在當時國內糾正了以往路線“左”的錯誤,我國的最大國情就是我們仍然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時至今日仍是黨制定和執(zhí)行政策、方針的根本出發(fā)點,可謂利國利民的戰(zhàn)略性理論。
(三)總結得失,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醞釀與提出
如果處在東方社會的國家在生產力水平和經濟總量遠低于英美等國的情況下率先跨越至社會主義社會,那么發(fā)展生產力將是其首要目標。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部分人認為經濟的發(fā)展導致社會關系的復雜,收入的差異會導致分配不均,最終會導致社會主義國家機器的崩塌和資本主義的死灰復燃,所以當時的理論界存在著“社會主義本質上是窮的”等論調。這些觀點曾經一度影響到社會主義國家的現代化建設,教條主義影響經濟的發(fā)展和人民收入的提高,這不利于社會秩序穩(wěn)定和生活水平的改善。
20世紀最后的十年的國際社會主義運動是不太平的十年,國內實行價格雙軌制后出現影響國民經濟發(fā)展的不健康因素,經濟增速放緩,改革“三步走”戰(zhàn)略面臨空前挑戰(zhàn)。與此同時,經濟前景的迷茫,引起理論思想屆部分人士對于改革開放提出質疑,對是否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構成挑戰(zhàn),黨內和部分群眾顧慮頗多,持觀望態(tài)度。
鄧小平以理論聯(lián)系實踐的科學態(tài)度,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國情的特殊性相結合,提出社會主義的首要的任務就是大力發(fā)展生產力。并在1992年南巡談話中提出“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這一社會主義本質觀點。該論述堅持了社會主義的前進方向,并做到了立足于時代大背景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時俱進,突破了長期困擾人們的姓“資”姓“社”的束縛,為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注入了活力。
(四)突破傳統(tǒng),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關于未來社會的構想,是社會實行計劃經濟,不存在市場交換和商品貨幣關系。蘇聯(lián)的農業(yè)全盤集體化和中國的“人民公社”運動給我們敲響警鐘。未來社會必須以高度發(fā)達的生產力水平為物質基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決不能脫節(jié)。馬克思主義是發(fā)展的理論,我們應該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不能教條式的照搬照抄,以往的教訓促使我們反思、重新認識傳統(tǒng)的計劃經濟體制和單一公有制。
面對著社會上僵化的思想觀念,黨內和群眾改革的步伐邁得不夠大、不夠堅決,鄧小平提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并非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qū)別…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可以存在市場?!?分三步走的戰(zhàn)略逐步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經濟體制改革初步構想的提出到2002年中共十六宣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的二十多年里,中國共產黨立足于改革開放這一偉大實踐,結合我國生產力發(fā)展水平,逐步探索出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做到了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配置手段的有機結合,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學說。另外,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全面推進改革開放的必然舉措,我國市場經濟地位不斷得到鞏固,為我國更多更好的參加全球經貿活動鋪平了道路,增強了我國的經濟競爭力。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曲折向前,鄧小平堅持和發(fā)展了馬克思的東方社會理論,通過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的偉大成就證明其理論具有強大生命力和時代價值。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不斷深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fā)展觀的相繼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得到極大豐富和完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伴隨著“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和五大發(fā)展理念的相繼提出,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相信黨提出的“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中國夢”一定會實現。
[1]李冬青.從歷史規(guī)律到歷史趨勢[D].吉林:吉林大學,2008.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
[3]景一峰.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的實踐和當代價值[D].山西:山西師范大學,2014.
[4] 白雪輝.對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的認識[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51.
[5] 閆衛(wèi)紅.論鄧小平對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的發(fā)展[J].青島農業(yè)大學(社會科學版),2007(3):38.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 (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25.
[7]陳潘俊.淺論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及其當代價值[J].經濟與社會發(fā)展,2012,10(5):19.
[8]高丹楓.從十八大報告談“跨越卡夫丁峽谷”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J].南陽理工學院學報,2014,6(1):7.
[9]鄧小平.鄧小平文選[M].(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10]王曉春,李群山.理論的巨大威力與改革開放的推動力——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J].宜春學院學報,2008,30(5):5.
[責任編輯:蔡新職]
Analysis on Chinese Application of Marx's Oriental Society Theory
Wang Xiaofei
(ZhongnanUniversityofEconomicsandLawWuhan430073Hubei)
The research sight of Marx in his later years gradually transferred to the eastern countries questions, starting from the view point of the Asiatic mode of production, he made a careful analysis on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eastern countries, especially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Russia, put forward that Russia may not go through capitalism “Kafdin Valley” to the socialist society vicissitudes.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China, Deng Xiaoping put forward a great proposition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a characteristics, which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fter practice, therefore, Marx's theory of oriental society theory has been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Asiatic mode of production; The “Cafudin Valley” of capitalism; Socialism; Modernization
2016-09-11
王曉飛,男,山東濟寧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學社會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
A811
A
1672-1047(2016)05-0072-05
10.3969/j.issn.1672-1047.2016.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