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棟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 歷史與文博學院,海南 三亞 572022)
?
重論天一閣藏明鈔本《天圣令》附《唐令》的制定年代及意義
劉 棟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 歷史與文博學院,海南 三亞 572022)
自《天圣令》發(fā)現(xiàn)以來,其制定之時仿效《唐令》是否制定于玄宗開元二十五年,研究者之間一直存在爭論。有學者認為這部《唐令》乃是德宗建中時期制定,又有學者認為其反應的是唐代中后期的制定,而且這三種意見均有可靠史料支撐?,F(xiàn)在從唐代、五代和宋代官府與私家藏書書目的記載來比較分析,結合唐宋有關律令修訂的記載,可以判斷,宋太宗時期朝廷至少有兩部制定于開元二十五年的《唐令》。一部收藏在館閣當中,淳化三年經(jīng)過??薄R徊渴窃诋敃r朝廷內(nèi)外官署手中,隨時因事修訂,作為處理部門專屬事務的依據(jù)?!短焓チ睢分贫ㄖ畷r仿效的正是后者。因此,《天圣令》附《唐令》的性質明了之后,對其文獻價值和研究價值就需要重新認識,而現(xiàn)今唐令復原的思路也將發(fā)生質的轉變。
天圣令;唐令;制定年代
浙江寧波天一閣博物館收藏的明鈔本《官品令》,經(jīng)過考證,戴建國先生判斷,這應當是宋代仁宗朝修纂的《天圣令》。*參見戴建國《天一閣藏明抄本〈官品令〉考》,載《歷史研究》1999第3期,第71-86頁。自1999年戴建國先生將這一發(fā)現(xiàn)介紹給學界以來,這一判斷已經(jīng)為學界認可,并成為研究者的普遍共識?,F(xiàn)存《天圣令》及附錄的《唐令》僅有十卷,但仍為學界研究唐宋之間歷史的發(fā)展和演變提供了寶貴資料。學人也藉此與傳世文獻展開多角度的專題研究,已經(jīng)取得豐碩的成果。關于《天圣令》仿效《唐令》制定年代的研究,依據(jù)傳世的唐宋文獻記載和令文自身蘊藏的信息,戴建國先生認為,這部《唐令》應是唐代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制定。
2006年隨著天一閣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天圣令》整理課題組將新發(fā)現(xiàn),且僅存十卷的《天圣令》及附錄《唐令》整理并刊布,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深入研究《天圣令》,在他們的推動之下,相關研究也日漸從表層的文獻研究擴展至深層的歷史研究。與此同時,關于《天圣令》附《唐令》的制定年代,各種其他的看法也漸次提出。學者眾說紛紜,迄今尚無一致見解。關于《天圣令》仿效的這部《唐令》的制定年代,學界目前大抵有三種看法。歷史學界的戴建國,日本學者坂上康俊、岡野誠等認為*參見坂上康俊《〈天圣令〉藍本唐令的年代推定》,載于劉后濱、榮新江主編《唐研究》第14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9-39頁。岡野誠所撰論文尚未寓目,其觀點見于坂上康俊的論述當中。,《天圣令》附《唐令》乃是開元二十五年制定。黃正建認為,《天圣令》附《唐令》并非開元二十五年制定《唐令》的原初面貌,而是經(jīng)過修訂,反映的是唐后期制度。*參見黃正建《〈天圣令〉附〈唐令〉是開元二十五年令嗎?》,載《中國史研究》2007年第4期,第90頁。盧向前、熊偉則認為,《天圣令》附《唐令》并非先前學者所認為的開元二十五年制定,而是唐德宗朝經(jīng)過刪定,最終制定的《建中令》。*參見盧向前、熊偉《〈天圣令〉所附〈唐令〉為建中令辨》,載袁行霈主編《國學研究》第22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28頁。黃正建此后在其主編的《天圣令與唐宋制度研究》一書中,再次詳述這一問題。他承認其他兩種主張論證大部分是成立的,且堅持自己的主張,同時提出一些問題以供后來者鉆研。*參見黃正建《〈天圣令〉附〈唐令〉是否為開元二十五年令》,載黃正建《〈天圣令〉與唐宋制度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48-52頁。也就是說,黃正建也認為,關于《天圣令》附《唐令》的制定年代,這三種說法皆有道理,但又都存在不足。下文將在此基礎之上,從兩個層面對這種認識進行整合,并提出新看法。
現(xiàn)存史籍對唐代律、令、格、式等法律規(guī)定在唐代、五代及北宋的存留情況均有記載。據(jù)《舊唐書》卷四六《經(jīng)籍上》、卷五○《刑法》、《新唐書》卷五六《刑法》、卷五八《藝文二》和《宋史》卷二○四《藝文三》記載,武德、貞觀、永徽之后,歷代對《唐令》修正或制定并未標注年代。而《舊五代史》卷一四七《刑法志》、《五代會要》卷九《定格令》和《冊府元龜》卷六一三《刑法部·定律令第五》記述,五代后梁朱溫篡奪唐祚之后,先命人依據(jù)此時仍在施行的唐代律令格式,制定《大梁格式律令》,然后下令追索諸道州縣所貯唐代“律令格式”,予以焚毀。至后唐建立,經(jīng)過戰(zhàn)火洗劫,以至于當時朝廷收藏法書,皆是后梁刪改者,京外諸道州縣,只有定州收藏二百八十六卷的唐代“格式律令”。從史籍引述的內(nèi)容來看,當時仍有唐代制定的《律》十二卷、《律疏》三十卷、《令》三十卷、《式》二十卷、《開元格》十卷、《格式律令事類》四十卷、《大和格》五十一卷、《刑法要錄》十卷、《開成格》十卷、《大中刑法格后敕》六十卷、《大中統(tǒng)類》十二卷。從這些法書的命名來看,此時保留下來的《唐令》并無顯著的時代特征。
從《宋會要輯稿》記載“國初,用唐律令格式外,又有元和刪定格后敕、大和新編后敕……顯德刑統(tǒng),皆參用焉”[1]6462一語來看,唐代“律令格式”在宋初仍在適用,但到底是通過什么方式和途徑適用則無從探究。王應麟《玉?!肪砹对t令·律令下》在考辨“天圣附令敕”之時,記述“天圣四年有司言,敕復增置六千余條,命官刪定。時以唐令有與本朝事異者,亦命官修定”[2]1257。由此可知,當時朝廷雖仍在采用《唐令》處理政務,但具體令文規(guī)定若與當時社會情況不符,還要經(jīng)過修定,并與當時制定的新規(guī)定配合,才能在實際中施行,并非直接適用。王應麟緊接著在考辨“天圣新修令”之時,又記述“先是,詔參政呂夷簡等參定令文。乃命龐籍、宋郊為修令官,取唐令為本,參以新制”[2]1257。據(jù)此可知,天圣四年,朝廷已經(jīng)開始“參定”當時仍舊適用的《唐令》,為的是更加符合當時制度轉型和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但是,朝廷隨后又不知緣何,開始制定宋朝第一部律令。其具體辦法:“凡取唐令為本,先舉見行者,因其舊文,參以新制定之。其今不行者,亦隨存焉?!盵1]6463天圣七年(1029年),奉詔修令官員上奏,新《令》修纂完畢,其在此時還未冠以《天圣令》。天圣十年,朝廷下詔新修《令》頒行天下。這部《宋令》被稱作《天圣令》自當在另外修纂新《令》并頒行,但前《令》又未全部停廢之后,如此命名以示前后區(qū)別。在《天圣令》頒行之后,朝廷內(nèi)外百司在處置日常事務之際不再依據(jù)《唐令》,官員赴任或升遷之際由朝廷主持的有關律令知識的考試,以及科舉考試科目中法科自此以后也不再選用《唐令》,因而其日漸淡出宋人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認識。因此,《天圣令》脫胎自《唐令》,但這一版本的《唐令》早已湮沒,宋人記述也稀少,現(xiàn)今已經(jīng)無從追索其制定時間和編纂者。
宋代官府和私家藏書書目著錄一部《唐令》,或許可藉此略窺一斑。宋仁宗景祐時期,曾命大臣為當時朝廷藏書機構,昭文館、史館、集賢館和秘閣貯藏書籍編纂書目。慶歷元年(1041年),王堯臣、歐陽修等完成編纂,仁宗賜名為《崇文總目》。宋本《崇文總目》原書早已散佚,現(xiàn)今保存文本記載,朝廷藏書當中確實收錄《唐令》一部,但并未標注編纂者和成書時間。*參見[宋]王堯臣等著,[清]錢繹等輯釋《崇文總目》卷二《刑法類》,后知不足齋叢書校刊本,第38頁。北宋末至南宋初期,晁公武的《郡齋讀書志》并未著錄《唐令》的情況。*參見[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宛委別藏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23-228頁。南宋尤袤的《遂初堂書目》僅記“開元格并律令”[3],關于《唐令》的保存情況則語焉不詳。如上所述,宋仁宗天圣以后,《唐令》已經(jīng)全部停廢。其既不再規(guī)范當時人的行為方式,又不是科舉的考試科目和應考內(nèi)容。所以,《唐令》逐漸從當時社會中退出,直至蹤跡全無。對于當時人而言,他們接觸到朝廷收藏《唐令》的機緣少之又少。因此,宋仁宗朝天圣以后,《唐令》在社會中受眾規(guī)模較小,較大范圍內(nèi)流傳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識字之人、讀書人、甚至是藏書家雖然不容易見到此書,但也不是說此書情形就無人知曉。嘉祐五年(1060年)至熙寧二年(1069年),曾鞏擔任館閣校勘、集賢校理,整理、??惫艜瞧渎氊熕凇,F(xiàn)今在曾鞏《元豐類稿》卷一一《序》收錄一篇序言,名曰《唐令目錄序》。*參見[宋]曾鞏《元豐類稿》,世界書局,1985年版,景印《摛藻堂欽定四庫全書薈要》本,第374冊,第268-269頁。從序言內(nèi)容來看,曾鞏講述自己閱讀《唐令》之后的感想。令人產(chǎn)生疑問的是,同卷收錄的《新序目錄序》和《禮閣新儀目錄序》,曾鞏都提到了現(xiàn)存卷帙多少、編纂時間和編撰者,但是在《唐令目錄序》僅說“唐令三十篇”,其余則未提及。另外,王應麟《玉?!肪砹对t令下·律令下》記述“唐貞觀律”之時,他在引述《新唐書》卷五八《藝文二》的記載之后,又說“唐令三十篇曾鞏為目錄序”“崇文目同”[2]1246。據(jù)此可知,宋廷收藏《唐令》編纂時間和編纂者要么明白清楚,要么就是無從追查。
陳振孫的《直齋書錄解題》著錄“唐令三十卷、式二十卷”,并在解題中云“唐開元中宋璟、蘇頲、盧從愿等所刪定??妓囄闹揪頂?shù)同,更同光、天福校定。至本朝淳化中右贊善大夫潘憲、著作郎王泗??逼淦?、條例,頗與今見行令、式有不同者”[4]。檢《舊唐書》卷五○《刑法》、《新唐書》卷五八《藝文二》可知,引文中“令、式”修纂完成于開元七年,開元二十五年經(jīng)過李林甫等刪定。王應麟《玉?!肪砹对t令·律令下》在考辨“淳化編敕”之時,王氏記述“太宗以開元二十六年所定令式修為淳化令式”[2]1255。這條材料為日本學者仁井田陞先生相信。在為《唐令拾遺》撰寫的《序言》中,他認為,宋太宗命官以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刪定的《令》《式》為模本,開始編撰宋朝的第一部《令》《式》。*參見[日]仁井田陞《唐令拾遺·序論》,栗勁、霍存福、王占通、郭延德編譯,長春出版社,1989年版,第801-851頁。
然而,這條史料的真實涵義卻并非學者先前所認定的那樣。樓勁先生在《辨所謂“淳化令式”》一文中,依據(jù)宋代相關文獻記載,經(jīng)過互證比勘,已經(jīng)指出仁井田陞在這條史料理解上的偏差。樓勁認為,王應麟記述的“修為淳化令式”,實質“只有文本??币饬x而并無立法意義”[5]。其實,王應麟在《玉海》卷六六《詔令·律令下》考辨“唐開元前格”之際,他引述“中興書目”記載:“唐式二十卷,開元七年上,二十六年,李林甫等刊定?;食净晷???!盵2]1250基于此,我也認為,王應麟記述的“太宗以開元二十六年所定令式修為淳化令式”,實際上僅是校勘文本的意思。王應麟在引文中提到的“中興書目”,指的是宋孝宗淳熙年間陳骙編纂《中興館閣書目》。這條史料又與陳振孫的記載相似,對著錄《唐令》《唐式》的編纂時間、編纂者和流傳情況有明確的記載。這就暗示出兩種可能性。第一,陳振孫、陳骙都沒見到《唐令》《唐式》實物,那么他們相近的說法或許來自同一史源,即此時流傳的《崇文總目》。如上所述,曾鞏僅說“唐令三十篇”,至于所見《唐令》的卷帙多少、編纂時間和編纂者并未記述。因此,陳振孫、陳骙的記述與其是否必然存在差異,難以查實。第二,他們都見到實物,這就說明至少有一部制定于開元二十五年的《唐令》保存至南宋高宗、孝宗時期。但是,他們?nèi)怂娭镜降资遣皇峭话姹荆€有待更詳實的史料來說明。
再來看王應麟記述的“太宗以開元二十六年所定令式修為淳化令式”,他要表達什么意思呢?淳化三年,太宗任命潘憲、王泗校勘唐代令、式的篇目、條例,發(fā)現(xiàn)“(需要??钡摹短屏睢贰短剖健?頗與今見行(唐代)令、式有不同者”[4]。結合上文分析,這句話表明,此時朝廷至少收藏兩個版本的《唐令》。一種是令文篇章結構完整且年代較早的原始版本,但此時卻并未施行且收藏于館閣。另一種是部分令文已經(jīng)與原始版本不同的修正版本,但其仍在施行且在朝廷百司手中。因此,宋太宗淳化三年,朝廷任命官員,??钡摹疤拼睢⑹健睉橇钗纳形唇?jīng)過修正的原始版本,而參校的是當時仍在適用的《唐令》。由此可知,嘉祐年間,曾鞏所見是??北尽短屏睢?,因而曾鞏的記述中并未提及卷帙多少、編纂時間和編纂者。從這一點來說,先前《崇文總目》的編纂這、曾鞏、陳振孫和陳骙所見之《唐令》皆是??北?。那么,這部??北尽短屏睢凤@然就是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李林甫等刪定,與《通典》《唐會要》《冊府元龜》《舊唐書》和《新唐書》的記載相符。而潘憲、王泗通過比對修訂本《唐令》和《原始本《唐令》,發(fā)覺二者之異,這說明經(jīng)過參定的《唐令》令文并未抽出單作一冊,而是混雜在原來的篇章結構中。據(jù)此可知,宋初對于當時仍在適用的《唐令》的修正,就是在既有的《唐令》當中直接刪改具體令文。
如前文所述,制定于武德、貞觀和永徽時期的《唐令》,五代和北宋的文獻記述了其編纂時間、卷帙多少和編纂之人,其余著錄《唐令》標記的只有卷數(shù)多少。但上文已經(jīng)指出,北宋和南宋館閣收藏的正是開元二十五年制定,并經(jīng)過??钡摹短屏睢?。因此,《天圣令》效仿的這部《唐令》似乎應為開元二十五年制定,但事實卻并非如此。學者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并證實,從現(xiàn)存《天圣令》附《唐令》收錄的具體條文來看,仍有相當條款乃是此后頒布的詔令或敕文,然后成為《唐令》的條文,甚至成為《天圣令》的條文。牛來穎先生在《詔敕入令與唐令復原——以〈天圣令〉為切入點》一文中已經(jīng)指出這一點。*參見牛來穎《詔敕入令與唐令復原——以〈天圣令〉為切入點》,載《文史哲》2008年第4期,第105-112頁。這就引出一個疑問,既然史籍明確記載,開元二十五年之后,唐代“格式律令”并未再次進行全面徹底地梳理,那么,唐代中后期甚至五代時期形成的新規(guī)定又是如何成為早已制定的《唐令》條文?上文通過對南宋官府和私家藏書書目的分析,尤其是對王應麟記載的詳細解讀,提出宋初朝廷可能收藏兩部《唐令》,盡管兩者標記的制定時間均為開元二十五年,但是,卻又分為已經(jīng)停止施行的原始版本和仍在施行的修正版本。這種說法或許可以解釋先前的疑問。然而,這部既經(jīng)修正又仍在施行的《唐令》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為回答這個問題,下文對唐代“律令格式”及詔令、敕文的編纂稍作梳理。
現(xiàn)存各種史籍對唐代前期“律令格式”的修正和制定記載,內(nèi)容有詳有略,但其方式大抵相似,可以粗略分作“修正”和“制定”。*參見戴建國《唐宋變革時期的法律與社會》第二章《唐宋法典修訂方式和修纂體例的傳承演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律令格式的修正,謹以《舊唐書》卷四二《職官一》所述“自高宗之后,官名品秩,屢有改易。今錄永泰二年官品。其改易品秩者,注于官品之下。若改官名及職員有加減者,則各附之于本職云”[6]1786,這段記述為例,下文略作說明。這段引文的意思是,唐代宗永泰年間(765—766年),朝廷曾對當時適用的職官名稱及其品秩進行調整。職官名稱未曾改易,而品秩發(fā)生正從上下變動者,直接在原先適用的《官品令》中加注,表明先后之異。若是職官名稱有所改變,員額或增加或刪減,而品秩未有變動,則須在先前適用的《職員令》中相關職官名稱之下,以附錄的形式說明。同時,《官品令》中先前適用職官名稱之下也以附錄說明。而《舊唐書》卷五○《刑法志》亦記載,“龍朔二年,改易官號,因敕司刑太常伯源直心、少常伯李敬玄、司刑大夫李文禮等重定格式,惟改曹局之名,而不易篇第”[6]2142。這種方式是對律令格式的構成要素進行局部修正,但是整體并未發(fā)生結構性變化。這也是自唐高宗以來律令格式進行修正之時慣常采用的方式。
關于律令格式的制定方式,下文謹以開元二十五年最終制定的“律令格式”為例?!短茣肪砣?、《舊唐書》卷五○、《新唐書》卷五六和《冊府元龜》卷六一二、六一三皆有詳細記載。李林甫等,“共加刪輯舊格式律令及敕,總七千二十六條,其一千三百二十四條于事非要,并刪除之,二千一百八十條隨事?lián)p益,三千五百九十四條仍舊不改,總成律十二卷,律疏三十卷,令三十卷,式二十卷,開元新格十卷”[7]822。據(jù)此可知,此時朝廷采用的仍以先前的“律令格式”為主,再以臨時頒布的詔令、敕文為輔,經(jīng)過對這兩種規(guī)定進行添加、刪除和修訂之后,仍以既有的體系結構和篇目次序容納這些新舊混雜的規(guī)定,并以“律令格式”的形式再次頒布施行。由此,朝廷適用的規(guī)章制度實現(xiàn)臨時之舉與長久之制的動態(tài)平衡。
如所周知,法律制定通常滯后于社會情境和形勢的發(fā)展,因此,面對新出現(xiàn)的情況和新形成的局面,既有規(guī)定未曾規(guī)范,這時朝廷通過頒布“詔令或敕文”先進行權宜處置,等到社會情勢發(fā)展呈現(xiàn)穩(wěn)定狀態(tài),或是進入常態(tài)階段之后,再通過刪改已經(jīng)頒布的詔令,從而形成以前后相依、環(huán)環(huán)緊扣的規(guī)定為主要內(nèi)容的編敕,對新情況和新形勢進行規(guī)范和引導。因此,與“律令格式”的修正相比,其制定是對“律令格式”的構成要素有所替換,此后新頒的“律令格式”也因此附帶著更為濃烈的制定之時的特征。依據(jù)現(xiàn)存的文獻記載來看,唐代朝廷聚集人力物力對當時社會中施行的“律令格式”和詔令、敕文,從體系結構到篇目次序上進行細密的編纂,自唐高祖至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年)之前,幾乎歷代皇帝都要進行刪定。然而,自開元二十五年之后,朝廷卻再未進行大規(guī)模的修訂。從現(xiàn)存文獻記載來看,刪定已經(jīng)頒布的詔令、敕文正是唐代中晚期朝廷對當時社會中施行“新法律”的主要編纂方式。這一點可以從史籍記載得到證實。《新唐書》卷五八《藝文二》記載,開元二十五年之后,朝廷的法書臚列的多是刪定的制敕,如《元和格敕》《元和刪定制敕》《大和格后敕》《開成詳定格》《大中刑法總要格后敕》等等。*參見[宋]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1497頁。
至唐代朝廷不再對“律令格式”進行全面徹底地更新,隨著世事和時事的變化,這就引發(fā)出既有規(guī)定(律令格式)和新頒規(guī)定(詔令、敕文)在適用之時,何者為先,何者為后,采用哪條,廢棄哪條,這些抉擇易于引起紛爭。據(jù)《宋刑統(tǒng)》卷三○《斷罪引律令格式》,附錄唐代《敕》之《節(jié)文》可知,唐穆宗長慶三年(823年),御史臺奏請,“伏緣后敕,合破前格”[8]511,朝廷應允,并頒布敕文“一切取最向后敕為定”[8]?!短茣肪砣拧抖ǜ窳睢芬噍d,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七月,大理卿裴誼也說,“準御史臺近奏”[7]825,“一切取最后敕為定”[7]825。需要注意的是,此處“前格”并非僅指“律令格式”中的“格”,也包括“格”編纂完成之后,朝廷新頒詔令和敕文的總稱,即“格后敕”。這兩條引文說明,唐代中期以降,當時社會對人和事的規(guī)范大概分為律令格式、經(jīng)過刪定的制敕和新近頒布的詔令、敕文,而朝廷最新頒布的詔令或敕文適用最廣且效力最強。
綜上所述,唐代中晚期,朝廷仍在對“律令格式”和詔令敕文進行修訂,但卻不再融會貫通,而是各自梳理。朝廷對前者多是在既有的體系結構和編目次序之內(nèi)小修小補,例如上文提到的永泰二年《官品令》的修訂。而對后者進行編纂的方式則是,“分朋比類,刪去前后矛盾及理例重錯者,條流編次”[7]823,“所刪去者,伏請不焚,官同封印,付庫收貯”[7]824。仔細比較,這種方式實則類似先前對“律令格式”的制定。至于這種做法的原因,唐文宗開成元年(836年)三月,刑部侍郎狄兼謩在奏請刪定“制敕”時,曾說“伏以律令格式,著目雖始于秦、漢,歷代增修,皇朝貞觀、開元,又重刪定,理例精詳,難議刊改”[7]823。這或許也算一種說法。由此可知,開元二十五年之后,唐中晚期社會中施行的“律令格式”確實未曾如先前那樣,未與頒布的詔令、敕文結合,進行全面徹底的疏通,但也并非一成不變,而是在既有框架內(nèi)進行修正。對于社會中新出現(xiàn)而需要進行規(guī)范的情況,朝廷以頒布制敕的方式因應了社會的新需要。而這些新頒布的詔令敕文,有些最終融會進入既有的規(guī)定當中,例如,這部流傳至宋初,并仍在施行的開元二十五年制定的《唐令》在局部條文當中體現(xiàn)了與時俱進。有些經(jīng)過時間的沉淀和實踐的檢驗,經(jīng)過刪定成為“制敕”,卻比既有的“格式律令”更具規(guī)范效力。
再回過頭來看現(xiàn)存《天圣令》附《唐令》的制定年代。如上所述,這部《唐令》的部分令文則體現(xiàn)著不同年代的特征,然而其框架結構、篇目次序和相當部分令文來說,其應是開元二十五年制定,在此后的歷代屢經(jīng)修訂并一直施行的“新規(guī)定”。因此,這部流傳至宋代的《唐令》本身即是層累構成,即前文所述的制定于開元二十五年且此后屢經(jīng)修正的《唐令》。而《天圣令》所仿效的是修正版本的《唐令》,并非年代久遠的原始版本?;诖耍瑢W者對于現(xiàn)存《天圣令》附錄《唐令》的制定年代而產(chǎn)生的認識分歧,就可以得到合理解釋。明白了《天圣令》效仿《唐令》的性質,其與現(xiàn)存唐代史籍當中保存“《唐令》令文”的歧義之處也就好解釋了。
由此而來引出一個有關《唐令》復原的問題。從仁井田陞窮盡唐代史籍,參照保存至今的日本《養(yǎng)老律令》,逐條追索《唐令》令文,到依據(jù)《天圣令》成體系的復原《唐令》令文,皆存在一個明顯的疑問,即這些令文是何時頒布并施行的。這反映著唐代基本制度和社會經(jīng)濟狀況的變化發(fā)展。仁井田陞的方法或許會使得研究者難以對令文的施行時間進行準確判斷,卻不至引起其他問題。上文已經(jīng)指出,《天圣令》效仿的《唐令》應是層累構成。所以,現(xiàn)今依據(jù)《天圣令》來復原其所仿效《唐令》,會將本不在同一時代的令文放置在同一時代。這一點關系著學者對唐代重大制度或社會經(jīng)濟發(fā)生變遷的認知,也關系著學者對唐代基本史事的認識,更關系著對于唐代歷史的復原。另外,《天圣令》令文既有繼承自《唐令》的內(nèi)容,也有融會五代時期新頒布的內(nèi)容,學者若僅僅以復原唐令為目的,刪去宋令中無法辨別的部分而徑直復原為唐令,或許將無法注視到《天圣令》令文背后反映的唐五代至宋的制度變遷,失去對歷史演變過程中細微之處的洞察。因此,我認為,就研究《天圣令》而言,復原《唐令》令文很重要,但同樣重要的是,先要從相關文獻梳理出其所仿效《唐令》的基本性質,而后再對《天圣令》令文的涵義有徹底貼切的研究,揭示唐五代至宋的制度演變和社會經(jīng)濟的變遷,最終為認識這一歷史時期的演變增添一份堅實的支持。
[1][清]徐松.宋會要輯稿[M].北京:中華書局,1957.
[2][宋]王應麟.玉海[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
[3][宋]尤袤.遂初堂書目[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13.
[4][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M].長沙:商務印書館,1937:217.
[5]樓勁.辨所謂“淳化令式”[J].敦煌學輯刊,2005(2):382-383.
[6][后晉]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7][宋]王溥.唐會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8][宋]竇儀.宋刑統(tǒng)[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511.
(編校:王旭東)
Re-exploration of the Time of Legisl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TangStatutesAppended to theTianshengStatutesRestored in Tianyi Chamber
LIU Do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Museology, Hainan Tropical Ocean University, Sanya Hainan 572022, China)
Since the discovery ofTianshengStatutes, researchers have been discussing whether they were legislated asTangStatutesin the 25thyear of Kaiyuan in Xuanzong period. Some considered they were compiled in Jianzhong of Dezong period, while some held that the statutes reflec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crees in the middle and late Tang Dynasty. Those three opinions all rely on reliable historical materials.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and personal book collections in Tang Dynasty, Five Dynasties, and Song Dynasty, there were at least two versions ofTangStatutesin the 25th year of Kaiyuan. One was preserved in Guan-Ge, which was emendated in the 3rd year of Chunhua. The other revised for things at any moment was used by officials in imperial government as the
for the specific issues. The legislation of Tiansheng Statutes imitated the latter. Therefore, the literature and research value of Tiansheng Statutes and the idea of restoration forTangStatuteswould be renewed.
Tiansheng Statutes;TangStatutes; time of legislation
2016-03-10
劉棟(1986-), 男,陜西鳳翔人,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歷史與文博學院助教,博士,研究方向為宋史。
D929;K242
A
1008-6722(2016)03-0085-06
10.13307/j.issn.1008-6722.2016.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