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穎 杜 鵑 王建楠(河北民族師范學(xué)院 圖書館,河北 承德 067000)
?
從《八旬萬壽盛典圖》看乾隆時期清宮的戲曲活動
——以避暑山莊清音閣為例
王 穎 杜 鵑 王建楠
(河北民族師范學(xué)院 圖書館,河北 承德 067000)
摘 要:戲曲藝術(shù)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清代皇家對戲曲的注重,實際是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認(rèn)同。隨著乾隆朝經(jīng)濟、文化的繁榮和政治上的需要,避暑山莊進入了它的極盛時期。福壽園清音閣戲臺的營建,直接決定著避暑山莊的戲曲活動。避暑山莊清音閣戲臺與類似戲臺不同,它更富有滿、漢、蒙民族藝術(shù)與宮廷戲曲藝術(shù)相融合的特色。避暑山莊清音閣的營造原因及當(dāng)年的戲曲活動,不僅為探索我國戲曲藝術(shù)發(fā)展史提供了重要參考資料,同時對研究宮廷戲曲與民間戲曲的交流與融匯,有不可忽視的歷史價值。
關(guān)鍵詞:清音閣;戲曲;活動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大學(xué)士阿桂等74人開始奉旨編纂《八旬萬壽盛典圖》記錄乾隆皇帝八旬生日慶典時的盛況,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十月全書編纂完畢。全書分為八部分:其中卷78至卷88為《八旬萬壽盛典圖》[1],共211幅木版刻畫圖。《八旬萬壽盛典圖》是一部對清代宮廷慶典活動和戲劇演出場面記錄較為詳細(xì)的圖畫,它內(nèi)容豐富,形象直觀,鐫刻精良,線條流暢,是一部是十分難得的畫圖史料?!栋搜f壽盛典圖》木刻版畫圖再現(xiàn)了當(dāng)年京城圓明園與西華門之間的戲曲演出場面,其中所有的劇目都曾在避暑山莊清音閣、木蘭圍場演出過。經(jīng)查閱清代宮廷戲曲史料,對照《八旬萬壽盛典圖》,求教滿族文藝工作先輩,可以肯定《八旬萬壽盛典圖》木刻版畫所描繪內(nèi)容翔實,是對清代宮廷戲曲及滿族藝術(shù)形式的生動展示。本文通過對清宮戲劇史料與《八旬萬壽盛典圖》木刻版畫對照研究,挖掘?qū)m廷戲曲活動的史料價值。
清代為了滿足皇帝休閑消遣的需要,凡是皇帝經(jīng)常出入的皇宮、行宮苑囿,都建有各種類型和功能的戲臺,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室內(nèi)小戲臺、單層戲臺和三層樓閣式大戲樓。
室內(nèi)小戲臺:結(jié)構(gòu)比較簡單,多在室內(nèi)搭建,一般兩三米見方,臺面較地面僅略高數(shù)寸,且與帝后居住寢宮較近。避暑山莊的室內(nèi)小戲臺建在宮殿區(qū)的“云山勝地”處,位于樓下西間,長寬僅丈余。上層的樓板就是戲臺的臺頂,上無頂蓋。所演多為宴戲,花唱、曲藝等,看戲主要是居住在后寢的帝后嬪妃等少數(shù)人。
單層樓戲臺:規(guī)模略大,建在一個臺基上,臺基一般高度為1米左右。如康熙年間建造,坐落在苑景區(qū)如意洲延薰山館東面“浮片玉”戲臺,是一座重檐歇山的單層戲樓,由門殿、戲臺、看戲樓、彩廊組成一個方院。臺高0.78米,面寬7.80米,進深5.94米,整個戲樓以12根明柱支撐,臺口4根,兩側(cè)各4根;舞臺三面有46厘米高的小圍欄??滴躅}額“一片云”。舞臺上下門通往五間扮戲房,對面是觀戲的閱臺。在康熙時期,逢年過節(jié),過生日,凡有大型慶?;顒?,都在這里演戲。乾隆題“浮片玉”,并將其列為乾隆36景之一。乾隆年間建起了清音閣大戲樓以后,這里就變成了中等戲臺了。除帝后嬪妃在此看戲而外,只有近支的王爺、福晉才有幸在此同看。
三層樓閣式大戲樓:清宮三層大戲樓的構(gòu)造獨特,主要建有三層樓閣,從上到下分別被稱為福臺、祿臺和壽臺。底層壽臺的后部還有一個二層臺,名為仙樓,演出可以在多重臺面上進行表現(xiàn)復(fù)雜的場景。北京故宮的暢音閣大戲樓、頤和園的德和園戲樓、圓明園的清音閣、避暑山莊的清音閣大戲樓,被譽為清代“崇臺三層”的四大戲樓。這四座大戲樓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相似,但也各有自己的獨特之處。
避暑山莊的清音閣戲樓,建造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坐落在松鶴齋之東的東宮景區(qū)內(nèi)。清音閣是一座“三層樓式”大戲臺,它坐南朝北,平面呈“吉”字形,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每層上有檐有臺,最上層是“福臺”、中層是“祿臺”、下層是“壽臺”,取福祿壽三星吉祥之意。下層臺高約1.60米,臺面寬三間,16.69米,進深三間,14.45米,近似方形。各層檐下都有乾隆帝題寫的匾額,上層為“清音閣”,中層為“云山韶濩”,下層為“響葉鈞天”?!吧貫C”是專指宮廷音樂曲,“響葉”是指民間小令。乾隆帝題寫的這兩幅匾額,充分代表了他希望宮廷音樂和民間戲劇相互融合的愿望。清音閣舞臺的天棚上設(shè)有天井,壽臺的臺板下有地井。這種帶有天井、地井的建筑設(shè)施,不僅使演出的音響效果良好,還可以有效地使用各種砌末,是清宮專供演“九九大慶”及“連臺本戲”之類大戲的戲臺。
清音閣對面是福壽園,它五楹兩層,左右有重層長廊,與清音閣南的三層樓相連。福壽園是慶賚燕饗時皇帝自己起坐的地方,樓上高掛珠簾是后妃看戲的地方,兩廂重層長廊用來招待外國使節(jié)和少族民族王公大臣。乾隆年間,每逢重大慶典,都先在澹泊敬誠殿內(nèi)舉行隆重儀式,然后到清音閣賜宴、觀戲。看戲的除了皇帝后妃外,有文武官員、外國使臣及邊疆各少數(shù)民族的王公、臺吉等。乾隆四十五年(1780),朝鮮使團正使樸趾源,參加了在避暑山莊舉辦的乾隆皇帝七旬萬壽慶典。他在日記中記錄了清音閣萬壽慶典演出情景:“另立戲臺于行宮東,樓閣皆重檐,高可建五丈旗,廣可容數(shù)萬人。設(shè)撤之際,不相罥礙。臺左右木假山,高與閣齊,而瓊樹瑤林,蒙絡(luò)其上,剪彩為花,綴珠為菜……歌聲皆羽調(diào)倍清,而樂律皆高亮”。[2]慶典中恢弘的戲曲演出場面使他欽羨不已。
乾隆朝進士,軍機處章京趙翼,曾先后四次扈從乾隆帝木蘭秋獵,在避暑山莊清音閣看戲,他在筆記中載:“余嘗于熱河行宮見之。上秋狝至熱河,蒙古諸王皆覲。中秋前二日,為萬壽節(jié)。是以月之六日,即演大戲。至十五日止,所演戲率用《西游記》《封神傳》等小說中神仙鬼怪之類。取其荒幻不經(jīng),無所觸忌,且可憑空點綴,排引多人,離奇變詭作大觀也。戲臺闊九筵,凡三層。所扮妖魅,有自上而下者,自下突出者,甚至兩廂樓亦作化人居,而跨駝舞馬,則庭中亦滿焉”。[3]清音閣自建成起,乾隆皇帝每年都要在此舉行慶典和觀戲活動,這里的戲曲演出與宮廷儀典活動緊密地結(jié)合在一起。
清代初期,宮廷戲劇以昆腔、弋陽腔為主。乾隆五十五年(1790),乾隆八旬萬壽節(jié)期間,多種地方戲班進京獻(xiàn)藝,梆子腔、亂彈、京劇相繼傳入宮中,以后京劇以絕對優(yōu)勢占據(jù)了。
乾隆時期,國力強盛,清宮戲曲活動也達(dá)到鼎盛時期。清昭梿《嘯亭續(xù)錄·卷一》載:“乾隆初,純皇帝以海內(nèi)升平,命張文敏制諸院本進呈,以備樂部演習(xí),凡各節(jié)令皆奏演。其時典故如屈子競渡,子安題閣諸事,無不譜入,謂之月令承應(yīng)。其于內(nèi)庭諸喜慶事,奏演祥征瑞應(yīng)者,謂之‘法宮雅奏’。其于萬壽節(jié)前后奏演群仙神道添籌錫禧,以及黃童白叟含哺鼓腹者,謂之‘九九大慶’”。[4]這些承應(yīng)戲在乾隆年間是由宮中樂部所屬的演戲機構(gòu)—“和聲署”的演員承應(yīng)演出。
1950年北京“清宮廷戲曲史料實物展覽會”[5]所記,避暑山莊清音閣上演的劇目概括開列:“法宮雅奏”戲目:“開場承應(yīng)”戲目共46出,“月令承應(yīng)”戲目共63出,“承應(yīng)大戲”戲目40多出。“九九大慶”戲目:“承應(yīng)宴戲”戲目有20幾出。“承應(yīng)壽戲”戲目共20多出,“承應(yīng)燈戲”戲目20多出?!?本大戲”共1063出,由于“5本大戲”是用昆腔套曲結(jié)構(gòu)譜成,承德老藝人皆稱它為“套曲大戲”。
連臺本大戲。清宮連臺本大戲有《升平寶筏》《勸善金科》《鼎峙春秋》《昭代簫韶》和《忠義璇圖》5部,均為昆山腔、弋陽腔。此戲在紫禁城或避暑山莊清音閣演出,使用三層大戲臺,角色之多,場面大,需要制作精良的砌末、戲衣等,是一般的民族傳統(tǒng)劇目無法比擬的。連臺本大戲故事完整,情節(jié)曲折,人物形象鮮明,其突出的特點是“長”。避暑山莊清音閣在乾隆至咸豐時期成為這些劇目重要演出場所。
《八旬萬壽盛典圖》卷77、115畫圖,連臺本戲《升平寶筏》演出的選場。《升平寶筏》是張照按《西游記》改編的連臺大戲,有10本,每本24出,計240出,清初到清中葉的宮廷戲曲舞臺上曾多次上演,是宮中比較受歡迎的戲。這臺連本大戲,在三層大戲樓演出時,舞臺帶有天上、地下的很多特技效果,所使用的演職人員就更多。扈從文臣趙翼曾在避暑山莊清音閣看《升平寶筏》的演出并記載:“至唐玄奘雷音寺取經(jīng)之日,如來上殿,伽葉、羅漢、辟支、聲聞,高下分九層,列坐幾千人,而臺仍綽有余地”。[3]
朝鮮使臣柳得恭在觀看了乾隆五十五年(1790)《升平寶筏》的演出之后,寫了一首《圓明園扮戲》詩:“督撫分供結(jié)彩錢,中堂祝獻(xiàn)萬斯年。一旬演出《西游記》,完了《升平寶筏》筵”。[6]詩中洋溢的贊譽之意也是溢于言表的。從清人的筆記中,可以看出作為清代宮廷演戲高潮時期,《升平寶筏》在避暑山莊清音閣的演出,場面氣勢十分盛大。
清宮承應(yīng)戲。據(jù)現(xiàn)有清宮保存劇目,“內(nèi)廷演劇大致可分為觀賞戲和儀典戲”。[7]為了適應(yīng)逐漸增多的各種儀典的需求,乾隆年間,張照等人奉旨撰寫并修改了前朝大量的宮廷戲劇本,著重編寫了一些與年節(jié)、時令、喜慶活動內(nèi)容有關(guān)的劇目,為內(nèi)廷的演出樹立了規(guī)范。從此各節(jié)令及喜慶活動,都有內(nèi)容相關(guān)的劇目演出,
《八旬萬壽盛典圖》卷78,110畫圖,清宮承應(yīng)壽戲《八方向化》就是代表作之一。這出大戲要有幾百名演員。圖中所繪演員扮演各民族的覲見者和貢使者,從舞臺前排照的文字中可看出,前三位行大禮者,是安南國王阮光平、朝鮮特使柳得恭、緬甸國王御使。南掌(老撾)使者于后。引領(lǐng)陪同行禮者為王公、大臣、八旗都統(tǒng)、軍機侍衛(wèi)等。皇帝乘金頂大轎,由御前侍衛(wèi)引領(lǐng)宗室親王護駕徐徐向前。御道兩側(cè)八旗族眾、地方文武官員,喇嘛僧眾,夾道跪伏恭?!叭f壽”。在這類戲劇中,演劇的內(nèi)容與形式,大多寫周邊國家派使臣前來朝貢,眾仙朝賀萬壽,必然要以展示大清國的實力,體現(xiàn)“國威”為目的。使得萬壽戲的演出風(fēng)格呈現(xiàn)出排場浩大,場面隆重、華麗的特點。乾隆五十五年(1790),為乾隆皇帝八十大壽,朝鮮、琉球、安南、巴勒布(尼泊爾)等使節(jié)到避暑山莊為乾隆祝壽。慶壽活動從熱河行宮開始,中經(jīng)圓明園,最后在北京的紫禁城落幕。使臣阮光平到熱河避暑山莊祝賀乾隆八十壽辰,“班次親王下,郡王上,賜御制詩章,受冠帶歸”,[8]七月十一日,安南使團在避暑山莊,以臣藩之儀拜見乾隆皇帝,乾隆帝寫《安南國王阮光平至避暑山莊陛見詩以賜之》。
《八旬萬壽盛典圖》卷77,48畫圖《平安如意》也是宮廷承應(yīng)大戲之一,畫面只描繪了群舞中的一個選段畫面。舞臺呈“五代登榮”,含有頌揚皇室五代興旺之意,把“恭祝皇帝萬壽節(jié)”的祝詞設(shè)計為照壁,通過群舞的寶瓶和瓶里所插如意仙草點明主題—平安如意。這種承應(yīng)大戲內(nèi)容多以祝頌皇帝,喜慶升平,演奏祥瑞為主。結(jié)合傳統(tǒng)戲曲多變的大舞臺,從歌、舞、樂相結(jié)合的藝術(shù)處理,促進了民族舞蹈的發(fā)展。
《八旬萬壽盛典圖》卷77,103畫圖《群仙拱護》,為宮廷的承應(yīng)壽戲。從清宮戲劇資料看,這是一出昆腔套曲大戲。壽戲的內(nèi)容,多為神仙佛道,人臣仕吏為皇帝祝壽賜福,有時千余名各類不同角色的演員,同時到三層大戲臺進行表演。舞臺對聯(lián)揭示了戲的內(nèi)容“碧海獻(xiàn)蟠桃群仙拱護,云璈奏金闕大地宣昭”。八音見諧,含著“普天同慶”的意思。圖中記述的演出格調(diào),是當(dāng)時梆子、晉腔中特有樂器之一??梢钥隙?,這是民間“蒙旗18班”的戲曲演出實況,乾隆八十壽辰是在避暑山莊度過的,而圖中卻繪成是北京,說明已過了壽辰,這是皇帝回鑾,從避暑山莊回到京都的儀式場景。
《八旬萬壽盛典圖》卷77,116畫《霓裳獻(xiàn)舞》是一出“中秋節(jié)令”戲。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三日,為乾隆皇帝祝壽,所以此戲也是每年“萬壽節(jié)”必演的戲目之一。這些戲節(jié)令內(nèi)容,一般情節(jié)簡單,根據(jù)節(jié)令內(nèi)容載歌載舞,唱詞多由詩詞敷衍而成。
清宮的演劇活動,兼容了漢族、藏族、蒙古族。滿族等宗教節(jié)日,并規(guī)定在這些宗教節(jié)日里,要有相應(yīng)的“獻(xiàn)戲”表演,這與清政府采取的從宜從俗,懷柔政策有關(guān),目的是維持多民族國家的團結(jié)和穩(wěn)定。“清帝為懷柔蒙古西藏計,已特尊重其教,宮中園內(nèi)多有喇嘛廟之建設(shè),故于宗之誕日,更有獻(xiàn)戲之事,在乾嘉時皆常行之?!保?]清宮的承應(yīng)戲在節(jié)日演劇中將宗教節(jié)日、民俗納入進來。
《八旬萬壽盛典圖》卷77,121畫圖《喇嘛僧眾祝壽》,畫面的碑文寫《喇嘛干眾在此恭行萬壽禮》,說明這是佛教界的隊伍僧眾只須以作“法事”頌經(jīng)祝壽。當(dāng)時在承德的喇嘛多是藏、蒙族人,其文藝形式有布踏、藏戲。布踏跳而舞,沒有唱詞。藏戲有白有唱有舞,表演故事中有人物情節(jié)。當(dāng)時藏、蒙民族都有戲劇,他們不僅在本族聚居區(qū)活動,而且能在內(nèi)地演出并為當(dāng)時國家慶典助興。
康熙、乾隆朝清帝曾多次出巡,到圍場木蘭秋狝,“按清當(dāng)鼎盛之際,高仁二宗,歲于隔年必有木蘭巡狩之事,此承應(yīng)則于獵罷賜宴、從獵諸臣及蒙古王公時用之”。[9]于是相應(yīng)有“大駕還宮承應(yīng)”“迎鑾承應(yīng)”“行辛翰苑承應(yīng)”和“行圍承應(yīng)”劇目?!栋搜f壽盛典圖》卷78,1畫圖《神霄清蹕》為大駕還宮承應(yīng)戲,是宮廷昆腔套曲大戲之一,畫面顯示楹聯(lián)為“風(fēng)云諧律呂,山海圣佛航”劇名即是它的內(nèi)容?!鞍葱袊萌鹣蹈咦跁r巡狩木蘭所撰承應(yīng)專戲,每遇清帝至日蒙古諸王及西南所降各酋長皆覲,帝乃張設(shè)圍場自行走射,所以威遠(yuǎn)人也”[9]。事實上,乾隆時期的“木蘭秋狝”活動的意義不止是“講武綏遠(yuǎn)”“不忘根本”,同時也包含了表達(dá)政治禮儀,向藩屬和外幫顯示上國風(fēng)采和威儀的內(nèi)容。
各“承應(yīng)戲目”“軸戲戲目”和各聲腔的劇種,自康乾至咸豐年間是熱河避暑山莊清音閣先后經(jīng)常上演的戲目。清音閣所上演的一切劇目,都必須由南府-和升署-升平署的專門筆吏,用楷書清寫出“安殿本”即皇帝看戲用的本?!肮帽尽奔次膶W(xué),演出依據(jù)本?!按^本”即臺詞、動作用曲等。“排場本”,類似場記清本,即舞臺調(diào)度,場面處理,特技(砌末)處理。此外有“袍帶本”注明聲腔戲目,角色扮相、服裝,民間外班來清音閣獻(xiàn)戲也必須清抄以上幾種戲本,呈樂部直達(dá)御前審定,方可上演,開戲時間,宮中演戲的時間,據(jù)升平署“日記檔”所載,“差不多總是卯正或辰初(即(早六至七點)開戲,未正或申正(下午三點至四點)散戲”。[10]中間有時皇帝賜食,賞賜滿、漢、蒙等王公大臣,還要以樂舞相伴。
滿族是一個歷史悠久、勇敢堅強、能歌善舞的民族??滴?、乾隆皇帝都是熟知音律的文化藝術(shù)愛好者。因此,他們不僅重視本民族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還非常重視發(fā)展各民族的音樂文化。
清康、乾時期,承德成為清代的夏都。清朝皇帝有半年的時間在這里處理朝政和接見外國使節(jié),避暑山莊成為兼具理朝聽政、休息娛樂之用的宮苑??滴跛氖辏?703)建避暑山莊,“其后高宗秋狝悉先駐蹕于此。秋狝例以八月,而高宗生辰亦適八月,故其慶祝萬壽時,在行宮舉行,宮內(nèi)之有南府行署,并繁有大戲,實肇端于是”。[9]避暑山莊亦有清廷南府的派出機構(gòu)—南府行署,職掌著皇帝例行到避暑山莊理政期間的文化生活的安排,以及皇家樂器,戲裝與砌末的保管。
清帝乾隆在位及做太皇的六十幾年多年間,來避暑山莊52次之多,自乾隆十六年(1751)在避暑山莊過萬壽節(jié)。因每年都要舉行一次木蘭秋狝,在山莊過萬壽節(jié)幾成定制。在祝壽活動中,以澹泊敬誠殿行慶賀禮最為莊嚴(yán),萬樹園的大蒙古包宴最有特色,清音閣演大戲最熱鬧。
乾隆五十五年(1790),農(nóng)歷八月十三日,內(nèi)務(wù)府在避暑山莊德匯門外中堂府左側(cè)街道旁搭起了五脊八檐的“清音亭”,整個熱河街花團錦簇?!盁岷拥淖谌思鞍似祜@貴子弟中的音樂愛好者爭相加入到運玄的音樂會,‘普天同慶韶音會’就此誕生。之后《感皇恩》和《天下同》兩首樂曲迅速傳遍了熱河和直隸各地。從此,熱河一帶都稱宗人世子們的音樂會為‘清音會’”。[11]在此影響下,在滿族聚居的城鄉(xiāng)、營地,各民族的音樂活動形成了一個高潮。
“萬壽節(jié)”為當(dāng)時國家盛大的慶典。各旗盟的滿族音樂此時爭相競技,以顯示各自的民族音樂。《八旬萬壽盛典圖》卷77,12畫圖呈現(xiàn)滿族清音會演出場景,畫圖中描繪即為一支較完備的樂隊,四弦手的演奏充滿激情,全神貫注地提把、送弓,俯身注視著笛手合韻地吹奏,這是一臺充滿濃郁滿族特色的坐唱戲曲。
《八旬萬壽盛典圖》卷77,40畫圖是滿族民眾正在欣賞八角鼓演唱。八角鼓演唱是滿族人民最喜愛的一種說唱藝術(shù)形式。八角鼓是由于手鼓的外框呈八角形而得名。乾隆年間,在八旗軍隊中和滿族聚居地廣泛流傳著八角鼓,漸漸發(fā)展成為一種完善的坐唱曲藝形式。
《八旬萬壽盛典圖》卷77,71畫圖表現(xiàn)清宮承應(yīng)戲《群芳獻(xiàn)舞》選場,表演中舞蹈多來自滿族女童清音。節(jié)目表演重點放在“笙管齊鳴,輕歌慢舞”上?!芭逡羰亲造呿H、渤海自金代女真人流行的一種古代樂舞”。[12]這種滿族女子的樂舞技藝,清代乾隆朝以前的幾代皇帝,都曾特別贊賞,并命舞生們整理傳習(xí),作為滿族先民保留的“軟舞”傳承發(fā)揚。把傳統(tǒng)樂舞吸收到大戲中,更突出了民族特色。圖中場上八位唐代裝束女子,七名手持樂器正在演奏,一名盛裝貴婦,隨樂做獨舞起發(fā)身式。稱“茶茶妞式”,系女真語名稱。女真人稱少女為“茶茶”,相當(dāng)于漢族少女為“妞妞”?!芭逡魳肥菨M族先人保留的古代程式,經(jīng)滿族人用本族樂舞文化特點。加以豐富發(fā)展,成為滿族傳統(tǒng)樂舞”。[12]
《八旬萬壽盛典圖》卷77,92畫圖描繪的是滿族烏喇吉咪喇中最著名的劇目《鳶飛魚躍》演出場面。烏喇吉咪喇原是今吉林省滿族船民的一種水上游藝形式,俗稱龍舟水戲。烏喇吉咪喇約形成于金代。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這種戲劇形式也在不斷完善。把龍舟安裝上船樓,豎起羅傘師旗,由滿人任龍舟標(biāo)鎮(zhèn)和操魯,水手們扮成古代水軍,各持兵刃、船漿,在湖區(qū)或自然水域,劃定出一定的表演賽區(qū),雙方乘舟對戰(zhàn)。它既是水上一種文體性活動,又屬于軍事性的表演。這種活動有打擊樂和“鐃歌樂”伴奏助興,場面激越壯觀。尤其乾隆朝,每逢慶典,木蘭秋狝、萬壽節(jié)等在避暑山莊內(nèi)的湖區(qū),都有這種表演形式,通過“龍飛鳳舞,鳶飛魚躍”意境,頌?;实邸拔闹问サ隆?。
《八旬萬壽盛典圖》卷77,26畫圖是清音子弟書。此畫圖是在滿、蒙、漢三軍鑲藍(lán)旗祝壽隊列之中,在郊外設(shè)清音亭演唱滿族清音子弟書的情景。清音子弟書是乾隆朝北京,承德一帶滿洲八旗子弟,在民族文化融匯發(fā)展的情況下,吸收古代說書彈詞等曲藝形式,結(jié)合滿族本身的連廂、道瓦喇等形式,創(chuàng)造發(fā)展成的一種民族曲藝?!扒逡糇拥軙谇{(diào)上分東城、西城兩個派別。曲目內(nèi)容多是明清小說、戲曲故事等”。[12]圖中是三人演唱,一人以三弦伴奏,一人居中似打板,一人居側(cè)似是演唱。由此我們見到了清音子弟書早期演出的形象資料。
乾隆年間,“國家奄旬萬方,蒙古全部編名典屬,皆藩衛(wèi)也,志熱河藩衛(wèi)盡51旗”。[13]漠南蒙古49旗及巴林、奈曼、土默特等王府效法朝宮,搭聘戲班,竟多達(dá)18班,即承德人所說的“蒙旗18班”。每次皇帝北巡住蹕,有幸到熱河御前獻(xiàn)藝。
“蒙族18班”,藝伶大部分是民間班社的成員,有的是選招蒙、漢藝伶入班,通稱“旗班”,清宮稱“王府班”。其中最有名的是土默特旗的“慶和”梆子腔班、巴林左旗的“雙盛”梆子、喀喇沁旗“三義”晉腔梆子班,這3個戲班藝伶?zhèn)兌鄷賾颍缒g(shù)、走絲、舞劍、跳索、跳索、噴云降雨等。乾隆二十一年以后,每年要到避暑山莊清音閣,一片云、萬樹園演出。乾隆四十五年(1780)為祝賀乾隆皇帝七旬萬壽節(jié)獻(xiàn)戲,演出了梆子腔《砂痣》和《羅漢渡?!返却髴颍瑥拇擞钟星厍弧x劇劇種流入宮中,這不僅使民間劇目、劇種入宮中,同時也把宮中的劇目、劇種帶到了民間。
《八旬萬壽盛典圖》卷77,85、86畫圖是宮廷百戲演出的場景,為皇帝壽辰普天同慶。從畫圖中所見,堂棹右側(cè)樂手擊小羅,堂棹左側(cè)又一樂手敲小鈸,很難看出它的弦樂安排在哪,用什么聲腔演唱,有待考證。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正是蒙古王府戲班社在避暑山莊、木蘭圍場、北京等地的活動達(dá)到高潮時期,戲班社的演出促進了民間戲曲與宮廷戲劇的交流。
清音閣的戲曲活動,不僅是以上各劇種,還有大量的民間戲曲。在清代筆記,詩文,起居注中,外國文日記等文獻(xiàn)中,都可以見到有關(guān)“火戲”“木偶戲”“幻戲”“百戲”“什榜樂”演出的記載?!栋搜f壽盛典圖》卷77,85畫圖,呈現(xiàn)了蒙古王府班社的百戲演出的場景,上場的演員四人皆童子打扮,三部鐵環(huán)意味著吉祥,他們在表演“轉(zhuǎn)身平吊”“頂臍勾懸”等百戲傳統(tǒng)節(jié)目。
乾隆朝處于有清一代政治、經(jīng)濟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同時帶來了文化的繁榮。以避暑山莊清音閣三層大戲臺為中心的戲曲演出活動,從演出形式、藝術(shù)類別來看,足以說明清乾隆時期宮廷戲曲活動完全去掉了案頭文學(xué)戲劇欣賞的痕跡,以全新的文化走向表演藝術(shù)天地。通過民間蒙古王府戲班獻(xiàn)戲,秦腔、梆子、百戲登臺,及宮廷的昆腔大戲的演出,實現(xiàn)了各民族、各劇種、不同藝術(shù)風(fēng)格的直接交流。在這些活動中,避暑山莊清音閣戲臺與類似戲臺不同,它更富有滿、漢、蒙民族藝術(shù)與宮廷戲曲藝術(shù)相融合的特色,并在此基礎(chǔ)上創(chuàng)新,突破了所謂“花”“雅”之分,在我國戲曲藝術(shù)發(fā)展史上有十分突出的地位。
參考文獻(xiàn):
[1]影印文淵閣本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樸趾源著.熱河日記[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
[3](清)趙翼著.檐曝雜記卷一[M].北京:中華書局,1982.
[4](清)清昭槤著.嘯亭雜錄[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0.
[5]承德戲曲資料匯編[J].承德:內(nèi)部交流資料,1986.
[6](朝)柳得恭著.<灤陽錄>卷二[A].<遼海叢書>第十冊[C].遼海書社,1931—1934.
[7]丁汝芹著.清代內(nèi)廷演戲史話[M].北京: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
[8](清)趙爾巽撰.清史稿卷527·屬國二[M].北京:中華書局,1996.
[9]王芷章編.清升平署志[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6.
[10]朱家溍著.清代內(nèi)廷演劇情況雜談[J].故宮博物院院刊,1979,(2).
[11]白曉穎著.濡水涵韻:避暑山莊文化中的承德清音閣[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3.[12]王枚罡著.乾隆藝苑攬勝[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92.
[13](清)和珅,梁國治編.欽定熱河志·藩衛(wèi)[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Learning Opera Activities in the Qing Court during Qianlong's Reign through Baxun Wanshou Shengdiantu:Taking Qingyin Pavilion in the Mountain Resort as an Example
WANG Ying, DU Juan, WANG Jian-nan
(Library,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engde, Hebei 067000, China)
Abstract:Opera arts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ulture. The imperial family of Qing Dynasty paid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opera, which in fact shows their recogni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culture during Qianlong’s reign,plus the need in politics, the Mountain Resort entered its heyday. The construction of Qingyin Pavilion opera stage in Fu Shou Yuan directly determined the opera activities in the Mountain Resort. Qingyin Pavilion opera stage in the Mountain Resort has its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t from other similar opera stages, with a combination of Han, Mongolian and Manchu cultures and the imperial opera arts. The reason to build Qingyin Pavilion opera stage in the Mountain Resort and the opera activities held in it provid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exploration of our opera arts history; meanwhile, they have a historical value which cannot be ignored for the study of the communication and fusion of imperial opera arts and folk opera arts.
Key words:Qingyin Pavilion; opera; activities
中圖分類號:J826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63(2016)03-0007-06
收稿日期:2016-3-21
作者簡介:王穎(1959-),女,河北承德人,河北民族師范學(xué)院圖書館,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為地方文獻(xiàn)開發(fā)與利用;杜鵑(1971-),女,河北豐寧人,河北民族師范學(xué)院圖書館,館員,研究方向為圖書館文獻(xiàn)服務(w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