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海濤
(遼寧對外經貿學院,遼寧大連116052)
?
日本“學社融合”機制對我國成人教育的啟示
牟海濤
(遼寧對外經貿學院,遼寧大連116052)
通過調查研究終身學習背景下日本“學社融合”理念的推進過程,借鑒其成功的實踐經驗,探索適合我國成人教育的學社融合發(fā)展模式,促進全民學習,為構建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提供可資參考。
日本;學社融合;成人教育;終身學習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二個五年規(guī)劃綱要》中明確指出“加快發(fā)展繼續(xù)教育,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終身學習體系的構建已成為發(fā)展繼續(xù)教育的首要任務。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僅依靠現(xiàn)有的教育機構(學校)已遠遠不能滿足成人的繼續(xù)教育,還需要與社會(社區(qū))教育相融合,開展多樣化的教育活動,推動全民學習。在這一點上,我國才剛剛起步,還未形成成熟的“學社融合”教育模式。而日本在終身學習領域早已展開實踐,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良好地融合,有效地推進終身學習體系,這將對我國成人教育發(fā)展起到很好的借鑒價值。
“學社融合”顧名思義就是在終身教育背景下將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互融合,共同制定和實施教育計劃,達成培養(yǎng)目標。融合包含四個方面:教育內容的融合、指導者的融合、場所的融合和學習者的融合?!皩W社融合”的核心是使各種教育機構的活動相互協(xié)調。[1]在此概念提出之前在日本還有“學社連攜”的提法,是指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在獨自發(fā)揮自己相應技能的基礎上,對各自不足的部分進行互相補充的一種教育活動。與學社融合不同,它是為達成學校教育或社會教育某一方的目標而采取的措施,教學計劃與評價由主辦一方負責。因此二者的主要區(qū)別在于是否有“共有”的活動。為進一步推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聯(lián)合與合作,日本文部省使用了“融合”一詞,旨在使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一體化,進而促進終身學習。
為實現(xiàn)“學社融合”這一理念,日本早已開始實踐。首先,學??捎行Ю盟趨^(qū)域內的青少年教育設施、圖書館、博物館等的社會教育、文化和體育設施。此外,各種設施還要與學校聯(lián)合、合作開發(fā)適用于學校教育的課程和教材,積極開展具有設施特色的事業(yè),使孩子獲得在學校體驗不到的教育。
(一)學社融合內容與形式
1.開放學校。為便于附近居民的學習,開放學校的物質資源(設施、設備、教材、教具)和人力資源。實施過程中,學校開放主要采取對居民的校園開放和以公開講座的形式進行。但近年來,伴隨兒童和學生數(shù)量的減少,也有將空教室開放給居民的情況。大學中開設成人入學制度和夜大研究生院等進行職業(yè)的再教育(回流教育),此外,在教育委員會協(xié)助下吸納老年人做旁聽生的制度。如東京都武藏野市的銀色旁聽生制度等。既然終身教育是指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統(tǒng)合,那么學校開放的進展程度將是終身教育的關鍵所在。
2.文化中心。文化中心是日本民間設置的終身學習設施的一般稱呼。有時還稱其為“文化教室”。該設施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已開設,只是40年以后才在日本以都市為中心普及開來。實施主體有報紙、電視臺相關機構、百貨商店等。最初開設的目的是為提高日本女性的文化修養(yǎng),因此至今為止在該中心學習的人員仍以女性為主,占八成左右。1989年“全國民間文化事業(yè)協(xié)會”成立,并將文化中心定義為以下六項內容:定期并持續(xù)開展講座;講座應形式和題材多樣;具備固定的教室和相應的設備;擁有由專業(yè)人員進行的服務體制;向非特定的多數(shù)人開放;收取一定的費用。由于該機構為營利性組織,近年受到經濟低迷和其他社會公共設施沖擊等因素影響,參加人數(shù)和收益出現(xiàn)下滑趨勢。
3.公開講座。廣義上是針對一般民眾進行的公開講座。而今,提及公開講座則多指學校以社會人為對象進行的講座。不僅開放學校的物質資源,還共有人力資源。于是,公開講座還被定義為將教師的專業(yè)性向社會公開的事業(yè)。這些公開講座多數(shù)為免費的,即使收費一般也就2000-3000日元(相當于110-160人民幣)。講座內容涉及很多領域,從較實用的英語會話到網(wǎng)球等的體育講座。有不少針對資格考試的輔導講座,還有可獲取認證或資格的講座,結束后頒發(fā)認定證書或結業(yè)證書。也有的大學采用遠程講座的形式,營造無論何時何地任何人都可參與的學習氛圍。由于學校和區(qū)域社會的融合受到重視,在日本大學的公開講座影響范圍越來越廣,并將作為一種手段持續(xù)開展下去。
4.公民館。以地域為中心的社會教育設施。對于當?shù)鼐用駚碚f,這不僅是距離最近的學習據(jù)點還是重要的交流場所,截止到2012年10月,日本的公民館數(shù)量已達到1萬4681個。根據(jù)地區(qū)的實際情況和居民的學習需求為他們提供多種多樣的學習機會,已成為日本民眾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公共設施之一。
(二)日本“學社融合”的成功經驗
1.健全的社會教育保障設施與制度。如上所述,在日本為保障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融合,首先要具備豐富的社會教育資源,如文化中心和公民館的建設,在這種完善的社會教育設施下才能夠保證教育內容的有效傳達。此外,還有人員的融合,在日本參與“學社融合”活動的人員多為志愿者,教職員工間相互理解與交流,并借助學社融合的推進機制,及時進行相關培訓活動和人才培養(yǎng)。
2.立足區(qū)域特點,打造多樣的融合模式。日本在推進“學社融合”理念過程中,并不是采用固定的一刀切模式,而是根據(jù)每個地域特色以及當?shù)鼐用竦哪挲g、學歷結構、需求等采取多種多樣的活動內容與形式。在成人繼續(xù)教育方面,沖繩縣的浦添市民大學成功踐行了“學社融合”這一理念。2008年由“浦添市終身學習及建設學習型社會推進協(xié)議會”牽頭實施,旨在推進學習型城市建設,滿足市民自我價值實現(xiàn)及提高生活質量的需要。該校從專業(yè)設置到課程內容都充分體現(xiàn)了濃厚的地域特色。如設有四個學部:地域業(yè)務及地域振興學部、健康福利及運動振興學部、文化振興及教養(yǎng)學部和地域及學校支援者培養(yǎng)學部等。[2]其中的“地域業(yè)務及振興學部”則主要圍繞地域及社區(qū)相關資源開設豐富的授課內容。為當?shù)氐木用裉峁I(yè)的指導,加深他們對本地的了解,并增強服務當?shù)厣鐓^(qū)的意識和提高服務當?shù)厣鐓^(qū)的能力,共同構建學習型城市。
(一)我國成人教育發(fā)展現(xiàn)狀
在終身教育背景下,我國的成人教育也呈現(xiàn)出蓬勃發(fā)展的態(tài)勢。但與日本相比,我國成人高等教育機構相對較少,且類型單一。據(jù)教育部官方網(wǎng)站公布,除了全國普通高校設置的成人教育機構以外,截止到2010年8月,全國(除港、澳、臺和西藏以外)獨立設置的成人高校僅有366所。[3]可見,成人教育受重視程度不高,整體教育質量偏低。因此,成人教育應轉變發(fā)展模式,從主要依靠學校教育的形式逐漸轉向多元化,并在“學社融合”的理念下,根據(jù)地域的實際情況,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發(fā)展模式。
(二)促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資源的整合,加快學習型社會建設
關于“學社融合”,雖然我國也在努力嘗試,但由于學校教育固定模式根深蒂固,效果并不理想。而日本則從自上而下大力度的改革,實行開放教育資源,從教學場所到教學團隊再到教學內容,有效整合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資源,在促進學校教育質量提高的同時,為廣大社會成員提供職業(yè)培訓、繼續(xù)教育和文化補償?shù)榷喾N多樣、內容豐富的學習機會。因此,我國在今后的成人教育發(fā)展中要主動將學校資源對社會開放,深化與社會聯(lián)系,吸納各行各業(yè)的社會人士投入到教育事業(yè),開展各種公開講座,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讓社會分享教育資源,形成家校共育、學校社會協(xié)同的良好教育生態(tài)。發(fā)揮眾人的力量,完善大眾化的教育體系,推進終身教育和學習型社會的建設。
(三)激勵志愿者參與學社融合,建設支援體系
中國社會教育工作人員匱乏已成為阻礙社會教育發(fā)展的主要因素。專業(yè)人員的培養(yǎng)基本上是以非正式、非正規(guī)的模式進行。[4]社區(qū)教育更需要一些專業(yè)人員進行指導,而本身這些活動都屬于公益性較強的,因此在教職人員方面還需多鼓勵社會上的志愿者參與。像日本的“學社融合”實踐中就不乏有很多非盈利的組織機構(NPO)和志愿者參加,保證了該計劃內容的順利實施。而我國由于志愿者活動并不頻繁,人們的“志愿”意識不高,如何采取相應的激勵措施調動廣大民眾參與到“學社融合”的實踐中,構建人力資源的保障支援體系是相關部門亟待解決的問題。
(四)建立健全政策保障體系,完善社會教育設施
日本之所以能夠將“學社融合”順利開展至今,與其健全的社會教育設施及政策支持有莫大的關系。日本政府高度重視“學社融合”活動的展開,充分發(fā)揮行政職能機關的組織協(xié)調能力和服務意識。而且各個區(qū)域在推進該活動時都有專門委員會或研究會等組織機構進行協(xié)調,如“學校和地域融合的教育研究會”等。這些機構還會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社融合”開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因此我們需要建立相應的“學社融合”保障體制,從制度上充分保證學校和社區(qū)能夠真正做到資源共享,互相取長補短。學校和社區(qū)的融合能夠在更高的層面上促進終身學習的深入開展。[5]在社會教育設施方面,隨著老齡化社會的發(fā)展,很多社區(qū)設有老年文化活動中心等機構,而針對中青年或是兒童等大多數(shù)人群則缺乏較為完善的教育場所和設施,供廣大市民進行交流和學習。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社融合”活動的開展。這就需要政府加大對社區(qū)建設的投入力度,通過政府購買、政補貼等方式構建相應的活動場所和所需設備,推進學習型城市、學習型組織建設,進一步推進社區(qū)教育改革發(fā)展,辦好開放大學,著力提升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和健康素質。[6]
綜上,通過分析日本“學社融合”機制的實施模式和實踐經驗,為我國的成人教育提供參考,在我國大力發(fā)展成人教育的新形勢下,通過自上而下的政策保障、組織協(xié)調、全民參與來推進學習型社會的建設,有效整合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資源,結合國情和地域特色構建適合我國的“學社融合”發(fā)展模式和終身學習體系。
(注:本文系遼寧省成人教育學會2015年度成人高等教育專項科研課題階段性成果,項目名稱:基于日本“學社融合”理念的成人教育新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015CRJY22)
[1]李恒慶,吳美嬌.日本“學社融合”的若干理論問題探析[J].成人教育,2011,(6):123-125.
[2]李恒慶.日本終身學習背景下“學社融合”的理論和實踐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5).
[3]李中國.日本成人高等教育的特點與啟示[J].現(xiàn)代遠距離教育,2004,(5):62-63
[4]楊廣暉,歐陽珺茜.日本社會教育的發(fā)展特點及對中國的啟示[J].日本問題研究,2010,(3):46-50.
[5]李恒慶.日本終身學習背景下“學社融合”的理論和實踐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05.
[6]袁貴仁.以新的發(fā)展理念為引領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加快推進教育現(xiàn)代化[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6-01-15)[2016-2-4]. http://www.moe.edu.cn/jyb_xwfb/moe_176/201602/t20160204_22946 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