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登搬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法學院,武漢 430073)
?
視障者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研究
倪登搬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法學院,武漢 430073)
將我國著作權法與《馬拉喀什便利盲人、視力障礙者或其他印刷品閱讀障礙者獲得出版作品條約》(以下簡稱《馬拉喀什條約》)相關條款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我國立法在保護視障者無障礙獲取已發(fā)表作品方面存在滯后性。從人權、法律經濟學、憲法的角度分析論證視障者無障礙獲取已發(fā)表作品之著作權合理使用具有正當性。未來,應當在《著作權法草案》中將著作權合理使用的受益人范圍擴大至盲人、視力障礙者和印刷作品閱讀障礙者,明確無障礙格式版本的形式為盲人版本、大字體版本和有聲書籍,明確“被授權實體”的范圍包括專門出版社、特殊教育機構、社會公益組織、公共圖書館等。
視障者;著作權;著作權合理使用;《馬拉喀什條約》
《馬拉喀什條約》作為保護視障者無障礙獲取出版作品的歷史性條約,在“被授權實體”概念的創(chuàng)設、維護視障者合理使用的廣度和深度、跨境交換等方面作了巨大突破。相比之下,我國著作權法僅規(guī)定了可在不經著作權人的許可,亦不向其支付報酬的情況下,將已發(fā)表作品改成盲文出版,排除了對視力障礙者和印刷作品閱讀障礙者的保護。其受益人范圍之狹窄、作品修改后的版本形式之貧乏、修改主體之不明確可見一斑。我國作為該公約的首批締約國,遲遲未能在著作權法中對其進行回應?!吨鳈喾?修訂草案送審稿)》也僅在第43條第十二項規(guī)定可以將已發(fā)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與現(xiàn)行著作權法第22條第十二項的規(guī)定無異,仍然沒有對視障者的著作權合理使用實行全面保護。著作權法修改草案偏重于對著作權人的保護,未設置足夠的條款賦予殘疾人著作權合理使用豁免權,與國際潮流背道而馳。是故,在著作權法修訂階段,是否應當根據(jù)《馬拉喀什條約》做出相應修改,擴大合理使用制度的受益人范圍、增加無障礙格式的形式、明確制作和提供的主體,是值得探討的。
《馬拉喀什條約》中有待國內立法予以具體落實的內容包括四個方面:受益人與“被授權實體”的內涵、著作權限制的具體內容、關于技術措施的義務和無障礙格式版本的跨境交換。通過對問題是否急于解決、解決途徑是國內立法還是簽訂雙邊條約等相關因素的考慮,本文對《馬拉喀什條約》的考察限定在“被授權實體”可以制作無障礙格式版本,以提供給受益人使用這一范圍內。
根據(jù)該條約的規(guī)定,受益人主要包括三類主體,分別是盲人、視力障礙者和印刷作品閱讀障礙者。其中視力障礙者是指有閱讀障礙的人或者有知覺障礙、視覺缺陷的人,且無法通過其他途徑改善到正常閱讀者的水平。印刷作品閱讀障礙者是指除了上述缺陷外,由于具有其他方面的身體殘疾導致不能自主正常地拿書和翻書,或者因為身體殘疾導致目光無法集中或移動的人。
“被授權實體”是《馬拉喀什條約》新創(chuàng)設的概念,主要是指法律所認可的為受益人提供相關服務,幫助視障者能夠正常閱讀的主體。該主體一般要得到政府授權或承認,不得以營利為目的?!氨皇跈鄬嶓w”提供的相關服務主要包括向受益人提供教育、適應性閱讀訓練、指導培訓、提供信息渠道等。根據(jù)條約的規(guī)定,被授權實體也包括機構義務之一或其主要活動是向受益人提供相同服務的政府機構或非營利組織。不難看出,“被授權實體”不一定必須要得到政府的授權和承認,只要不以營利為目的且為視障者提供上述服務幫助其正常閱讀的,均可以是條約所稱“被授權實體”。
著作權限制的具體內容為,條約所稱“被授權實體”可在未經著作權人授權的情況下,將作品制作成無障礙格式版本,也可以從另一“被授權實體”處獲取無障礙格式版本作品,然后以任何方式將這些無障礙格式版本的作品提供給視障者。此外,為實現(xiàn)這些目的所采取任何中間步驟也屬于著作權合理使用的范圍。至于是否應當規(guī)定“被授權實體”要向著作權人支付相應的報酬,締約國可自主決定。無障礙格式版是指“被授權實體”采用一定的替代方式改變作品的形式,以幫助受益人能夠與無視力障礙或其他印刷品閱讀障礙者一樣正常使用作品。實踐中改編的形式主要包括盲文、大字體版本或數(shù)字化音頻版本。
我國《著作權法》規(guī)定了12種合理使用的情形,其中對視障者的保護僅規(guī)定了將已發(fā)表作品改成盲文出版。筆者認為應當將這一條規(guī)定受益人范圍擴大至整個視障者群體,而不只局限于盲人。
(一)視障者合理使用與人權保護
人權是個體作為人類的一員、一個有價值的存在實體理所當然要享有的權利。“人權源自人的本性和人所固有的人格、尊嚴和價值。而人的本性是相通的,任何人都應當有其不可剝奪的尊嚴和價值?!盵1]平等是人權的重要內容,包括權利的平等。亞里士多德就認為,“凡自然而平等的人,既然人人具有同等價值,應當分配給同等的權利”[2]。《世界人權宣言》第1條規(guī)定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博登海默根據(jù)平等感的心理根源進一步做出解釋:其原因之一“乃是人希望得到尊重的欲望”,“推進法律朝平等方向發(fā)展的另一種力量乃是人不愿受他人統(tǒng)治的欲望”[3]。視障者雖然只是人類群體中的小部分,但仍應平等享有其權利。誠如學者所言,作為人類大家庭的成員,少數(shù)人與多數(shù)人應平等地受到保護。但與生理正常者相比,視障者難以僅僅依靠自身力量在同等程度上行使權利,而這最終會導致實質的不平等。因此,羅爾斯指出,出身和天賦的不平等雖然是難以掌控的,但也是不應得的,基于這種先天的不公正的境遇,應當對這些不平等給予某種補償。平等地對待所有人意味著要提供真正的同等機會,因此,社會必須更多地關注那些天賦較低或出生于較不利的社會地位的人們。如果對這些先天受到不公平遭遇的人們以一般原則對待,無異于以同一尺度對待不同境遇的人,這樣會使得身體有缺陷者的權利保障不可能接近事實上的平等。為實現(xiàn)身體有缺陷者與健康人事實之平等,必須通過法律對他們實行特殊保護,以補助其心理、生理或身體結構上之不足。
《世界人權宣言》第19條規(guī)定,人人有權享有主張和發(fā)表意見的自由,包括持有主張而不受干涉的自由,也包括通過任何媒介和不論國界尋求、接受和傳遞消息和思想的自由。那么,作為人,視障者應當享有獲取信息的自由的權利。為了保障視障者在同等程度上行使此權利,各國應當對其給予傾斜性保護。因此,聯(lián)合國《殘疾人權利國際公約》第3條第二項、第三項、第五項、第六項分別規(guī)定了“不歧視”、“充分和切實地參與和融入社會”、“機會均等”、“無障礙”原則。其他類似國際公約或文件,例如《殘疾人權利宣言》、《關于殘疾人的世界行動綱領》、2000年《東京宣言》,均力圖保障殘疾人的權利得以平等行使。
基于上述分析,視障者對已發(fā)表作品無障礙獲取的權利應當受到法律的特殊保護,那么,在我國現(xiàn)有的法律框架下,也就是應當允許視障者無障礙獲取已發(fā)表作品的著作權合理使用。但我國現(xiàn)行《著作權法》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修改草案第三稿)》僅規(guī)定了保護盲人的合理使用制度,排除了對視力障礙者以及印刷作品閱讀障礙者的保護。然而,不論是視力障礙者與印刷作品閱讀者障礙者在獲取普通版本作品中所存在的障礙形式與盲人有所不同,還是這兩類群體的人數(shù)與盲人的人數(shù)不同,都不足以說明法律可以排除對視力障礙者和印刷作品閱讀障礙者的特殊保護。
(二)視障者合理使用與法律經濟學原理
法律經濟學是法學和經濟學交叉的產物,著名法經濟學家理查德·波斯納將其理解為“用經濟學的理論和經驗方法闡述法律領域中的各種爭議和問題”[4]。法律的經濟分析理論就是把法律領域模擬為一個經濟學意義上的市場,其中的法律關系變動就像經濟學市場中的交易一樣存在著交換關系、交易成本以及資源分配,存在著經濟學意義上的供給與需求、成本與收益的關系,可使用效率作為價值評判標準認定法律關系的變動是否合理。保護視障者的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若被法律予以明確規(guī)定,其正當性在法律經濟學領域表現(xiàn)為滿足效率標準。效率是經濟學中的專業(yè)術語,其含義是指“資源配置使社會所有成員得到的總剩余最大化的性質”[5]。評估資源配置是否有效率的參考標準是帕累托最優(yōu)或帕累托效率。若在不使任何人境況變壞的情況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處境變好,則可以說已經達到了帕累托最優(yōu)或帕累托效率[6]。那么,若存在帕累托改進,就不能說達到帕累托最優(yōu)。質言之,若能改善某些人的處境而不降低其他人的處境,那么資源配置就未達到有效率的配置。
在我國著作權法未規(guī)定允許除盲人以外的其他視障者無障礙獲取已發(fā)表作品的著作權合理使用時,帕累托改進的情形的確存在。由于視障者無法正常閱讀普通出版作品,那么著作權人獲得收益只能依靠視力正常者對其作品的使用,而視障者無法為著作權人增加任何收益。在這種情形下,若法律能夠允許非營利組織將已發(fā)表作品改編成視障者無障礙獲取的版本,那么視障者的境況將得到極大提升,而不妨礙著作權人從視力正常者的使用中獲取收益,即改善了視障者處境的同時不致使著作權人的境況變得更差,這就是所謂的帕累托改進。如果上述論證成立,那么我國現(xiàn)有的僅保護盲人無障礙獲取已發(fā)表作品的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因無效率而欠缺“經濟合理性”。而合理的法律制度卻應當是:同樣允許視力障礙者和印刷作品閱讀障礙者對已發(fā)表作品無障礙獲取的著作權合理使用。
保護視障者的著作權合理使用經濟學分析的另一視角是均衡理論。經濟學里的均衡理論是指每一方通過相互作用達到各自的最大目標并實現(xiàn)各方均衡,同時這一種狀態(tài)能夠持續(xù)存在[7]?,F(xiàn)代著作權法中的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就為了實現(xiàn)保護作者的著作權與限制作者的著作權之平衡,通過合理地消除作品創(chuàng)作者、傳播者、使用者之間的沖突,力圖在維護作者權益基礎上實現(xiàn)著作權人、作品傳播者和作品使用者三者利益之均衡保護。知識產權法領域的均衡理論還表現(xiàn)為,“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充當知識產權占有者的個體利益與信息資源共享者的社會公共利益之間的‘平衡器’,而合理使用則在這一‘平衡器’中維系著……利益均衡”[8]。
著作權法中體現(xiàn)均衡理論的具體制度有著作權行使的時間和地域限制、相鄰權制度、未來作品創(chuàng)作者的合理使用制度。隨著社會科技和文化水平的發(fā)展,合理使用制度的內容不再局限于未來作品創(chuàng)作者的使用,而是擴大到例如新聞媒體宣傳報道使用、國家機關使用、人道原因使用。人道原因使用即是對社會弱勢群體給予的特殊優(yōu)惠,例如促進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保障盲人對出版作品的獲取。那么同樣是基于人道原因的考慮,提升社會人道主義關懷,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在社會公益與著作權人個體利益之間尋求合理的均衡點,應當將人道原因使用范圍擴大至視力障礙者和印刷作品閱讀者障礙者對著作權的合理使用。
(三)視障者合理使用與憲法規(guī)定
言論自由已被《世界人權宣言》以及各國憲法或憲法性文件所確認,但在涉及著作權的領域中,各國保護方式卻不同。在美國,言論自由在憲法權利條款中表現(xiàn)為言論、出版自由的權利,但同時在憲法著作權條款中表現(xiàn)為公眾聽、說、讀、印作品的權利,憲法的制定者通過“推廣知識、公共領域保留、保護作者權利”三項著作權政策對言論自由予以保護;加拿大在《權利法案》中規(guī)定每個作者有權維護作品所產生的精神利益和物質利益,但每個人也都有權享受藝術和科學進步的利益,因此利用合理使用制度平衡兩方利益;日本憲法是以“公共福利優(yōu)先”的原則來協(xié)調言論自由權與著作權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日本著作權法將作品視為人民可以共同享受的文化財富,并允許一定條件下的自由、無償使用。雖然以上各國憲法的具體內容不一致,但在言論自由的內涵上卻有相同理解,即言論自由既是著作權人發(fā)表、出版其作品的權利,也是社會公眾進入著作權人壟斷領域的權利。后者可進一步解釋為,應當保證個人學習、研究中的使用,為創(chuàng)作活動與發(fā)表思想提供必要條件;保證評論、新聞報道的使用,使公眾獲取信息和情報;保證教學、公共圖書館的使用,以便于傳遞信息和思想。
我國《憲法》第35條規(guī)定中國公民有言論、出版的自由。那么,我國著作權法中規(guī)定的合理使用就具有了憲法性方面的正當性。因為從憲法方面看,公民的言論自由受到法律的保護,而言論自由的內容除了發(fā)表自己作品的自由,還包括在一定程度上適用他人作品的權利,因此著作權法中的合理使用制度不是表現(xiàn)為對著作權的限制,而是保障他人合理接近著作權作品的權利。視障者享有憲法賦予的言論自由的權利,進而應當享有合理接近作品的權利。但由于視障者難以從普通版本的作品中分享著作權人的智力成果,因此,為了實現(xiàn)視障者獲取信息的自由,某些主體將已發(fā)表作品修改成視障者能夠接受的格式版本的行為具有憲法上的正當性。
上述已論證關于保護視障者的著作權合理使用之正當性,接下來就應當通過構建相關合理使用制度以落實對視障者無障礙獲取已發(fā)表作品的保護。
(一)無障礙格式版本形式和“被授權實體”的確定
視障者能夠無障礙獲取已發(fā)表的作品還需要依賴于將作品轉換成無障礙格式版本,根據(jù)受益人范圍中具體的群體類型,無障礙格式版本就應當分別為針對盲人的盲文版本、針對視力障礙者大字體版本、針對印刷作品閱讀障礙者的有聲書籍,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各個版本只能供給一類群體使用,例如三類群體均可使用有聲書籍版本。
接下來需要探討的問題是應當由哪些主體制作無障礙格式版本。根據(jù)《馬拉喀什條約》的規(guī)定,版式轉換主體被稱作“被授權實體”,成為“被授權實體”的條件是該主體向視障者提供無障礙格式版本的行為應當具有非營利性。目前,我國著作權法只允許將發(fā)表作品改成盲文出版,那么相應的“被授權實體”就一直為中國盲文出版社。但考慮到無障礙格式版本還包括其他類型,因此有必要將“被授權實體”的范圍擴大至其他以非營利方式向視障者提供教育、指導培訓、適應性閱讀或信息渠道的實體,例如專門出版社、特殊教育機構、社會公益組織、公共圖書館等。
(二)制度初步設計
基于以上分析論證,筆者建議將《著作權法》第22條第一款第十二項修改為:“將已經發(fā)表的作品改成無障礙格式版本出版”。另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中增加相關條款,將無障礙格式版本明確為“盲文版本、大字體版本、有聲書籍版本”,將無障礙格式版本的制作主體明確為“法律明確規(guī)定的專門出版社、特殊教育機構、社會公益組織、公共圖書館等”。
《馬拉喀什條約》的通過對解決全球數(shù)億視障者所面臨的“書荒”問題具有重大意義,這一里程碑式的條約將給視障者帶來真正的福利。中國作為締約國,應當積極推動該條約在國內實施,而此時恰逢著作權法的修訂階段,更應抓住這一契機將該條約的精神及有關條款落實到新的著作權法中,將受益人范圍擴大至盲人、視力障礙者和印刷作品閱讀障礙者,明確無障礙格式版本的形式為盲人版本、大字體版本和有聲書籍,明確“被授權實體”的范圍包括專門出版社、特殊教育機構、社會公益組織、公共圖書館等。
[1]李步云,楊松才.論人權的普遍性和特殊性[J].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07,(6).
[2][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170.
[3][美]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311.
[4][美]理查德·波斯納.法律的經濟分析[M].蔣兆康,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15.
[5][美]曼昆.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學分冊[M].梁小民,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56.
[6][美]哈爾·R·范里安.微觀經濟學:現(xiàn)代觀點[M].費方域,等,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4.
[7][美]羅伯特·考特,托馬斯·尤倫.法和經濟學[M].史晉川,等,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2.
[8]肖勇.信息資源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經濟學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04,(10).
[責任編輯:鄭男]
2016-05-12
倪登搬(1993-),男,湖北武漢人,2015級民商法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D997.1
A
1008-7966(2016)05-01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