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哈爾濱150080)
法治理念視角下的法學教育改革
王佳
(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哈爾濱150080)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確定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法治理念。在此基礎上提出為了提升法治工作者隊伍的水平,針對法學教育和法治人才培養(yǎng)機制要有新思路和新要求。所以,法學教育方式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是培養(yǎng)出一批具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法治人才的必由之路和根本途徑。
法治理念;法學教育;培養(yǎng)機制
所以法治理念與我們經常說的一些相關概念,例如:法治方法、法治原則、法治理論等有著本質的區(qū)別,或者可以說法治理念是以上名詞的綜合運用。正確、客觀、符合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法治理念是實現法治社會的基礎,是社會上各種現象所體現出的法律本質,其客觀存在性,對社會生活的預測、指導、發(fā)展、進化有著不可忽視的引導性作用。法律的權威性、公權力的有限性、對人權的尊重和保護都是依靠法治來實現的。
“法制”是“法治”存在的前提,而法律規(guī)范絕不是自然的產物,也不是人們虛構的想象,而是對法治理念的外化。當社會生活對法治的訴求越發(fā)強烈之時,立法者就會對這種訴求進行評價和優(yōu)化選擇,從而使其客觀化、制度化。例如我國封建社會時期的“泛刑主義”理念的廣為流行,其結果便形成了刑民不分、以刑為主的法律模式。而現代社會建立在市場經濟和人文主義基礎上,所以便形成了以契約自由、保障人權和約束公權力為特點的法治模式。法治理念對推動法律制度發(fā)展和人類文明進步都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先進的法治理念可以加速消除舊有的、腐朽的文化,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質,清除掉社會法治化進程中的各種陳舊性障礙,形成有利于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現代法治環(huán)境,充分利用民主法治機制推動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和倫理道德的發(fā)展,促進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
法治理念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靈魂,是推動社會法治發(fā)展的思想指針。這些法治理念通過社會生活中我們普遍運用的法律規(guī)則作為載體,以此來促進法治實踐活動的開展。這些在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活動中積累的實踐經驗,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要想使這種先進、正確的法治理念在每一個國人心中扎根,就要如前所說從法治理念形成的根源——法學教育入手。
法學教育工作是實現“法治中國”的基礎,其可以為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輸送優(yōu)良的建設者,為依法治國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2]。而且縱觀世界各國法治事業(yè)的歷程,法學教育在其中都有著特別的意義。柏拉圖的一句話揭示了教育的本質,“教育不僅僅被視為把知識灌輸到靈魂中去,就像使光進入盲人的眼睛一樣,教育更像讓眼睛看到光”。在歐洲早期,法治進程的開端,率先接受了法學教育的歐洲人就組成了這樣一個特別的群體,這個群體作為最先擁有先進法治思想和理念的承載者,將最簡單的法治理念傳播開來[3]。而后成立于11世紀末的波倫亞法學院承擔了“法學教育歷史使命”,將其作為一門學科發(fā)展研究開來。當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教育獲取了公共精神、權利觀念以及尊法的理念之后,這無疑對推動一個國家的民主法治產生了莫大的作用。
如前文所述,法學教育在建設“法治中國”的過程中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可以看到從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法學教育以迅猛的姿態(tài)向前發(fā)展著,研究成果和教育成果斐然,法學界呈現出百家爭鳴的良好態(tài)勢。但在這欣欣向榮的局面背后問題和不足還是顯而易見的,所以對現有的法學教育體系進行剖析,找出不足從而完善就顯得非常的必要,對我國現有法學教育模式的進一步修正也是大有裨益的[4]。
一談到法學教育,絕大多數人就會馬上反映出“法學專業(yè)”、“律師”等詞匯,其實這就反映出法學教育施教領域狹窄的現狀?,F有法學教育將絕大多數教育資源運用在了法學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領域,而忽視了教育的全民性。在注重高精法學人才培養(yǎng)的同時,應擴大對所有高等院校在校學生的法治理念養(yǎng)成教育。不僅如此也應將法學名師、名人請進社會,讓盡可能多的民眾受到“法治”的熏陶。
其次我們從法學專業(yè)教育入手也能感覺到我國現有的法學學位授予體制上有所欠缺。目前我國高校的法學學位授予是從學士學位開始至碩士、博士。對于剛剛踏入高等學校校門17、18歲的學生而言,從本科階段就開始學習法學專業(yè)是不太合適的。眾所周知法學是一門社會學科,其需要學生具有大量的社會經驗和生活閱歷的累計,其中較為深奧、晦澀的法學基礎知識更需要很強的邏輯思辨能力才能對其予以深刻的理解??梢哉f我國目前全民法治思想水平并不是很高,對于高中畢業(yè)的學生可以毫不夸張的說,他們的法律知識的儲備為零,讓這樣的學生來學習法學這門科學可以說是難以勝任。
針對法學教育實踐中的教學方法也是有待推敲。法學教育是法學理論研究和法律實務相結合的學科,兩者緊密相聯,不可分割。針對法學理論的研究可以讓我們更加理解法學的本質,能更有利于實踐應用。而實際應用也更可使我們找到法學理論中需完善之處?,F階段我們的法學教育并不缺乏法學理論的傳授,甚至可以說其所占比重過大。因為在法律知識的傳授過程中,我們基本采取的方式就是“課堂授課”,即所謂的老師在講、學生在聽。在授課過程中,所講述的也大部分是理論知識,是某個法條的具體內容,而缺乏法學方法論的講解。法學學生最迫切獲取的是利用這些法條具體解決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此時方法論就可以指導學生更好的理解個案,并從個案的積累中獲得對法學理論更深的理解。
工程中消聲器的阻力損失一般為98~200 Pa,這里我們選擇100 Pa,并將選好的阻力損失值即100 Pa設為參數Δpn.計算出氣流的平均速度v=12.44 m/s.
法學教育階段不僅僅是對法學專業(yè)學生知識體系、業(yè)務能力的培養(yǎng),更應該注重學生脫離學校、脫離老師之后的法學氣質培養(yǎng)。這種氣質可以給踏入社會的學生帶來踏實的態(tài)度、縝密的思維、嚴謹的作風和對現狀批判、思辨的眼光。要想培養(yǎng)出這種法學特質,那么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借鑒自然科學領域中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精神。要使學生意識到其所學到的任何法律都不是完美無瑕的,要通過自己的判斷去找出其中存在的漏洞,并予以完善。而不是整日將所學知識奉為“天書”盲目的信任和跟從。
除在教學方法種類上較為單一之外,法學教育在課程體系設置上也存在問題。如前文所說,法學是一門既需要豐富的社會生活經驗又同時具備較強邏輯判斷能力的學科,這就要求法學學生要廣泛涉獵各方面的知識。老師在教授具體法律知識時不妨緩行,先讓學生較多的涉獵相關知識,在其對自身所處的社會、經濟、哲學等方面均有一定了解之后,再對其進行法學專業(yè)方面的培養(yǎng)。讓學生自行了解以上所說的各種知識是有一定難度的,因為大部分的人會說課余沒有時間、精力和渠道再去學習。那么我們?yōu)楹尾淮蚱片F有的法學課程體系設計,而加入一部分與此相關的課程呢。縱觀現行的各大高校的法學課程體系基本除外語、體育、計算機課程外均是法學專業(yè)課,學生在還不知曉基本哲學、社會知識之前就要和晦澀的法學理論作斗爭。例如所有法學學生都記憶猶新的大一開設的“法理課”。如果學生在學習具體的法學知識之前,能充分的吸收各方面的知識,更大范圍的去接觸社會,那么在之后的學習階段學生很自然地就知曉自己的興趣所在和擅長之處。例如對社會、倫理較為精通者一定偏向于民法,而善于哲學、史學的學生則更喜愛法理。
在法學教育方面更應注意不同層次法學教育的目的性。面對不同的法學教育對象其目的是不盡相同的。如果是針對大眾的普法教育則是以法律觀念培訓為主,但如果針對的是法學專業(yè)的學生就必須以培養(yǎng)法學理念堅定、法學素養(yǎng)良好、法學理論深厚為主的精英型人才為目標。以歐美發(fā)達國家為例,不論是法學研究者還是法律實務者在社會中都是屬于精英階層。法學院對這類學生的培養(yǎng)是以市場需求作為前提的,市場需要的是高素質的法律工作者,那么在有限的教育資源中就要淘汰能力缺陷者,而全力培養(yǎng)出合格的人才。而我國目前的法學教育狀況是法學學生很多,教育資源平均化導致學生得不到嚴格的篩選,也就無法培養(yǎng)出真正的法律人才。
(一)增強法學教育的層次性,拓寬法學教育領域
推進我國的法治社會建設,就必須增強全民法治觀念,要讓更廣范圍的民眾享受到優(yōu)質法學資源的浸潤。要將法治教育放入到國民教育體系中,讓知名法學家,法律工作者走出校園、走入社區(qū)。通過這種形式增強全社會遵行法治的主動性和迫切性。從青少年到中老年,針對不同年齡層次,不同社會群體編寫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有較強吸引力的法制宣傳讀物。針對高等院校的學生應將“法律基礎”設置為公共必修課程,并增加對常用法律知識的學習。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等相關課程中加大法治思想、法治精髓的講授和傳輸。
(二)明確法學教育層次,完善現有法學學位授予體制
我國現階段的法學招生和學位授予體制,導致近些年來法學專業(yè)學生數量大增而質量卻沒得以提升,所以要針對這種情況進行改善。例如歐、美等國將法學教育提升至研究生階段,并分為法律博士、法學碩士和法學博士三類。第一種是從事律師行業(yè)的先決學歷條件,而后兩種則偏向于法學研究。但無論是那種分類,都為學生在進入法學領域學習之前預留了充分掌握社會經驗、增強邏輯判斷力和思考自身是否適合法學專業(yè)的時間。學生一旦進入法學專業(yè)學習,其所具備的豐厚基礎是在我國法學專業(yè)學生身上完全所看不到的。針對此情況,可以適當考慮在法學本科階段預留一至兩年的時間,讓學生對自身的情況進行充分了解和判斷。加大法學專業(yè)的學生的流入和流出比例,使真正適合并具備學習法學專業(yè)的學生進入這一領域學習。在此基礎上可考慮增加法學專業(yè)的學制年限。
(三)革新法學教學方法,優(yōu)化法治人才培養(yǎng)模式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貫徹“法治中國”的理念必須要求法學專業(yè)人才具有較強法治實踐能力。所以在教學中應該轉變現有的以理論為主而輕實踐為輔的模式。提高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時間比例,提高實踐教學學分設置,探討高效、新型的實踐教學方式,增強實踐教學效果。例如:訴訟課程可以基本采取模擬法庭、模擬仲裁的方式,將法律實務方面的優(yōu)秀資源引入教學環(huán)節(jié),使學校和社會之間建立起優(yōu)質、長期的人員交換機制。將學生帶入具體案件、法律糾紛的解決過程中,真正實現同步實踐教學。
除以上將優(yōu)質實踐教育資源引入學校之外,更應當注意到教師的主體教學角色轉換的重要性。從主觀上要主動改變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中心,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等手段調動其主動性??梢詫嵤┬“嘤懻撌浇虒W,增強學生對知識的代入感,倡導討論式、探究式、互動式的教學模式。打破傳統(tǒng)的案例教學方式,在講解案例時不要孤立單一案例,要誘導學生從多個相似或相近案例中得出實踐中解決同類案件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加強實踐教學的過程中,也同樣不能忽視法學氣質的養(yǎng)成。扎實的法學理論知識是形成這一特質的基礎,而后在實踐中將所學、所思進一步轉化,從而通過長時間的學習自然孕育出一種獨特的思判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使其終生受益。
(四)增強課程體系的廣泛性,明確法學教育的目的性
從法學這門科學的發(fā)展歷程中不難看出其本身是多學科的綜合體,所以這門學科對學生的知識儲備要求是極高的?,F有各高校的法學課程體系設置過于偏向專業(yè)必修課,而減少了學生獲取其他相關知識的機會。既然要培養(yǎng)新型法治人才,那么就要建立起具有完整知識架構、適當區(qū)分程度以及豐富選擇空間的法學課程體系。減少專業(yè)必須課的比例,擴大選修課的范圍的同時,拓寬選修渠道,可以跨專業(yè)、跨學院選修法學相關課程[5]。例如:對環(huán)境法感興趣的同學可以選修環(huán)境工程學院的相關課程;對法理迷戀的學生可以選修哲學相關課程等。學校也可以將與某一法律方向相關的課程進行打包,形成選修課模塊方便學生集中選擇。針對學生傾向于學術研究性還是實踐業(yè)務性,提供不同的課程設置體系。
在調整課程體系的同時,另一個著重需要關注的問題就是我們進行法學教育的目的性。如前所述,近些年來我國的法學專業(yè)學生的數量增加了很多,但是學生質量不高,培養(yǎng)的人無法適應需求。這就說明我們在法學教育的過程中忽視了最大的一個問題——培養(yǎng)的目的是什么。我國現階段的法治化進程中需要的是一支高素質的法學工作者隊伍,所以我們的培養(yǎng)目標必須與之契合。高校培養(yǎng)的法學專業(yè)類的學生應當接受專業(yè)的法律職業(yè)教育。在法學教育的過程中應當著重灌輸給學生作為一個法律人應當如何去思考,應該怎樣具備職業(yè)素質,應該從哪些方面提高其法律職業(yè)能力,要把自己真正轉換為一個“法律人”,以此來適應社會和市場的新需要。
所以在培養(yǎng)過程中不要過多的崇尚法學教育的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不要老師只忙著自己的業(yè)務,學生只顧著司法考試。這種培養(yǎng)機制下“出品”的學生只是法律的機械操作者,對于他們而言“法律”只是謀生工具,“法治”只是空中樓閣。在對學生進行法律職業(yè)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過程中要以深厚的法律價值、法學理念、法學精神等法學理論作為基礎。使這些法學最本質也最為厚重的理論先融入學生的思維體系,然后通過他們所學習的具體法律法規(guī)在實踐中滲透出來,使我們弘揚的法治理念和法律價值在法律工作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體現出來。
(五)優(yōu)化法學師資隊伍,強化法學教育根基
法學教師是法學教育的根基。法治理念并不是法學學生天生就具有的品質,而是要在成長和學習環(huán)境中有目標的被塑造和熏陶中逐漸形成的。要想培養(yǎng)出具有時代特色法治理念的專業(yè)法學人才,就必須首先要優(yōu)化、提高法學教師的整體法學素養(yǎng)。只有教師的法治素質得到提升,才可以培養(yǎng)出符合社會需求的法學專業(yè)學生。反之,如果法學教師自身都不具備較高的法治素養(yǎng),那么其培養(yǎng)出的學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法學教師就要首先樹立起正確、牢固的具有時代精神的法治理念,養(yǎng)成現代的法治思維方式,形成現代的法治教學模式。
在此基礎之上,將法學教師隊伍打造成具有愛國之心、道德之心、信念之心且理論水平深厚、實踐經驗豐富的團隊是培養(yǎng)尖端法治人才的重中之重。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就要首先堅定法學教師的理想和信念,要使其成為忠實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在此基礎上要打破現有的專業(yè)和機構設置壁壘,推動不同領域的教師交流和交叉學科的學術團隊建設,推動法學理論的發(fā)展,實現高校教師與法律實務部門人員的雙向經驗交流。
[1]李英偉,吳暇.比較法視角下的中外法學教育研究——兼論我國法學教育的創(chuàng)新與完善[J].前沿,2013,(17).
[2]王祥修.中美比較視野下的法學教育改革探索[J].發(fā)展研究,2013,(5).
[3]劉毅.法治理念、法學教育與法律現代化[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0).
[4]范振國.論法學教育中批判精神的融入[J].吉林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2011,(5).
[5]張紅艷.法學教育與法治理想之遐想[J].科技咨詢導報,2007,(13).
[責任編輯:曲占峰]
王佳(1983-),女,黑龍江哈爾濱人,講師。
G642.0
A
1008-7966(2016)04-0152-03
2016-05-12
黑龍江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2016年度省教育廳規(guī)劃課題“法學教育推進法治黑龍江建設的使命與路徑研究”階段性成果(ZHC1215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