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俊杰(鄭州大學法學院,鄭州450000)
網絡時代下恐怖主義犯罪的發(fā)展和防控
孫俊杰
(鄭州大學法學院,鄭州450000)
當今世界全球化迅速發(fā)展,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因而帶來一個全新的信息時代,信息時代下出現了與這一新型社會相匹配的網絡犯罪,網絡恐怖主義犯罪便是在這一全球化信息化背景出現的網絡犯罪和傳統的恐怖主義犯罪相結合的產物。網絡恐怖主義犯罪是關系到全球各國的國家安全和信息安全的重大問題,因此研究網絡恐怖主義犯罪的定義、形成原因、特點、表現形式很有必要,并且要最終從法律層面、技術層面和國際合作方面提出應對這一信息時代的新型毒瘤的對策。
網絡恐怖主義犯罪;原因;特點;對策
“網絡恐怖主義犯罪”這一詞最早是由美國學者柏林·科林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在這之后有各國學者、官方都給出了不一樣的定義。
對網絡恐怖主義犯罪下定義不能離開對恐怖主義犯罪的理解,因為網絡恐怖主義犯罪的屬性還是屬于恐怖主義犯罪性質,只不過是在信息時代下,伴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產生的新型犯罪。對恐怖主義犯罪的理解又涉及對恐怖主義的理解,本文認為恐怖主義犯罪是持恐怖主義理念的個人、組織以制造社會恐慌為目的,以暴力威脅或侵害公共安全、國家安全和個人生命財產安全等,以最終達成其民族、宗教等其他目的的犯罪行為。因而網絡恐怖主義犯罪可以理解為利用計算機和網絡系統實施的恐怖主義犯罪。
(一)恐怖主義犯罪長期存在的原因
首先,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是恐怖主義犯罪長期存在的重要原因。當今世界經濟政治都在全球一體化的趨勢下,然而全球化是一柄雙刃劍,一方面使資源更加優(yōu)化配置,方便人們交流、聯絡,另一方面卻使國家、地區(qū)間發(fā)展更加不平衡,南北差距越來越大,而當今國際政治秩序也不公平,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特別是在反恐方面,實行雙面標準,假借反恐在中東地區(qū)推行霸權主義,而結果卻導致中東地區(qū)成為最頻繁發(fā)生恐怖活動的地方。只要這種不公平存在,就會有國家或地區(qū)因沒有更好的途徑表達不滿進而發(fā)生沖突,這即是恐怖主義犯罪長期存在的土壤。其次,民族、宗教矛盾。各國內部和國家間存有的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的加劇是恐怖主義犯罪長期存在的政治社會基礎,這些年宗教沖突中尤為激烈的便是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然而面對這些民族、宗教矛盾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卻實行雙標準,在沖突激烈的中東地區(qū)推行霸權主義,卻對中國新疆地區(qū)的“東突勢力”持支持態(tài)度,這都客觀刺激了恐怖主義犯罪的長期存在。最后,貧窮則是恐怖主義犯罪長期存在的根本原因。正所謂窮則亂,處于貧窮中的人對遭遇失業(yè)、突如其來的重病等現實不滿卻無奈沒有更多的途徑以改變現狀,長此以往便傾向于用極端的方式表達這種不滿。就像《紐約時報》一篇文章中寫的:“貧窮和絕望是招募恐怖分子的必要條件,而長時間的沖突往往會釀成大禍?!保?]
(二)網絡恐怖主義犯罪形成的特殊原因
1.國際社會加大反恐力度。“9·11”事件之后世界各國都開始把打擊恐怖主義作為本國維護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的一項重要任務,在法律和制度層面都加大了反恐力度。美國更是把反恐上升到國家戰(zhàn)略的高度,同時世界各國聯合打擊恐怖主義犯罪,通過了《反對劫持人質國際公約》等一系列國際反恐公約。這樣,傳統的大規(guī)??植阑顒拥幕顒涌臻g越來越狹窄,迫使他們不得不基于趨利避害的本能理性來選擇新的成本低效益更明顯的組織機構和行為方式,據報道,2001年以來,“基地”等恐怖組織的網站幾乎以每天2個的速度增長[2]。
2.信息時代下人們對網絡的依賴性。從上個世紀90年代至今,社會對互聯網技術的依賴性越來越大,據有關統計,截至2013年12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6.1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5.8%①參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fā)布的《CNNIC2014年第33次中國互聯網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而信息技術的這一高速發(fā)展和普及是一柄雙刃劍,一方面極大的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但是另一方面也使我們過多的依賴網絡,設想,如果恐怖分子把全國的通信系統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無法通過網絡聯系,則社會將陷入一個怎樣的慌亂?
3.網絡所固有的開放性、漏洞性。互聯網技術本身就是一項沒有疆域、沒有國界之分的技術,網絡技術在它的發(fā)展過程中安全性一直是相對的,使得對它的破壞性始終存在,如計算機病毒、木馬、拒絕服務攻擊等對網絡系統的破壞。而恐怖分子和恐怖組織則利用了網絡的這一漏洞對互聯網數據信息進行破壞活動,甚至利用黑客技術操縱基礎設施的運行,從而制造社會恐慌以達到他們的目的。
(一)主體復雜性
第一,由于網絡本身具有的開放性、共享性特點,所以任何不同民族、種族、宗教信仰、職業(yè)等的自然人都有可能成為網絡恐怖主義犯罪的主體,這種無疆域的特質也導致對網絡恐怖主義犯罪主體的偵查難度加大;第二,未成年人群體由于對計算機互聯網技術具有很大的興趣,求知欲和好奇心強,加上意志薄弱,辨別是非能力不強,所有容易被誘導走上網絡恐怖主義犯罪道路;第三,從犯罪學的角度來說,具有極端思想處于動亂、貧窮中的人比較容易成為這一犯罪的主體。
(二)犯罪成本比較低
網絡恐怖主義犯罪在實施過程中不要花費大量的金錢購買車輛、炸藥等工具,也不需要偽造證件,跨越國邊境,更不用擔心現實世界中的警察對其追捕,僅僅利用網絡系統的漏洞或攻擊技術就可以實施這一犯罪。網絡這一方式也代替了原先的基地培訓,據報道,基地組織在網絡上舉辦了恐怖主義培訓學校,在網上可以學到以生活用品制造炸藥、炮彈和實施恐怖活動的方式,因而這一方式相對來說成本比較低。
(三)高智能性
網絡恐怖主義犯罪是以網絡技術為前提的,因而網絡恐怖主義犯罪的實施者多是高智商、高學歷的人才,并掌握高超的計算機網絡技術,整個恐怖活動從策劃、到實施都是精心準備的,很難找出破綻和漏洞,因而給偵查機關的取證提出了很大的挑戰(zhàn)。
(四)隱蔽性、風險小
這是由網絡所具有的虛擬性決定的,在網絡世界的注冊不需要真實身份,各種人都可以以匿名身份登陸創(chuàng)建網站,這導致網絡世界不僅龐大而且復雜,對其的管理難免無法做到全面,使得恐怖分子悄悄的利用虛擬身份傳播恐怖思想、策劃恐怖活動等,而由于身份虛假,域名在事后也很難追蹤,即使追蹤到也難以確定和取證,因此網絡恐怖主義犯罪的風險比較小,不容易暴露,犯罪黑數極大,現實中的網絡恐怖襲擊很多,但是很少被發(fā)現,即使被發(fā)現了也很少被查證到。
(五)危害后果十分嚴重
由于網絡恐怖主義針對的目標多是關系到生存和生活的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一旦被襲擊將會造成嚴重的后果。美國作為信息技術最發(fā)達的國家卻也是經常遭到網絡恐怖襲擊的國家,美國每年因為網絡安全問題而遭受的經濟損失超過170億美元。
從網絡恐怖主義犯罪的特點和定義以及現如今發(fā)生的一系列網絡恐怖事件來看可以把網絡恐怖主義犯罪的表現形式分為兩類。
(一)以計算機網絡系統為攻擊對象
一方面,以國家的能源、電力、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為攻擊對象,例如以病毒入侵國家的通信系統,使通信系統癱瘓,社會陷入混亂,以達到他們威脅政府或社會的目的,在“9 ·11”襲擊后出現的“尼姆達”病毒半個小時攻陷830萬臺電腦,造成將近10億美元的損失;另一方面,盜取、篡改或毀壞國家軍事、經濟等系統數據信息,美國白宮和國防部的機密文件就曾經被盜許多次,導致嚴重的損失[3]。
(二)以網絡為工具和手段
1.傳播恐怖思想。互聯網由于其便捷性和成本低的特點成為恐怖分子宣傳民族、宗教等極端思想的主要途徑,恐怖分子建立傳播恐怖思想的網站和平臺,制作恐怖音頻、視頻宣揚恐怖主義思想,吸引大量未成年人和無業(yè)人員參加,宣傳自己的宗教教義和極端思想。網絡世界本身就具有虛擬性的特點,恐怖分子傳播的信息也是真真假假,具有迷惑性,且其語言具有很大的煽動性,一旦被傳播者意志不堅就很容易深陷其中且不能自拔。
2.組織恐怖活動。通過網絡實施傳統的恐怖活動,具體來說就是,利用互聯網平臺招募人員,擴大影響力,一些涉世未深的年輕人本身就見識不廣、意志不堅定又存有叛逆心理,很容易被招募進恐怖組織,還有一些網絡技術高超的黑客,也是恐怖組織重點招募的對象。另外,恐怖分子還利用網絡技術洗錢,為恐怖活動招募資金,散布虛假的恐怖信息,引起社會恐慌,建立恐怖主義大學,傳授進行恐怖活動的技術,傳授制造炸藥、爆炸品的方法,在互聯網上用虛擬身份和加密技術聯絡恐怖分子和策劃恐怖活動。
在實踐中,由于其表現方式和形成背景特點很容易和黑客攻擊和傳統的恐怖主義犯罪混同,因而要特別注意區(qū)分。
(一)和傳統的恐怖主義犯罪
相同點在于存在的根基都是由于貧富差距和民族、宗教矛盾,都具有恐怖性的后果,網絡恐怖主義犯罪屬于恐怖主義犯罪的性質,二者都給各國和國際社會安全帶來巨大的挑戰(zhàn)。不同點在于網絡恐怖主義犯罪以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為前提,是傳統恐怖主義犯罪往更開放性、全球化的信息領域拓展的產物,因此突破了傳統恐怖主義地域性的限制。網絡恐怖主義犯罪采取的手段和相應的后果具有非直接暴力性,除此之外網絡恐怖主義犯罪比傳統的恐怖主義犯罪的實施更具有隱蔽性和不利于偵查機關偵查取證。
(二)和黑客攻擊
相同點在于都是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的產物,以網絡技術為依托,行為方式都具有隱蔽性和快捷性來不及防控和阻止的特點,并且在后果上都不會造成直接的人員傷亡結果。不同點在于從發(fā)生頻率上看,黑客攻擊的頻率遠遠高于網絡恐怖主義犯罪,從產生時間的早晚來看,前者也是早于后者的,在動機和目的上,黑客攻擊多是出于個人表現欲、無聊等目的,并不產生社會恐慌,但是若恐怖組織招攬黑客實施恐怖襲擊,二者就一起構成了網絡恐怖主義犯罪。
(一)國際社會防控網絡恐怖主義犯罪的現狀——以美國為例
美國從上個世紀90年代就開始確切地把網絡恐怖主義當作將來美國要面臨的主要威脅之一,并在21世紀初接連通過《國家安全報告》等把網絡反恐升為國家戰(zhàn)略的高度;在法律制度方面,美國2002年通過《反恐怖主義法》,將黑客攻擊納入到恐怖主義行為之一,準許執(zhí)法機構竊聽有恐怖嫌疑的電話并跟蹤其互聯網和電子郵件的使用[4]。2003年年底,美國將一部分網站列入國外恐怖組織名單,禁止向網站提供物質支持,凍結其賬戶[5];在技術層面,美國建有功能全面強大一體化的技術檢測系統,例如美國的“梯隊系統”可以在全球范圍內檢索出相關關鍵詞的篩選預警系統[6]。與此同時,美國還加大網絡反恐的科研力度,如美國中央情報局于2004年向聯邦政府申請監(jiān)視互聯網聊天室的研究項目的投資[5]。
(二)我國網絡反恐的現狀
我國沒有專門的反網絡恐怖主義法,但我國也歷來重視網絡反恐,我國刑法中在“危害公共安全罪”一章中有120條的組織、領導、參加恐怖組織罪和資助恐怖活動罪,在“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中有285條的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罪,286條的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和291條的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但是我國在刑事法方面的網絡反恐的規(guī)定過于分散,且沒有涉及對其的特別程序規(guī)定,導致在適用中出現很多疑難問題。在技術層面,我國對網絡反恐的技術研發(fā)也不如國外的研發(fā)力度和水平。
(三)相關完善建議
1.法律層面。首先,國外一些國家如美國、英國和日本都已制定了專門的反恐怖法,而我國的相關反恐規(guī)定卻分散在各法律法規(guī)中,不成系統,這樣不僅不方便司法實踐中適用也不利于國內公民對恐怖主義的了解和防范,而且,我國也沒有明確規(guī)定恐怖主義犯罪的概念,而概念是正確的司法適用的前提;其次,根據網絡恐怖主義犯罪的主體特點和具有的嚴重危害后果,應在《刑法》第17條第二款規(guī)定中加入網絡恐怖主義犯罪,這是因為,最近幾年不乏14~16歲的“天才黑客”攻擊網絡系統,若放任這一行為則勢必會對我國國家安全和公共安全造成威脅[3];再次,應當在我國《刑法》285和286條的規(guī)定中增加財產刑和資格刑,剝奪恐怖分子的再犯能力,實現特殊預防;最后,《刑法》中沒有對宣揚恐怖主義思想的人作出規(guī)定,但是這點我國立法者已經發(fā)現并作出改正,《刑法修正案(九)》中的第6條規(guī)定在我國刑法第120條后面增加四款規(guī)定懲罰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和煽動恐怖活動罪的行為,這表明我國網絡反恐方面的法律措施正逐漸完善。
2.技術層面。相比美國、日本等發(fā)達國家,我國的網絡反恐技術水平還處于初級階段,一方面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硬件和軟件太少,比如目前我國網絡用戶的WINDOWS操作系統都是美國微軟公司的產品,另一方面我國在網絡反恐方面的人才不多,隊伍不夠強大。這就造就了一旦發(fā)生網絡恐怖主義犯罪我國勢必處于被動挨打的地位。所以我國一方面要堅持“引進來、走出去”原則,加大自助創(chuàng)新性強的技術研發(fā)力度,借鑒相關國家做法建立網絡關鍵詞檢索預警制度;最后要建立依靠刑警、刑偵、武警等跨部門的綜合網絡反恐協作機制,培養(yǎng)專業(yè)反恐技術人才,以我們的“黑客網絡技術”應對恐怖分子的黑客技術。
3.國際合作層面。網絡所固有的開放性、共享性表明在面對網絡恐怖主義時全球各國都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所以我國也應積極配合國際社會,建立國際反恐合作機制。首先,我國要積極促進并加入網絡反恐公約,我國至今沒有加入2002年通過的第一部應對網絡犯罪的國際公約《網絡犯罪公約》,這是一個很大的遺憾,應著手加入并引進相關條約工作。其次,在各方面參與國際合作反恐機制,在合作中借鑒國外反恐經驗并為我國所用。由于國際社會至今沒有確定恐怖主義犯罪的概念就是因為涉及各國利益、立場的不同難以確定,所以我國在確定恐怖主義犯罪概念時要摒棄“政治犯”的概念,以防因為“政治犯不引渡”的國際法規(guī)則影響司法協助,還有針對國際法中的“死刑不引渡”規(guī)則我國可以明確規(guī)定引渡后免予死刑。最后,可以建立一個全球反恐信息庫和關鍵詞檢索系統,將各國確立的涉及恐怖主義的網站、人員的相關數據信息錄入進去,并監(jiān)控有恐怖嫌疑的人的通信。但是這個機制在適用的時候特別要注意到不能侵犯公民的隱私權和言論自由權,否則將會因為遭到公眾反對而無法通過和實施。
[1]張驥.網絡恐怖主義產生原因、特點及危害性分析[J].聊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6).
[2]張世強.網絡恐怖:信息時代的新威脅[N].中國國防報,2004-10-19.
[3]劉建.網絡恐怖主義的興起及其發(fā)展趨勢探析[D].北京:北京外交學院,2012.
[4]徐勝,李成.網絡恐怖主義若干問題研究[J].吉林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2006,(1).
[5]劉廣三,李艷霞.網絡恐怖主義及其防治——以犯罪學中的遏制理論為視角[J].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06,(2).
[6]陳鐘.論網絡恐怖主義對國家安全的危害及其對策[J].江南社會學院學報,2004,(3).
[責任編輯:范禹寧]
孫俊杰(1993-),女,河南杞縣人,2014級刑法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D917.7
A
1008-7966(2016)04-0026-03
2016-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