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靖西市民族中學 農堂德
隨著教學信息化的不斷進步,信息技術實踐逐步走入初中語文課堂,特別是在文言文的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發(fā)揮著很好的輔助作用。文言文對于多數學生來說都是拗口、難以理解的,一個原因便是學習一篇文言文之前必須對該篇作者以及文章寫作背景都有一定了解,這一方面信息技術可以圖文形式做補充;很多文言文都是一則故事,利用信息技術比如flash動畫就會幫助學生直觀了解本文講訴內容。信息技術對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有著很大的輔助效果,本文也將從幾個方面講述信息技術在文言文教學中的實踐。
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歷來是教學中的難點。究其原因,是文言文作為歷史的載體與現代漢語有著較大的差距,而我國多數學生在在小學階段只接觸過詩詞,初中階段第一次面對長篇大論的文言文,很多人無從下手,不知所措,在加上大量的作者資料以及背景資料,復雜的語法結構,這會使部分學生產生一種畏懼或厭煩的心理。因而初中文言文的學習必須從感性著手,而不是從抽象的所謂語法規(guī)律著手,記住一條條語法要領,并不能真正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所以應該在閱讀中提高對語言的感受。信息技術在幫助學生感性的理解文言文有著很直觀的輔助作用,本文也將通過信息技術對學習文言文興趣的提升,信息技術對學習文言文內容的輔助以及信息技術對學習文言文課外延伸三個方面講訴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中的信息技術實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文言文作為中國幾千年文化積累下來的文字財富,其知識蘊含量以及智慧啟迪是無與倫比的,而且很多文言文實際上是可以做到朗朗上口的,不僅僅文字美,而且誦讀起來也是頗為悅耳。但是對于初中生來說,因為不精通不了解因而不了解其中奧妙,接觸之初因晦澀難懂的文字而望而卻步、談文色變,究其原因,是長久以來不恰當的教學方面以及文言文本身大量生僻字以及復雜語法導致的。然而時代在發(fā)展,在新課程改革的推動下,在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我們可以嘗試從感性理解方面著手,從學生的興趣愛好方面著手,正所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根據初中生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利用信息技術的音頻、視頻等更加直觀形象的展示文言文內容,刺激學生的感官,營造學生們喜聞樂見的教學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學習《馬說》這篇文言文時,在講解前先播放《伯樂相馬》動畫片,用生動的畫面以及清除的故事來讓學生了解《馬說》一文中提到的伯樂故事,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文言文教學的一個難點便是作者介紹與背景介紹,想要深刻了解一篇文言文必須要充分了解這篇文章寫作的社會環(huán)境,寫作目的等等,否則會有一種不知所云的感覺。例如在《出師表》一文,如果僅僅憑借一小段文字背景介紹比如“《出師表》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給后主劉禪上書的表文,闡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對后主劉禪治國寄予的期望,言辭懇切,寫出了諸葛亮的一片忠誠之心?!边@樣學生是感受不到“出師一表真名世”的體驗但是如果憑借信息技術,比如制作一個簡短的ppt,通過圖片形式展示三國末期各國版圖、兵力等因素,在展示蜀漢從建國之日起到諸葛亮《出師表》之間蜀漢版圖的縮小以及外交形式的變化,向學生形象的展示"此誠危急存亡之秋"的形式,會幫助學生猶如身臨其境的感受諸葛亮的良苦用心。此外,鼓勵學生利用回家休息時間觀看三國演義,特別是諸葛亮出場之后的部分,幫助學校了解諸葛亮其人,進而了解《出師表》作者的經歷,以及他為國付出的精神。
近代著名認知心理學家皮亞杰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教學是學習環(huán)境四要素中最總要的要素。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即重現與教學內容相近的環(huán)境或氛圍,仿佛讓學生身臨其境,增加情感體驗,從而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在敘事型文言文的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便可以幫助重現文中講訴的場景。例如《曹劌論戰(zhàn)》一文中,在課前便開始播放動畫《曹劌論戰(zhàn)》,上課后,一邊講解文章內容,一邊引導學生回想動畫短片中相對應的畫面,學生們不由自主地在腦中形成當時的戰(zhàn)爭場面。這種夢幻般的教學氛圍為學生的想象力提高馳騁的空間,把文言文課堂由“要我學”轉變?yōu)椤拔乙獙W”。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內容豐富,一篇短短的文言文往往會涉及到很多知識,然而課堂時間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講解,而信息技術特別是電腦網絡以及動畫片確實學生們所喜愛的內容,那么我們不妨將學生的喜好引導到學習中來。例如《觀潮》一文,描寫了錢塘江大潮潮來前、潮來時、潮頭過后的景象,激烈澎湃,但是文字雖美卻沒有影像資料更加直擊心靈,鼓勵學生回家后收集一些關于潮漲潮了的視頻,并且學習漲潮的原因,這樣不僅僅科普《觀潮》這篇文言文的背景知識,了解漲潮是月球引力的關系,更豐富了學生的學識,促使學生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