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文龍
【摘 要】探討“兩先兩后”教學模式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提出從備課、學生閱讀課文感知文本、互評學案、重難點突破、課堂拓展延伸、課堂小結(jié)、課后反思七個環(huán)節(jié)展開教學。
【關鍵詞】先學后教 先練后導 語文教學 嘗試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1B-0101-02
“兩先兩后”教學模式是謝仲卿教授提出的,是指“先學后教,先練后導”。教師先把要講授的內(nèi)容轉(zhuǎn)化為讓學生學練的習題和探究的問題交給學生做,然后教師根據(jù)學生反饋的信息有針對性地講課,從而縮短了教學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這種教學模式把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結(jié)合在一起,把課堂真正交給學生,體現(xiàn)了新課改精神——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提高了課堂效率。玉林市容縣自良中學近年來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始嘗試應用“兩先兩后”教學模式,充分地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既活躍了語文課堂氣氛,又使學生成為語文課堂中學習的中心,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謝仲卿教授“兩先兩后教學法”大致可分為以下五個環(huán)節(jié):閱讀理解教材—討論解決問題—師生講解問題—學生嘗試練習—師生評價指導。而容縣自良中學在實際嘗試過程中把這個教學過程分成了七個環(huán)節(jié)。
一、備課——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
1.備教材。特級教師于永正說:“千法萬法,讀懂教材是妙法”。教師課前要充分研究教材,把握課文的內(nèi)容、重難點,要求按照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落實教學內(nèi)容。一是確定本課字詞(生字詞的音、形、義)積累。二是文學常識積累(作家作品或背景及有關文學常識)。三是用語文閱讀的方法準確解讀課文,完成語文課程標準對文本要求解決的教學目標。
2.備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要了解自己的學生,為學生設計適當?shù)膶W習目標,并引領他們完成學習目標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每個班上的學生的個體素質(zhì)有差異,班與班之間也有差距,教學設計過程中要兼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到因材施教,使學生均學有所得。
3.備學案。每一節(jié)課前都應準備好學案,即學生的預習題、練習題。通常每一篇課文的學案由一個老師主備,其他老師在此老師備課的基礎上提出意見,然后定稿。老師要有針對性地圍繞課文內(nèi)容設計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預習,使得學生有目的地去閱讀、去理解,有目的地去開展學習。習題的設計要考慮到不同層次的學生,既要讓優(yōu)等生較輕松摘得到“勝利的果實”,也要讓中等生跳一跳也能摘得到“果實”,同時也要讓后進生在別人的幫扶下也能分享到“果實”。學案的設計宜精不宜多、宜簡單不宜復雜,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二、學生閱讀課文,感知文本,完成學案——先學先練
課前預習是學習的起始環(huán)節(jié),老師在上課前將已經(jīng)備好學案印發(fā)給學生預習、思考和練習,讓學生通過自主在課前讀一讀,想一想,練一練。做好新知識學習的充分準備,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需要。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yǎng)成良好習慣?!崩蠋熎綍r要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朗讀、默讀、速讀、細讀、品讀),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和技巧,并且要鼓勵學生多進行課外閱讀,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通過對文本的閱讀和理解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假若有弄不懂的問題,再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共同研究、解決問題。例如,筆者在上《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一文時,設計的學案第一部分先是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通讀全文,結(jié)合小字注解或工具書解決生字詞,然后理清文章結(jié)構,提示根據(jù)小說情節(jié)的發(fā)展將全文分成四部分并概括大意。課堂上,學生有的默讀、有的朗讀、有的速讀、有的邊讀邊作筆記……十分鐘后很多學生就有了答案,筆者又讓他們通過小組交換意見的方式探討他們的結(jié)果,結(jié)果又用三分鐘學生就能解決了本文的生字詞和結(jié)構,并且意見基本一致:
開端(1-7段):魯達傾聽金家父女的血淚控訴。
發(fā)展(8-9段):魯達救助金氏父女逃離虎口。
高潮(10-20段):魯達在鄭屠肉鋪前“三拳”打死鎮(zhèn)關西。
結(jié)局(21段):魯達奔出南門避禍去了。
三、互評學案——共同提高
同是在學習《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一文時,筆者設計的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問題探究”如下:
1.閱讀小說要注意理清故事情節(jié),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試結(jié)合課文中魯達這個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等描寫,對他的性格特點做簡要分析。
⒉魯達三拳就打死了鎮(zhèn)關西,課文對這三拳進行了詳細描繪,生動傳神。試從課文中找出相關句子填寫下列表格,體會比喻的作用。
⒊《水滸傳》里有許多類似魯達打抱不平的故事,你怎樣評價這類故事?
學生通過自主、合作的方式完成相應的預習題和練習題,然后通過學生個別回答、上講臺板演或者小組搶答的方式將問題的答案展示,其他學生在聽或看的過程中如有疑問,則可以在學生回答后馬上提出質(zhì)疑,由作答的學生來解釋,或者由其他學生點評、補充,老師點評、補充的方式來完成這一個環(huán)節(jié)。假若有的問題班上的學生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就由老師引導、點撥、講解、補充去將問題解決,同時課后要反思這個問題設計是否合理、得當。這個環(huán)節(jié),老師盡量不講、少講、精講。力求由學生去自行解決問題,這是一個探究學習的過程。
四、重點、難點的突破——后教后導
課堂教學是否成功要看這一節(jié)課中教學重點與難點確定得準確與否,教學過程對重難點突破與否。經(jīng)過前面幾個環(huán)節(jié),大部分同學已經(jīng)掌握了課文的內(nèi)容,但由于學生個體的差異,或是理解不透徹,對于文本的重難點還是掌握不了的,這時老師要設計有針對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更好地把握課文的內(nèi)容、對課文的重難點要加以分析,講解,使學生理解通透,完成教學目標,達到當堂解決的目的。
例如筆者在《山中避雨》一課中對“樂以教和”的理解、學生對“樂以教和”的意思理解沒有問題,問題是文章從哪里體現(xiàn)出“樂以教和”。筆者引導學生“說說今天作者有什么特別的感受嗎?”學生答:“作者有生以來沒有嘗過今日這般的音樂趣味?!庇謫枺骸盀槭裁磿羞@樣的感受呢?”學生又找出兩個女孩子心理的變化、三家村氣氛的變化;筆者再補充作者的感情變化,三者使得作者體會到了音樂的真諦——音樂可以使人更加的和諧相處,這就是“樂以教和”。學生既從中找出了一條文章線索,又理解本文的主題。老師在此過程中不斷巡視課堂,發(fā)現(xiàn)學生有疑難的、共性的問題,然后鼓勵存在問題的學生去回答問題,讓共性的問題體現(xiàn)出來,由學生自己糾正、講解,對學生講解未盡的問題其他同學再做進一步的補充,還未能解決的再由老師引導學生共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五、課堂拓展延伸——開闊視野
學生在掌握一定文本的內(nèi)容,能完成相應的預習、練習題之后,老師根據(jù)閱讀理解出一些提高性、探究性的練習題供學生思考、練習,練習題要源于課文,寬于課文,引導學生大膽的想象、創(chuàng)新,加深對課文知識的理解和積累,養(yǎng)成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的習慣。
例如筆者教在《木蘭詩》時,設計的拓展題是:“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這種情況可能嗎?為什么?”同學們議論紛紛,各抒己見,有的同學說不可能,那么長的時間里肯定會露出女人的本性的;有同學說完全可能,木蘭善武,戰(zhàn)場上沒有問題,生活上她是將軍,有自己獨立的空間,不會被發(fā)現(xiàn)的……然后筆者引入文章的主題——通過對木蘭替父從軍、沙場征戰(zhàn)和榮歸故里的敘述,塑造了木蘭這一愛家愛國、不慕名利、深明大義的巾幗英雄的形象,集中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勤勞、善良、機智、勇敢、剛毅、淳樸的優(yōu)秀品質(zhì)。作者設計木蘭這一個姑娘形象表現(xiàn)了木蘭在長期從軍當中的謹慎和機警,她是我國古代北方優(yōu)秀勞動婦女的象征。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變得明白了許多。
六、課堂小結(jié)——回顧梳理
完整的課堂教學不能沒有小結(jié)。小結(jié)就是簡單回顧這一節(jié)的學習內(nèi)容,深化對課堂教學主題的理解和把握的作用,使得新知識具有更大的遷移價值,為后繼學習和運用它們奠定基礎,突出教學重點、難點,為學生及時復習鞏固提供導向,為學生亡羊補牢提供機會;對老師而言,課堂小結(jié)是老師對本節(jié)課教學內(nèi)容的簡單梳理,以防有落漏,同時也是對教學的負責。在學習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小結(jié)時,筆者讓學生回顧:
1.文中有幾處寫到背影?分別是什么情況下寫的?表達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1)惦記背影(思念父親)(2)刻畫背影(望父買橘)
(3)惜別背影(父子分別)(4)再現(xiàn)背影(別后懷念)
2.課文哪兩個地方是實寫父親的背影?
(1)父親買橘子爬月臺的時候;(詳寫)
(2)父親送子時,下車往回走,混入人群的時。(略寫)
3.回憶性散文的一般寫法:開頭感化性語言概述回憶,中間具體化回憶人或事,結(jié)尾深化感情。
七、課后反思——提升自我
教師的成長離不開不斷的反思,我們在“兩先兩后”教學嘗試過程中要求老師每節(jié)課后必須寫課后反思,反思的內(nèi)容是教學過程中每個環(huán)節(jié)落實的情況,針對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在設計與操作上是否有不順暢的地方,對每個環(huán)節(jié)做效果評價,對效果有問題的環(huán)節(jié)進行分析原因,尋找對策,調(diào)整教案,方便以后教學更順利地開展。不斷地反思,不斷地改進,老師的教學水平就會得到不斷地提升、教學效果就會得到不斷地提高。筆者在上朱自清的《春》時感觸很深。上課前筆者把課文當場背了下來,學生當時就被震撼了。筆者說:“我說這篇文章寫得很好,我很喜歡,所以就能背下來了?!蓖ㄟ^課堂激趣,學生熱血沸騰,躍躍欲試,筆者讓學生說出有關春的詩詞名句并且收集,在這種熱情高漲的氣氛下,讓學生用朗朗的書聲敲開了春天的大門,隨之帶領學生走進文本、走進春天,去賞析本文的結(jié)構美——盼春、繪春、贊春;賞析本文的語言美——文中的比喻、擬人佳句;領悟體驗作者如何描繪春天、贊美春天。教學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引導學生理解文本后,筆者引導學生進行寫作:“如果讓你寫家鄉(xiāng)的秋天,你該如何抓住秋天的特點去寫?你會具體找哪里景物來寫?”讓學生走進大自然,走進生活,學以致用,學生有了寫作的沖動,大大激發(fā)了他們的創(chuàng)作意識。
總之,“兩先兩后”教學方法很適合農(nóng)村的學生,特別是語文學科,不但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習效率,而且有利于學生鍛煉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周思宏,劉會良.教育探索與實踐[M].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01
[2]王坦.合作學習的理念與實施[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7
[3]謝仲卿.春天的風采·嶺南春風[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1
(責編 江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