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省柳州市公園路幼兒園 盧遠明
“重教輕學”傾向長期以來普遍存在于我國教育界。為了改變傳統(tǒng)教育的這種弊端,人們呼吁現實教學重心由“教”向“學”轉移,提出“幼兒是教學過程的主體”。一時間研究學生的“學”紛紛成為一種時尚,出現了過于強調“幼兒主體論”傾向。這種傾向犯了以杜威為代表“兒童中心說”的觀點錯誤。受教育者的主體性能很好的發(fā)展是從受教育者能夠自由自主地進行學習活動的角度來衡量的,而教師能否很好的運用策略藝術以啟發(fā)幼兒的自覺自主則是關鍵。
外部動機是外部條件激發(fā)來的學習動機。有正誘因:如玩具物品,成人的獎勵表揚,同伴的尊重等。有負誘因:如批評指責,活動結果不理想等。正或負誘因都能影響幼兒學習活動興趣。一次繪畫活動我將未完成任務幼兒分三組,第一組如能繼續(xù)完成活動用一支鉛筆作獎勵;第二組先被批評指責一番,然后命令繼續(xù)完成活動;對第三組幼兒作業(yè)中的不足之處,教師則采取引導鼓勵方式。實驗結果:第一組被測幼兒全完成活動獲得獎勵;第二組幼兒1位未完成活動;第三組幼兒全部愉快的完成作業(yè)?;顒又幸?、二組表現出的活動積極性與第一次差不多,而第三組的幼兒卻是積極認真對待活動。結論:受正誘因吸引的第一組與受負誘因影響的第二組基本能繼續(xù)活動但情緒不穩(wěn)定;受內部學習動機影響的第三組不但積極完成活動更激發(fā)了今后的學習主動性。因此,以內部學習動機為主導性學習動機能使幼兒產生主動學習的欲望,且主動具有持久性及穩(wěn)定性。
多德森定律指出:學習動機過強或過弱都不利于學習成績的提高。一名幼兒平常能說會道是“故事大王”,老師讓他參加故事比賽并叮囑他爭第一,結果孩子未能發(fā)揮正常,比賽時出現緊張口吃等現象。這種現象為動機過強,以至于神經緊張,焦慮水平提高而限制了幼兒正常活動。相反學習動機過弱根本不能激發(fā)人的行為。例如,請不愛唱歌的孩子參加唱歌比賽,他會很明確地告訴你“我不想唱”。教師如果能適當激發(fā)幼兒學習動機,且動機強度適宜,則有利于幼兒主動地進行學習。
教師應正確看待教與學關系,既承認幼兒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又看到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作用,教師和幼兒都應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即雙主體。而他們的共同客體是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環(huán)境等。教學活動過程實際上是一個相對成熟的主體指導和幫助另一個未成熟的主體進行認知和實踐活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這個主體要發(fā)揮“主導”的作用,幼兒這個主體要發(fā)揮“主動”的作用。
教師應尊重幼兒,任何幼兒都具有各自的特點,教師不能依據個體特點視為“優(yōu)生”和“差生”,應針對個體特點水平實施教育。在授學關系中師生關系不應是一種簡單的“教學相長”的關系,而應是滲透情感作用的教學關系。《兒童權利宣言》指出:為了全面和諧地發(fā)展幼兒,我們必須熱愛兒童并了解兒童。對幼兒傾注情感的教師,同樣也獲得幼兒的情感回報,從而形成師生之間平等和諧的互動關系,有利于授學過程。
《規(guī)程》指出: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在各國幼兒教育課程中都體現出強調在活動與游戲中學習,游戲是課程活動的基本方式。教師應以游戲為主要教育手段,寓學于玩,使幼兒在愉快的游戲活動中,體驗學習的樂趣,自然地接受知識。例,中班音樂課:續(xù)編歌曲《夏》。我丟棄了以往由教師教幼兒編的形式,設計為一個大游戲活動;在開汽車音樂中幼兒自由“開車”進教室,自由選擇位置坐下,根據教師的琴聲愉快的練聲,自由的選擇各種小動物頭飾戴在頭上偏偏起舞。自由想象模仿動物做動作,不樂意扮演小動物的小朋友就選擇自由坐著或拍節(jié)奏??筛鶕约合埠米杂衫m(xù)編歌曲內容……,不知不覺中他們接受了知識,達到教學的目的。
“班”是一個集體,在這個集體里營造氣氛,積極感染幼兒,能有效地調動幼兒學習主動性。例,大班集體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中,我將各區(qū)域設置為適合幼兒發(fā)展的音樂、美工、語言、操作、體育、游戲等角,并啟發(fā),引導幼兒在這些區(qū)域進行相關活動。鼓勵幼兒自由選擇進入區(qū)域自由自在活動,從中發(fā)現知識。在與教學相關活動中,激發(fā)幼兒內部學習動機,積極主動認知,并發(fā)展延伸活動。教師還要善于利用社會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在遠足、勞動、體驗收獲、參觀等活動中學習。如我會帶幼兒參觀兩面針工廠;觀看工人叔叔勞動;在收獲的季節(jié)里我們組織幼兒去大橋園藝場,讓幼兒體驗采摘果子的辛勞,讓他們了解勞動的意義;開展小廚師實踐活動,讓幼兒商量食譜,上東門市場買菜,在班里摘菜、洗菜、炒菜,自己包包子,使他們體驗勞動的喜悅等等。這些活動中,幼兒學習興趣性得到了尊重,學習積極主動性大大提高。
對兒童來說,知識與道理獲得基本是在感性活動中得到的。在學習活動中,最重要的不是“學”也不是“教”,而是“做”。在方明老師的《玩中學》中列寧夫人在一篇文章中有個例子:有人送給小孩一盒士兵玩具,他十分喜歡,經常在桌上把玩這些小騎兵,排好隊走來走去,可以一連玩上幾個小時,后來這個小孩在教學上表現出了非凡的能力。原來,小孩在進行騎兵游戲的過程中,對數目的相互關系搞得非常清楚,從而學到了數的知識。操作對于幼兒來說,是有效引導幼兒主動學習的方法,教師應提供大量的活動材料讓幼兒操作。如我在音樂角,給幼兒提供了各種節(jié)奏型樂器;在計算機角,有計算機、圖形、數字等,讓幼兒在擺擺放放中掌握計算方面的知識;在美工角,各種彩色水筆圖案、膠泥等,能激發(fā)幼兒寫寫畫畫的興趣,從而提高繪畫、創(chuàng)作技能,發(fā)展其創(chuàng)造力;在游戲角,提供角色游戲材料,幼兒可自由想象,扮演角色,發(fā)展交際、語言能力,獲得人際交往、社會交往的感性知識,在這些活動角里,幼兒積極性高,細微活躍,主動探索,主體性得到了真正的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