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南岸區(qū)上浩幼兒園 王利蘭
種植教學屬于自然教育,季節(jié)不同播種與收獲的植物也不同,其手段就是實踐與感知,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符合自然的規(guī)律,法國杰出的啟蒙思想家盧梭在著作《愛彌兒》中就主張愛彌兒從游戲、種植、木工勞動中學習,處在這一階段的兒童,需要的是感官體驗帶來的歡樂,孩子最初接觸植物也是通過感官去感知其外形特征,從探索泥土的秘密、認識一顆小小的種子開始,播種、發(fā)芽、長高、開花、結果等植物生長時地變化狀態(tài)都是從觀察開始,任何一種植物的生長變化可以通過身體的感官看、聽、說、摸、聞來認識植物,一顆小小的種子撒在土里,孩子們就在期盼它有什么變化,現(xiàn)象就是知識點,觀察活動就是引入課堂的主要渠道,孩子們經驗的獲得是通過觀察獲得的,敏銳的觀察力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鑰匙,也是發(fā)現(xiàn)新問題,認識世界的必由之路。
春暖乍寒,但是仍然擋不住植物發(fā)芽的盡頭,櫻花樹起初由光禿禿的枝條漸漸披上了芽衣,孩子們輕輕給植物說話:“櫻花,櫻花快快開?!?月中旬我們看見的櫻花剛剛發(fā)苞,曾裕涵小朋友發(fā)現(xiàn)了說:“是小朵小朵的。”李蕓琪說:“是紫色的?!倍疫€發(fā)現(xiàn)它是一簇上分有許多支花,孩子們與老師一起點數(shù),一簇上有的有五支,有的有四支,還有的有六支,后來我摘了一些櫻花下來,讓孩子們試著數(shù)花有幾層,摸一摸花瓣的感覺,陶思含小朋友獨自把花瓣層層撕開,發(fā)現(xiàn)其中的秘密:“老師,這里面很硬!你看!”原來他找到了堅硬的花芯,孩子們還發(fā)現(xiàn)櫻花有不同的顏色,小朵的是偏紫色,稍微綻開的就是粉紅色,大朵的就是粉白色了,我們對櫻花進行了追蹤觀察,風一吹,孩子們來到了櫻花樹下“哇,櫻花落了!”趕快飛跑過去撿花瓣,剛飄落的花瓣還帶著濕潤,這時風吹來,櫻花簌簌的飄下來,孩子們爭著去抓櫻花,高興的笑著叫著吼著,“櫻花落下來了!”我抓住這一瞬間:“小朋友看,櫻花是怎樣落下來的?”孩子們搶著說像雪花,像下雨。龐涵文想了想說:“像魚兒游!”尹楨瑀將自己的語言配上動作,手不停地筆劃說:“象河水從上面流下來,變成小河流。”我驚異于這些三歲左右的孩童的想象力與語言的形象性,雖然櫻花從繁盛走向凋落,但帶給孩子們的卻不是嘆息,而是一種知識生命的延續(xù),它們在花開花落中感受到不一樣的心境,這種寶貴的資源是多么的令人驚奇,我們在櫻花飄落時節(jié)用櫻花瓣來粘貼,自由創(chuàng)形,體驗櫻花的不一樣的美景,孩子們在觀察活動中自然流出的語言是孩子們積累的寶貴財富。
在活動中引導幼兒敢于提問,善于提問,通過問題情境來深入觀察植物也是一種常用的方法。教師首先要具備科學種植的常識,對植物的生活習性要充分了解,適時豐富拓展孩子們的知識面,孩子們的問題意識得到發(fā)展,逐步用“為什么”來關注植物的變化,提出自己的疑問。教師可以通過問題設置來引導幼兒觀察其生長變化,學會帶著問題觀察,抓拍生長時有明顯特征的景象,引發(fā)幼兒猜想到驗證,在觀察中教師的提問是引導幼兒觀察的重要引子也是達到觀察目的主要方式。
案例:四季豆苗葉子逐漸長大,增多,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孩子觀察葉柄上都有幾瓣葉,讓孩子們觀察四季豆葉與其它植物葉子比較,為啥會不一樣呢?教師引導幼兒從葉子的特征進一步認識植物,原來在植物地每個節(jié)上著生三片及三片以上的葉子叫葉序,是葉子在莖上排列的方式,葉序均勻排列充分接受陽光,有利于進行光合作用,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長,引導式提問帶領幼兒去觀察發(fā)現(xiàn)大多豆類植物都是三瓣葉子。
在種植活動中問題充斥著課堂,觀察引發(fā)問題的呈現(xiàn),關鍵是教師引導幼兒探究與解決的方法,驗證猜想與本質現(xiàn)象求證是相互的,有了思考就會有問題呈現(xiàn),為下次課堂做鋪墊。
觀察與觀察習慣,觀察方法,觀察記錄是并存的。在觀察中,植物的變化對比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很多事物只有通過比較才能提高孩子的觀察能力。所以小班孩子在某一階段所發(fā)現(xiàn)的變化可以用攝影的形式保留下來,也可以通過簡單的記錄來做生長標記,當孩子們回憶植物從播種到收獲的整個過程時會通過不同時期的主要特征來表述,因為有比較才能彰顯不同。觀察中最顯而易見的是葉子、花和果實,很多孩子對表面的現(xiàn)象很容易發(fā)現(xiàn),我們采取的主要方法是集體觀察總結記錄法,教師制定一個觀察記錄表,通過做標記的形式將觀察到的現(xiàn)象表示出來,寫上日期,第二次觀察到的變化又記錄下來,到最后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生長前后對比記錄圖,可以分為葉、植株的高度、開花、結果等方面的變化來統(tǒng)一設計,做到有目的的觀察,培養(yǎng)幼兒初步學習記錄的方法,試著讓幼兒與教師同伴共同講述觀察結果,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會記錄更多的現(xiàn)象,方式也會逐漸更新,通過記錄能力來延續(xù)觀察。
觀察與觀察記錄要延伸到戶外,以大自然、大社會為教育的課堂,利用外出參觀、春(秋)游、親子遠足等活動,讓幼兒走出校門,接觸生動活潑的自然生命世界,游田野樹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樹木、蟲魚鳥獸,他們會發(fā)現(xiàn)每一片樹葉都不同,每一朵花兒都絢麗,從而激發(fā)熱愛生命的情感和探索世界的意趣。我們組織了各種各樣的走進社區(qū)和戶外的活動,參觀蔬菜基地,走進農莊,感受認識各種農作物,走入橘園,親手采摘橘子,充分享受大自然的美麗。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去真切體會科學,使科學教育的場所更為廣闊。
多觀察,享受觀察帶來的成功是課程實施中的必要手段,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觀察對于兒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陽光、空氣、水分對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樣。在種植活動中觀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幼兒具備良好的觀察能力,就能獲得更多的知識和經驗,讓孩子們走進植物世界,去探索植物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