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梅香
有位華裔學者曾深有感觸地說,中國兒童對知識的掌握和識字量遠遠超過美國兒童,而且學習的刻苦性也無與倫比,然而生活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卻與美國兒童相差甚遠。是中國人的腦子笨嗎?不是!是中國的傳統教育不太重視創(chuàng)造性和能力的培養(yǎng)。這也正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要解決的問題。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如何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和能力?就這個問題我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激發(fā)學習興趣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苯處熞朴诟鶕W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guī)律,創(chuàng)設愉快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從而引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喚起學生積極探求的心理傾向,促進學生主動學習。例如,教學《長方形的認識》時,一位教師看到教室里一扇窗子上有一塊長方形玻璃被打成兩塊(如圖),立刻靈機一動,向學生提出以下問題:“請你將窗子上被打壞的玻璃重配一下,你認為只要帶兩塊玻璃中的哪一塊,就一定能完成配玻璃的任務?”以上情境的創(chuàng)設,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要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在引入新課時,可以使用直觀的教具如實物、卡片、圖片等,也可以用實例,或者數學史料,還有講故事、猜謎語、腦筋急轉彎等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fā)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例如,在教《圓的周長》時,就可以用數學史料引入新課:1500多年前,中國有一位偉大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祖沖之。他計算出圓周率應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值精確得出到六位小數的人。他的這項偉大成就比國外數學家得出這樣精確數值的時間,至少要早一千年。學生聽后,一定會感到驕傲和自豪。古人尚且有如此大的成就,今人又何以甘于落后呢?這足以激發(fā)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了。
二、滲透數學思想和方法
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一定要有堅實的科學知識作前提。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掌握基本的數學思想和方法能使數學更易于理解和更易于記憶。領會基本的數學思想和方法是通向遷移大道的光明之路?!币虼耍虒W中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而且要滲透數學思想和方法。數學思想和方法很多,諸如函數與方程、數形結合、分類、集合、對應、聯系與轉化、對立與統一、類比、歸納推理等。滲透數學思想和方法,可以培養(yǎng)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例如,在《圓的面積》教學時,先把圓分成相等的兩部分,再把兩個半圓分成若干等份,然后把它剪開,再拼成近似于長方形的圖形。把圓等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越接近長方形,這時長方形的面積就越接近圓的面積。讓學生體會到用一種“無限逼近”的方法求圓面積,而且滲透極限思想,讓學生的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為進一步學習數學打下基礎。
三、訓練創(chuàng)造性思維
傳統教學中,統一的內容、統一的要求、統一的題目、統一的答案,培養(yǎng)的是求同思維,束縛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需要在求同思維的基礎上發(fā)展求異思維。數學教學中,教師可通過“一題多式”“一題多解”和“一題多變”等訓練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求異,對學生的新發(fā)現、新觀點、新見解給予肯定,以排除思維定式的影響,促進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向縱深發(fā)展。例如:學生剛學了“梯形的面積計算”,會在頭腦中形成“上底相等,下底相等,且高相等的梯形的面積相等”的思維定式,老師可以給出幾個梯形的圖形,讓學生量一量、算一算,看給出的梯形的面積是否相等。學生在量一量、算一算中會發(fā)現,即使梯形間上、下底都不相等,只要上、下底之和相等并且高相等,面積都相等,從而在辨異求同中抽象概括出“等底等高(指上、下底之和相等)的梯形面積相等”這個新結論,既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又激發(fā)了學生探求數學知識奧秘的興趣。
四、培養(yǎng)合作精神
現代社會科技高速發(fā)展,競爭意識越來越強烈,這就要求人們除了個人鉆研,還必須有集體的合作精神。在教學中組織學生分組合作學習、同桌合作學習,為學生創(chuàng)造多向交流的機會,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掌握基礎知識,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與人共處、與人合作的意識,使學生養(yǎng)成善于聽取他人意見,修正自己意見和幫助他人修正意見的良好學習習慣,同時促進學生社會化的進程。例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這一課時,可讓學生分組實驗,先用小棒在數位表中擺數,再判斷擺出的數能否被3整除,把每一步實驗的結果記錄在表中,最后分析擺出的數與所用小棒根數的關系,進一步得出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學生在分組實驗中,有的擺小棒,有的計算,有的做記錄,互相啟發(fā),互幫互學,配合協調,既發(fā)揮了集體的智慧,又發(fā)展了個人的創(chuàng)造潛能,培養(yǎng)了合作創(chuàng)新的意識。
此外,在教學中還應鼓勵學生質疑。要引導學生在課始進行預習后的質疑,課中進行深入性的質疑,課后進行延伸性的質疑。讓學生從“敢問”到“善問”,對不同意見進行分辯,使學生在質疑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創(chuàng)新,是培養(yǎng)新世紀人才的標尺;是一個國家不斷前行的不竭動力和源泉。我們要學會創(chuàng)新,敢于創(chuàng)新,讓我們的教育在創(chuàng)新思維的引導下走向成功!
(作者單位:山西省河津市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