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波
春困是人體因氣溫回升而產(chǎn)生的一種生理現(xiàn)象。從中醫(yī)五行學說來講,春屬木,正是肝氣主導的季節(jié),理應肝氣旺盛。而脾胃屬土,木克土、肝勝脾,人體在冬日陽氣消耗較多,進入初春容易陽氣不足,春雨紛紛時易水濕內(nèi)困,脾胃運化則不暢。因而在內(nèi)則陽氣不足,在外則有外邪(即水濕)入侵。加上春季比冬季代謝快,人體大腦供氧自然不足,易出現(xiàn)嗜睡、疲困、乏力等癥狀。中醫(yī)認為,此時應選擇些味甘、性平、益氣、養(yǎng)血類補品,以益氣補虛。下面介紹幾款消除春困的藥膳食療方。
山藥胡桃粥:鮮山藥100克,扁豆、胡桃肉各50克,粳米60克。山藥洗凈切片,與扁豆、胡桃肉、粳米同入鍋內(nèi),加水適量煮粥,待粥熟后加精鹽、味精、生姜、蔥花調味食用。山藥味甘性平,補脾養(yǎng)胃。扁豆味甘微溫,健脾化濕。胡桃仁味甘性溫,補氣養(yǎng)血,潤腸通便。粳米糯米甘溫,補中益氣。
鴿肉參芪湯:白鴿1只,黨參20克,黃芪、懷山藥各30克。白鴿切塊,放入砂鍋中,與黨參、黃芪、懷山藥同水煮。燉熟后,飲湯,食鴿肉??筛羧辗?次,連食3~5次。具有提神解乏的作用。
砂仁陳皮鯽魚湯:春砂仁5克,陳皮1/4個,鯽魚1~2條(約300~400克),生姜3片。砂仁打碎,陳皮浸泡、去瓤,鯽魚宰凈,去腸雜,置油鍋慢火煎至兩邊微黃,鏟起。以上與生姜一起放進瓦煲內(nèi),加入清水2500毫升(約10碗水量),武火煲沸后,改為文火煲2小時,調入適量食鹽和麻油便可。此量可供3~4人用,有醒胃、清潤、健脾胃、祛水濕的功效,男女老少皆宜,尤為適合女士食用。
白玉豬小肚湯:白茅根、玉米須各60克,紅棗10枚,豬小肚500克。豬小肚去凈脂肪、切塊,用鹽、生粉拌擦,用清水沖洗干凈,放入開水鍋煮15分鐘,取出再以清水沖洗。紅棗去核后,與白茅根、玉米須一起洗凈,用清水浸泡片刻,與豬肚一起放進瓦煲內(nèi),加入清水800毫升(4碗水量),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煲2個小時,調入適量食鹽和少量麻油便成。豬小肚可撈出拌醬油佐餐用。此量可供2~3人用。本方具清熱祛濕、利水消腫的功效,尤其適合春天頭面四肢浮腫、小便短少、體重而困倦,或濕熱黃疸、濕熱內(nèi)盛的高血壓患者。
參棗湯:黨參20克,大棗10枚,水煎服,每日服1~2次。黨參性味甘平,補益脾肺,生津止渴,調節(jié)胃腸運動,能夠增強免疫功能。大棗性味甘溫,補中益氣,養(yǎng)血安神,有保護胃氣之功。
芪精大棗湯:黃芪15克,黃精10克,大棗6枚,水煎服,每日服1劑。適用于氣虛體弱、倦怠乏力等病癥。黃芪味甘微溫、健脾補中,能夠促進機體代謝,抗疲勞,促血液的更新。黃精性味甘平,健脾潤肺,有補氣養(yǎng)陰之效。大棗益氣安神,可補中護胃。
核桃丹參佛手飲:核桃仁5個,佛手片6克,丹參10克。丹參佛手煎湯,核桃仁搗爛成泥加入丹參佛手湯中拌均,用小火煎煮10分鐘,冷卻后即可飲用。核桃仁味甘性溫,補氣養(yǎng)血,潤腸通便。佛手味辛苦性溫,收肝解郁,理氣和中。丹參味苦性微寒,活血涼血,除煩安神。
蒲公英茶:蒲公英晾干后泡茶,隨飲,也可以吃新鮮的蒲公英。蒲公英味甘苦性寒,清熱解毒,含有維生素C、維生素B族和蒲公英素等,能促進肝和腎的活動,促進消化,從而使人精神起來。
薄荷牛奶:加熱牛奶時放入薄荷葉,一沸即可飲用。薄荷味辛性涼,清利頭目,疏肝理氣,其中的薄荷油有助于血液循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