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瑞芳(內(nèi)蒙古包頭市第六醫(yī)院,內(nèi)蒙古 包頭 014000)
品管圈活動應用于慢性衰退期精神病患者護理質(zhì)量管理中的效果觀察
伊瑞芳
(內(nèi)蒙古包頭市第六醫(yī)院,內(nèi)蒙古 包頭 014000)
目的以慢性衰退期精神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究品管圈活動對患者臨床護理質(zhì)量管理效果的影響。方法本研究選取2016年1月~10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慢性衰退期精神病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護理方式的不同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法,試驗組患者采用品管圈活動護理方法進行護理。對比兩組患者的勞動和自理狀況以及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結果護理后,兩組患者的積極因素評分、消極因素評分以及病情總評分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但試驗組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且試驗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也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結論對慢性衰退期精神病患者采用品管圈活動方式進行護理能顯著提高患者的勞動和自理能力,并有效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值得廣泛推廣應用。
品管圈活動;慢性衰退期精神病;效果
本研究以慢性衰退期精神病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探究品管圈活動對患者臨床護理質(zhì)量管理效果的影響。以下是詳細報道。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2016年1月~10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慢性衰退期精神病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受試對象均接受相關臨床檢查,其臨床癥狀均符合慢性衰退期精神病的相關臨床診斷標準,并排除患有嚴重軀體疾病,合并抑郁癥以及妊娠期等不符合該研究標準的患者。根據(jù)護理方式的不同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各50例。其中,對照組男24例,女26例,平均年齡為(37.26±4.36)歲,患者文化程度為初中及以下,為高中水平17例,為大學及以上3例。試驗組男25例,女25例,平均年齡為(37.98±4.01)歲,患者文化程度為初中及以下28例,為高中水平17例,為大學及以上5例。所有參與本研究的受試對象及其家屬均同意參與本次研究,并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兩組受試對象的年齡以及文化程度等其他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法,其護理內(nèi)容主要包括對患者飲食的適當護理,適當指導患者對疾病的預防,并叮囑患者保證充足的休息,并適當指導其進行適量的社會交往。試驗組患者采用品管圈活動護理方法進行護理,其護理內(nèi)容主要包括:①成立品管圈。品管圈的成立按照自愿的原則,其中主要包括16名護理人員,其主要目的為提高對患者的臨床護理質(zhì)量,促進患者的康復。②調(diào)查分析在護理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為提高臨床護理質(zhì)量,在對患者進行護理之前,應先根據(jù)患者的情況及時調(diào)查在護理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并積極解決。③改善臨床護理措施。根據(jù)患者的情況,并針對具體的問題進行護理措施的探討,已確定最終的臨床護理方案。實行護士分層管理以及連續(xù)性值班制度,為每位患者配備專門的臨床護理人員,注意防范,加強對患者的臨床護理質(zhì)量提高。④實行有效的監(jiān)督以及評價制度。對護理過程要進行積極的評價,及時改善其中的不足以及問題,以助于形成良好的循環(huán)。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勞動和自理狀況以及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進行詳細記錄并對比分析。患者的勞動和自理狀況采用精神護理量表(NOSIE)進行評價,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采用問卷調(diào)查的方式進行。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研究所有研究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以百分數(shù)(%)表示,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勞動和自理狀況對比
護理后,兩組患者的積極因素評分、消極因素評分以及病情總評分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試驗組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勞動和自理狀況對比()
表1 兩組患者的勞動和自理狀況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組別 n 積極因素 消極因素 病情總分試驗組 50 75.91±8.57a 3.52±3.13a 167.85±10.24a對照組 50 58.56±10.21 9.59±3.72 144.45±10.57
2.2 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對比
試驗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也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對比(n,%)
在精神病患者中,慢性精神病衰退期患者所占比例高達60%,其具有病程時間長,病情復雜等臨床特點,嚴重降低患者以及其家屬的正常生活質(zhì)量[1-2]。品管圈(QCC)是指將工作相同或類似的基層工作人員按照自動自發(fā)的原則進行精神組圈,并依據(jù)一定的活動程序,運用科學方法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zhì)以及解決患者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等,以逐步提高患者的參與感以及成就感[3]。品管圈是由護理人員以及患者共同組成的團體,醫(yī)護人員可以及時解答患者提出的相應問題,除此之外,其他人員也會有效的協(xié)助以幫助問題的解決,提高了患者的參與度,常用于慢性精神性疾病的臨床護理治療[4]。本研究以慢性衰退期精神病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探究品管圈活動對患者臨床護理質(zhì)量管理效果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護理后,兩組患者的積極因素評分、消極因素評分以及病情總評分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但采用品管圈活動進行護理的試驗組顯著優(yōu)于采用常規(guī)護理措施進行護理的對照組,且試驗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也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慢性衰退期精神病患者采用品管圈活動方式進行護理能顯著提高患者的勞動和自理能力,并有效提高患者的臨床護理滿意度,值得廣泛推廣應用。
[1] 吳麗媛,劉文廣,王蓮群,等.品管圈活動在慢性衰退期精神病患者護理質(zhì)量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6,22(7): 923-926.
[2] 章飛雪,于燕燕,徐枝樓,等.基礎護理質(zhì)量管理中開展品管圈活動的實踐與體會[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3,51(11):128-130,133.
[3] 謝建芳,黃海紅,肖秀梅.品管圈在精神病人生活護理質(zhì)量管理中的應用[J].黑龍江醫(yī)學,2013,37(11):1126-1127.
[4] 杜相珠.品管圈活動在慢性風濕免疫系統(tǒng)疾病病人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連續(xù)型電子期刊,2015, 15(22):254-255.
本文編輯:吳宏艷
R473.6
B
ISSN.2095-6681.2016.25.1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