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書君,崔 靜,王明文
(白城師范學院 政法學院,吉林 白城 137000)
?
法律信任及其在當代中國的建構
房書君,崔靜,王明文
(白城師范學院 政法學院,吉林 白城 137000)
[摘要]提升公民法律信任是當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內在要求。作為一種制度型信任,法律信任構成了法治中國建設的心理基礎、精神動力和提高領導素質及依法執(zhí)政能力的重要途徑。建構當代中國法律信任的關鍵在于通過制定符合公共利益的良法等適應國情的路徑來實現(xiàn)。
[關鍵詞]法律信任;法治中國;建構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是我們黨第一次以依法治國為主題的中央全會,全會在我國確立依法治國方略18年后,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審視當前中國法治建設,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就是民眾對法律制度、法治精神、法治理念的不信任。解決這一問題,已成為推進法治中國建設進程的當務之急。
一、概念解析:從信任到法律信任
對于“信任”,不同學科學者分別從自己的學科背景、理論淵源和學術追求出發(fā)來進行解說的。倫理學對信任問題的研究,關注的是行動者的個人品質,研究的核心話題是誠信;心理學對信任問題的思考,更加關注信任的心理層面,他們從人的個性特點入手,將信任看成個人的心理特質;社會學認為,信任的存在樣態(tài)與社會形態(tài)相關,傳統(tǒng)社會以人際信任為主,現(xiàn)代社會則以制度信任為主。其中,人際信任,是對與自己有先天血緣關系和通過后天的社會生活建立某種關系的人給予的信任;制度信任是依賴社會的制度規(guī)范、法律規(guī)范保障和約束力的信任[1]21。整合上述觀點,我們認為,所謂信任,是指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的主體在對他人或者制度熟悉、了解的基礎上,對制度的可靠性或他人行為的無害性所持的一種不懷疑態(tài)度,對他人的行為或制度能夠作出較為準確的預測,從而自愿接受其支配和控制的一種主觀心理和外在行為。如此界定信任,表明信任是一種社會關系性存在,受社會結構、制度和文化規(guī)范的影響,這與社會學家對信任的理解一致;信任指向的是人的行為或制度,而非僅僅單純指向行動者的個人品質,這與倫理學的理解不完全相同;信任同時是一種主觀心理,這一點與心理學家相同,但信任不單純是主觀心理,他還體現(xiàn)為在主觀心理支配下所發(fā)生的外在行為。
那么什么是法律信任呢?我們認為,法律信任是指社會理性主體以認同法律制度公正性為前提,在對現(xiàn)行法律制度運行規(guī)則、內容充分了解、熟悉基礎上形成的對法律制度相信、托付、期待和支持的一種法律心理現(xiàn)象,并且在這種心理的支配下相信其他社會成員也與其持有相同的心理,從而自愿接受法律作為調整其社會關系的一種主觀態(tài)度和行為。
首先,法律信任是一種制度型信任。之所以如此判定,乃是因為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最大特征就是制度化。與人際信任基于熟知、親情、血緣而直接產生信任不同,法律信任是社會主體對法律制度所體現(xiàn)的價值理念認可而形成的一種間接信任關系。作為一種制度信任,法律信任以法律制度為指向,而非單純的指向“以法律為業(yè)的人”。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出現(xiàn)種種法律制度中,現(xiàn)代法律制度是最完備最復雜的結構體系。法律信任就是指對這一結構體系的信任。
其次,法律信任是一種主觀心理傾向型信任。法律信任心理的形成,是以社會主體對法律的熟知和認同為前提條件的,人們根據(jù)現(xiàn)行法律制度是否能夠滿足自身物質和精神的需求而對法律制度產生認同和厭惡的心理。當社會理性主體對法律產生認同的心理傾向時,他就會對法律持有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信念或期待,形成對法律的內在觀點和反思性的批判態(tài)度,產生對法律的堅定信念。另一方面,如果社會理性主體對法產生的是一種厭惡的心理傾向時,他就會對法產生一種不信任,進而不愿意用法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梢?,法律信任是一種主觀心理傾向型信任。
再次,法律信任是一種價值認同型信任。首先,法律信任的形成要求社會主體從內心深處形成對法律所承載價值的認同。如果社會主體對法律制度所承載的價值持懷疑態(tài)度,信任心理將無法形成。因為沒有一種法律制度能夠經受民眾高度的疏遠或懷疑,也沒有哪種法律體系能夠在其無法獲得高度信任和尊重的情況下有效運轉[2]96。其次,法律信任要求法律對公權力作出有效限制、保障公民權利、定紛止爭、協(xié)調社會秩序功能的發(fā)揮,法律功能的充分有效發(fā)揮為民眾法律信任心理的形成提供了心理動力。
二、法治中國視域下法律信任建構的現(xiàn)實意義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法治中國”這一全新概念,掀開了我國法治建設的新篇章。法治中國是法治國家、法治政黨、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四個方面的有機統(tǒng)一[3]7。推動法治中國建設,“需要把法治精神內化為政府、政黨和公民對法治的信任”,需要把法律當成人們思維和行動的指針,需要把對法律的信任全面延伸、擴展到每一個社會主體。
(一)法律信任是建設法治中國的心理基礎
法律信任要求社會主體在從事社會行為時,自覺將自身行為交由法律衡量,自愿接受法律的評判。但客觀地說,在我國,人治傳統(tǒng)仍然深厚,這就使得當前我國法律信任嚴重缺失?,F(xiàn)實中,公眾對“有法不依”、知法犯法的譴責,對先進法治文明的深切向往表明:在我國,公眾并非沒有對法律信任的強烈需求和內在意愿,但現(xiàn)實中法律所遭遇的種種尷尬,嚴重阻礙了人們法律信任心理的生成,制約了法律權威的形成。因此,一個國家要實現(xiàn)法治化,必須培養(yǎng)社會公眾對法律足夠的尊重、認可和接受,樹立法律的權威,這構成了當前法治中國建設的重要心理基礎。
(二)法律信任是建設法治中國的精神動力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就進入了社會轉型期,社會轉型引發(fā)的諸多問題,使得社會陷入一種信任危機之中。在社會交往中,熟人社會與陌生人社會的交織,使得人們基于熟悉而產生的人格信任日漸消減,制度信任尤其是法律信任尚未建立。一個國家,如果社會公眾普遍缺乏對法律的足夠充分信任,法治將難以找到落地生根的土壤。因此,法治中國建設,不僅需要完善的法律體系和良好的法律設施,更需要強大的法治精神,需要民眾對法律的心理信任,只有在這種信任心理的支配下,人們才有可能按照法律設定的行為模式去行動,也才有可能通過法律信任滋養(yǎng)法治精神,為法治中國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全面推進法治中國建設進程。
(三)法律信任是提高領導干部素質和依法執(zhí)政能力的重要途徑
依法執(zhí)政是建設法治中國的關鍵所在,而能否依法行政、依法治國,領導干部是關鍵。對于領導干部而言,依法行政,公正執(zhí)法,不僅需要法律知識,更需要法律信任。缺失對法律的信任,缺乏法治思維,一名領導干部,即使法律知識豐富,在面對金錢和權勢的誘惑時,就會目中無法,甚至以權謀私,徇私枉法。正是基于這種判斷,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要求領導干部要對法律懷有敬畏之心,牢記法律紅線不可逾越、法律底線不可觸碰,帶頭遵守法律,帶頭依法辦事,不違法行使權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對領導干部而言,要使其養(yǎng)成對法律的信任,關鍵是要形成法治思維,所謂“法治思維,是指人類符合法治的精神、原則、理念、邏輯和要求的思維習慣和程式”,它要求領導干部在部署和安排工作時堅持公權力行使的有限性思維、合作性思維、合法性思維、明確性思維和制約性思維[4]4-5,以法律作為思考和評判一切問題的標準,只有這樣,領導干部才可能自覺形成對法律的信任,其法律素質和依法執(zhí)政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三、當代中國法律信任的建構路徑
(一)制定符合公共利益的良法,維護社會的公平和正義
良法就是能夠維護社會的公平和正義,并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規(guī)范。良法就有以下兩個方面特征:第一,在法的內容方面,良法應當反映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和利益,符合公平正義要求。第二,在法的制定過程中,良法應該是大多數(shù)人制定的,而并非只為謀求某一階級或個人的利益,這是良法所必要的形式要件。法律信任,其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必須經歷一個長期的過程。歷史和現(xiàn)實證明,法律只有能夠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才能得到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接受、認同和遵守。換一個角度說,社會公眾并不會因為法律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就自發(fā)主動地去信任法律。法治作為一種制度模式,其在創(chuàng)制上強調的是法的目標,即實質合理性。如果立法機關所立之法真正體現(xiàn)實質合理性要求,充分考量社會主體的利益需求,盡其所能把道德、政策和社會目標吸收到法律文本中,使其符合社會主體的利益需要[5]7-12。這時,社會主體就能從內心認同法律的規(guī)定與其利益保護一致性,從而對法律產生信任。
(二)完善法的實施環(huán)境,樹立法律權威
法律權威,是指法律在一個社會中居于至高無上的地位,享有崇高的威望,得到普遍的遵守和廣泛的認同。法律在調控社會生活方面發(fā)揮基礎和主導作用,其他社會規(guī)范在法律的統(tǒng)帥下發(fā)揮作用[6]141。要樹立法律權威,必須做到立法權威、執(zhí)法權威和司法權威三個方面,其中立法權威是前提和基礎,執(zhí)法權威是關鍵,司法權威是保障。
嚴格依法辦事,加強執(zhí)法工作的力度。當前,執(zhí)法機關不依法辦事,越權執(zhí)法,違反程序執(zhí)法,甚至通過權力尋租,侵犯公民合法權利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嚴重影響了公眾對法律的信任。行政權“以管理為本質內容,是管理權”,具有主動性、注重權力結果的實質性、效力的先定性、運行方式的主導性、效率優(yōu)先性等特征[7]34-36。正是由于行政權的這些特性,其行使不當,極易侵害相對人的利益,因此,對行政權及其行使,必須從法律上加以嚴格限制,如通過建立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加強對行政權的制約和監(jiān)督,確保行政權依法正確行使。只有這樣,才能增強公眾民眾對法律的認可和信賴,確立法律信任。
完善司法體制,增強判決的可預測性,提升司法公信力。司法被譽為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近年來,我國司法工作取得了重大進步,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導致“遇事不找法而找人”[8]的現(xiàn)象大量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極大損害了民眾對法律的信任。解決這一問題,必須進一步加強司法改革,提升司法公信力:首先,堅持司法獨立和正當程序。一是要排除行政干預、地方保護主義等一切可能影響司法獨立的因素。二是充分認識到正當程序是實體正義的重要保障,通過正當程序增強社會公眾對法律的信任;其次,要著力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司法工作隊伍,確保司法公正。法官、檢察官司法考試準入制度為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司法隊伍提供了重要保障?!吨泄仓醒腙P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諸多改革措施,如完善主審法官責任制,建立“案件質量終身負責制和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實行“誰執(zhí)法誰普法”的普法責任制,又為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司法隊伍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最后,嚴格依法司法,增強判決的可預測性,加大法院生效裁判的執(zhí)行力度。嚴格依法司法,增強判決的可預測性是建構司法公信力的重要途徑,它意味著社會公眾在“可預知”層面對公正司法的信任,以及在“行為可預知”層面對法律的高度信任。同時,提高生效判決的執(zhí)行力度,確保判決得到有效執(zhí)行,也是法律信任生成的必要前提。如果生效判決在現(xiàn)實中無法得到有效執(zhí)行,必將導致社會公眾對法律的不信任。
(三)加強普法宣傳,培育法治文化,提升公民對法律的信任
當前轉型中國社會正經歷相當嚴重的誠信危機,其最為典型的表現(xiàn)就是公眾缺乏對法律的信任。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要樹立法律權威,使法治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必須加強法律的普及、宣傳工作。通過“普法教育”、庭審教育、個案警示等多種有效方式,喚起公民對法律信任的激情,催生對公平正義的向往,逐漸讓法治精神在人們心中得以確立,讓公民信法守法,只有這樣,法治才能成為有源之水。
(四)鑄就法律職業(yè)者的法律信任價值觀念
法律信任的培育,法律職業(yè)者的作用不可替代。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建設高素質的法治工作隊伍,其中,最為關鍵的是要實現(xiàn)法律職業(yè)的職業(yè)化,即專門化、分層化、專業(yè)化和精英化[9]120-129。法律職業(yè)化,不僅要求法律職業(yè)者應具備系統(tǒng)的法律知識、豐富的實踐經驗、獨特的法律思維方式,而且要求其在實現(xiàn)法的正義使命上有著共同的信仰,即不僅要“具有特殊的專業(yè)技能”,而且“需要特殊的職業(yè)倫理”。只有具備良好的技術理性和法律職業(yè)倫理,法律職業(yè)者才有可能樹立起法律神圣、法律是值得其為之獻身的事業(yè)的理想信念,形成法律至上、唯法律是從的信念,進而自覺將法律信任作為其基本的價值觀念。可以看出,法律信任作為法律職業(yè)者的內心約束,一旦形成,必將促使他們把服從法律、尊重法律、唯法律是從的信念植根于內心深處,產生對法律不可移易的忠誠,時刻堅持司法操守,對一切案件做到在法律內思考,確保司法公正[10]166。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的背景下,法律承載著人們太多的期望,背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法律信任作為制度信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法律的生命和靈魂,不僅對于法治中國目標的實現(xiàn)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同時對包括政府信任在內的其他制度信任提供著制度性保障。當代中國,塑造社會公眾的法律信任之路漫長而艱辛,需要我們長期不懈地思考、探索和努力。
[參 考 文 獻]
[1] 陶芝蘭,王歡.信任模式的歷史變遷——從人際信任到制度信任[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
[2] 陶菁.中國社會法律信任狀況的實證分析[J].法制與社會,2010(7).
[3] 黃文藝.對“法治中國”概念的操作性解釋[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13(5).
[4] 韓春暉.社會管理的法治思維[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
[5] 馮彥君.關于“法律信仰”的遐思與追問[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5).
[6] 石泰峰.社會主義法治論綱[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2.
[7] 孫笑俠.司法權的本質是判斷權[J].法學,1998(8).
[8] 習近平談法治觀念:改變遇事不找法而找人的現(xiàn)象[EB/OL].http://cpc.people.com.cn/xuexi/n/2015/0513/c385474-26994852.html.2015-05-23.
[9] 夏錦文.法律職業(yè)化:一種怎樣的法律職業(yè)樣式[J].法學家,2006(6).
[10] 李勇.當前中國的法律信任及其養(yǎng)成[J].東岳論叢,2009(8).
[責任編輯:秦衛(wèi)波]
Legal trus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a
FANG Shu-jun,CUI Jing,WANG Ming-wen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Law,Baicheng Normal College,Baicheng 137000,China)
Abstract:Enhancing citizen’s legal trust is the inner requirement of promoting the governance of law and building the socialist country which is governed by law.As a kind of institutional trust,legal trust is an important psychological basis and spiritual impetu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 as well a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eading cadres and their governing capacity in accordance with laws.The key means adaptive to national conditions to construct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legal trust are to enact a good system of law.
Key words:Legal Trust;the Rule of Law in China;Construction
[中圖分類號]D9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6201(2016)01-0234-04
[作者簡介]房書君(1965-),男,吉林長嶺人,白城師范學院政法學院教授;崔靜(1980-),女,吉林鎮(zhèn)賚人,白城師范學院政法學院講師;王明文(1971-),男,湖南洞口人,白城師范學院政法學院教授。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廳“十二五”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吉教科文合字[2013]第337號)。
[收稿日期]2015-07-28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6.0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