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王陽明對孟子良知思想的延承

    2016-03-09 15:27:04崔玉霞
    人間 2016年2期
    關(guān)鍵詞:致良知心性良知

    崔玉霞

    (西藏民族大學,陜西 咸陽 712000)

    ?

    論王陽明對孟子良知思想的延承

    崔玉霞

    (西藏民族大學,陜西 咸陽 712000)

    摘要:孟子是我國儒學史上第一次對心問題進行反思和詳細論述的哲學家,而且是第一次提出“良知”范疇的人,王陽明是我國歷史上心學的集大成者,而且是提出“良知是本體”的理學家,并且是在心學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致良知”這一偉大學說,可見王陽明的思想或多或少是在借鑒和發(fā)展孟子思想的基礎(chǔ)上建構(gòu)的,那么二者又有什么區(qū)別呢?本文就是討論王陽明與孟子在心學和良知范疇的區(qū)別,以及王陽明對孟子良知的發(fā)展。

    關(guān)鍵詞:心性;良知;致良知

    王陽明是心學的集大成者,他的“心即理““致良知”學說歷來是學術(shù)界討論的熱點問題,然而討論的多數(shù)都是從其自身的哲學體系進行建構(gòu)的,然而很少有人認識到他與孟子某些關(guān)聯(lián),即使有些人注意到這一點,也只是就他的良知說這一點進行大略的概述,沒有進行詳細的論述和研究。牟宗三先生在其《從陸象山到劉蕺山》中指出王學是孟子學,他指出“王陽明在龍場驛悟良知,人們對其悟良知的現(xiàn)實主觀機緣雖可就其生活發(fā)展加以敘述并于文獻不足征處加以猜測,然就其自道,主要問題是因朱子而發(fā)無疑,但不管其主觀機緣如何,其學之義理系統(tǒng)客觀的說乃屬于孟子之學”。牟宗三先生此論也是肯定了王陽明的思想是因朱子而發(fā),但屬于孟子之學。而他也就是對其良知的來源進行敘述而已,并未對王陽明與孟子心性關(guān)系以及良知與四端之心的發(fā)展進行深一層次的探討。近來,也有學術(shù)界人士開始關(guān)注孟子與王陽明之間的某種聯(lián)系,如蔡新法的《王陽明與孟子的心本體論比較》一文中對“王陽明在心本體論方面對孟子的傳承與超越關(guān)系就行了說明,然其認為王陽明否定孟子心中的物質(zhì)成分,將其看作精神實體,而且認為是將孟子的心物關(guān)系改造為以心統(tǒng)物等觀點不免有些偏差,而對其四端之心,以及本體也沒有詳盡的說個明白。

    王陽明是心學的集大成者,孟子是對心進行反思的第一人,王陽明的“致良知”學說是在其心學的基礎(chǔ)上進行建構(gòu)的,孟子是提出良知良能范疇的第一人,二者之間一定存在著一定的聯(lián)系。本文是就王陽明與孟子思想在心學與良知差異以及繼承發(fā)展方面進行論述的,

    一、心性關(guān)系

    我們知道王陽明的良知一詞來源于孟子的良知良能,而且王陽明致良知學說是在其心學體系的基礎(chǔ)上建構(gòu)上,孟子的良知良能也是在其性善論的基礎(chǔ)上提出的,所以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孟子與王陽明在心性關(guān)系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一)孟子以心言性。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其天矣。”(《孟子盡心上》)可見在孟子看來,心,性,天三者是密不可分的,是內(nèi)在統(tǒng)一的。徐復觀的《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中指出孟子是在以心善言性善。在他看來,由于每個人都有四端之心,而這四端是心是善的,所以性是善的。那么孟子所說的盡心,知性,知天又是怎樣展開的呢?

    孟子曰“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保ā睹献痈孀由稀罚叭酥援愑谇莴F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孟子 離婁下 》)而此處的“幾?!本褪侨怂哂械膼烹[,羞惡,恭敬,是非之心。孟子在此指出人禽之別,說人之為人的特性正是人具有這四端之心,即良心。 而此良心是他性善論的基礎(chǔ)。而“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而四端之心是人所固有的,是天生的。從此看來,孟子認為每個人的人性天生具有都具有這種仁義禮智的善端。所以,在這樣的基礎(chǔ)上,孟子所說的性是善的,所以,盡心才能知性,而性是人之為人的根本屬性,是天之所與,所以才能知天。

    (二)王陽明心性合一。

    在《傳習錄》中,尚謙問:“孟子之不動心與告子異。先生曰:告子是硬把著此心,要他不動,孟子欲是集義到自然不動。又曰“心之本體原自不動。心之本體即是性,性即是理也。性元不動,理元不動。集義是復其心之本體”在孟子看來,心之本體是性,集義是復性。所以,孟子還是以心言性。不同于孟子,王陽明的心性是合一的。

    澄問:仁義禮智之名因已發(fā)而有。曰:然。他日,澄曰:惻隱羞惡辭讓是非是性之表德邪?曰:仁義禮智也是表德。性一而已:自其形體也,謂之天;主宰也,謂之帝;流行也,謂之命;賦于人也,謂之性;主于身也,謂之心;心之發(fā)也,遇父便謂之孝,遇君便謂之忠。自此以往,名至于無窮,只一性而已。猶人一而已,對父謂之子,對子謂之父。自此以往,至于無窮,只一人而已。人只要在性上用功,看得一性字分明,即萬理燦然。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王陽明所說的心性已經(jīng)超越了孟子說的心性。在王陽明那里性有了更廣泛的內(nèi)容,只是在不同的情況下,有不同的稱呼而已。正如他在回答陸澄的問題時所說的那樣,心之所發(fā)也,只一性而已。而這里一性就是一心。先生曰“性是心之體,天是性之原,盡心即是盡性”可見在王陽明那里,心性就是合一的。

    二、良知

    孟子和王陽明都是在自己心學的基礎(chǔ)上,提到了良知,了解了心性關(guān)系之后,那么看一下二者在良知上差異和發(fā)展。

    (一)孟子的良知即本心。

    孟子在《盡心上》篇中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笨芍H親敬長都是仁義。程子曰:“良知良能,皆無所由;乃出于天,不系于人?!蹦敲疵献铀f的良知良能就是先天所具有的一種道德意識,道德認知。而這個先天具有的意識就是孟子所說的仁義理智。良知就是說人具有的知仁知義的本心。孟子以孺子將入于井以及齊宣王的不忍殺牛的不忍之心為例,來說明這個良知對人道德行為的一種內(nèi)在的自發(fā)的驅(qū)動。

    (二)王陽明良知即天理。

    王陽明的良知是本于孟子而來的,他更加鮮明的賦予了良知更為豐富的含義。他認為良知即是心之本體,同時也是萬事萬物以及人倫秩序存在的依據(jù)。

    王陽明說“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是非只是個好惡,只好惡,就盡了是非。只是非就盡了萬事萬變?!薄秱髁曚洝愤@樣陽明就把孟子的是非之心、羞惡之心合起來一起收于其良知上來講,一起皆是其良知的表現(xiàn)。

    “心之本體,原是個天理,原無非理;良知是天理之昭明靈覺處,故良知即天理。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悌),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薄秱髁曚洝?/p>

    “良知只是一個天理自然明覺發(fā)見處,只是一個真誠惻怛,便是他本體。故致此良知之真誠惻怛以事親便是孝,致此良知之真誠惻怛以從兄便是弟,致此良知之真誠惻怛以事君便是忠。只是一個良知,一個真誠惻怛?!?(《傳習錄》卷二“答聶文蔚”)

    從以上兩段可以看出,王陽明是以真誠惻怛來說良知。從真誠方面講,孟子的恭敬之心包含于其中,而惻怛方面也將孟子的惻隱之心包含其中,那么,王陽明將孟子的惻隱和恭敬之心合起來也歸于良知上。

    綜上所述,王陽明將孟子的四端之心和良知聯(lián)系起來,來說明四端都是良知。這相比于孟子所言的良知,是一個發(fā)展。不僅如此,王陽明還強調(diào)良知是心之本體。是萬事萬物存在的依據(jù)。王陽明說“良知者,心之本體,即前所謂橫照者也。”陽明說:“良知者,孟子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體,自然靈昭明覺者也?!贝送?, 王陽明說“心之本體,原是個天理,原無非理;良知是天理之昭明靈覺處,故良知即天理?!?/p>

    三、致良知

    王陽明言“致”,是以至、極、盡之義來解釋“致”字,就是向前推致的意思。王陽明在論述良知是心之本體時,也指出“致其知”就是指“充其惻隱之心”?!爸切闹倔w。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發(fā),更無私意障礙。即所謂‘充其惻隱之心。而仁不可勝用矣’??梢娡蹶柮魉f的“致”就是孟子所說的擴孔。孟子說:“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而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能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孫丑上》)所以“致良知”就是擴充推行自己先天稟賦的,發(fā)見于日用之中的良知,使良知全體充拓得盡,得以充塞流行,“必致其知如何為溫清之節(jié)者之知,而實以之溫清致其知如何為奉養(yǎng)之宜之知,而實以之奉養(yǎng),然后謂之致知”。因此,王陽明的致良知說實際上是一種返求諸己的道德修養(yǎng)論,主張存心養(yǎng)性,追求一種當下自知自覺的良好狀態(tài)。這與孟子所說的存養(yǎng)擴充本心有相似之處。但孟子僅僅是從內(nèi)在方面進行修身,王陽明強調(diào)的是知行合一。

    總之,王陽明與孟子在心學和良知范疇有一定的差異,更多的是王陽明是在孟子思想的基礎(chǔ)上進行延承和發(fā)展,所以,孟子以心言性,提出良知良能;王陽明在孟子四心和良知良能的基礎(chǔ)上提出“心性合一”,指出“良知是心之本體”,并強調(diào)致知的功夫,并在此基礎(chǔ)上發(fā)展了自己的“致良知”學說。

    參考文獻

    [1]焦循.孟子正義.[M].北京:中華書記,1987

    [2]王陽明.王陽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王陽明.傳習錄.[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4]牟宗三.心體與性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5]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

    [6]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精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2

    [7]吳興懷.論王陽明延承孟子良知學說.[J].濟南:山東省農(nóng)業(yè)管理干部學院,2012.06

    [8]蔡新法.王陽明與孟子的心本體論比較.[J].浙江:紹興文理學院,2005

    中圖分類號:K24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1-0051-02

    猜你喜歡
    致良知心性良知
    Chapter 11 A clear conscience第11章 良知未泯
    心性與現(xiàn)實
    SUMMARIES OF ARTICLES
    良知
    醒獅國學(2019年6期)2019-09-16 04:38:07
    王陽明,你是封建的衛(wèi)道士還是人文主義的拓荒者?
    陽明四句教與唯識學八識思想的對比研究淺析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2:50:38
    淺析牟宗三智的直覺
    商(2016年23期)2016-07-23 21:17:08
    “良知”的義務(wù)
    良知說話
    詩選刊(2015年6期)2015-10-26 09:47:11
    王陽明“致良知”教學法探析
    澄城县| 乳山市| 铅山县| 泽库县| 英超| 裕民县| 安平县| 江阴市| 盐城市| 临邑县| 通许县| 阳东县| 县级市| 西城区| 嵩明县| 辉县市| 文安县| 金塔县| 康定县| 鄯善县| 迁西县| 海原县| 灯塔市| 南丹县| 吉首市| 大埔区| 石屏县| 民权县| 农安县| 灵川县| 吴桥县| 卢龙县| 昂仁县| 房山区| 台湾省| 河南省| 昌邑市| 峨眉山市| 浪卡子县| 阳泉市| 蒙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