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暢,蔡夢雪
(湖北大學哲學學院,湖北武漢430062)
“當代中國價值觀”概念的提出、內(nèi)涵與意義
江暢,蔡夢雪
(湖北大學哲學學院,湖北武漢430062)
當代中國價值觀是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致力于構建的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內(nèi)容的主流價值觀體系,它是中國價值觀的當代形態(tài)。早在2003年,我國學界就已經(jīng)使用了“當代中國價值觀”這一術語,但作為一個學理性概念,“當代中國價值觀”是在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以后出現(xiàn)的。黨的十八大后,這一概念受到了學界的重視。這一概念的提出和凸顯具有歷史必然性,反映了我國社會實踐的需要。提出“當代中國價值觀”概念的真實意圖和實質意義是主張構建當代中國價值觀,而這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要求?!爱敶袊鴥r值觀”概念體現(xiàn)了我國主流價值觀對非主流價值觀的包容和引導,而且有助于使之得到海內(nèi)外中華兒女的廣泛認同,有利于當代中國主流價值觀的國際傳播。
當代中國價值觀;價值觀;價值體系;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體系
【價值論與倫理學研究】
[欄目主持人]湖北大學哲學學院江暢教授
[主持人語]在我國經(jīng)濟實力已經(jīng)大幅增強的同時,我們也正遭遇心靈失序、精神世界荒蕪的困境。當代中國需要構建具有時代精神和民族底色的新價值觀,以樹立當代中國的價值形象,重建中國人的精神家園。本期所刊江暢教授與其學生蔡夢雪的《“當代中國價值觀”概念的提出、內(nèi)涵與意義》指出,我們應該打出“當代中國價值觀”的旗號,大力加強當代中國價值觀的構建。“當代中國價值觀”概念的提出,拓展和深化了核心價值觀的內(nèi)涵,促進了核心價值觀與中國文化傳統(tǒng)和當代中國現(xiàn)實的對接,有助于當代中國主流價值觀的國際傳播。而袁祖社教授的《優(yōu)良價值理性信仰與美好心靈生態(tài)的制度文化重建——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的現(xiàn)代性轉化是如何可能的》指出,要重建我國優(yōu)良的社會秩序與民眾健康的心靈秩序,要實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與核心價值觀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有機耦合,就要堅信核心價值的踐履過程其實就是現(xiàn)代國民之公民風范 (公民性)的養(yǎng)成過程。
本期還刊發(fā)了兩篇中國倫理學方面的文章。楊卉博士的《唐君毅論道德生活》認為,唐君毅是通過對各種有關“道德生活”理論的批判,確立起自己對真正“道德生活”的界定,主張真正純粹的“道德生活”是自覺、自律地按自己“應當意識”做自己認為該做的。唐君毅的這一學說,受到康德理性基石之上的義務論的啟發(fā),但終歸于儒家心性之學與修養(yǎng)之道。徐昇博士的《牟宗三圓善論對康德圓善問題的解答》認為,牟宗三圓善論的基本思路是將康德哲學中的“德”“福”概念進行改造后套于兩層存有論中來審視圓善問題,再以圓教模式予以解決,旨在通過對這一思路的梳理和詮釋來說明牟宗三圓善論對康德圓善問題的解答是有效的。
自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提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來,學界在討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以下簡稱為“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提出了“當代中國價值觀”的概念,并正在開展對當代中國價值觀問題的研究和討論?!爱敶袊鴥r值觀”概念的提出,拓展和深化了核心價值觀的內(nèi)涵,并促進了核心價值觀與中國文化傳統(tǒng)和當代中國現(xiàn)實的對接。以核心價值觀為核心內(nèi)容的“當代中國價值觀”概念不僅更容易獲得中華兒女的普遍認同,更為中國大眾喜聞樂見,也更有助于在當代世界樹立當代中國的價值形象和凸顯當代中國價值的民族特色。
據(jù)“中國知網(wǎng)”文獻檢索,“當代中國價值觀”概念最早見于馬惠萍的《經(jīng)濟全球化與當代中國價值觀的現(xiàn)實選擇》[1]一文,不過該文是在中國人的價值觀的意義上使用當代中國價值觀一詞的。后來,唐志龍在《當代中國價值觀的沖突及其調適》[2]、劉小新在《當代中國價值觀多元化的幾點思考》[3]、田嵩燕在《當代中國價值觀的變遷與重建》[4]等文章中也使用了當代中國價值觀一詞,但他們主要是從闡述當代中國價值觀狀況的角度使用“當代中國價值觀”這個詞的,并沒有形成嚴格意義上的當代中國價值觀概念。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后,2007年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馬俊峰在《深化價值觀研究與構建當代中國價值觀體系》[5]一文中從構建當代中國價值觀體系的角度使用了“當代中國價值觀”的概念,明確提出了構建當代中國價值觀體系的課題。2008年中共中央黨校教授楊信禮在《馬克思主義價值論與當代中國價值觀的建構》[6]、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宋惠昌在《當代中國價值觀變革的基本趨勢》[7]、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何錫蓉在《當代中國價值觀取向與核心價值體系建設》[8]等論文中分別提出了關于當代中國價值觀內(nèi)容的觀點。但是,上述幾位學者都尚未對“當代中國價值觀”概念本身作出闡述。
黨的十八大召開前后,國內(nèi)學界有關的討論重心集中到了核心價值觀,2011年至2013年未見有與當代中國價值觀概念直接相關的論文。在此期間,筆者在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構建我國主流價值文化研究”的過程中,深感在全社會對當代中國價值觀問題形成共識、闡明當代中國價值觀與核心價值觀以及核心價值體系關系的重要性,因而對當代中國價值觀問題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并對“當代中國價值觀”概念及其與“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體系”概念的關系作了系統(tǒng)的闡述。筆者最早于2014年1月13日在《中國社會科學報》上發(fā)表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價值觀構建》一文,該文后來經(jīng)過擴充以同一標題發(fā)表在《思想理論教育》2014年第4期。此后,筆者先后發(fā)表了《當代中國價值觀的根本性質、核心內(nèi)容和基本特征》、《論當代中國價值觀構建》、《論當代中國價值觀》、《當代中國價值觀的源與流》和《當代中國價值源流探析》等論文①分別發(fā)表于《光明日報》2014年6月18日第13版,《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14年第4期,周海春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文化發(fā)展論叢·中國卷》,《光明日報》2015年2月11日第13版,《山東社會科學》2015年第2期。。其中發(fā)表在《光明日報》上的兩篇文章產(chǎn)生了相當廣泛的影響,轉載的網(wǎng)站均超過百家。同時,筆者近兩年來還圍繞當代中國價值觀問題出版了三部著作,它們分別是《論價值觀與價值文化》、《論當代中國價值觀》和《中國夢與中國價值》②分別由科學出版社2014年、2016年出版,武漢出版社2016年出版。。筆者的所有這些論文和著作對“當代中國價值觀”概念的含義及其與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體系概念的關系,對當代中國價值觀的根本性質、核心內(nèi)容和基本特征,以及對當代中國價值觀的構建作出了較為系統(tǒng)的回答,使當代中國價值觀的概念和問題在當代中國社會和學界凸顯出來,并為進一步拓展和深化研究提供了基礎和參照。
在筆者重提“當代中國價值觀”概念并對當代中國價值觀問題作了較為系統(tǒng)的闡述之后,國內(nèi)學界逐漸有了對當代中國價值觀的問題及其概念的關注。例如,駱萍、孔慶茵的《當代中國價值觀:內(nèi)涵、意義與傳播策略》[9],陳國富、余達淮的《略論當代中國價值觀》[10],劉民主、馮顏利的《當代中國價值觀的內(nèi)涵探討》[11]。更為可喜的是,北京師范大學創(chuàng)辦的《當代中國價值觀研究》雜志問世,這一方面表明“當代中國價值觀”概念得到了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認可,同時也為當代中國價值觀的研究和宣傳提供了極其重要的學術平臺。筆者相信,有了這一重要園地,當代中國價值觀會得到更普遍的社會認同,當代中國價值觀的理論和實踐構建必定會發(fā)生一個歷史性的跨越。
“當代中國價值觀”的提出,不是學者的突發(fā)奇想,而是有著深刻的歷史必然性和社會發(fā)展的內(nèi)在邏輯。經(jīng)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社會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變化,快速發(fā)展著的當代中國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新價值觀;同時,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黨中央高度重視主流價值觀構建,也為當代中國價值觀的構建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生態(tài)和社會條件。
任何人都不可否認,當代中國發(fā)生的巨變得益于改革開放,而改革開放的最重要成果之一是實行市場經(jīng)濟體制。市場經(jīng)濟是人類走向富裕和諧的康莊大道[12]。但是,市場經(jīng)濟是一把雙刃劍,如果沒有與之配套的社會政治制度,沒有對其負面效應起到有效防范作用的法制和政策,就會產(chǎn)生很多社會問題,導致社會日益兩極分化、資本化,以及嚴重的環(huán)境問題。事實表明,市場經(jīng)濟在使中國迅速強大繁榮的同時,也帶來了對以前的主流價值觀即傳統(tǒng)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嚴重沖擊,使傳統(tǒng)社會主義價值觀更加不適應經(jīng)濟和社會生活,同時也使中國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生活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困擾和混亂。今天,不少社會成員眼中只有金錢、權力、名譽等物質的、外在的價值,而沒有了人格的、精神的追求,精神世界荒蕪。在這種情況下,通過構建當代中國價值觀來重建中國人的精神家園,被空前嚴重地提到了黨和政府的面前。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最大變化之一,就是價值觀多元化。今天的中國,與中共中央所倡導和推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同時存在和流行的,還有西方價值觀、傳統(tǒng)價值觀、改革開放以前的傳統(tǒng)社會主義價值觀,以及不同宗教的價值觀。這些價值觀的同時存在、流行及爭斗,導致了人們思想觀念的混亂,而且它們不同程度地對現(xiàn)行社會的制度和政策發(fā)生影響,導致制度和政策自相矛盾。在這種情況下,改變價值文化多元對峙甚至沖突的格局,構建主流價值觀,使其他各種價值觀從屬于和服務于主流價值觀就顯得刻不容緩。
伴隨著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時代的到來,世界各國都在致力于構建自己國家的價值觀,努力擴大自己國家價值觀的國際影響。那些在經(jīng)濟、政治、文化上實力強大的國家,更是借助其實力優(yōu)勢強力推行其價值觀。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超級人口共同體,不僅應有自己獨樹一幟的價值觀,而且應在世界多元價值的格局中發(fā)出中國人的聲音。中國已經(jīng)成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要使中國經(jīng)濟進一步強大并走向世界,不僅需要價值觀作為支撐,而且需要有自己的價值觀為之開辟道路。中國有著在世界上歷史悠久、最獨具特色的傳統(tǒng)文化。在整個人類生活日益物質化、低俗化、淺表化,整個世界充滿著各種矛盾、沖突,恐怖活動、政變、戰(zhàn)亂頻發(fā)的今天,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失為當代人類走出困境可資借鑒的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這種資源也需要以自己今天的文化和價值觀作為載體傳播到世界各地。如果說中國價值觀對于中國自身來說是國家精神和民族命脈,那么,對于世界來說,它則是中國聲音和大國形象。在中國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中國硬實力不斷增強的今天,構建并推廣具有強大正能量的中國價值觀,不僅是中國走向現(xiàn)代化和強大的需要,也是中國作為大國所應承擔的世界責任??傊诋敶澜绺鲊鴥r值觀的激烈競爭中,中國不能沒有自己強大的文化軟實力和強勢的文化影響力,更不能沒有自己的旗號和聲音。這種旗號和聲音就是中國價值觀。自覺構建當代中國價值觀,大幅度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旗幟鮮明地打出“中國價值觀”的旗號并擴大其影響,可以說是中國社會發(fā)展的第一要務。
正是基于上述考慮,我們應該理直氣壯地打出“當代中國價值觀”的旗號,大力加強當代中國價值觀的構建,使之成為中華民族頂天立地的脊梁和中國人民安身立命的支柱。
從目前已有的關于當代中國價值觀的學術成果看,對“當代中國價值觀”有三種不同的理解。
一是將當代中國價值觀理解為當代中國社會存在的價值觀。按照這種理解,當代中國價值觀既指當代中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也指當代中國社會存在的價值觀,如傳統(tǒng)價值觀、西方價值觀、各種宗教價值觀等。例如,劉小新就將中國價值觀理解為當代中國社會的多元價值觀:“經(jīng)濟全球化的一個直接后果,將是導致全球社會從領域合一到領域分離,而又將導致經(jīng)濟、政治和精神文化三大領域中價值觀的分離性發(fā)展,致使價值觀呈現(xiàn)多元化態(tài)勢?!保?]這種理解不是將當代中國價值觀看作是中國主流或主導價值觀的一種形態(tài)。
二是將當代中國價值觀理解為當代中國人的價值觀。例如,馬惠萍在談到當代中國價值觀時說:“當代中國人的價值觀,既有中國傳統(tǒng)天下主義與和合文化的深厚積淀,也有對西方民族主義和現(xiàn)代文明的吸收和‘移植’?!保?]在價值觀多元背景下,當代中國人的價值觀差異十分巨大,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人各不同。顯然,這種理解也不是將當代價值觀作為一種價值觀形態(tài)。
三是把當代中國價值觀理解為當代中國社會的主流或主導價值觀,目前大多數(shù)相關成果持這種觀點。例如,宋惠昌認為:“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我國社會的價值觀經(jīng)歷了由封閉到開放、由一元到多元、由國家本位到公民本位、由拜物教意識到以人為本的觀念變革,顯示了當代中國價值觀變革的基本趨勢?!保?]不難看出,宋惠昌這里是把當代中國價值觀理解為當代社會的主流價值觀。
“當代中國價值觀”這一述語確實可以同時從以上三種意義上理解,但是筆者贊同上述的第三種觀點。根據(jù)這種觀點,“當代中國價值觀”是反映中國特殊歷史時期主流或主導價值觀形態(tài)的概念,可以使當代中國主流價值觀與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價值觀、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西方價值觀區(qū)別開來。根據(jù)這一理解,當代中國價值觀指的是改革開放以來構建的中國主流價值觀。對于這一界定,筆者認為有必要作以下闡明。
第一,當代中國價值觀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著力構建的價值觀?!爱敶弊鳛闅v史分期概念是十分不確定的。就中國而言,當代通常被理解為新中國建立以后至今的時期。但在當代中國歷史上,1979年開始實行的改革開放,使中國社會發(fā)生了舉世公認的深刻變化,因此可以考慮以此為界,將中國當代劃分為當代前期和當代后期。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fā)生了許多變化,其中最根本的變化是中國的經(jīng)濟體制從過去的計劃經(jīng)濟體制轉變?yōu)槭袌鼋?jīng)濟體制,在此基礎上中國社會的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tài)文明體制正在進行全面深化的改革。正是在這一歷史過程中,中國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構建與全面深化體制改革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相適應的中國價值觀。目前中國正在進行構建的價值觀與改革開放前的價值觀既有一致性又有差異性。其一致性在于它們都是社會主義價值觀,而差異性則在于前者是基于市場經(jīng)濟體制及與之相一致的各種社會體制(這種體制正在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建設的過程中)的價值觀,而后者是基于計劃經(jīng)濟體制及與之相一致的各種社會體制的價值觀。因此,如果我們把整個當代中國價值觀看作是社會主義價值觀的話,那么可以將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價值觀看作當代中國前階段的價值觀,而把改革開放后致力于建設的價值觀看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在廣義上,前者屬于當代中國價值觀,在狹義上,當代中國價值觀指的是現(xiàn)階段的價值觀。正是在狹義上,我們應將當代中國價值觀界定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著力構建的價值觀。
第二,當代中國價值觀是我國的主流價值觀。當代中國正在構建的價值觀是主流價值觀,而不是一統(tǒng)的價值觀。主流價值觀與一統(tǒng)價值觀的區(qū)別有兩點:其一,前者是以社會允許存在多種價值觀為前提的,而后者則不允許存在多種價值觀,只允許一種社會推行的價值觀存在;其二,在多種價值觀中,有一種價值觀真正能起主導作用,其他價值觀不與之相對立、相抗衡,相反與之共存共榮,并且接受它的引領和指導[13]。當代中國價值觀是在我國改革開放條件下致力于構建的。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一方面對外打開國門,另一方面也打開了傳統(tǒng)文化之門,國外的價值觀和傳統(tǒng)價值觀紛至沓來,并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中國社會價值觀從一元走向多元。在這種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不可能也不應該消滅各種非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回到改革開放前社會主義價值觀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而只能在允許非社會主義價值觀存在和發(fā)展的條件下,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現(xiàn)實化為占主導地位的社會價值文化,并使之引領和指導各種非社會主義價值觀和價值文化,從而實現(xiàn)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繁榮、大發(fā)展。當前,我國仍然存在著不同價值觀對峙和沖突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改變對非主流價值觀簡單排斥、打壓的做法,在允許其存在和發(fā)展的前提下,充分吸取其合理的、有價值的內(nèi)容,為我所用,使我國主流價值觀成為包含當今人類一切價值觀優(yōu)秀內(nèi)容的真正先進的主流價值觀。
第三,當代中國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的觀念價值體系。一般說來,一種社會形態(tài)或一種文化體系的深層結構是社會的價值體系。這種價值體系是現(xiàn)實的價值體系,這種現(xiàn)實的價值體系通常是根據(jù)觀念的或理論的價值體系構建的,而這種觀念的價值體系就是價值觀。例如,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宗法皇權主義價值體系就是根據(jù)儒家價值觀構建的,雖然兩者之間并不是一一對應的。當代中國價值觀就是當代中國正在努力使之成為社會現(xiàn)實價值體系的觀念價值體系。這種觀念價值體系包括不同層次、不同維度的子價值體系。從層次看,包括目標價值體系、手段價值體系、規(guī)則價值體系和控制價值體系等,從維度看,包括經(jīng)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等方面的價值體系,其中還包括作為所有這些子價值體系核心內(nèi)容的核心價值體系(通常稱之為“核心價值觀”)。當代中國價值觀像其他社會價值觀一樣是以核心價值觀為核心內(nèi)容,由不同層次和不同維度的子觀念價值體系構成的觀念價值體系。學界有學者簡單地將核心價值觀等同于當代中國價值觀,這是不正確的。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價值觀的核心內(nèi)容,但兩者并不完全等同。核心價值觀需要通過不同層次和不同維度的價值觀或子觀念價值體系體現(xiàn)為、落實到社會的道德、制度(包括法律)、政策和活動,從而使之現(xiàn)實化為社會文化,轉變成人們的內(nèi)心信念和行為準則。否則,核心價值觀就是空中樓閣,不能落地生根,所謂“落實落細落小”也就成了一句空話。
第四,當代中國價值觀是以核心價值觀為核心內(nèi)容的價值觀。當代中國價值觀是一種觀念價值體系,包含著極其豐富的內(nèi)容,但它是以核心價值觀為核心內(nèi)容的,整個當代中國價值觀體系都是圍繞核心價值觀展開的,都是核心價值觀的體現(xiàn)、展開和細化,其各子系統(tǒng)都是服務于和服從于核心價值觀的。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價值觀的本質規(guī)定,也是當代中國價值觀區(qū)別于所有其他價值觀(包括西方價值觀、傳統(tǒng)價值觀、各種宗教價值觀)的主要標志。作為核心內(nèi)容的核心價值觀也是成體系的。人們通常將核心價值觀等同于黨的十八大提出的“24個字”,這種理解是不準確的。從黨的十八大報告和習近平系列講話精神來看,核心價值觀是終極價值目標、核心價值理念和基本價值原則構成的有機統(tǒng)一的體系。終極價值目標就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后來習近平將其概括為“中國夢”。其基本含義就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保渲腥嗣裥腋S志哂懈K極的意義。核心價值理念是十八大報告倡導的“24個字”,即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習近平指出,這十二個價值理念“傳承著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因,寄托著近代以來中國人民上下求索、歷經(jīng)千辛萬苦確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載著我們每個人的美好愿景”[14]。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八個“必須堅持”則可以看作是社會主義基本價值原則。這就是:“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必須堅持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chǎn)力,必須堅持推進改革開放,必須堅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必須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須堅持促進社會和諧,必須堅持和平發(fā)展,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睂诵膬r值觀作這樣的解讀,有助于我們對核心價值觀的全面系統(tǒng)理解。更重要的是,這三個方面或層次在十八大報告中都有明確的闡述,也是習近平系列講話所深刻闡發(fā)和大力倡導的。從這三個方面完整把握核心價值觀,將會促進全黨全社會對核心價值觀的共識,克服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各種偏差和異議[15]。
第五,當代中國價值觀是中國價值觀的當代形態(tài)。當代中國價值觀并不是無中生有,而是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的當代轉換和中國價值觀的當代形態(tài),與中國歷史上其他形態(tài)的價值觀有著內(nèi)在的、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中華民族自從進入文明社會以后就逐漸形成了自己民族或國家的價值觀。中國價值觀在約5000年的漫長歷程中歷經(jīng)滄桑,其中也有著某些內(nèi)在一脈相承的精神和內(nèi)容。中國價值觀的演進與國家政治的狀況有著直接關系。一般來說,國家統(tǒng)一的時候,就有占主導地位的國家價值觀,而國家分裂或動亂時,就會出現(xiàn)價值觀紛紜雜呈的局面??v觀整個中國歷史,中國價值觀經(jīng)歷了三個相對穩(wěn)定統(tǒng)一的歷史階段和兩個相對動蕩分裂的時期,而在相對動蕩分裂的時期都孕育了價值觀的變革和新時代的出現(xiàn)。從結束“五帝”戰(zhàn)亂、初步建立統(tǒng)一國家的夏代開始到西周時代,逐漸形成了中國價值觀的最早形態(tài),即宗法封建主義價值觀。諸侯割據(jù)稱霸、社會四分五裂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沒有統(tǒng)一的社會價值觀,但出現(xiàn)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諸子百家爭鳴的局面,特別是形成了儒家的價值觀。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西漢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于是以儒家價值觀為依據(jù)形成了中國價值觀的第二個統(tǒng)一形態(tài),即宗法皇權主義價值觀。從鴉片戰(zhàn)爭到新中國成立的約一百年的時間里,中國的價值觀再次陷入紛紜雜呈的局面。與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不同的是,這次的多元復雜局面主要不是中國國內(nèi)土生土長的不同價值觀的爭鳴,而是許多人所接受的西方不同價值觀之間以及它們與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之間的論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價值觀被確立為主導價值觀,這就是中國價值觀的第三個統(tǒng)一形態(tài)。在到今天為止的六十多年中,社會主義價值觀經(jīng)歷了兩個時期:前一個時期是“文化大革命”之前以計劃經(jīng)濟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占統(tǒng)治地位的時期,這個時期的價值觀可稱之為傳統(tǒng)社會主義價值觀;后一個時期是自實行改革開放后逐漸形成的以市場經(jīng)濟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占主導地位的時期,這個時期的價值觀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由此看來,當代中國價值觀作為中國價值觀的當代形態(tài)具有深厚的歷史根基和豐富的文化底蘊,是歷史上不同形態(tài)價值觀的創(chuàng)造性轉換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從以上對“當代中國價值觀”概念的提出及其含義的分析不難看出,這一概念的提出有其歷史必然性和現(xiàn)實必要性,它所反映的是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的當代轉換,它標示著中國價值觀正在形成一種新的形態(tài)——當代中國價值觀。這里我們還需要對“當代中國價值觀”概念的提出作價值的審視,以便了解這一概念對于我國價值體系建設和社會發(fā)展所具有的重大意義,從而進一步增強研究和構建當代中國價值觀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提出“當代中國價值觀”概念的真實意圖和實質含義是主張構建當代中國價值觀,因而提出這一概念具有重要意義。提出“當代中國價值觀”的意義是多方面而深刻的,特別在以下四個方面是十分明顯的。
首先,提出“當代中國價值觀”概念是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就是要將核心價值體系具體化為不同層次、不同維度的價值體系,從而使之體現(xiàn)為社會現(xiàn)實的價值體系和文化,進入社會生活。提出“當代中國價值觀”概念,研究和構建當代中國價值觀,說到底就是要以核心價值觀為核心內(nèi)容研究和構建當代中國社會完整的價值體系,使核心價值觀落實到整個社會生活,轉化為人們的內(nèi)心信念和行為準則?!爸袊鴥r值觀建構的過程,就是作為其內(nèi)核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化、現(xiàn)實化、貫徹落實、推廣應用的過程,也是作為其核心結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轉化為文化的過程”[16]。例如,核心價值觀所確立的中國社會發(fā)展的終極價值目標之一是人民幸福,然而“人民幸?!笔且粋€總體概念,只有將它解析為經(jīng)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方面的具體目標,人民幸福才能落到實處。研究和構建當代中國價值觀就是要使核心價值觀的目標和要求轉變?yōu)椤坝媱潟焙汀奥肪€圖”,當然核心價值觀的研究和構建本身也屬于當代中國價值觀的研究和構建。
其次,“當代中國價值觀”概念體現(xiàn)了我國主流價值觀對非主流價值觀的包容和引導。在價值多元的當代中國,核心價值觀與其他非主流價值觀之間存在著實質性的區(qū)別,而“當代中國價值觀”所代表的作為當代中國國家的價值體系則要與這些價值觀共存共榮,將它們納入主流價值觀體系之中,更多地吸收這些價值觀的合理內(nèi)容。中國價值觀作為價值觀體系必須包含豐富的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需要更多地繼承、吸收借鑒傳統(tǒng)價值觀、域外價值觀中有價值的、能為我所用的內(nèi)容。這尤其體現(xiàn)在經(jīng)濟技術和日常生活方面。例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雖然存在著本質區(qū)別,但中國價值觀要將資本主義價值觀中包含的市場經(jīng)濟規(guī)律吸收到中國價值觀中來。同樣,核心價值觀與傳統(tǒng)核心價值觀存在著本質區(qū)別,但中國價值觀可以從傳統(tǒng)價值觀中吸取諸多合理內(nèi)容,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己及人原則、“恭寬信敏惠”等日常生活規(guī)范。當然,這種繼承、吸收和借鑒都是批判性的,不能照搬照抄。從這種意義上看,中國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社會完整系統(tǒng)的主流價值觀,其本質和精髓是社會主義的,同時它又具有深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底蘊和豐富的中國時代精神,而且是與當代世界文明發(fā)展的總趨勢相一致并相銜接的。
再次,使用“當代中國價值觀”概念有助于海內(nèi)外中華兒女在中國主流價值觀上形成共識,使核心價值觀得到更廣泛的社會認同。一個社會要在主流核心價值觀上形成共識,或者說對主流核心價值觀形成普遍認同,必須以主流價值觀本身正確合理為前提,通過以下三個途徑來實現(xiàn):一是強有力的宣傳和教育;二是使之道德化、法制化、政策化;三是使之具體化為完整的觀念價值體系。在這三種途徑中,最重要的是第三種途徑,因為只有建立了完整的觀念價值體系,才便于道德化、法制化和政策化,其宣傳和教育也才會卓有成效。核心價值觀的內(nèi)容通常是概括性的、一般性的、抽象的,如果不將其具體化為不同方面和層次的內(nèi)容和原則,就不能將其轉化為道德、法制和政策規(guī)范,其宣傳教育也常常使人感到是空洞的說教。因此,核心價值觀只有具體化為不同方面和層次的完整體系和明確要求,才能夠通過道德、法制、政策,以及宣傳教育滲透到整個社會生活,才能使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感受它、認識它、理解它和認同它。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十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提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年多來,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在中國社會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認同,但到目前為止認同的廣度和深度還未盡人意。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核心價值觀尚未完全具體化為完整系統(tǒng)的價值體系,體現(xiàn)為道德、法制、政策等,因而沒有充分地進入社會生活。同時,“當代中國價值觀”概念作為國家和民族價值觀,更容易得到中國社會內(nèi)部各政治派別、社會團體和社會各界的認同,得到港澳臺地區(qū)以及海外華人、華僑的認可。如此,“當代中國價值觀”可以成為動員和匯聚海內(nèi)外全體中華兒女和炎黃子孫關懷和支持祖國力量的旗幟。
最后,“當代中國價值觀”可以成為當代中國主流價值觀不同于當代其他各國價值觀的標識,使用這一概念有利于當代中國主流價值觀的國際傳播。在當代的價值觀競爭中,各種價值觀的冠名出現(xiàn)了兩種趨勢:一是以某個國家的名稱冠名本國的價值觀,如美國價值觀、俄羅斯價值觀、新加坡價值觀等等。今天,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在努力擴大自己價值觀的國際影響力,而且都鮮明地打上了自己國家的旗號。這些以國家命名的價值觀已經(jīng)成為世界各國文化軟實力和民族特色的標識。二是以某個地區(qū)的名稱冠名本地區(qū)的價值觀,如歐洲價值觀、亞洲價值觀、東亞價值觀、阿拉伯價值觀、西方價值觀等等。這是一種新的趨勢,這種趨勢反映了不同地區(qū)人民對本區(qū)域命運共同體的自覺,也是不同地區(qū)人民對本區(qū)域共同體價值追求的宣示。這兩種趨勢是蘇東解體、世界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陣營結束后世界格局發(fā)生的新變化。其共同特點是,各國、各地區(qū)為了使其價值觀便于傳播和擴大其影響,往往不再那么旗幟鮮明地標示其根本價值取向,努力淡化自己價值觀的意識形態(tài)色彩,而凸顯價值觀的國家、民族和區(qū)域的個性和特色,甚至打出“普世價值”的旗號。如果我們不考慮某些國家“打價值觀牌”的別有用心,應該說這種做法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各國、各地區(qū)價值觀在價值多元化背景下對不同價值觀的寬容、開放態(tài)度。習近平指出,對人類社會創(chuàng)造的各種文明,“我們都應該采取學習借鑒的態(tài)度,都應該積極吸納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類創(chuàng)造的一切文明中的優(yōu)秀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xiàn)代社會相協(xié)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優(yōu)秀文化精神弘揚起來”[17]。在當代世界文化和價值觀的新格局面前,我國提出和使用“當代中國價值觀”或“中國價值觀”的概念無疑更有利于我國價值觀與世界各國價值觀的對話、交流和互鑒。而且,“當代中國價值觀”概念也有助于在當代世界樹立中國形象,傳播中國聲音,講述中國故事,從而擴大中國價值觀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增強中華兒女的價值自信和文化自強意識。
[1]馬惠萍.經(jīng)濟全球化與當代中國價值觀的現(xiàn)實選擇[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
[2]唐志龍.當代中國價值觀的沖突及其調適[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4,(1).
[3]劉小新.當代中國價值觀多元化的幾點思考[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
[4]田嵩燕.當代中國價值觀的變遷與重建[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0,(5).
[5]馬俊峰.深化價值觀研究與構建當代中國價值觀體系[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
[6]楊信禮.馬克思主義價值論與當代中國價值觀的建構[J].山東社會科學,2008,(2).
[7]宋惠昌.當代中國價值觀變革的基本趨勢[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8,(5).
[8]何錫蓉.當代中國價值觀取向與核心價值體系建設[J].學術探索,2008,(5).
[9]駱萍,孔慶茵.當代中國價值觀:內(nèi)涵、意義與傳播策略[J].求索,2015,(4).
[10]陳國富,余達淮.略論當代中國價值觀[J].求索,2015,(4).
[11]劉民主,馮顏利.當代中國價值觀的內(nèi)涵探討[J].求索,2016,(1).
[12]李義平.為什么必須選擇市場經(jīng)濟?——重讀斯密[J].讀書,2012,(3).
[13]江暢.關于我國主流價值文化構建的三個問題[N].光明日報,2012-06-21(11).
[14]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5-05(2).
[15]江暢.當代中國價值觀的根本性質、核心內(nèi)容和基本特征[N].光明日報,2014-06-18(13).
[16]江暢.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價值觀構建[J].思想理論教育,2014,(4).
[17]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25 (2).
[責任編輯:黃文紅]
B018;B82-0
A
1001-4799(2016)04-0001-07
2016-03-22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資助項目:11&ZD021;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研究課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委托資助項目
江暢(1957-),男,湖北浠水人,湖北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省道德與文明研究中心、中華文化發(fā)展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文化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研究員,哲學博士,主要從事價值論與倫理學研究;蔡夢雪(1993-),女,湖北荊州人,湖北大學哲學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