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昌林,田 坤
(同濟赤壁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湖北 赤壁 437300)
?
賁門癌誤診為賁門失弛緩癥1例報告
紀昌林,田 坤
(同濟赤壁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湖北 赤壁 437300)
賁門癌;賁門失弛緩癥;診斷;治療
賁門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大部分賁門癌患者發(fā)病初期臨床癥狀不明顯,早期行上消化道鋇餐造影檢查比較困難,很容易出現(xiàn)漏診、誤診的情況。賁門癌發(fā)病率及死亡率均較高,其檢查方法主要以上消化道鋇餐造影和胃鏡檢查為主要手段[1],賁門癌和賁門失弛緩癥早期都有吞咽梗阻的癥狀,有時在上消化道鋇餐造影上有相似的表現(xiàn),可能出現(xiàn)誤診,2015年我科收治1例賁門癌患者,在外院誤診為賁門失弛緩癥,導致延誤診斷,最終患者因病情進展而失去手術機會,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痛苦。
患者,男,62歲,既往無特殊病史,因“間歇性吞咽困難2個月”,主要表現(xiàn)為進食粗糙食物時明顯,需飲水送食,癥狀時輕時重,于2015年3月21日到某二甲醫(yī)院住院治療,入院后患者一般情況可,查體未見異常。入院后完善相關檢查:血常規(guī)、肝功能、腎功能、血糖、腫瘤標記物(CEA、CA-199、AFP、CA-125、CA-153)、心電圖、胸片、腹部彩超(肝、膽、胰、脾、雙腎、輸尿管)等未見明顯異常,上消化道鋇餐造影示:食管上段明顯擴張,食管下段呈鳥嘴樣改變,診斷為賁門失弛緩癥;行胃鏡檢查因賁門強烈收縮未能進入胃腔,內(nèi)鏡醫(yī)生遂根據(jù)患者臨床表現(xiàn)及上消化道鋇餐造影結果診斷為:賁門失弛緩癥,予口服鈣離子拮抗劑(消心痛)等治療,患者吞咽困難癥有所改善,遂于2015年4月3日出院,出院后患者一度病情尚穩(wěn)定,能進食半流質飲食,進食粗糙食物需飲水送食,吞咽困難癥狀時輕時重,于院外長期口服消心痛5mg,3次/d。2015年10月5日患者因“吞咽困難加重1月”入住我院消化內(nèi)科,表現(xiàn)為患者近1月來進食半流質飲食亦出現(xiàn)吞咽困難,伴嘔吐,無嘔血、黑便,體重有所減輕,門診以“賁門失弛緩癥”收入我院消化科,入院后患者一般情況尚可,稍消瘦,查體:神清,精神可,皮膚鞏膜無黃染,心肺聽診未見明顯異常,腹軟,無明顯壓痛及反跳痛,肝脾未明顯觸及,腹水征陰性,腸鳴音正常,雙下肢無水腫,入院后完善相關檢查:肝功能、腎功能、血糖、腫瘤標記物(CEA、CA-199、AFP、CA-125、CA-153)、心電圖等未見明顯異常,大便常規(guī)示:黃色軟便,隱血(++),血常規(guī)示:HB 102g/L,胃鏡示:賁門胃底Ca?;病檢報告(胃底賁門活檢):低分化腺癌,胸部+全腹部CT:①右肺下葉少許纖維灶;②右側胸膜肥厚、粘連;③食管全程擴張、壁增厚;④肝臟多發(fā)低密度灶,考慮轉移瘤;⑤腹膜后多發(fā)結節(jié)影,考慮為腫大淋巴結。根據(jù)患者病史、臨床表現(xiàn)及目前相關檢查考慮診斷:胃底賁門癌并肝臟、腹膜后轉移。請外科會診認為失去手術機會,建議化療,患者及其家屬不同意化療,后病情迅速惡化,1個月后不能進食流質飲食,喝水以嗆咳明顯,間斷性嘔血、黑便,伴腹痛難忍,2個月后呈惡病質狀,出現(xiàn)腹水、雙下肢水腫,最終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15年12月20日死亡。
此患者于某二甲醫(yī)院之所以被誤診為賁門失弛緩癥,與診治醫(yī)生及放射科醫(yī)生均有關系,診治醫(yī)生過于依賴放射結果,胃鏡未能進入胃腔認為是賁門失弛緩癥LES強烈收縮所致,放射科醫(yī)生看到食管上段明顯擴張,食管下段呈鳥嘴樣改變,即診斷為賁門失弛緩癥,亦對臨床醫(yī)生有一定的誤導,且患者出院后未進行隨訪,導致患者病情延誤半年之久,最終腫瘤廣泛轉移失去手術機會。
賁門失弛緩癥是一種迄今病因尚未完全闡明的神經(jīng)肌肉紊亂性疾病,其病因可能與基因有關,并存在神經(jīng)和(或)肌細胞受體的異常,其特征是LES松弛障礙,食管平滑肌缺乏蠕動,本病為較常見的產(chǎn)生食管慢性梗阻的主要原因之一,臨床上有吞咽困難、反食、胸痛等癥狀,可伴有體重減輕。發(fā)病無明顯性別差異,以20~40歲較常見。而胃底賁門癌特別是黏膜下浸潤的狹窄型賁門癌可酷似賁門失弛緩癥的功能損害。上消化道鋇餐造影是診斷賁門失弛緩癥和賁門癌的主要手段,它不僅反應病變區(qū)黏膜的改變,而且能反映局部的運動情況。但有時會造成一些假象,胃鏡檢查亦會造成漏診[2]。在一般情況下賁門癌與賁門失弛緩癥的鑒別并不困難,但是當賁門癌浸潤食管下端的狹窄段邊緣光滑形如賁門失弛緩癥的鳥嘴樣改變時,如果不再繼續(xù)仔細觀察研究,就很可能造成誤診的發(fā)生[3]。因此診斷必須結合臨床表現(xiàn)。賁門失弛緩癥病程長,反復發(fā)作,與情緒和氣候變化等有關。賁門癌則病程短,吞咽困難呈持續(xù)性加重,應詳細詢問病史,不能輕易下賁門失弛緩癥的診斷。對確診的患者應常規(guī)行胃鏡檢查,特別是病程長,呈進行性加重的患者,要考慮到賁門癌的可能。食管下道括約肌壓力、食管體部腔內(nèi)壓力及乙酰膽堿實驗有助于賁門良惡性狹窄的鑒別,超聲內(nèi)鏡可清楚顯示消化道管壁的正常層次、病變的起源范圍、性質及周圍淋巴結的轉移情況,對黏膜下隆起性病變有獨到的診斷價值[4]。
[1]張申.食管良性疾病誤診為食管賁門癌行外科手術53例分析[J].山東醫(yī)藥,2003,43(9):66
[2楊世忠,吳存詳.賁門癌1254例胃鏡診斷分析[J].腫瘤研究與臨床,2007,12(19):71
[3]朱鴻.誤診為賁門失遲緩癥的23例賁門癌X線胃腸點片表現(xiàn)及臨床特征分析[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2,6(19):17
[4]丁丁,劉弋.超聲內(nèi)鏡對賁門癌術前診斷及手術治療的意義[J].安徽醫(yī)藥,2012,16(7):1020
R735.2
B
2095-4646(2016)05-0442-02
10.16751/j.cnki.2095-4646.2016.05.0442
2016-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