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敏
(咸寧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湖北 咸寧 437000)
?
護理干預對預防骨折后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作用
丁 敏
(咸寧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湖北 咸寧 437000)
目的 觀察護理干預對預防骨折后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方法 選取70例骨折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并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性護理,觀察組給予綜合性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的下肢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結果 實施了護理之后,觀察組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為2.86%,對照組為22.86%,兩組相比較存在顯著的差異性(P<0.05)。結論 對骨折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能夠有效地預防下肢靜脈血栓的形成,改善患者的預后。
護理干預;骨折患者;下肢靜脈血栓
下肢靜脈血栓在臨床上十分常見,屬于周圍血管疾病,一般發(fā)生在左下肢[1]。骨折患者因為要長期臥床,很容易發(fā)生下肢靜脈血栓,癥狀表現(xiàn)為下肢腫脹、疼痛,因此采取預防性措施對于防止骨折后下肢靜脈血栓十分有意義。我院通過對近年來的骨折患者實施護理干預,探討其對預防骨折后下肢靜脈血栓并發(fā)癥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在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間選骨折患者70例作為觀察對象,按照隨機分組的形式分為兩組,分別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患者均為下肢骨折,排除心血管疾病和其他臟器嚴重疾病。對照組中男19例,女16例;年齡22~73歲,平均(48.63±3.24)歲;骨折部位:股骨6例、脛骨12例、脛腓骨5例、髕骨7例、踝部5例。觀察組中男21例,女14例;年齡24~74歲,平均(47.67±3.25)歲;骨折部位:股骨7例、脛骨10例、脛腓骨7例、髕骨5例、踝部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上的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性護理,對患者行日常護理,告訴患者術后的注意事項,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讓其了解下肢靜脈血栓的相關知識。
觀察組給予綜合護理干預,具體如下。①健康教育:向患者詳細介紹下肢靜脈血栓的形成原因、危險因素和后果,提高患者對該并發(fā)癥的認識度。告知患者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使其了解術后肢體活動對預防并發(fā)癥的重要性。②飲食指導:骨折術后應囑患者多食高蛋白、低脂、粗纖維的食物,不吃膽固醇高和脂肪高的食品,以及辛辣等刺激性的食物。囑患者多飲水,每日的飲水量應達到3000mL左右,這樣有助于稀釋血液,降低血液的粘稠度[2]。③預防性護理:骨折患者術后需要長期臥床,護理人員要定期協(xié)助患者變換體位,指導患者深呼吸。如果同一個部位的皮膚長時間受壓會對血液循環(huán)造成不良的影響,護理人員應該根據(jù)患者的病情,指導患者進行腹部和患肢關節(jié)運動,避免過度運動,應以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避免二次骨折。④功能鍛煉:在術后進行早期的功能鍛煉對下肢靜脈血栓有著預防作用,護理人員應根據(jù)患者的恢復情況制定功能鍛煉的計劃,內(nèi)容主要有被動的肌肉按摩和主動的肌肉關節(jié)活動。指導患者家屬按摩的方法,用手掌面和掌根從患者肢體遠端自下而上進行向心性按摩,3次/d,30min/次。指導患者進行骨折關節(jié)活動,有節(jié)律地收縮肌肉,以促進靜脈回流。⑤藥物干預:對于有靜脈血栓趨勢的患者,可給予活血化瘀或者抗凝藥物;對于疼痛患者,護理人員需要做好心理護理工作,必要時給予藥物鎮(zhèn)痛。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下肢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下肢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為2.86%(1/35),對照組為22.86%(8/35),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術后并發(fā)癥的有效預防一直以來都是骨科臨床護理工作的重點,減少下肢靜脈血栓的形成,對于手術患者的術后康復有著積極意義。下肢靜脈血栓的主要病因包括靜脈血流滯緩、靜脈壁損傷和血液高凝狀態(tài)[3]。在骨折患者中,主要是靜脈血流滯緩和血液高凝狀態(tài)。靜脈血流滯緩一般是由術中麻醉引起的周圍靜脈擴張,靜脈流速緩慢,使得下肢麻痹,收縮功能減弱,加上疼痛和臥床休息,使得下肢肌肉長時間處于松弛狀態(tài),導致血流滯緩從而引發(fā)下肢靜脈血栓。血液高凝狀態(tài)是引起下肢靜脈血栓的基本因素,在骨折術后,血小板粘聚能力增加。一般單一的因素不會引起該并發(fā)癥,通常是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因素才會導致靜脈血栓[4-5]。
本次研究中,對骨折術后患者采取了綜合護理干預,通過健康教育讓患者對術后的并發(fā)癥有更多的了解,輔以飲食指導和藥物干預,配合功能鍛煉等預防性護理,減少了可能引起下肢靜脈血栓的危險因素,并且讓患者進行早期的功能鍛煉,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痙攣,對減輕疼痛感有著很好效果,可促進骨折部位的功能盡早恢復。同時能夠讓患者認識到這些方面對預防并發(fā)癥的重要性,從而獲得患者的積極配合,對護理工作的順利進行有著重要作用。與常規(guī)的護理模式相比,護理干預加強了細節(jié)上的護理,更加全面和細致,在預防相關并發(fā)癥的同時,努力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意識,盡可能提高患者的依從性。
結合上文所述,觀察組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生率遠低于對照組,可見護理干預對預防骨折后下肢靜脈血栓有著很大的作用,臨床推廣價值高。
[1]孔丹陽.股骨頸骨折術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性護理對策[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6,11(2):241
[2]盧紅蓮.股骨頸骨折術后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對策[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3,26(20):2766
[3]黎海燕.股骨骨折術后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干預[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5,13(17):70
[4]袁琳.骨折術后下肢靜脈血栓的護理[J].醫(yī)學信息,2015,28(31):149
[5]陳麗華.護理干預預防骨折后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J].吉林醫(yī)學,2015,36(5):1015
R473
B
2095-4646(2016)05-0428-02
10.16751/j.cnki.2095-4646.2016.05.0428
2016-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