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群英 林亮君
抗生素不合理用藥原因分析及其干預
韓群英 林亮君
目的分析抗生素不合理用藥的原因,探討相應的干預措施及效果。方法隨機選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和2015年2月~2016年2月間本院開具的抗生素處方各200例,于2015年2月開始針對不恰當聯用、用法不當、劑量偏大等不合理用藥情況實施干預措施,比較干預前后的用藥合理性。結果干預后的平均用藥時間短于干預前,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9.5%低于干預前25.0%,合理處方占96.0%高于干預前62.0%,患者滿意度97.0%高于干預前84.5%,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抗生素不合理用藥的原因涉及患者因素、藥物因素和醫(yī)生因素三方面,采用相應的干預措施能夠減少或避免不合理處方,以免引起藥物不良反應,提高用藥安全性、可靠性。
抗生素;不合理用藥;干預措施
近幾年,在社會環(huán)境與醫(yī)療環(huán)境變化等因素的影響下,臨床上出現了許多抗生素不合理用藥現象,導致患者的耐藥性增強,降低了臨床療效[1]。為了改變這種局面,醫(yī)院需完善相關制度,確保用藥指征、對象、劑量等均適宜。作者分析了本院抗生素不合理用藥的原因,并探討了相應的干預措施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和2015年2月~2016年2月之間本院開具的抗生素處方各200例,于2015年2月開始針對不合理用藥情況實施干預措施。干預前的200例處方中包括青霉素類處方83例,頭孢菌素類處方75例,其他抗生素類處方42例;干預后的200例處方中包括青霉素類處方85例,頭孢菌素類處方74例,其他抗生素類處方41例。排除兒科、死亡與重癥監(jiān)護室患者。
1.2方法 針對不恰當聯用、用法不當、劑量偏大、療程不合適、無明確用藥指征等抗生素不合理用藥的情況采取以下幾點干預措施。
1.2.1加大監(jiān)管力度。醫(yī)院應嚴格實行監(jiān)管制度,建立有效的用藥機制,將責任落實到人,確保各級領導、監(jiān)管人員積極投入到抗生素用藥的監(jiān)管工作中,落實抗生素分級應用制度。
1.2.2按照抗生素使用原則用藥。臨床醫(yī)生要確定患者符合抗生素適應證,并選擇適當時機、制定合理的用藥方案。不可單純根據經驗用藥,必須結合藥敏試驗或病原學診斷結果選擇適合的抗生素。
1.2.3提升藥師與醫(yī)生的水平與素質。定期培訓藥師與醫(yī)生,確保其扎實掌握藥理知識,培養(yǎng)其職業(yè)道德與責任心,鼓勵其在工作中加強交流與合作,以便盡早發(fā)現和處理問題。醫(yī)生需要專業(yè)知識,掌握抗生素的藥效學與藥動學特點,全面了解配伍、禁忌證、半衰期等,選擇對病原體有較高敏感度的抗生素,合理確定用藥方法[2]。
1.2.4考慮抗生素的后期效應。抗生素和細菌接觸后,藥物濃度即使消除或明顯降低,仍然能起到抑制細菌生長的作用,這就是抗生素的后期效應。所以醫(yī)生在設計用藥方案時需綜合考慮抗生素的藥代動力學參數,重視其后期效應,以免療程過長。
1.3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統(tǒng)計干預前后開具處方的平均用藥時間與發(fā)生不良反應的情況,由多名專業(yè)醫(yī)師、藥師共同分析和判斷處方的合理性。向患者發(fā)放本院自制的問卷,調查其對醫(yī)療服務的滿意程度,分為不滿意、較滿意和滿意三個等級,滿意度=(較滿意+滿意)/總例數×100%。。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干預前后的抗生素用藥情況比較 干預后的平均用藥時間短于干預前,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9.5%低于干預前25.0%,合理處方占96.0%高于干預前62.0%,差異無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00例患者干預前后的抗生素用藥情況比較[±s,n(%)]
表1 200例患者干預前后的抗生素用藥情況比較[±s,n(%)]
注:與干預前比較,aP<0.05
時間 平均用藥時間(d) 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處方合理率干預前 9.52±1.84 50(25.0) 124(62.0)干預后 5.87±1.43a19(9.5)a192(96.0)aP<0.05 <0.05 <0.05
2.2干預前后患者的醫(yī)療滿意度比較 干預前,患者對醫(yī)療服務的滿意度情況為:不滿意31例,較滿意101例,滿意68例,滿意度為84.5%(169/200);干預后,患者對醫(yī)療服務的滿意度情況為:不滿意6例,較滿意92例,滿意102例,滿意度為97.0%(194/200),干預后滿意度高于干預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作為臨床上用于預防與治療感染性疾病的首選藥物,抗生素的應用十分廣泛,然而在醫(yī)學技術不斷發(fā)展的背景下,出現了許多新藥與耐藥菌株,導致病原微生物之間存在復雜的拮抗現象[3]。具體而言,抗生素不合理用藥的原因共包括以下三點。①患者因素,不同患者間存在一定的個體差異,其對藥物的耐受能力不同,患同種疾病、接受同種藥物治療時取得的療效并不完全相同,所以醫(yī)生要有針對性地用藥,不能單純依靠臨床經驗;②藥物因素。在應用新藥時,由于不了解其代謝產物,對可能發(fā)生的不良反應是未知的,嚴重時會造成藥物失效。如果聯合用藥不合理,不僅會降低療效,還可能產生不可逆的不良反應;③醫(yī)生因素。醫(yī)生未全面掌握抗生素的配伍、禁忌證、藥理作用、半衰期、適應證知識,用藥時在劑量、用法、聯合用藥等方面出現錯誤。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患者的平均用藥時間短于干預前,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9.5%低于干預前,處方合理率和患者滿意度高于干預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抗生素不合理用藥的原因涉及多個方面,采用相應的干預措施能夠減少或避免不合理處方,以免引起藥物不良反應,提高用藥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臨床療效。
[1]周俊,戚建航,張少軍.某三甲醫(yī)院不合理用藥分析及其干預策略.浙江臨床醫(yī)學,2007,9(11):1583-1584.
[2]陸一鳴,金穎,劉海霞,等.社區(qū)醫(yī)生抗生素臨床用藥行為及影響因素分析.中國全科醫(yī)學,2014(31):3762-3765.
[3]梁詩飔,張煥生,林輝國,等.我院處方實時干預及其不合理用藥案例分析.北方藥學,2015(7):144-14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6.158
2016-04-18]
528400 廣東省中山市西區(qū)醫(yī)院藥劑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