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筆者整體介紹了“動感課堂”,讀者們對“動感課堂”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從本期開始,筆者將給讀者詳細解讀關于“動感課堂”的24個策略。這一期解讀前兩個策略:觀念更新,理念內化;讀懂學生,高效對話。
策略一 觀念更新,理念內化
教師總是在一定觀念的指導或影響下從事自己的教學工作。教學并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和手段問題,而是一個理念問題,很多時候理念改變了,教學自然就會有創(chuàng)意。那么,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應該如何更新觀念,內化理念呢?
學習相關文件,明確改革方向。教師們對2011年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倡導的基本理念要牢記在心,對里面提到的“四基”“四能”“十個核心概念”的具體內容也要非常清楚。還有一個文件非常重要,那就是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印發(fā)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這個文件正式提出“核心素養(yǎng)”的概念。核心素養(yǎng)被置于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也成了下一步課程設計、開發(fā)和實踐的依據和目標。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核心素養(yǎng)的構建將推動教育的結構性變革,教師要通過學習相關文件,深化對核心素養(yǎng)的理解和認識,站在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高度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教師要更加關注從課堂上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師應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及時準確地了解到學生在不同學習狀態(tài)下的不同需求,創(chuàng)造所有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學習的環(huán)境,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式進行開放性的討論交流,在合作中學習,培養(yǎng)學生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學習課改典型,進行理念移植。自2001年第八次課程改革開始到現在,全國很多學校圍繞課堂教學有效性問題進行了形式多樣的課堂教學改革實驗,涌現了一批有代表性和原創(chuàng)性的教學改革經驗。教師要認真學習這些先進的教學經驗,在教學中克服教學方法的單一化傾向,從關注教師的教轉向關注學生的學。建立學習共同體,鼓勵采用體驗式學習、探究性學習、項目學習,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思考探究,重視知識與生活的聯(lián)系,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借鑒各地名師經驗,在實踐中改良創(chuàng)新。追尋眾多名師的成長路徑,我們會發(fā)現一個共同的現象:這些教師幾乎都是從聽課起步,通過模仿和學習他人不斷改進自己的課堂,在不斷的打磨和歷練中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移植別人的優(yōu)秀經驗,雖然是一種簡單的驗證性實驗研究,但對于初涉教壇和科研的青年教師來說,仍然不失為一條捷徑。
學習優(yōu)秀教師和特級教師的先進經驗,最好的方法是現場觀摩這些教師的課堂教學。教師們每年可以參加一到兩次大型的教學觀摩活動?,F在進入了“互聯(lián)網+”時代,教師們可以很方便地在網絡上搜索到豐富的視頻資源,足不出戶就可以欣賞到名師的課堂教學風采。
學習教育理論,提升專業(yè)水平。理論學習對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作用不像硬件投入那樣立竿見影,也不及“磨課”那樣可以快速提升教師授課的水平。理論學習對教師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分析問題的角度以及思維方式上。系統(tǒng)的理論學習再加上教師的主動實踐,最終成為教師個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
真正的優(yōu)秀教師必須具備三個板塊的知識:精深的專業(yè)知識,開闊的人文視野和深厚的教育理論功底。缺乏任何一個板塊的知識都將影響教師在教育教學上的深度與廣度。是否具有完善的知識結構將最終決定我們在教育這條路上能夠走多遠。
當前,很多教育理論不僅限于理論形態(tài),而且被廣泛運用于中小學實踐,甚至直接引導或規(guī)范著教師的行為。教師要全面把握國內外教育的最新動態(tài),洞悉各流派的源流,深入了解其本質特征和應用價值。
策略二 讀懂學生,高效對話
讀懂學生是教學的起點。讀懂學生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方法有:過程觀察法、問卷調查法、出聲思維測評法、教師訪談法、痕跡分析法等。
讀懂學生的特點。小學生突出的特點是上課好動,注意力不能持久地集中。因此,教師要運用各種手段、方法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樂意投入到學習中去。
從小學生思維特點來看,主要存在以下特點: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但這種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與具體的感性經驗有直接聯(lián)系。
讀懂學生的特點,有很多種方法。一種是學習相關書籍;二是看網上的一些相關視頻教學,聆聽一些專家的專題報告;三是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積累經驗。教師平時上課和批作業(yè)時,要做一個有心人,及時記錄學生課上的典型發(fā)言和出現的典型錯誤,隨著這些資料積累得越來越多,教師對學生的了解就會越來越深刻。
讀懂學生的基礎。關注“學習起點”,是有效教學的第一步。“學習”不是簡單的信息積累,是新舊知識、經驗的相互作用,及由此而引發(fā)的認知結構的重組。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
讀懂學生基礎的方法是搞好教學前測。通過前測,教師應該弄清以下幾個問題:學生是否已經具備了進行新的學習所必須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學生是否已經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學目標中要求學會的知識和技能?沒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樣;哪些內容學生自己能夠學會?哪些內容需要教師點撥和引導?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可能遇到哪些問題?會提出哪些問題?
對于兒童來說,學習的最佳方法是在基于原有知識基礎的環(huán)境中學習。如果教學沒有包含學生的已有知識,那么學生學到的知識僅夠其通過考試,而在課堂之外,持有的依然是迷思概念。
讀懂學生的需要。學生在課堂上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需要:探究的需要;交流、合作的需要;動手操作的需要;獲得新體驗的需要;與師生平等交流的需要;個性得到充分發(fā)展的需要;獲得師生認可的需要。
讀懂學生的思路。讀懂學生思路的方法常用的有兩種:一種是鼓勵學生出聲思考,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因為出聲思考的過程是一個將內部語言轉化為外部語言的過程;另一種是讓學生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教師通過分析學生的解題過程和涂改痕跡,對學生的思維過程進行分析。
讀懂學生的錯誤。錯誤資源分為兩種:共性錯誤資源和個性錯誤資源 ?!肮残藻e誤資源”通過“集體會診”尋找“防治”的辦法。全班集體講解訂正;“個性錯誤資源 ”通過“當面診斷”具體指導,采取個別講解的方法幫助學生改正。
讀懂學生的情感。教學中教師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重視數學情感的作用,努力實現認知過程的情感化;第二,將學生的學習活動與其積極情緒體驗相結合,注重激發(fā)他們學習的好奇心,體會數學的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使他們獲得學習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第三,重視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情感投入,提倡具有愉悅感、充實感的數學學習活動;第四,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教師在課堂上還要讓學生有歸屬感。一種沒有歸屬感的課堂氛圍,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種風險性環(huán)境,在這種環(huán)境中學生的學習動機不強,學習成績不好。課堂,應該是快樂、平等、尊重、寬容、批判的,這是一個非常理性又適合現代發(fā)展的課堂。
最后,筆者想用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吳正憲講座中的一段話結束本期的話題:在育人的過程中,沒有什么比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更重要;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什么比激發(fā)學習興趣、保護好奇心更重要;在交往的過程中,沒有什么比尊重個性、真誠交流更重要;在成長的過程中,沒有什么比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更重要。
責任編輯 劉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