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曼曼 杜江萍
《詹天佑》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六年級上冊的傳統(tǒng)篇目。筆者以這篇課文為例,談?wù)劇瓣柟庹n堂”教學模式在語文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一、目標導航,嘗試自學
學習目標具有導航作用。傳統(tǒng)的教學往往是教師對教學目標了然于胸,而學生卻茫然無知。這種課堂,學生難以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瓣柟庹n堂”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那么,明確學習目標,讓學生明明白白地學,就顯得很有必要。
開課伊始,教師抓住“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這個中心句,引導學生找出凸顯詹天佑品質(zhì)的兩個關(guān)鍵詞——“杰出”和“愛國”,并順勢引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課文是怎樣突出詹天佑的“杰出”和“愛國”的?接著,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給出自學提示,對學生進行具體的方法指導。
目標已定,方法已明。接下來,教師給足時間,讓學生圍繞目標,深入文本,解決能解決的問題,找出不能解決的問題。
二、展示收獲,梳理學點
自學完畢后,教師引導學生交流自學過程中知道了什么,了解了什么,有哪些收獲,還有哪些疑問。
從交流中發(fā)現(xiàn),學生很好地把握了課文主要內(nèi)容,體會到文章通過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shè)計人字形線路三件事具體體現(xiàn)了詹天佑的杰出和愛國。部分學生還通過詹天佑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等,感悟到他一絲不茍的工作態(tài)度、身體力行的工作作風和愛國情懷。
交流過程中,部分學生提出了疑惑:火車在人字形線路上到底是怎樣運行的?開鑿隧道、設(shè)計人字形線路理論性較強,大部分學生讀了文字后似懂非懂。如果學生不能理解這個難點,那么也難以真正理解本課的重點——詹天佑的杰出和愛國情感。因此,教師根據(jù)學生的交流情況,決定先引導學生認識人字形線路,進而突破教學重點。
三、重點引領(lǐng),難點突破
教學中,教師采用了直觀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開鑿隧道”和“設(shè)計人字形線路”這個難點。對于“開鑿隧道”,教師引導學生在理解文字的基礎(chǔ)上,畫出開鑿方法示意圖;對于“人字形線路”,教師先用多媒體進行直觀演示,然后要求學生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說說人字形線路的作用。學生充分發(fā)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yōu)勢,在互說互演中理解了設(shè)計人字形線路的原因,并認識到了詹天佑的“杰出”。
以此為基礎(chǔ),教師引導學生抓住“大概”“差不多”“勉勵”等關(guān)鍵詞,在反復朗讀中體會詹天佑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抓住“親自”“扛”“背”“始終堅持”“白天”“晚上”等詞語感受詹天佑以身作則、身體力行的奉獻精神。教師還抓住“困難”一詞追問:詹天佑在主持修筑鐵路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學生從課文中找到了一些描寫環(huán)境惡劣的詞語,談了自己的感受。僅僅這樣理解不夠深入,于是,教師要求學生再讀課文,看看詹天佑還遇到了什么困難?通過閱讀,學生明白了,詹天佑還要面對帝國主義的要挾和嘲笑。這就很自然地聯(lián)系到了文章二、三自然段的內(nèi)容。結(jié)合這兩個自然段的內(nèi)容,學生真正理解了第四段中關(guān)于詹天佑心理描寫的句子(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則,不僅惹那些外國人譏笑,還會使中國的工程師失掉信心),從而認識到了詹天佑的“愛國”。
至此,教學重點、難點順利突破。教師引導學生感情朗讀。在聲情并茂的朗讀中,詹天佑的“杰出”“愛國”深深地印在了學生心中。
四、總結(jié)運用,拓展提高
學以致用是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
在學生對詹天佑的“杰出”“愛國”有了真切的認識,并對其生出敬仰之情后,教師設(shè)計了寫話訓練:為了紀念那段難忘的歷史,河北省政府在張家口重塑了詹天佑的銅像。面對銅像,你們一定有很多心里話想對詹天佑說,請將你想說的話寫下來,可以選用課文中的詞語。這樣設(shè)計,既讓學生找到了宣泄情感的載體,又訓練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作者單位:秭歸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