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佳林
(安徽大學 徽學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039)
明清徽州書院的規(guī)約制度研究
盧佳林
(安徽大學 徽學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230039)
摘要:書院教育是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重要構(gòu)成要素之一,對中國傳統(tǒng)社會人才培養(yǎng)極其重要?;罩輹涸诿髑鍟r期極為繁盛?;罩輹旱陌l(fā)展能夠長久不衰,很大程度上是依賴于書院嚴格的規(guī)約制度。徽州書院宗派的歸屬,學統(tǒng)的確立得益于書院嚴格的祭祀制度;山長選任制度使書院管理人才得到保證;書院明確的經(jīng)費管理制度使書院日常管理活動的進行得到了保證;書院的學規(guī),講學制度為書院學術活動提供了有力保障。一系列的規(guī)約制度是徽州書院延續(xù)千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關鍵詞:徽州;書院;規(guī)約制度
坐落于安徽省南部山區(qū)的徽州,有著“東南鄒魯”的美譽?!盎罩疄榭ぃ谏綆X川谷崎嶇之中,東有大鄣山之固,西有浙嶺之塞,南有江灘之險,北有黃山之厄”,[1]在這樣惡劣的自然條件下,這里依然能夠崇文重教,有所謂“十戶之村,不廢誦讀,三五之家,不廢誦讀”[2]之風,正是在這種儒風獨茂,文化昌明的氛圍中,徽州書院得以形成與發(fā)展。形成了“天下書院最盛者,無過于東林,江右,關中,徽州”[3]的局面。
所謂書院又可稱之為“精舍”“書屋”等。據(jù)《元史·選舉志》記載:書院就是“先儒過化之地,名賢經(jīng)行之所,遇好事之家,出錢栗贍學者,并立為書院”。[4]而鄧洪波認為“中國古代書院最早產(chǎn)生于唐朝初年”。[5]中國古代書院在宋朝興盛發(fā)展,在明清時期趨向頂峰,沒落于晚清時期。而鄧洪波認為“中國古代民間書院最早產(chǎn)生于唐朝初年”。[5]胡適曾說:“光緒變政,把一千年來書院制度完全推翻,而以形式一律的學堂代替教育。要知我國書院的程度,足可比外國大學的研究院?!瓡褐畯U,實在是吾中國一大不幸事?!盵6]胡適把中國書院與外國大學研究院放在同一地位,同時又言書院制度的廢除是中國一大不幸之事,足以看出書院在中國教育史上的地位之高,影響之大。書院的興起,發(fā)展,直至消亡,對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尤為重要,它不僅彌補了官學的不足,為學在民間提供了可能,也為中國古代社會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人才。
徽州作為天下望郡,其地書院的數(shù)量可謂數(shù)不勝數(shù)。書院為何在徽州能夠歷久不衰,筆者認為它不僅得益于政府以及名家大族的支持,書院自身的管理制度,規(guī)約制度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書院走向制度化、規(guī)范化的催化劑。本文主要探討徽州書院的祭祀制度,山長選任制度,書院經(jīng)費管理制度以及學規(guī)、講會制度。通過對徽州書院規(guī)約的整理與分析,從中發(fā)現(xiàn)這些規(guī)約制度所體現(xiàn)出的徽州書院的辦學理念和辦學宗旨。
一徽州書院的祭祀制度
祭祀制度在徽州書院規(guī)約制度中占據(jù)著主導地位?!敖ㄔ罕叵茸痨搿?,[7]也就是說一個書院的建立必定會建立相應的祭祀制度,建立祭祀制度主要是為了明確書院的宗派歸屬,確立學統(tǒng),同時也是為了樹立學術道德楷模,宣傳學術思想,教化生徒。徽州書院更不例外,“孔子廟遍天下,魯為重,朱子祠遍天下,新安為重”。[8]徽州作為朱熹祖籍所在地,朱子的理學在此備受歡迎。朱熹雖然常住福建,但朱熹卻始終心系徽州,他曾三次到徽州省親,祭祖掃墓,并在徽州講學教授生徒,使朱子理學在徽州地區(qū)得到了廣泛傳播。關于書院祭祀制度的規(guī)定,主要集中在祭祀對象、祀位、祀期、祀品、祀器、祀儀等的規(guī)定。祭祀制度在徽州書院中講究非常多,對于祀期、祀器、祀品、祀儀等要求異常嚴格。休寧縣在學校設“程朱三夫子祠、祀先賢程子灝、程子頤、朱子熹”。[9]徽州紫陽書院更是如此,于書院“院后別祀獻靖公,父子同歆俎豆,配食諸賢,先后有加,鉅典昭垂,規(guī)制明備”,[8]由此可以看出徽州書院多以程朱理學為宗,祭祀也有正位和配位之分,以朱熹父子、二程為正位,配之以先賢為祭?;罩輹簩肫诘囊?guī)定也不盡相同,但是徽州書院的祀期主要是在春秋二季。如還古書院就規(guī)定“每歲釋菜、孔子朱子暨諸先哲,春定以清明后第五日,秋定以八月十二日”。[7]而紫陽書院規(guī)定“春以三月,秋以九月,皆於十三日集院中講學,三日十五日黎明釋奠”。[8]徽州書院對祀器,祀品的設置大都相同,而且會區(qū)分正位與配位。正位和配位一般都會有筐一,實以制帛,爵三,铏二,實以和羹,俎二,實以羊豕。正位的祀品相對于配位較豐富,正位與配位祀品的區(qū)別在于正位豆八,配位豆六,正位比配位多醠醢、糝糧;正位籩八,配位籩六,實以形鹽,正位比配位多菱、柿;正位簋二,實以黍稷稻梁,配位簠簋各一,實以稷黍;正位配以酒尊一,配位不設酒尊。書院的祀器比較復雜,種類也比較繁多,分為簋、簠、籩、豆、登、铏、云雷尊、龍勺、巾冪、爵、俎、筐、匜、洗、祝版等。對這些祭器的制作材料、外形、大小、高度、深度、盛裝祀品、用途都有特定要求,就拿匜來說,“匜,亦名匜盤,其用與罍同。行圓有耳,四足,餙以龜魚。兩傍有環(huán),銅為之。設於墀東,將獻則盥帨,用白布”。[8]徽州社會傳統(tǒng)觀念比較濃厚,這必然讓徽州書院祭祀制度更加顯得隆重而莊嚴?;罩莞鲿旱撵雰x程序大致相同,但也略顯不同。祭祀禮儀的程序大都包括行初獻禮,行亞并獻禮,行終獻禮。祭祀過程中“陳設以定,主祭者、陪祭者、執(zhí)事者、皆吉服以竢”。[8]這里可以看出書院在祭祀時對主祭者,陪祭者以及執(zhí)事者的服裝都有要求。有些書院對主祭者、陪祭者、執(zhí)事者的人數(shù)都有嚴格限制,如還古書院就明確規(guī)定“主祭一人,陪祭二人,通贊二人,引贊二人,司祝一人,司帛二人,司爵六人,司罇一人,司盥一人,司鼓一人,司鐘一人”。[7]這里我們尤其注意到書院對待歌詩生的人數(shù)沒有特別規(guī)定,據(jù)《還古書院志》和《紫陽書院志》記載“歌詩生人數(shù)八人或六人皆可”。[8]徽州書院之所以如此看重和強調(diào)祭祀活動,無非是想給師生樹立一種崇儒的信仰。他們祭祀圣人、先賢以及對書院發(fā)展有功之人,一方面是為了緬懷先人,但更多的是為了讓生徒以先賢為楷模,使生徒先崇敬和敬仰圣先儒先賢的德業(yè),引導生徒向先賢學習,以達到他們培養(yǎng)出知行合一,有德有才之人的目的。
二山長的選任制度
山長一職保證了書院日常生活有序地進行?!吧介L一人, 掌教諸生, 品文藝以道化人, 而不與公事焉。不拘科第、年齡、本鄉(xiāng)、外縣, 務訪品行端正, 經(jīng)學淹通, 有名于時, 無玷于躬者, 監(jiān)院、掌管及眾士紳公論之。論定而后請之。”[10]山長作為書院的核心,在書院中地位高,權力亦大。山長不僅主持書院的日常事務,而且還掌握著生徒的取舍大權。因此對山長的遴選也就顯得相當重要。一般都會聘請一些品行端正、學問淵博的當世名人,但對聘請者的年齡、戶籍、是否任官職沒有嚴格要求。
為了能夠使書院的學術水平和教學水平蒸蒸日上,對山長的選任極重其學行。書院山長不但在學術上擁有重要地位,而且在行為上也能夠?qū)ι狡鹣蠕h模范作用。書院雖然是一種獨立于官學系統(tǒng)之外的教育機構(gòu),但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環(huán)境下,它從建立之初,就必定與官學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關聯(lián),徽州書院作為全國書院的一份子,自然也是如此。書院山長的選任多少摻雜著官府干預的成分,官府對書院山長聘任權的掌控是書院走向官學化的重要催化劑。紫陽書院山長程大年,“總管府上其事,且薦于行省,以至正十五年,授紫陽書院山長,主教二年,多所造就”。[8]但是在多如牛毛的徽州書院中,并不是所有書院山長的聘用權都掌握在官府手中,如明朝由郡守留志淑和知縣洪晰共同創(chuàng)建的東山書院,其山長的選任就是“由五鄉(xiāng)紳士公議敦請,每年以十月為期,訂送關書”。[11]明嘉靖四十二年由知縣謝廷杰于創(chuàng)建的黟縣碧陽書院,它也有明確的章程規(guī)定:“山長以邑人公議延請。”[12]就連清代歙縣最有影響書院之一的古紫陽書院,其章程也明確規(guī)定:“山長以邑人公議延請,官吏俱不為經(jīng)理;院中司匣一人、司事二人,皆公舉?!盵3]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徽州書院的山長聘用權不全由官府掌控,也存有邑人公議推薦延請山長的現(xiàn)象,也就是說徽州社會不僅存在著官府管理模式的書院,民間自主經(jīng)營管理模式的書院也不在少數(shù)。
三書院經(jīng)費管理制度
書院是社會的一種機構(gòu),它日常開支費用則必不可少。書院的日常維護、聘請山長、生徒膏火等等都與經(jīng)費息息相關?;罩輹旱慕?jīng)費來源一般分為外界社會捐贈和自身經(jīng)營所得。徽州的紳商大都熱衷于捐贈資助書院建設。作為明清商幫之首的徽商,不僅財力雄厚,而且又受賈而好儒思想的影響,更是如此。兩淮徽州鹽商積極捐資建設書院,他們“于淮南雜項活支款下每年發(fā)給銀三千七百二十兩以為延請山長及諸生膏火、書院歲修之費”。[3]當然,徽州地方官員對書院的發(fā)展也極其關注,他們極力倡導士民捐資書院,乾隆四十五年知縣王家干對其轄區(qū)內(nèi)的海陽書院積極支持,他“倡士民輸資井田以增膏火”。[9]
書院的自身經(jīng)營也是書院經(jīng)費來源的另一渠道。學田作為書院的固定資產(chǎn),是書院經(jīng)費的重要來源,正如“院有田則士集,而講道千載一時;院無田則士難以集,院隨以廢,如何講道哉?”[13]書院有學田存在就能聚集名士,學術活動能夠千秋萬代,書院若沒有學田,其很難聚集名士授業(yè)講學,書院也會江河日下,直至沒落荒廢。書院也會把經(jīng)費存于典當以獲得利潤,增加書院收入,休寧海陽書院“經(jīng)費存銀七千兩城鄉(xiāng)各典領本生息”。[9]
書院的經(jīng)費來源如此多樣復雜,必定需要一種制度對其進行管理控制,這么做一方面可以使書院財盡其用,也可以防止貪污腐敗等現(xiàn)象的發(fā)生。書院對經(jīng)費的管理也有嚴格規(guī)定,書院的經(jīng)費一般除去用于支付山長的工資、書院的日常開銷外,還用于生徒膏火的補貼。書院對生徒的膏火有明確規(guī)定,東山書院就規(guī)定:生徒“其有私出及每月在院僅止十余日者,則照到課而不住院之例,給發(fā)膏火一半”;正額生童“若連次三課不到,永遠扣除(膏火)”。[11]書院對生徒膏火的控制主要是為了使生徒能夠潛心攻讀,在書院能夠循規(guī)蹈矩,不隨意曠課外出,以對掌握生徒膏火的控制權來加強對生徒的管理。書院作為一個教育場所,其主要目的還是在教書育人,中國古代書院都比較注重生徒的成績,徽州書院更是如此,為使生徒能夠取得優(yōu)異成績,書院按照生徒的考課成績的優(yōu)劣,制定相應的升降賞罰制度。祁門東山書院就有明文規(guī)定,“未有膏火之生監(jiān),有能連取三次超等前五名者,獎給膏火一半,如四次又取超等前五名,獎給膏火全數(shù);其本有膏火者,課文接連三次不錄,扣除膏火一半,四次不錄,膏火全扣不給。童生仿此?!盵11]書院通過對生徒膏火的獎與罰,來使生徒之間形成競爭,培養(yǎng)生徒的危機意思,以促進生徒學業(yè)成績的提高。
四學規(guī)、講會制度
中國古代書院一直就有講會這一優(yōu)良的傳統(tǒng),講會也是書院教育在教學方式和教學目的上區(qū)別于官學、科舉教育的一個重要標志?;罩葑鳛槊t聚集之地,教育興旺之邦,其書院講會制度由來已久,“朱子以慶元二年(1196)歸新安,與學者大會于天寧山房,是為徽州講學之始。迨創(chuàng)建書院,元末明初,名儒迭興,又立紫陽書院山長以主之。度其揖讓周旋,升階待坐,相與析疑辨難,必多發(fā)明,而紀載無征,無以昭示來茲,為可惜也”。[8]
到明清時期,徽州書院講學的風氣異常繁盛?!靶掳仓v學書院較他郡為多”。[14]而且“會必有規(guī),所以明條約、一眾志也”。[7]書院制定規(guī)約能夠使書院眾志歸一。自白鹿洞書院創(chuàng)立之始,其制定的白鹿洞學規(guī)就為天下書院所效仿,其“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15]教導生徒要明人倫,尊師敬長,規(guī)范生徒的品行道德等;其追求窮理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指導生徒學習及待人接物處事等。書院制定學規(guī)的目的在于“楣間諸君相與講明遵守而責之於身焉,則夫思慮云為之際,其所以戒謹恐懼,必有嚴于彼者矣”。[15]書院制度講明學規(guī),相約遵守,使生徒戒謹恐懼,從而達到嚴于利己、以身作則的目的。朱熹認為“茍知理之當然,而責其身以必然。則夫規(guī)矩禁防之具,豈待他人設之,而后有所持巡哉?”[15]由此可以看出,書院設立學規(guī)是為了讓生徒能夠知理然后則身、嚴于利己,以達到維持和規(guī)范書院的日常運行的作用。朱子制定的白鹿洞學規(guī),這必然得到徽州書院的效仿。書院作為教書育人之所,自然特別注重教育問題。書院教育對生徒就有嚴格要求,紫陽書院就規(guī)定師生要:“一、曰敦倫之學;一、曰擇善之方;一、曰執(zhí)禮之本;一、曰存誠之功;一、曰寡過之法;一、曰崇儉之效?!盵8]紫陽書院如此規(guī)定是要求重人倫,擇善而從,要以禮來規(guī)范自己,教導師生要以儉養(yǎng)德,以儉持家,崇儉戒奢,有過必改。書院在教育過程中最注重“存誠之功”。書院將“誠”作為“此學者一生用力之處,亦便是得力處,慎毋泛焉而不實求也”。[8]可見書院教育更加注重生徒的品行。還古書院規(guī)定在院生徒“學先立志須有必為圣人之志;學貴心靜,靜者勿二勿三;學以孔子為宗;不得言朝廷得失;不得言官府長短;不許人陰私,不授膚愬稟揭;朋友有過;只宜默規(guī)善道慎,毋于講堂之中面赤;間談謔語,具所當戒”。[7]從這里可以看出還古書院較之紫陽書院對生徒日常行為規(guī)范得更加具體。書院對生徒的學習方面?zhèn)戎赜趯W習方法的培養(yǎng),鼓勵生徒需先立圣人之志,靜心學習。對生徒的言行也做了明確要求,不許生徒議論話題涉及到政治,要求生徒勿談國事,勿論政府得失。與人相處方面,就算朋友有過,也不可在講堂上爭個面紅耳赤,對待朋友過錯應該默規(guī)善道。在日常交談中也要注重言行,不可說一些穢語。處在書院功能首位的永遠是教育,而講學制度是書院教育功能的具體實施。徽州書院的講會制度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和嚴格的程序,它有明確規(guī)定的宗旨和嚴謹?shù)囊?guī)約,有固定的會期和比較隆重的儀式。對入會的人員也有嚴格要求,“一、崇正學;二、敦實行;三、謹士趨;四、嚴始進;五、圖晚節(jié)。”[8]講會要求入會人員需宗尚周、程、張、朱之學,對于那些“侈談二氏家言,為三教歸一之說及陽儒陰佛哲,不得入會”。[8]對入會人員的品行要求格外嚴格,必須以孝悌,廉潔,言而有信,明人倫,不追逐利益,得到鄉(xiāng)黨和親戚朋友稱贊以及會中老成介紹之人方可入會。
徽州書院的講會制度使書院學術開明,思想開放,使名賢匯集,各種思想交相迸發(fā),打破了程朱理學一統(tǒng)徽州書院的格局。正如黃宗羲所說:“當時學于湛者或卒業(yè)于王,學于王者或卒業(yè)于湛,亦猶朱陸之門下,遞相出入也?!盵16]徽州書院各種學術思想相互交融,相互唱和。王、湛之學正是由于講會制度才得以在徽州傳播。王、湛之學雖各成一體,主張不盡相同,但其門人們卻能在講會中相互辯論,互相質(zhì)疑問難,共同推動其學術主張在徽州的傳播?;罩輹和ㄟ^講會制度不僅提升了徽州書院的知名度,還在思想開放的學術氛圍中培養(yǎng)了一大批人才?;罩輹旱摹爸v會”并不是常年舉行,而是在特定日期舉行的?;罩輹旱闹v會一般每月舉行兩次,以初八和二十三日為期,已時聚集書院,申時解散。但是具體到各個書院時,講會日期也各不相同。以朱子之學為宗的紫陽書院大會,“定期九月以十三日開講。十五日為文公生旦,黎明釋菜,是日仍會講終日。十六日散。”[8]可見紫陽書院訂立講會日期摻雜著朱子生日的因素,帶有緬懷先賢的意義。而還古書院規(guī)定“會期每舉三日,每歲兩舉,春定于清明后三日,第四五六三日,秋定于中秋前三日,十一二三三日。”[7]可見徽州還古書院并不是每月都舉行講會,而是一年兩次,每次三日。常言道:規(guī)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書院在其發(fā)展過程中,隨著時代、政治的發(fā)展,書院山長個人素質(zhì)的不同,講會制度也有所改變。周紳在《穎濱書院講會會序》中說:“朱夫子道學自任,后代仰之,如泰山北斗,我郡固其桑梓地也。近代講學,倡自陳白沙先生,躬詣紫陽,聚六邑人士,每歲一會,定有規(guī)條。后龍溪、近溪先生擴而遠之,為四府大會。各縣輪司,周敢瑞期。我邑未專有會也。我邑之專有會,自今日始。每月一會,每季坊鄉(xiāng)俱會?!盵17]可見書院會期的規(guī)定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一開始規(guī)定為每年舉行講會一次,后由于山長的推廣,而將其改為每月一會。
“在一千年以來,書院實在占教育上一個重要位置,國內(nèi)的最高學府和思想淵源,惟書院是賴。”[6]可見書院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的地位是何等之高。它彌補了官學不能學在民間的不足?;罩輹旱慕⒉粌H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人才,而且也使徽州文化得以傳承?;罩輹褐匝永m(xù)千年,一方面是徽州鄉(xiāng)紳,賢儒們的關注和支持,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書院的規(guī)約制度即書院的祭祀制度,山長選任制度,經(jīng)費管理制度以及學規(guī)、講會制度。這些規(guī)約制度是徽州書院得以長期穩(wěn)定發(fā)展的強大支柱。
參考文獻
[1]何姣.論宋代徽州山區(qū)經(jīng)濟的發(fā)展[J].西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2(4):54.
[2][明].馮炫.嘉靖·婺源縣志.卷四.風俗.[M].合肥: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影印版.
[3][清].馬步蟾,勞逢源.徽州府志.卷三.營建志·學校.[Z].中國地方志集成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4][明]宋濂.元史·選舉志[M].北京:中華書局.2032.
[5]鄧洪波.唐代民間書院研究[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69,70.
[6]陳谷嘉.鄧洪坡.中國書院史資料.[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7][清]施璜.還古書院志.卷之四祀典.卷之十會規(guī).卷之十會規(guī)·還古會約.卷之十會規(guī)還古會儀.[M].北京:國家圖書館藏.
[8][清]施璜.紫陽書院志.[M].陳聯(lián).胡中生.紫陽書院志.卷十三列傳.卷三祀典.卷三祀期.卷三祀器.卷三祀儀.卷十六會紀.卷十五會規(guī)·紫陽規(guī)約.卷十五會規(guī)·崇實會約.合肥:黃山書社.2010.
[9][清]何應松.道光·休寧縣志.卷之三·學校[Z].中國地方志集成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
[10]鄧洪波.中國書院管理體制的形成與演變.[J].大學教育科學.2003(4).
[11][清]唐治編.東山書院志略·新立條規(guī).咸豐二年刻本.
[12][清]詹錫齡,吳子玉.嘉慶·黟縣志.卷10.政事志·書院義學.[M].合肥: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影印版.
[13][明]李東陽.白鹿洞書院新志.卷六[M]轉(zhuǎn)引自鄧洪波中國書院史[J].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4.
[14][清]趙吉士.康熙·徽州府志·凡例.[M].合肥:黃山書社.2010.
[15][清]廖文英.白鹿書院志卷之六.學規(guī).[M].北京:國家圖書館藏.1871.
[16][清]黃宗羲.明儒學案(下冊)卷37.甘泉學案一.[M].北京:中華書局.2008.
[17]劉秉錚.論徽州書院[J].江淮論壇,1993(3).
Class No.:K248Document Mark:A
(責任編輯:鄭英玲)
Statute System for Academe of Classical Learning in the Ming and the Qing Dynasties in China
Lu Jialin
(Huizhou Studies Center, Anhui University, Hefei,Anhui 230039,China)
Abstract:Academy of classical learning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element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education . The economy of Huizhou in the Qing Dynasties has experienced a long term prosperous. Development in Huizhou depends largely on the strict academy statute system. Huizhou benefited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cademy of classical learning system, which is taken as a way to chose the management personnel. Regulations and the teaching system provided a strong guarantee to the academic activities of the academy of classical learning . which led to the continuation of Huizhou academy of classical learning.
Key words:Huizhou; academy of classical learning; statute system
中圖分類號:K2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6758(2016)01-0044-4
作者簡介:盧佳林,碩士,安徽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