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霞
(海南大學 人文傳播學院, 海南 ???570228)
?
從七洲洋范圍的演變看明清海洋認識水平
李彩霞
(海南大學 人文傳播學院, 海南 ???570228)
古籍文獻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七洲洋之名,其范圍在宋元至明代中期相對穩(wěn)定,皆指文昌七洲列島附近洋面。明代中期以后,由于閉關(guān)鎖國和海禁政策的影響,使國人的海洋認識水平出現(xiàn)了明顯倒退,從這一時期七洲洋范圍的紛亂情況可見一斑。
七洲洋; 范圍; 海洋認識
古代海域名常以鄰近的地名或國名命名,如閩洋、粵洋指福建、廣東海域,交趾洋(交洋)、外羅洋、昆侖洋以鄰海的交趾、外羅、昆侖山得名。七洲洋是從廣東、福建出入東南亞諸國的重要通道,由于文昌七洲列島與西沙群島東部宣德群島皆有七個小島,故南海史地學家們常認為七洲洋與七洲列島、西沙群島三者實為一體,甚至與千里石塘、萬里長沙混為一談,如林金枝、韓振華認為七洲洋指西沙群島,安京認為指海南文昌七洲列島,譚其驤則繼承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之說,認為指廣東珠海九星洋*林金枝《石塘長沙資料輯錄考釋》,《南洋問題》1979年第6期;韓振華《七州洋考》,《南洋問題》1981年第3期;安京《試論中國古代海界問題》,《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0年第2期;譚其驤《七洲洋考》、《宋端宗到過的七洲洋考》,《長水集續(xù)編》,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62-178頁。,眾說紛紜。
文昌七洲列島位于文昌東北百里海中,由南峙、對帆、赤峙、平峙、狗卵脬、燈峙、北峙等7個島嶼組成,海南漁民稱七洲峙。七洲列島的名稱經(jīng)歷了較長時間的變化,唐德宗時宰相賈耽描述“廣州通海夷道”時說:“廣州東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門山,乃帆風西行,二日至九州石。又南二日至象石。又西南三日行,至占不勞山,山在環(huán)王國東二百里海中。”[1]占不勞山(占婆島)、環(huán)王國皆在越南中部,從航程上看,象石指萬寧大洲島,九州石在象石之前,應指七洲列島。這條從廣州西南往波斯灣的路線以“九州石(七洲列島)”為必經(jīng)之道,是當時溝通中、亞海上貿(mào)易的重要通道。
宋代七洲洋是以文昌七洲列島為核心標志的海域。南宋吳自牧《夢梁錄》記載海船自泉州、廣州出發(fā),經(jīng)烏豬洋、七洲洋至占城,“若欲船泛外國買賣,則是泉州便可出洋。迤邐過七洲洋,舟中測水,約有七十余丈?!怨胖廴嗽疲骸ヅ缕咧蓿嘏吕??!盵2]七洲洋水深七十余丈,合200多米(一丈≈3.33米),與今七洲列島附近50~200米水深略同,而與西沙群島約1 000水深不符。《宋史》也記載景炎二年(1277年),元將劉深追趕宋端宗趙昰至七州洋,“十二月丙子,昰至井澳,颶風壞舟幾溺死,遂成疾……丁丑,劉深追昰至七州洋,執(zhí)俞如珪以歸?!盵3]當時七州洋屬廣州巡海管轄,故元《經(jīng)世大典》載此事稱“廣州七洲洋”。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蓋受此影響,認為宋端宗所到七洲洋為廣州香山九星洋,“九星洋,在縣西南。宋建(景)炎二年,元將劉深襲井澳,帝至謝女峽,復入海至九星洋,欲往占城不果?!盵4]4612按劉深自十二月十八日井澳海戰(zhàn),至二十三日執(zhí)俞如硅以歸歷時五日,然謝女峽(今珠海小橫琴島)距井澳(廣東中山橫琴山下)僅四五十里,冬季東北風一日可達,根本無需五天之久,故顧氏記載有誤,宋端宗所到之處并非香山九星洋。
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史弼率水軍自泉州遠征瓜哇,過七洲洋、萬里石塘至交趾占城,“十二月,弼以五千人合諸軍,發(fā)泉州,……過七洲洋、萬里石塘,歷交趾、占城界,……入餛飩大洋。”[5]寫道隊伍先經(jīng)七洲洋、萬里石塘才至交趾占城界,七洲洋指七洲列島,萬里石塘指西沙群島。周達觀《真臘風土記》(約1296年)也記載元朝使團“自溫州開洋,行丁未針。歷閩、廣海外諸州港口,過七洲洋,經(jīng)交趾洋到占城?!盵6]自溫州出發(fā),歷福建、廣東港口經(jīng)七洲洋、交趾至占城,其中交趾洋指海南西南至占城(今越南中部)海面,七洲洋也是指海南東部海域。
明代典籍記載從廣東、福建出海的路線時,多將七洲洋置于烏豬洋(今珠江口上、下川島)之后、獨豬洋(今萬寧大洲頭)之前。如《鄭和航海圖》[7](約1425—1430年)在文昌銅鼓山東面的大海中,繪有七個島嶼狀的“七洲”,其位置在海南與廣東上、下川島之間,亦指文昌七洲列島。正統(tǒng)六年(1441年),明英宗派行人吳惠出使占城冊封國王摩訶賁該時,其路線是“發(fā)東莞,次日過烏豬洋,又次日過七洲洋,暸見銅鼓山,次日至獨豬洋,見大周山,次日至交趾洋”[8]。此處在過七洲洋之后即望見銅鼓山,指七洲列島無疑。
宋代至明代七洲列島又被稱為七星山、七洲山。王象之《輿地紀勝》(約1227年)記載:“七星山,在瓊山縣東文昌縣界海濱,狀如七星?!盵9]明代官修地理總志《大明一統(tǒng)志》(1461年)也說:“七星山,在文昌縣東濱海。山有七峰,狀如七星連珠。亦名七洲洋山。”[10]海南地方志《正德瓊臺志》(1521年):“七洲洋山在(文昌)縣東大海中……一名七星山。”萬歷《廣東通志》(1602年)介紹更加具體:“文昌縣北……一百五十里曰七星山,其下七星之泉出焉。在大海中,峰連有七,一名七洲洋。山下出淡泉,航海者必于此取水采薪”[11]。七洲山、七星山所在洋面稱七洲洋、七星洋。明佚名《厓山集》:“劉深復襲井澳,張世杰戰(zhàn),卻之,陳宜中如占城。帝舟次于謝女峽。丁丑劉深追至七星洋,衛(wèi)王提舉官俞如珪為所執(zhí)?!盵12]該書卷首圖像中,在廣東新會厓門之南的大海中標“七洲洋”三字,由于泛圍廣大,缺少參照,其具體地點難以考證。黃淳《厓山志》:“七星洋,在文昌東海中,與吳川相對,一名七洲(洋)”[13]。亦指今海南文昌東七洲列島。
明代海道針經(jīng)《順風相送》(約1593年)中涉及“七洲洋”共五條,其中“定潮水消長時候”條:“若船七州洋落去貪東七更,船見萬里石塘似船帆樣,近看似二三個船帆樣,可防牽船,使一日見外羅山?!盵14]27“各處州府山形水勢深淺泥沙地礁石之圖”條:“七州山:山有七個,東上三個一個大,西下四個平大。七州洋:一百二十托水?!盵14]33船由七州洋往南七更便是萬里石塘(西沙群島),七州山有山七個,與今海南島東北的七洲列島的實際吻合。另外“浯嶼往大泥吉蘭丹”、“太武往彭坊針路”和“廣東往磨六甲針”三條從金門至馬來西亞、廣東至馬六甲的針路,也都是先經(jīng)過烏豬山,再過七州洋和獨豬山等,三者連線基本與水平面成四十五度角,與《順風相送》“其正路若七州洋中,上不離艮(45°)下不離坤(225°)”之述相符。從臺灣或廣東往馬來西亞的航線,通常也并不是走直線距離更近的西沙、南沙海域(水深千米以上),而是走烏豬山、七洲列島、獨豬山等距離雖遠,卻更安全的七洲洋海域(水深200米以下),七洲洋是處于烏潴洋與獨潴洋之間,以七洲列島為核心的一片海域。
如果說宋元至明代中期以前,七洲洋的范圍相對較穩(wěn)定,那么明代中期以后,七洲洋的范圍變得較為紛繁復雜。首先是黃衷《海語》(1536年)介紹從廣東往暹羅航程時顛倒次序,將七洲洋在獨潴洋之前變?yōu)樵谒螅板吡_國在南海中,自東莞之南亭門放洋,南至烏潴、獨潴、七洲,星盤坤未針至外羅,坤申針四十五程至占城舊港”[15]。按從東莞至暹羅的航程路線,總體是東北至西南走向,按常理應先過烏潴洋、七洲洋之后才到獨潴洋。此處卻將七洲洋置于獨潴洋之前,這是七洲洋的范圍第一次從烏豬山與獨潴山之間,變到獨潴山的西南方。黃衷本人沒有出海經(jīng)歷,棄官居家后又囿于見聞,他在《海語》自序中說:“余自屏居簡出,山翁海客,時復過從,有談海國之事者則記之,積漸成帙,頗匯次焉”。書中有些敘述如海蜘蛛大如丈二車輪也有夸大不實之嫌,因此《海語》的記載很可能系倒置獨潴洋和七洲洋位置而成。
由于七洲洋又稱七星洋,“里”與“星”字形相近,明代七星洋常被誤寫作七里洋,如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約1605年):“十二月丙子,帝至井澳,颶風大作,舟敗幾溺……元劉深襲井澳,帝奔謝女峽,復入海至七里洋,欲往占城,不果?!盵16]清代吳乘權(quán)《綱鑒易知錄》和畢沅《續(xù)資治通鑒》亦沿用了這一說法,“元劉深襲井澳,帝奔謝女峽,陳宜中逃之占城。帝復入海,至七里洋,欲往占城”[17]?!皠⑸罟ゾ模沃鞅贾x女峽,復入海。深追至七里洋,擊敗之,獲宋主之舅俞如硅。宋主欲往占城,不果?!盵18]至民國編訂《新元史》才改回七洲洋:“井澳風大作,舟敗幾溺,復入海,至七洲洋,欲往占城,不果,遂駐碙州”。以上例證中的七里山、七里洋都是文昌東七洲列島及其洋面,雖然只是字形相近導致訛誤,讀者仍能得出對其位置的正確判斷,卻使明清時期本已十分復雜的七洲洋范圍,平添了更多紛亂和疑惑。清初海道針經(jīng)《指南正法》共十一處提及七洲洋,其中八處記載與《順風相送》同,另有寧登洋(廣州伶仃洋)至高州、大擔(金門大擔島)至交趾(越南北部)、寧波至東京(越南河內(nèi))等三條新航線經(jīng)過七洲洋,也是指航線東南岸的七洲列島。
陳倫炯在《海國聞見錄》(1730年)“南洋記”條首次將七洲洋從萬寧大洲頭以北,變?yōu)榇笾揞^以南至越南東部海域,“廈門至廣南,由南澳見廣之魯萬山,瓊之大洲頭,過七州洋,取廣南外之呫嗶啰山而至廣南,計水程七十二更,交趾由七洲西繞北而進?!咧扪笤诃倣u萬州之東南,凡往南洋者,必經(jīng)之所?!盵19]20這兩句前后有矛盾之處,上句說過南澳、萬寧大洲頭之后才達七州洋,可見七州洋在大洲頭西南方。后句又說七洲洋在萬州東南,似指西沙群島,然而從廈門至越南北部,只需經(jīng)七洲洋、大洲頭進入北部灣即可,并不需要繞道走路程更遠、航程更危險的西沙海域。陳倫炯的說法雖然前后矛盾,卻在清代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此后如徐繼畬《瀛寰志略》(1848年)的《南洋濱海各國圖》、《南洋各島圖》,王之春《清朝柔遠記》(1881年)中的《環(huán)海全圖》皆采用《海國聞見錄·四??倛D》畫法,以七洲洋指萬寧大洲頭和昆侖山之間海域。直到晚清時期,人們?nèi)哉J為西方船只經(jīng)過爪哇與蘇門答臘之間的巽他海峽后即進入七洲洋范圍,如黃懋材《游歷芻言》(約1886年):“舊時,泰西諸國之商船來中國者,必繞阿非利加之南,經(jīng)好望角,由巽他峽(原注:峽在蘇門答拉、葛留巴二島之間),以入七洲洋?!盵20]按陳倫炯雖少從其父,熟聞海道形勢,后任澎湖副將、臺灣鎮(zhèn)總兵官、寧波水師提督等,雖任職多在濱海之地,實未曾到過七洲洋,他將七洲洋范圍定為大洲頭之西南方,與明代中期黃衷所言如出一轍,蓋受黃影響亦未可知,且文中介紹七洲洋范圍短短百余字內(nèi)就前后矛盾,實難令人信服。
在《海國聞見錄》的影響之下,清代七洲洋范圍更加復雜化。黃千人《大清萬年一統(tǒng)天下全圖》(1767年)中的七洲洋,在廣東厓山之南與文昌清瀾港之東的淺海區(qū)域。嘉慶至道光年間謝清高《海錄》(1820年)中各處七洲洋所指范圍,也存在前后不一致的情況,如“萬山條”載:“自萬山始,既出口,西南行,過七洲洋,有七洲浮海面故名。又行經(jīng)陵水?!盵21]先經(jīng)七洲洋之后才到陵水,七洲洋指七洲列島。該書“噶喇叭”條又說:“海舶由廣東往者,走內(nèi)溝,則出萬山后,向西南行,經(jīng)瓊州、安南,至昆侖,又南行約三、四日到地盆山。萬里長沙在其東?!咧扪笳蟿t為千里石塘,萬石林立,洪濤怒激,船若誤經(jīng),立見破碎?!盵21]127言出萬山后西南行,經(jīng)瓊州、安南至昆侖,其東萬里長沙指西沙群島,其南千里石塘指南沙群島,七洲洋在南沙群島正北面,應指越南東部海域?!逗鴪D志》(1842年)本《海錄》卷首圓圖(此圖僅見于該本)中,七洲洋介于北部瓊州與南部昆侖山之間,三者成一條直線,也是指越南東部海域,與“萬山條”中七洲洋在七洲列島位置并不吻合。
七洲洋范圍的不確定性還出現(xiàn)在清代其它著作中。如俞昌會《防海輯要·海國圖》(1842年)[22]按上南下北、左東右西的方位繪制,換算成現(xiàn)代方位,七洲洋的東面是小呂宋(菲律賓),西面是長沙(蓋指西沙群島)、草鞋石(越南薩巴特島,Sapata), 北面是萬山、澎湖、紅毛淺(中沙群島),南面尖筆闌(淡美蘭群島),此處七洲洋似指南沙群島,這是此前圖籍中從未出現(xiàn)過的范圍。同年顏斯綜在《南洋蠡測》(1842年)一書中,又以七洲洋來指西沙群島。它說:“南洋之間有萬里石塘,俗名萬里長沙,向無人居。塘之南為外大洋,塘之東為閩洋。夷船由外大洋向東,望見臺灣山,轉(zhuǎn)而北,入粵洋,歷老萬山,由澳門入虎門……塘之北為七洲洋,夷人知七洲多暗石,雖小船亦不樂走。塘之西為白石口,附近有一埠,四面皆山?!盵23]萬里石塘東面是福建洋面,北面是七洲洋,西面是新加坡白石口,則萬里石塘指今南沙群島。七洲洋在萬里石塘之北且多暗石,指西沙群島無疑。晚清郭嵩燾《使西紀程》(1876年)則又說七洲洋“在赤道北一十三度,過瓦蕾拉(今越南東端華里拉岬)山,安南東南境也,海名七洲洋。”[24]指的是越南華里拉岬(Cape Varella)往南至昆侖島之間海域,處于西沙群島西南方,且范圍較之前更小。
宋元時期的七洲洋范圍一直非常穩(wěn)定,皆指海南東部文昌七洲列島附近海面。自明代中期以后,其范圍出現(xiàn)了較為復雜的情況。黃衷《海語》中的七洲洋范圍從獨潴山的東北方變?yōu)槲髂戏?,清代陳倫炯《海國聞見錄》從萬寧大洲頭以北,變?yōu)榇笾揞^以南至越南東部海域。此后圖籍多沿用這一方向與思路,或指珠江口下川島至七洲列島之間海域,或指萬寧獨潴山至越南東部海域,或指越南東部至南部昆侖島海域,甚至指南沙群島或西沙群島。
當然,明代中期以后,也并非沒有與前代七洲洋范圍一致的著作,如張燮《東西洋考》(1617年)引《瓊州志》曰:“七州洋……在文昌東一百里,海中有山,連起七峰,內(nèi)有泉,甘冽可食。元兵劉深追宋端宗,執(zhí)其親屬俞廷珪之地也?!圻^此極險,稍貪東便是萬里石塘,即《瓊志》所謂萬州東之石塘海也。舟犯石塘希脫者。七州洋打水一百三十托。”[25]文中七洲洋在文昌東一百里,稍東是萬里石塘(西沙群島),水深一百三十托(650尺,1托約合5尺),與《順風相送》中的一百二十托和《夢梁錄》所載七十余丈基本吻合。又清代針路如呂調(diào)陽《東南洋針路》(約1870年)介紹七洲洋的位置,“又七洲洋,用坤未針三更,取銅鼓山。《廣東通志》曰:在文昌東南銅鼓海,極深險。用坤未針四更,取獨珠山?!盵26]正是指七洲列島附近海面,且在銅鼓嘴之北。張燮、呂調(diào)陽等博學之士雖力排眾議、獨抒己見,但終未改變明清海洋認識水平的大局,從七洲洋范圍的演變中可見一斑。
中國早期的海洋認識水平一直居于世界前列,秦代徐福率船隊東渡日本,漢代舟船交通聯(lián)絡興盛,漢武帝派遣使臣攜帶黃金、綢緞,從今雷州半島出發(fā),沿南海遠航至印度洋,求購琉璃、奇石和異物。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東吳船隊開辟了沿海南島東部海岸經(jīng)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直達東南亞各國的南海航線,船隊遠航至波斯灣。法顯從印度航海歸國,顯示了魏晉時人征服海洋的勇氣和信心。隋唐至宋元時期,海外貿(mào)易極其興盛,中國海上絲綢之路遠達西太平洋及北印度洋海岸,與1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建立了航海貿(mào)易關(guān)系。明代永樂至宣德年間,鄭和下西洋將古代海洋認識水平推向頂峰。但是明代中期以后,隨著政府對外閉關(guān)鎖國,對內(nèi)海禁政策的實行,嚴重阻礙了航海事業(yè)的進步。在明代中期至清末的三、四百年的時間,七洲洋的范圍出現(xiàn)了如此紛繁復雜的不同說法,不能不說是海洋認識水平的一種倒退。
[1]歐陽修.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1153.
[2]吳自牧.夢梁錄[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184-185.
[3]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943-944.
[4]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M].北京:中華書局,2005.
[5]宋濂.元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6:3802.
[6]周達觀,夏鼐.真臘風土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1:15.
[7]向達.鄭和航海圖[M].北京:中華書局,2000:7.
[8]王鏊.震澤紀聞[M].上海:商務印書館,1915:34.
[9]王象之.輿地紀勝[M].北京:中華書局,1992:3569.
[10]李賢.大明一統(tǒng)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1258.
[11]郭棐.萬歷廣東通志·瓊州府[M].??冢汉D铣霭嫔纾?006:26.
[12]佚名.厓山集[M]∥叢書集成續(xù)編:23冊.上海:上海書店,1994:13.
[13]黃淳.崖山志[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308.
[14]向達.兩種海道針經(jīng)[M].北京:中華書局,2000.
[15]黃衷.海語[M]∥中國史學叢書續(xù)編:35冊.臺灣:學生書局,1984:5.
[16]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M].北京:中華書局,1977:1177.
[17]吳乘權(quán).綱鑒易知錄[M].北京:中華書局,1960:2480.
[18]畢沅.續(xù)資治通鑒:6冊[M].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1998:15.
[19]陳倫炯.海國聞見錄[M]∥文淵閣四庫全書:59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0]黃懋材.游歷芻言[M]∥自強齋時務叢書.蘇州:振興新學書局,1897:34.
[21]謝清高,楊炳南.海錄[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1.
[22]俞昌會.防海輯要:卷首[M].紹興:百甓山房,1842:15.
[23]余定邦,黃重言.中國古籍中有關(guān)新加坡馬來西亞資料匯編[G].北京:中華書局,2002:225.
[24]郭嵩燾.使西紀程[M].上海:中西書局,2012:10.
[25]張燮.東西洋考[M].北京:中華書局,2000:172.
[26]呂調(diào)陽.東南洋針路[M]∥安京.海錄校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292.
[責任編輯:林漫宙]
The Identification Level of the Ocean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rom the Evolution of the Scope of Qizhouyang
LI Cai-xia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Communication,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570228, China)
The name of Qizhouyang (sea of seven islands) often appears in the ancient documents. Its scope is relatively stable from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till the middle Ming Dynasty, which all refers to the ocean surface near seven islands in Wenchang. After the middle Ming Dynasty, Chinese people’s identification level of the ocean falls back obviously due to the effects of the seclusion and sea prohibition policy, which can be seen from the chaotic situation of Qizhouyang scope in this period.
Qizhouyang; scope; identification of ocean
2015-12-09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3XZS023);海南大學科研啟動基金項目(kyqd1442)
李彩霞(1977- ),女,湖北荊州人,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古典文獻學、海南歷史文化研究。
K928.19
A
1004-1710(2016)04-0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