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平
(武夷學(xué)院 人文與教師教育學(xué)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二十四史全譯》之《南齊書》譯文商榷(二)
陳平
(武夷學(xué)院 人文與教師教育學(xué)院,福建 武夷山354300)
摘要:考釋了《二十四史全譯》之《南齊書》譯文中的一些可商榷的詞語,凡11例。
關(guān)鍵詞:《二十四史全譯》;《南齊書》;譯文;商榷
許嘉璐先生主編的《二十四史全譯》是對用古漢語書寫的國史所做的搶救性的全面譯釋,然卷帙繁浩,尚有待盡善之處。茲列《南齊書》[1]全譯中少數(shù)可商榷的譯文,以就正于方家,亦望有益于此書修訂再版。
原文:世祖即位,謐又不遷官,以此怨望。時世祖不豫,謐詣豫章王嶷請間曰:“至尊非起疾,東宮又非才,公今欲作何計?”(P418)①
譯文:世祖即皇帝位,江謐又沒能升官,因此心懷不滿。當(dāng)時世祖有病,江謐拜訪豫章王蕭嶷挑撥離間說:“太祖皇帝駕崩發(fā)生太快,東宮太子又不具備天子的才干,明公現(xiàn)在有何計劃?”
【請閑】譯為:挑撥離間。
按:譯文有誤?!罢堥e”指請求在空隙之時白事,不欲對眾言之?!妒酚洝ば⑽谋炯o(jì)》:“代王下車拜。太尉勃進(jìn)曰:‘愿請閑言?!彼抉R貞索隱:“言欲向空閑處語。顏師古云:‘閑,容也,猶言中閑。請容暇之頃,當(dāng)有所陳,不欲即公論也。’”《南史·朱異傳》:“及賊至板橋,使前壽州司馬徐思玉先至求見于上,上召問之,思玉紿稱反賊,請閑陳事。上將屏左右,舍人高善寶曰:‘思玉從賊中來,情偽難測,安可使其獨(dú)在殿上?!崩小吧蠈⑵磷笥摇憋@然是對徐思玉“請閑”的回應(yīng)。
“請閑”亦作“請間”?!稘h書·叔孫通傳》:“惠帝為東朝長樂宮,及間往,數(shù)蹕煩民,作復(fù)道,方筑武庫南,通奏事,因請間。”《太平廣記》引《尚書故實》:“張文珗牧弘農(nóng)日,捕獲伐墓盜十余輩,中有一人,請間言事。公因屏吏獨(dú)問。”《南史·褚彥回傳》:“有人求官,密袖中將一餅金,因求請間,出金示之,曰:‘人無知者?!?/p>
原文:吾與足下素?zé)o怨憾,何以相侵苦,直是意有佐佑耳。(P435)
譯文:我與足下向來沒有怨恨遺憾的事由,憑什么要作難你呢,只是思想觀點稍有出入罷了。
【怨憾】譯為:怨恨遺憾。
按:譯文不完全正確?!昂丁钡谋玖x為“怨恨,不滿”,后引申出“遺憾”義,但在此例的“怨憾”中用的是本義“怨恨”,下文“侵苦”是指“被侵害受苦;侵害而使受苦”,因此若只是遺憾則不至于“侵苦”他人。可見,“怨憾”為同義連言詞,為“怨恨”義。又如《南齊書·郁林王紀(jì)》:“宰輔忠賢,盡誠奉主,誅鋤群小,冀能悛革,曾無克己,更深怨憾?!泵骼钯棥都拇鹆舳紩罚骸扒冶藖頃鴷r時怨憾鄧和尚,豈以彼所惡者必令人人惡之,有一人不惡,便時時讎憾此人乎?”
原文:或有身經(jīng)三公,蔑爾無聞;布衣寒素,卿相屈體。或父子貴賤殊,兄弟聲名異。何也?(P441)
譯文:有的人曾經(jīng)貴為三公,轉(zhuǎn)眼如云霧消失了;有的人出身貧寒、身處平民百姓之中,卻是卿相的貴體暫時受屈。有的人身為父子,卻貴賤懸殊;有的人同為兄弟,名聲卻是大不相同。為什么呢?
【蔑爾無聞】譯為:轉(zhuǎn)眼如云霧消失了。
按:譯文不正確。“蔑”的本義是“細(xì)?。惠p微”,漢揚(yáng)雄《法言·學(xué)行》:“視日月而知眾星之蔑也,仰圣人而知眾說之小也?!彼蜗套ⅲ骸懊?,微也?!薄懊餇枱o聞”義為“不出名;無人知曉”,義同“默默無聞”。整個例句是說身份相反或相近的幾類人的完全相反的名聲狀況:有的人雖然身居權(quán)貴,卻默默無聞,父子、兄弟也聲名各異。
“蔑爾無聞”的這一用法在中古及之后文獻(xiàn)中比較常見,如:《晉書·吾彥傳》:“張華時在坐,謂彥曰:‘君為吳將,積有歲年,蔑爾無聞,竊所惑矣?!薄段簳つ习餐跤鄠鳌罚骸盎瘴襞R藩,乃有人譽(yù);及居端右,蔑爾無聞?!蹦咸苿⒊邕h(yuǎn)《金華子雜編》卷上:“稽古之談,幾乎絕侶;橫經(jīng)之席,蔑爾無聞。”宋歐陽修《論臺諫官唐介等宜早牽復(fù)札子》:“至于謀猷啟沃,蔑爾無聞,上辜圣恩,下愧清議,人雖未責(zé),臣豈自安?!?/p>
《漢語大詞典》收有“蔑爾”詞,釋為“猶默然”,引《南齊書·王寂傳》例為書證,正確,但失收“蔑爾無聞”,當(dāng)補(bǔ)。
原文:王母殷淑儀卒,超宗作誄奏之,帝大嗟賞。曰:“超宗殊有鳳毛,恐靈運(yùn)復(fù)出?!?P469)
譯文:新安王的母親殷淑儀逝世,謝超宗撰寫了誄文奏報皇帝,皇帝大為感嘆贊賞,說:“謝超宗很有其先人之才,恐怕是謝靈運(yùn)再世吧?!?/p>
【嗟賞】譯為:感嘆贊賞。
按:譯文有誤。句中謝超宗的誄文寫得很有才華,皇帝看了大為贊賞,與表“感觸而嘆息”的“感嘆”無關(guān)?!班怠庇小百潎@”義,《楚辭·九章》:“嗟爾幼志,有以異兮?!比龂翰苤病堵迳褓x》:“嗟佳人之信修,羌習(xí)禮而明詩?!币蚨班蒂p”為同義連言詞,義為“贊賞”。此義在中古很常見。如:《北齊書·斛律羌舉傳》:“舉少驍果,有膽力。永安中,從爾朱兆入洛,有戰(zhàn)功,深為兆所愛遇,恒從征伐。高祖破兆,方始?xì)w誠。高祖以其忠于所事,亦加嗟賞?!薄蛾悤ぴ狸柾跏迳鱾鳌罚骸笆菚r,后主尤愛文章,叔慎與衡陽王伯信、新蔡王叔齊等日夕陪侍,每應(yīng)詔賦詩,恒被嗟賞?!薄段簳ぷ娆搨鳌罚骸昂蟾咦媛勚?,召入,令誦五經(jīng)章句,并陳大義,帝嗟賞之?!?/p>
原文:冀卿年齒已大,能自感厲,日望悛革。如此所聞,轉(zhuǎn)更增甚。(P476)
譯文:原希望你年齡已大,能夠有所感悟,天天盼你能悔過自新。像這次聽到的,反而變得更厲害了。
【感厲】譯為:感悟。
按:譯文有誤。“厲”為“激勵振奮”義,“感厲”義為“感奮激勵”,句中意思應(yīng)是希望他能對自己有所激勵振奮,以改過自新。“感厲”在中古很常見,如:《后漢書·段颎傳》:時竇太后臨朝,下詔曰:“先零東羌?xì)v載為患,颎前陳狀,欲必埽滅。涉履霜雪,兼行晨夜,身當(dāng)矢石,感厲吏士……”“感厲吏士”即激勵吏士?!稌x書·苻堅傳》:“健泣謂堅曰:‘汝祖昔受此號,今汝復(fù)為神明所命,可不勉之!’堅揮劍捶馬,志氣感厲,士卒莫不憚服焉?!薄爸練飧袇枴奔匆庵竞途袷艿郊钫駣^。《明史·何士晉傳》:“何士晉……父其孝,得士晉晚。族子利其資,結(jié)黨致之死。繼母吳氏匿士晉外家。讀書稍懈,母輒示以父血衣。士晉感厲,與人言,未嘗有笑容。”
“感厲”又作“感勵”,如《北史·韋孝寬傳》:“孝寬慷慨激揚(yáng),略無顧意。士卒莫不感勵,人有死難之心?!薄杜f唐書·高麗傳》:“右衛(wèi)大將軍李思摩中弩矢,帝親為吮血,將士聞之,莫不感勵?!?/p>
原文:江夏王拘迫威強(qiáng),牽制巨力,跡屈當(dāng)時,乃心可亮。竟不能內(nèi)恕探情,顯加鴆毒。(P498)
譯文:江夏王威逼豪強(qiáng),牽制巨大力量,他的行為在當(dāng)時被掩蔽,他的心跡卻是清楚的,竟不寬恕窺探寶位的情況,公開把他毒害。
【探情】譯為:窺探寶位的情況。
按:譯文錯誤?!疤角椤绷x為“探知他人的心思”,原文的意思是江夏王內(nèi)心是忠誠的,皇上卻不能以寬容心去探知他的心思,而把他給毒害了。“探情”的這個用法在中古以后較為常見,如:《宋史·張璪傳》:“劉摯言:‘璪初奉安石,旋附惠卿,隨王珪,黨章惇,諂蔡確,數(shù)人之性不同,而能探情變節(jié),左右從順,各得其歡心,今過惡既章,不可不速去?!币馑际钦f雖然各人性格不同,但張璪都能探知各人的心思,左右逢源。宋段昌武《毛詩集解·正小雅》:“然臣有勞苦,患上不知,今君勞使臣,言汝曰:‘豈不思?xì)w,作歌來告?!敲饕阎涔?,探情以勞之,所以為悅?!彼梧嵖恕墩郦z龜鑒·議罪》:“昔人稱郭躬推已以議物,舍狀以探情。夫推已以議物者,恕也;舍狀以探情者,忠也?!薄稘h語大詞典》失收“探情”詞,當(dāng)補(bǔ)。
原文:太祖素奇愛融,為太尉時,時與融款接。(P547)
譯文:太祖一向很珍視喜愛張融,當(dāng)初做太尉的時候,常常和他來往。
【奇愛】譯為:珍視喜愛。
按:譯文不妥?!捌鎼邸睉?yīng)為“特別喜愛”義。“奇”有“甚;非?!绷x,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沮水》:“(青溪水)以源出青山,故以青溪為名,尋源浮溪,奇為深峭?!薄捌妗迸c心理動詞組合表某種情感、情緒程度深的用法又如“奇駭”,明謝肇淛《五雜俎·人部三》:“其形神笑語逼真,令人奇駭?!薄捌鎼邸敝泄盼墨I(xiàn)中較為常見,如《三國志·潘璋傳》:“(潘璋)性博蕩嗜酒,居貧,好賒酤,債家至門,輒言后豪富相還。權(quán)奇愛之,因使召募,得百余人,遂以為將?!蹦铣蝿⒘x慶《世說新語·夙惠》:“何晏七歲,明惠若神,魏武奇愛之?!?/p>
原文:學(xué)生鐘岏曰:“之就脯,驟于屈伸,蟹之將糖,躁擾彌甚?!?P552)
譯文:學(xué)生鐘岏說:“魚被我做成菜之前,猛烈地伸縮軀體,螃蟹將要被做成糖蟹時,也驚擾得特別厲害?!?/p>
【躁擾】譯為:驚擾。
按:譯文不妥。例中“躁擾彌甚”與上文“驟于屈伸”相對應(yīng),都是講小動物被蒸煮時的劇烈亂動?!霸辍币嘤小皠×覄幼鳌绷x,《說文解字·走部》:“趮,疾也?!盵2]段玉裁注:“今字作躁。”[3]本義為動作急疾?!逗鬂h書·桓譚傳》:“蓋善政者,視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威德更興,文武迭用,然后政調(diào)于時,而躁人可定”唐李賢注:“躁,猶動也,謂躁撓不定之人也。”“擾”有“攪擾;騷亂”義,《書·胤征》:“俶擾天紀(jì),遐棄厥司?!笨讉鳎骸皵_,亂也?!薄霸陻_”為“亂動”義。這個用法在上古已有,張仲景《傷寒論·壞病》:“久則讝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
原文:(蕭坦之)宅在東府城東,遙光起事,遣人夜掩取坦之,坦之科頭著裈逾墻走,從東冶僦渡南渡,間道還臺,假節(jié)督眾軍討遙光,屯湘宮寺。(P563)
譯文:他的宅地在東府城的東邊,遙光發(fā)動政變,派人趁著夜色去抓蕭坦之,蕭坦之光著頭穿著褲子翻墻逃跑,從東冶急急忙忙向南渡河。
【僦渡】譯為:急急忙忙。
按:譯文錯誤?!百帧北緸椤肮蛡颉绷x,《商君書·墾令》:“令送糧無取僦,無得反庸,車牛輿重設(shè)必當(dāng)名?!睗h荀悅《漢紀(jì)·宣帝紀(jì)一》:“官發(fā)僦民車牛三萬乘,載沙便橋下,送置陵上?!薄百侄伞绷x為“雇船而渡”。
“僦”也常與其它“運(yùn)載”義的詞組合表“租雇工具運(yùn)送”義,如“僦運(yùn)”,漢桓寬《鹽鐵論·禁耕》:“縣邑或以戶口賦鐵,而賤平其準(zhǔn)。良家以道次發(fā)僦運(yùn)鹽鐵,煩費(fèi),百姓病苦之?!薄百州d”,《淮南子·泛論訓(xùn)》:“今夫僦載者,救一車之任,極一牛之力,為軸之折也?!?/p>
“僦渡”又作“僦度”,《梁書·安成王蕭秀傳》:“時盛夏,水泛長,津梁斷絕,外司請依舊僦度,收其價直?!薄俄嵏斑z·去聲·七遇》引作“依舊僦渡”。
原文:帝稍欲行意,孝嗣不能奪,坦之雖時有異同,而祏堅意執(zhí)制,帝深忿之。(P565)
譯文:皇帝逐漸想按照自己的意見去辦事,徐孝嗣不敢違背,蕭坦之有時同意有時否決,只有江祏執(zhí)意制止,使皇帝非常氣忿。
【奪】譯為:違背。
按:譯文不對?!斑`背”是指違反,不遵守,即自己的行為不符合他人的要求,然而文意只是說皇帝只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并不是說徐孝嗣的做法不符合皇帝的要求。下文蕭坦之同意或否決皇帝的行為、江祏制止皇帝的行為也都是指改變或無法改變皇帝的行為。因此例中“奪”也應(yīng)是指“用強(qiáng)力使他人動搖、改變主意,或者主意等被他人用強(qiáng)力動搖、改變”?!皧Z”的這種用法在古代也較常見,如《論語·泰伯》:“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薄逗鬂h書·戴良傳》:“論者不能奪之?!睍x李密《陳情事表》:“行年四歲,舅奪母志?!鼻迤阉升g《聊齋志異·喬女》:“母悅,自詣女所,固要之,女志終不奪。”
原文:(建平王)散情風(fēng)云,不以塵務(wù)嬰衿,明發(fā)懷古,惟以琴書娛志。言忠孝,行惇慎,二公之所深鑒也。(P570)
譯文:(建平王)情思飄逸猶如風(fēng)云,不因塵俗之務(wù)牽扯胸襟,孝思淳厚心懷古風(fēng),只是彈琴讀書以自娛。言辭合于忠孝之道,舉止謹(jǐn)慎合乎禮儀,是二公非常明白的。
【惇慎】譯為:謹(jǐn)慎。
按:譯文不對。原文總體上是介紹建平王的品質(zhì),譯文的“謹(jǐn)慎”只是他舉止上可能的具體特征,不合文意。“惇”為“敦厚;篤實”義,《書·舜典》:“柔遠(yuǎn)能邇,惇德允元?!笨讉鳎骸皭?,厚也?!薄吧鳌庇小皩嵲凇绷x,《詩·小雅·巧言》:“昊天已威,予慎無罪。”毛傳:“慎,誠也?!币虼?,“惇慎”同義連言,為“敦厚”義。又如:明賀復(fù)征《文章辨體彚選·宋蘇洵譜例序》:“夫有君子而無祿位,族雖衰猶盛也;祿位光榮而君子無聞焉,族雖盛猶衰也。煥卿年八十余,學(xué)行惇慎,鄉(xiāng)人稱之。”“學(xué)行惇慎”,是指學(xué)問品行敦厚,顯然與“謹(jǐn)慎無關(guān)”。明徐溥《謙齋文録·策·廷試策一道》:“紹祖德而誕膺天命,應(yīng)人心而中興邦家,勤勵以親萬幾,惇慎以弘萬化,純孝之德,播聞于宇宙之間?!?/p>
注釋
①為方便檢核,每條之后注明引文所在的漢語大詞典出版社版本的頁碼。
參考文獻(xiàn)
[1]許嘉璐.二十四史全譯.南齊書[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
[2](漢)許慎.說文解字[M] .北京:中華書局,1963:36.
[3]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第2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64.
Class No.:H159Document Mark:A
(責(zé)任編輯:宋瑞斌)
Discussion of the Translations of the Book Nanqishu of Ershisishiquanyi
Chen Ping
(School of Humanity and Teacher Education, Wuyi University, Wuyishan, Fujian 354300,China)
Abstract:The paper discussed the eleven questionable words in Nanqishu .of Ershisishiquanyi, especially the version of some Chinese words.
Key words:Ershisishiquanyi; Nanqishu; translation; discussion
中圖分類號:H159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672-6758(2016)02-0142-3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今訓(xùn)匯纂(魏晉南北朝卷)”(項目號:11JJD740016)。
作者簡介:陳平,博士,副教授,武夷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