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燕(婁底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 外語系,湖南 婁底 417000)
?
論英漢數(shù)詞模糊語義的修辭功能
劉 燕
(婁底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 外語系,湖南 婁底 417000)
摘 要:精確性和模糊性都是人類自然語言的客觀屬性。數(shù)詞作為語言科學中的一個特殊領(lǐng)域,既可表示純粹的數(shù)目,具有精確性,又可表示模糊的虛數(shù),具有模糊性。論文比較了數(shù)詞用于夸張、比喻、借代、委婉、對比等修辭的英漢差異,深入探討了英漢數(shù)詞模糊語義的修辭功能。
關(guān)鍵詞:英漢數(shù)詞;模糊語義;修辭功能
1923年英國哲學家羅素發(fā)表了著名的論文《論模糊性》,標志著模糊理論的初步形成。1965年美國控制論專家扎德(L.A.Zedeth)提出了模糊集(Fuzzy sets)的概念。以模糊集合論為工具來研究自然語言中的模糊性問題,從而開創(chuàng)了模糊語言學這一新的邊緣學科,模糊語言學逐漸發(fā)展成為一門對現(xiàn)代科學技術(shù)和人類精神發(fā)展有重要影響的學科,是語言學研究的一個新領(lǐng)域。在我國,模糊語言學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末,伍鐵平教授被公認為中國模糊語言學的開創(chuàng)者,他的《模糊語言學初探》和《模糊語言再探》是國內(nèi)最早運用扎德的模糊理論來研究語言模糊性的論文,對模糊語言和模糊語義做了深入研究。1999年,伍鐵平教授的專著《模糊語言學》出版了,他運用多種語言的詞(字)對比來研究和揭示語言的模糊性,以及模糊語言的產(chǎn)生和運用規(guī)律。伍教授將詞分為模糊詞和精確詞兩大類。他說:“客觀世界的事物是無窮無盡的,語言必須盡量用最少的單位表達最大的信息量,否則語言就會非常累贅。語言打破客觀事物或概念的界限,用一個詞表達各種不同的感覺,就可以大大節(jié)省語言單位,這是語言模糊性質(zhì)存在的內(nèi)在因素。”[1]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種比較詞匯學或比較語義學的研究,這在我國的模糊語言學研究中獨樹一幟,對中國語言學界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語義模糊性是指語義所表現(xiàn)出的不確定性,具有界限不分明、亦此亦彼的性質(zhì)。模糊語義的本質(zhì)是客觀事物或現(xiàn)象在人們意識中的模糊反映,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或現(xiàn)象的不可能精確或不必要精確的表達。語言模糊性具有普遍性、客觀性、界限性、典型性、隸屬度、交際性、實用性等特征。[2]
語言是明晰和模糊的統(tǒng)一體,模糊語言的產(chǎn)生基礎是人類思維的模糊性。語義的模糊性是語言中的積極因素,在人們的交際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3]假如模糊語言在自然語言中全部消失,語言就會顯得貧乏和呆板,無法真實生動地反映紛繁復雜的客觀世界,無法表達人類復雜的情感。人們常運用模糊語言來表情達意,比精確語言的表達要自由靈活得多。因此,模糊性使語言成為人們方便而又靈活的交際工具。
李曉明指出: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精確和模糊的對立,只有在事物與人發(fā)生認識關(guān)系的前提下,即只有在認識論的范圍里才有意義。精確性和模糊性是在人類認識活動的客觀過程中產(chǎn)生的。[4]精確性和模糊性都是人類自然語言的客觀屬性。數(shù)詞作為語言科學中的一個特殊領(lǐng)域,既可表示純粹的數(shù)目,具有精確性,又可表示模糊的虛數(shù),具有模糊性。在科學的世界里,數(shù)詞的基本功能是計算,毫厘分明,精確嚴謹,是實數(shù)。但在人類心靈的語言世界里,尤其是民間語言和文學作品中,數(shù)詞的功能往往是表義的虛數(shù),許多數(shù)詞經(jīng)過“泛化”,抒情達意,增強語勢。這種泛化的虛數(shù),就是數(shù)詞的語義模糊現(xiàn)象。[5]在中西文化中,數(shù)詞的模糊語義發(fā)揮了數(shù)詞作為精確實詞所不具備的語用功能,起到了突出形象、烘托環(huán)境、渲染氣氛的作用,達到了夸張、比喻、對比、委婉等修辭效果,使語言更加凝練生動,增添了交際的有效性,彰顯了文學作品的意境美和語言美。
(一)數(shù)詞模糊語義用于夸張
數(shù)詞在人們生活和文學作品中,常常以實代虛,具有夸飾的作用,從而體現(xiàn)了數(shù)詞模糊語義的夸張功能。在特定的語境中,模糊數(shù)詞的語義外延、擴大、延伸,給人以巨大的思索和想象空間。表示夸張修辭的數(shù)詞,泛言其數(shù)量之多,程度之大,范圍之廣,時間之長,距離之遠等概念。
用數(shù)詞的模糊語義來表示夸張的語言現(xiàn)象,極具漢語文化特征?!叭薄ⅰ熬拧?、“十”、“百”、“千”、“萬”是最為常見的夸飾性數(shù)詞,泛指“非常多”。例如“三教九流”、“三五成群”、“九死一生”、“一言九鼎”、“十全十美”,“十有八九”、“百年樹人”、“百依百順”、“百廢待興”、“千姿百態(tài)”、“千變?nèi)f化”、“萬人空巷”、“萬紫千紅”等。
中國古代詩歌把數(shù)詞的語義模糊發(fā)揮到了極致,顯示了數(shù)詞的夸飾之美。例如: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兩千尺(杜甫《古柏行》)。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值萬錢(李白《行路難》)。
毛澤東的詩詞氣魄宏大,妙用數(shù)詞。據(jù)統(tǒng)計,他的詩詞中出現(xiàn)的數(shù)詞達194個,平均每首2.8個,尤以“萬”、“千”使用最多。他常用浪漫夸張的方式,把數(shù)詞的神奇作用演繹得無以復加,給閱讀者心靈震撼。如《沁園春·雪》(1930 年2月)是毛澤東詩詞中最輝煌的詩篇,最能表現(xiàn)偉人氣概和王者風范?!氨眹L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無垠的雪景,遼闊的視野,表現(xiàn)了祖國江山如此多嬌,令人無限遐想。又如《水調(diào)歌頭·重上井岡山》中“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用革命浪漫主義手法,用虛數(shù)抒情言志,表現(xiàn)了一種展宏圖、立偉業(yè)的雄心壯志。
在漢語中,由數(shù)詞的鑲嵌作用而產(chǎn)生的語義模糊表示夸張是最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這種修辭格多見于習語中。如一清二白,接二連三,三朋四友,四分五裂,五顏六色,七上八下,亂七八糟,三教九流,三令五申,三皇五帝,丟三落四,四面八方,五臟六腑,七嘴八舌,千錘百煉,萬水千山,七大姑八大姨,過五關(guān)斬六將等。但英語中沒有這種修辭格。
英語中數(shù)詞的夸張作用也毫不遜色。Hundred,thousand,million等數(shù)詞常用于夸張。例如:Every lover sees a hundred graces in the beloved object.(情人眼里出西施);He complains, and with millions of reasons.(他牢騷滿腹,且理由充足);A thousand thanks.(萬分感謝);Thanks a million.(非常感謝)。英語中a hundred and one, a thousand and one也可言其“多”,用來表示夸張。例如:a hundred and one things.(日理萬機);a thousand and one ways(千方百計)。
有趣的是,英語中的 nine也和漢語中的“九”一樣,具有模糊性的特點,表示“多”。right as nine pence(完美無瑕);to be dressed up to the nine(穿著正式);to crack up (praise, honor, flatter) to the nine(十全十美);A cat has nine lives.(貓有九命,指生命力強)。
(二)數(shù)詞模糊語義用于比喻
比喻,又叫打比方,指的是用類似特點的另一事物比擬想要表達的事物。比喻具有形象、生動、具體的特點,可增強語言的感染力和鮮活性。無論漢語和英語,不少數(shù)詞構(gòu)成的成語或慣用語都使用比喻修辭格。漢語中常用“三寸之舌”比喻能言善辯的人;“七步之才”形容文思敏捷的人;“一針見血”比喻切中要害;“三長兩短”指棺材,比喻死;“五短身材”指身材矮胖;“不三不四之人”指不正派的人;“死三八”是罵人話,與“死女人”同義;“三百六十行”指各行各業(yè);也用“零”來比喻沒有,說明一切都是白費,如“他的收獲是零”。
英語中數(shù)詞用作比喻的也不少,如the fifth wheel本指汽車上的備用輪胎,而它的比喻義則指“多余的人或物”;catch-22本義是第22條軍規(guī),比喻義是指“不可逾越的障礙”;fifth column直譯是“第五縱隊”,比喻義為“叛徒或者是滲透到重要部門中去為敵效力的內(nèi)線”。the seventh son of a seventh son 喻指“重要的后代”;be in the seventh heaven表示“非常幸福和快樂”;three-ring circus比喻“亂七八糟的場面”;three-bottle man喻指“大酒徒”;three-handkerchief則指“真實感人的傷感劇”;the fourth hundred指“上流人士”;four leaf指“幸運草”。英語中,zero,naught,nil等表示“零”的數(shù)詞也常用于比喻,如:His efforts have gone for naught.(他的努力毫無結(jié)果);All our efforts added up to zero.(我們所有的努力都白費);Her social experience was nil.(她毫無社會經(jīng)驗)。
(三)數(shù)詞模糊語義用于借代
借代是指用甲事物的名稱來代替乙事物的名稱。甲、乙兩事物在某方面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當提到甲事物時,人們自然而然想起乙事物。借代可使語言簡潔、生動、形象化,喚起讀者的聯(lián)想。尤其是數(shù)字化的今天,數(shù)詞成為代名詞的情況越來越流行,越來越普遍。
漢語中用“千金”代指“女兒”,“萬歲”代指“皇帝”,“八字”借代“命運”等;“一把手”指單位的頭;“二手房”是指業(yè)主已經(jīng)在房地產(chǎn)市場上購買后又欲出售的自用房;“3690”代指婦女、兒童和老人(來源于三八婦女節(jié)、六一兒童節(jié)、九九重陽節(jié));“二百五”代指傻氣、莽撞之人;“4逼青年”就是苦逼青年、二逼青年、裝逼青年、傻逼青年的統(tǒng)稱。在網(wǎng)絡流行語中,借用數(shù)詞的諧音來表達各種意思。如“98”指酒吧;“P9”指啤酒;“哈9”指喝酒;“886”或“88”指再見;“9494”指就是就是;“4242”指是啊是??;“7456”指氣死我了;“847”指別生氣;“987”指就不去;“5555”指哭;“1314”指一生一世;“419”指four one night,一夜情。
在英語中,數(shù)詞表示借代多用于口語或俚語中,如7-11是指英美國家的一種商店,相當于雜貨店,因其營業(yè)時間一般是上午7點到晚上11點,所以用7-11借代這種商店。ten用來代指“精英人物”;number one指“最重要的人物”;the second-hand vehicle也叫used car,指舊機動車。
(四)數(shù)詞模糊語義用于委婉
模糊數(shù)詞的委婉修辭功能可使粗俗變得雅致,直截了當變得曲折委婉,滿足了人們語言交際中含蓄、恰當、得體的要求。漢語中,用“百歲(百年之后)”表示死亡;“第三者”指多余的人;“三只手”指小偷或扒手;“三級片”指淫穢的影視片;“去一號”指去廁所;“二奶”泛指與有婦之夫保持情人關(guān)系的女人。英語中,有些數(shù)詞用于委婉表達,也可以達到避免刺激、委婉含蓄的修辭目的。如用the fourth表示“廁所”;forty-four是“妓女”的別稱;four-letter words在美式英語中指“庸俗下流的詞匯”;用a two by four來表示“色情雜志”;five seven表示“醉酒”;five fingers表示“小偷、扒手”;third ear表示“告密者”;the seventh hour表示“最后的時刻”;three sheets in the wind表示“醉酒”;I am three score and ten.表示“我已年逾古稀”。
(五)數(shù)詞模糊語義用于對比
數(shù)模糊語義用于對比可放大被比較事物的比較度。如廣告語中的數(shù)字對比,不僅給廣告增添異彩,也易使受眾在美感中認同該產(chǎn)品。例如:享受兩小時,印象三十春,傳頌四百載,風流五十年(某酒廣告)。句中兩小時—三十春—四百載—五千年的對比,層層深入,逐漸加強,說明該酒香的醇厚,讓人聞到酒香,就有心醉的感覺。又如詩中“一望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邵康《山村詠懷》)”,數(shù)字的對比讓讀者似乎看到了一幅錯落有致的風景畫。
英語中數(shù)詞模糊語義也用于對比,如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three boys no boy.(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To see once is better than to hear a hundred times.(百聞不如一見)。
模糊語義是語言中的一種普遍現(xiàn)象,語言的模糊性可以看作是語言的優(yōu)點,正是由于語言的模糊性,語言的美才能成為可能。數(shù)詞模糊語義的夸張、比喻、借代、委婉、對比等修辭功能,用詞簡練、形象鮮明、語義貼切、語言生動,使數(shù)詞表達了精確實詞無法表達的生動和優(yōu)美,發(fā)揮了積極有效的語用功能。所以,了解和掌握英漢數(shù)詞模糊語義的修辭功能極為重要,有利于提高交際效率,有利于克服語言學習中的負向遷移,從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跨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伍鐵平.模糊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王寅.語義理論與語言教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1.
[3]文旭.淺論英漢數(shù)詞的模糊性[J].外語學刊(黑龍江大學學報),1994,(2).
[4]李曉明.模糊性——人類認識之謎[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
[5]吳國華,彭文釗.也談模糊語語言學的幾個問題[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5).
(責任編校:張京華)
中圖分類號:H3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219(2016)08-0148-03
收稿日期:2016-04-14
作者簡介:劉燕(1963-),女,湖南婁底人,婁底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語言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