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祥棟
(中國社會科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100732)
?
政治學研究
1947-1949年歷史轉折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chuàng)新高潮的內外條件、主要成果和基本經驗
翁祥棟
(中國社會科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100732)
1947-1949年,在解放全中國的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西柏坡,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等老一輩黨的領導人和革命者進行了深入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和實踐探索,集中涌現出大量的創(chuàng)新成果,形成中國共產黨發(fā)展史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chuàng)新的高潮,為新中國積累了寶貴的建設經驗,凝煉了珍貴的發(fā)展方略。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條件;經驗
中國共產黨的每一步履都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chuàng)新結合在一起,1947-1949年黨中央在西柏坡地區(qū)的這段時間,理論創(chuàng)新數量大、質量高、影響遠,為新中國的成立繪就了藍圖,為社會主義改革和建設事業(yè)奠定了堅實基礎。
1.國際形勢:由妥協(xié)向對抗的轉變
二戰(zhàn)以后,隨著”杜魯門主義”的公布和”馬歇爾計劃”的實施,美蘇瓜分世界的對立日益尖銳,盟友迅速分列成了兩大陣營的冷戰(zhàn)對手,兩極對抗在這一時期逐漸成為主流。聚焦中國疆土內,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在美國支持下悍然發(fā)動全面內戰(zhàn)。蘇聯初期恪守雅爾塔協(xié)定的有關內容,將國家戰(zhàn)略中心置于東歐,對于被劃歸為美國勢力范圍的中國共產黨的活動沒有給予戰(zhàn)略性關注*沈志華:《共產黨情報局的建立及其目標——兼論冷戰(zhàn)格局形成的概念界定》,《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第3期。。然而,中國革命的節(jié)節(jié)推進,催使斯大林進一步關注中國解放戰(zhàn)爭走向。
2.國內形勢:由戰(zhàn)爭向和平的轉變
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國統(tǒng)區(qū)內,人民苦不堪言、國民黨民心喪失殆盡,蔣介石政府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問題暴露,無法繼續(xù)飾垢掩疵,而土地改革在解放區(qū)的不斷推進和百姓對中國共產黨了解的深入,使得民心齊歸向中國共產黨,衷心期待新中國。
國民經濟方面,外是帝國主義的長期瓜分侵擾、日本侵華戰(zhàn)爭遺害未除,內是戰(zhàn)事連連,國民黨政府腐敗無為、管理混亂,全國大部分地區(qū)處于封閉或半封閉的自然經濟狀態(tài)。敗退的國民黨及其支持者美國曾斷言共產黨無法克服這些困難,必將贏了戰(zhàn)場輸在國家建設和管理上。站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fā)展坐標來審視,百廢待興、一窮二白的現狀是當時馬克思主義理論創(chuàng)新最直接需要面對的棘手現狀。
3.國民黨方面:由主動向被動轉變
在蔣介石“消滅共匪”的錚錚誓言還似乎回響于耳畔之際,到1949年卻只能悲嘆“為人唾棄,為世譏刺,其恥辱悲慘于茲為甚”*汪朝光:《1945—1949:國共政爭與中國命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前言第1頁。。政治上,蔣介石政府更加孤立無援,內外交困:內部腐敗和黨派斗爭已經幾近吞噬了這個建立四十余年之久的政黨;外部認為無法挽救蔣介石失敗的美國尋求“脫身”。經濟上,巨額的財政赤字和嚴重的通貨膨脹四起,南京政府已經基本失去了對國家經濟的掌控。軍事上,損失慘重、士氣低下,屢遭敗績。黨內,再也沒有人提及所謂的“三個月至多五個月便能解決”*上?!吨醒肴請蟆?,1946年10月17日。中共的浮夸之語,而是彌漫著對自身命運沉重濃厚的消沉念頭。在這樣的背景下,蔣介石政府已經難以繼續(xù)使用軍事進攻的手段來扭轉江河日下的頹勢,便費盡心機以“主動下野”尋求茍延殘喘。
4.各民主黨派方面:由中間派向親共轉變
1946年11月國民黨單方面召開所謂的“國民大會”,其走內戰(zhàn)道路、獨裁道路意圖昭然若揭。時局變化要求當時的中間派別——民主黨派重新審視自己的方針。1947年10月27日國民政府發(fā)表文告稱:“已將該‘民主同盟’宣布為非法組織……嚴加取締,以遏亂蒙”*③④中國民主同盟中央文史資料委員會:《中國民主同盟歷史文獻(1941-1949)》,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3年版,第338頁,第370頁,第505頁。,民主黨派對中間路線的期許幻滅。以民盟為代表的民主黨派人士徹底認識到:“今后要想實現真正的‘和平、民主’,除非根本推翻這個蔣政府外,別無他路可走。”③此后,國民黨悍然啟動“戡亂動員”,公開在全國鎮(zhèn)壓民主黨派,加速了中間勢力與國民黨斗爭到底的決心。1948年中國共產黨《五一勞動節(jié)口號》發(fā)布,號召民主人士投入商討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聯合政府的事業(yè)中來,獲得各民主黨派的熱切響應。經過慎重地回顧歷史、審視現實,1949年初,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共計55名代表聯合發(fā)布《對時局的意見》,莊嚴做出“愿在中共領導下獻其綿薄,共策進行”④的決定,標志著民主黨派開啟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共同締造嶄新世界的篇章。
1.黨的歷史方位:從局部執(zhí)政向全面執(zhí)政的轉換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的那天起,就不隱晦自己要奪取全國政權的意志。在漫長的革命實踐中,中國共產黨進行過多次局部執(zhí)政的實踐,但毋庸諱言的是,這一切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執(zhí)政黨實踐,黨始終處于一個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在野”的革命黨的地位,黨的中心任務始終圍繞著革命奪權這個主題展開。到了西柏坡時期,中國革命歷史即將發(fā)生根本性轉變,革命斗爭即將在全國獲得最后的徹底勝利,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方位即將發(fā)生根本性的轉變: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轉變成為一個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的執(zhí)政黨。
2.黨的工作重心:從農村向城市的轉換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曾經對于中國革命的順利發(fā)展和最終勝利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但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杰出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者,并不是機械的、僵化的而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黨的工作重心也要發(fā)生重大轉變。早在1945年4月,毛澤東在七大的口頭政治報告中就明確指出,“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是:當需要在鄉(xiāng)村時,就在鄉(xiāng)村;當需要轉到城市時,就轉到城市?!?《毛澤東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32頁。當然,毛澤東在這時的提議還只是一種前瞻性的設想,要完全把這種設想變成現實,必須有實現的客觀條件。1947-1949歷史轉折時期。中國共產黨已經占領了一部分重要城市,并將很快占領中國的幾乎全部城市,把黨的工作重心從農村轉向城市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
3.黨的中心任務:從革命向建設的轉換
正如列寧指出:“新政權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在同舊政權并存的條件下,在反對舊政權的斗爭中產生出來、成長起來的?!?列寧:《立憲民主黨人的勝利和工人政黨的任務》(1906年3月),《列寧全集》(第10卷),第215頁。中國共產黨成立伊始,就接過革命的接力棒,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了轟轟烈烈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雖歷經磨難和曲折,但總的來說走的是一條上坡路,是在曲折前進中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西柏坡時期,歷史開始發(fā)生重大轉機。中國的革命已經處于全國勝利的前夜,新民主主義革命就要獲得徹底的勝利,國內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就要結束,國內和平的實現已經曙光初現。當此之時,建設即將成為歷史實踐的主題,由此,黨的中心任務也將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而實現重大的歷史性轉換,從革命轉向建設。
4.中國革命性質: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的轉換
1940年1月,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中,系統(tǒng)闡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完整理論,制定了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綱領。尤為重要的是,毛澤東在這篇文章中還科學闡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前途。他指出,中國革命必須分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步驟。第一步是第二步的前提和基礎,第二步是第一步的前途和目的,第一步的時間相當地長,不可能一朝一夕來完成。事實正是這樣,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實踐,到1949年初,才基本上實現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當此之時,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已經是擺在中國共產黨面前的現實問題,一個偉大的歷史性轉變的時刻已經到來。
站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fā)展坐標來審視,1947-1949年的西柏坡處于特殊的國際和國內背景下,革命進入十字路口,前方的道路還不明朗,如何探索出適合中國實際的發(fā)展道路和發(fā)展模式,是迫在眉睫的要務,也是歷史對共產黨人提出的艱巨課題。中國共產黨人在1947—1949年進行的理論創(chuàng)新不僅科學分析了世情、國情和黨情,撥開了時代的迷霧,更借助理論創(chuàng)新的新高潮繪就了新中國的偉大藍圖,留給后人取之不盡的瑰寶。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chuàng)新包含著思想、原則等理論部分或者稱為“虛”的內容,也包含著政策制度等實踐部分所謂“實”的內容,“虛”的部分為“實”的部分提供設計思路、實踐邏輯和踐行依據,“實”的部分是“虛“的部分的體現和踐行,檢驗“實”的部分,它們在本質上辯證統(tǒng)一。本文主要談理論創(chuàng)新的“虛”的部分,依據“虛”的部分進行的制度設計、具體政策策略等不在本文一一贅述。
(一)形成新中國的“矛盾論”,指明發(fā)展方向,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fā)展的歷史源頭
解放戰(zhàn)爭時期,官僚資本主義已經成為危害市場正常秩序、侵害社會公平發(fā)展、攫取人民手中財富的毒瘤,成為這一時期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顯著部分,從而也使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戰(zhàn)爭具有了“社會主義”的性質,更使得“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能夠順利銜接到社會主義革命。自1947年以來的日異月更的國共力量對比促使中國社會各階級之間的相互關系發(fā)生著迅速而根本的改變,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的根本改變也在此期間發(fā)生。
隨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結束,社會矛盾的主要方面逐漸轉向人民群眾。中共中央領導人曾多次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問題進行了全方位理論闡述和實踐探索。建國后經過社會主義改造而闊步發(fā)展起來的社會主義社會根植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土壤里,經歷社會主義改造,必然能夠破土而出、茁壯成長。可以這樣評價,這一時期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再完善,正是社會主義的良種獲得的除蟲草吸營養(yǎng),沒有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發(fā)展完善和實踐,就沒有社會主義社會的順利誕生,更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順利鋪就。
(二)形成黨的建設理論,強化領導力量,開啟了共產黨全局執(zhí)政的歷史新幕
中國共產黨一直將自身建設作為必須牢牢把握的生命線。在1948年的政治局會議上,毛澤東就開始部署應對革命勝利后黨的建設的各方面的問題,著重談到了黨內民主、干部隊伍和提高理論水平等問題。在此基礎上,七屆二中全會系統(tǒng)論述了中國共產黨如何迎接革命勝利和勝利后黨的建設的有關問題,初步形成了中國共產黨關于執(zhí)政黨建設的早期理論架構。
在領導方式方面,變農村領導城市為城市領導農村的工作方式。在能力和素質方面,提出要發(fā)揚學習精神,提高管理水平和發(fā)展經濟能力,以比較高的能力和素質當好執(zhí)政黨。在應對勝利后的地位和環(huán)境變化方面,提出必須要增強憂患意識。在精神狀態(tài)方面,毛澤東審時度勢前瞻地指示全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p>
(三)確定“國體”和“政體”,明確依靠力量,打下了新中國基本政治建設的牢固基礎
毛澤東在繪制新國家藍圖的時候遵循并靈活運用了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法,認為國體即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問題,政體是國家政權構成的形式問題。1948年在為新華社撰寫的《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新年賀詞中,毛澤東強調必須“用革命的方法”“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主體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共和國”*《毛澤東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75頁。,第一次向全國人民公開發(fā)出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共和國的號召。七屆二中全會上,新中國建設的基本綱領獲得確立,人民民主專政被正式確立為新國家國體,確保了新中國的社會主義方向。
中國共產黨在政體的確立中也顯示出實踐的獨立自主性和理論的獨創(chuàng)性。毛澤東指出,“過去我們叫蘇維埃代表大會制度……這是死搬外國名詞?,F在我們就用‘人民代表會議’這一名詞?!?《毛澤東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36頁。在黨中央領導下,1948年8月召開的華北臨時人民代表大會,開創(chuàng)了人民代表大會的先河,成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前身。這一時期創(chuàng)造和確立的國體政體理論不僅根植于馬克思主義的國家理論,也與中國文化、中華文明相通。是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創(chuàng)新之典范。
(四)形成和平過渡思想和獨立自主原則,確定過渡方法,開啟了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的嶄新篇章
在明確了社會主義方向后,發(fā)展的方式和方法問題就必須明確。馬克思曾有采取“和平贖買”方式消滅資本主義的設想。列寧在實踐中曾試圖通過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直接過渡到純社會主義的經濟形式和純社會主義的分配”*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列寧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80頁。未能成功,轉而嘗試利用“國家資本主義”實施新經濟政策來進行過渡,雖然被斯大林以“全盤集體化和國家工業(yè)化”中斷,但也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集體分析了中國道路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將“獨立自主”作為基本原則,將“和平過渡”作為基本方法,成為社會主義改造理論的思想開端,也成為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源頭。中國共產黨人以“獨立自主”探索實施的“和平過渡”的社會主義改造,創(chuàng)造出的對資產階級和平贖買的經驗,形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成為馬克思主義過渡時期理論的重大成果和社會主義改造與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創(chuàng)舉。
(五)形成黨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理論基礎,創(chuàng)建中國特色政黨關系,開啟發(fā)揚社會主義民主、推動祖國和平統(tǒng)一之先河
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并將之作為中國革命中戰(zhàn)勝敵人的三大法寶之一。歷史轉折時期,黨的領導集體對統(tǒng)一戰(zhàn)線理論多年來的實踐經驗教訓進行了深刻總結和全面創(chuàng)新:進一步肯定了其重要意義,明確堅持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基本原則是必須“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的領導之下”*《毛澤東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57頁。,突出“大團結”、“大聯合”,著眼大多數,著眼以人為本、關注民生。西柏坡時期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體現在國統(tǒng)區(qū),是領導和組織反饑餓、反迫害的愛國民主運動,破除“第三條道路”,有效形成了反蔣的第二條戰(zhàn)線。體現在解放區(qū),通過解決土地問題與農民階級結成堅固聯盟,將工農聯盟作為人民民主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基礎。*張靜如:《中國共產黨通史》第一卷(下),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92頁。而在處理比較復雜的對資產階級的聯合和斗爭問題中,堅持黨在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獨立自主的原則,歷史轉折時期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理論和實踐,為新中國的建立破除了藩籬,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廣泛的政治力量,實踐了和平統(tǒng)一的理論目標,成為中國特色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的政黨制度的形成基礎。
馬克思指出:“制定一個原則性綱領……就是在全世界面前樹立起可供人們用來判斷黨的運動水平的里程碑”*《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6頁。。列寧經過蘇聯建立和發(fā)展的實踐認識到綱領的重要意義,認為綱領對于政黨的團結一致、始終一貫的活動具有重大意義*《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86頁。。前文所提到的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是頂層設計的“綱領”性部分,黨中央依據這些綱領,在社會各個領域拓展化和具體化,確保了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繁榮昌盛、蒸蒸日上。其對當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chuàng)新的啟示有三:
第一,回應中國具體實踐要求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動力
馬克思主義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但是任何真理都需要與時俱進、需要適應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的需要,需要能夠為人民群眾所接受,只有這樣,這個真理才能夠發(fā)揮作用,才能夠走下神壇,真正煥發(fā)生命力。毛澤東早就指出,任何國家都要創(chuàng)造新的理論來為當前的政治服務,單靠老祖宗是不行的。作為一個開放的思想體系,馬克思主義從來都是在回答時代課題的過程中不斷獲得理論生長點、發(fā)展突破口、增強影響力的。站在新時期回望1947-1949年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高潮,也正是在直面轉折時期的挑戰(zhàn),探求科學回答如何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等重大問題中取得的重大飛躍,成就了理論創(chuàng)新的爆發(fā)式涌現。當前,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正在深入推進,“四個全面”的戰(zhàn)略布局業(yè)已譜就,既確定了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方向,又指明了重點領域、主攻目標。
第二,加強理論創(chuàng)新主體建設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依托力量
歷史轉折時期,由于國民黨潰退迅疾,解放戰(zhàn)爭以超乎預期的速度快速推進,黨內部分黨員居功自傲、松懈輕敵的思想開始蔓延;暗藏的敵人和投機倒把的部分資本家也企圖利用各種手段腐蝕黨員干部。黨中央迅速發(fā)出了一系列指示,提出了加強黨的建設、改進黨的作風的并舉多措,確保了中國共產黨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使轉折年代的中國共產黨人即使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挑戰(zhàn),依然能夠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科學總結近代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教訓,深入探究中國背負的特殊國情,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國,掀起理論創(chuàng)新的新高潮。歷史一再證明,黨的建設能夠確保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chuàng)新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chuàng)新的不斷推進也已成為中國共產黨始終走在前列、擔承歷史使命的關鍵所在。
第三,研判國際局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外在影響因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史上的兩次造成巨大影響的挫折,無論是王明的“一次革命論”為代表的“左”傾思想妄圖功于一役直接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還是陳獨秀的“二次革命論”放棄無產階級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問題,都是盲目聽從蘇聯和共產國際指示、對國內外政治格局缺乏正確研判的結果。在一步步靠近共和國的日子里,中國共產黨能夠科學開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chuàng)新不能不說與對國際局勢的正確研判應對有枝附葉著的緊密聯系。
中共科學研判戰(zhàn)后世界政治格局敏銳捕捉他們的利益分歧。毛澤東曾異常清醒地判斷:“蔣介石是共產黨的敵人,但我們又不得不和他搭伙。因為問題決定在美國,倒不決定于蔣介石。同時共產黨后面也站著一個蘇聯?!?毛澤東:《毛澤東赴重慶談判前的政治局會議上的講話》(1945年8月26日),《毛澤東文集》(第4卷),1999年版,第15-16頁。在美蘇倡和的背景下,一度提出“和平民主新階段”的思想,為國共雙方預留了廣闊的回旋余地。隨著美蘇冷戰(zhàn)端倪日漸顯著,中共中央對國際局勢的判斷集中體現在了“中間地帶”的思想上,破除了對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的擔憂和國共內戰(zhàn)對蘇影響的束縛。與國際局勢正確研判相伴生的是軍事上的勢不可擋,理論創(chuàng)新的高歌猛進?!耙磺蟹磩优啥际羌埨匣ⅰ?毛澤東:《和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談話》,《毛澤東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95頁。、“迎接中國革命的新高潮”、“將革命進行到底”等論斷出臺,中共對蔣介石從“洗臉”轉為“割頭”,為迎接新中國到來而產生的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如雨后春筍應運而生??傊?,合理判斷國際局勢而不單純依賴國際力量,借力推力、順勢而動才能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構建良好的內外環(huán)境,提供正確的創(chuàng)新指引。
[責任編輯:韓小鳳]
翁祥棟(1986-),女,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博士,山東大學團委主任科員。
B27
A
1003-8353(2016)09-007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