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有國
因材用意 巧奪天工
文 王有國
無論哪一類藝術品的創(chuàng)作,選材與剪裁都是硬功夫,最見作者的功力與才力,自然也關系著他的品位與修養(yǎng),這似乎是藝術家一輩子都需要歷練的功課。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工藝美術尤其是玉雕藝術對材質的選擇、運用顯得更加重要。因要顧忌到材料的珍貴,整個構思都得從“形”與“材”出發(fā),而又不能拘于“形”與“材”,要在有限的形體上放飛想象,升騰靈感,在工藝上“形而下”,但作為藝術品更要追求的是“形而上”的精神和意蘊。
《竹水禪音》 老蔣(黃曉蓬)/作
感受一件好的藝術品,是最美的享受。這種感受是美妙的,真要感受到美妙的話,那便是藝術的力量在起作用。感受之后就是感動,真正的感動是感而知之,是用語言表達不出的妙趣,如鐘子期聽俞伯牙彈《高山流水》之后的陶醉,若孔子在齊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的境界。那么,看完老蔣的幾件玉雕作品,同樣讓人感動,作品的精雕細刻,渾然天成,美得讓人心跳,作品的精神、韻味,若云煙氤氳,縷縷不絕。
作品《竹水禪音》是一尊觀音菩薩的浮雕,觀音菩薩相貌端莊慈祥,端坐竹下,面前清水蕩漾,頭頂與身旁有青翠的竹葉環(huán)繞,面前開闊,背后深遠,整體構圖非常有立體感和層次感。最見功力處是雕刻者以簡練流暢的線條表現衣紋和水紋,還有衣紋在水中的倒影。衣紋繁復而不單調,水紋多變,動感極強。再加上雕刻者利用玉石透亮的材質,刻畫了嫩綠青翠的竹葉和晶瑩欲滴的露珠,還有對露珠掉入水中等細節(jié)的描繪,表現了一種水濕淋漓的氣氛。并且,巧妙運用玉石天然的斑紋表現竹葉的干濕濃淡,極富中國畫的水墨情趣,營造出一種清幽的意境。在這清幽的境界中觀音菩薩靜坐參禪,內心的靜與外在的動形成對比,以動寫靜,表現一種禪的境界。雕刻者奇思妙想,從材質中取意境,是為大手筆。
《至善圣顏》 老蔣(黃曉蓬)/作
《禪光萬丈》 老蔣(黃曉蓬)/作
《返光靜照》 老蔣(黃曉蓬)/作
《般若行深》 老蔣(黃曉蓬)/作
《福祿代代》 老蔣(黃曉蓬)/作
《至善圣顏》像是寫實風格圓雕,刻畫細膩,精美大氣,是材質與主題的完美契合,也是美與善的結合,使人想到羅丹的“思想者”,給人以精神的感染。以《禪光萬丈》為題的佛祖頭像也是寫實風格,與前者有異曲同工之妙,表現了佛深刻的思想與智慧。
有一位詩人描寫一位石匠——“把一尊佛從石頭里救出來”,這種對生活的獨特感受與理解,恰恰道出了藝術的奧妙。對于玉石雕刻家而言,更要精雕細琢,千呼萬喚。救出來的不僅是美的形體,還有美的境界,美的思想。作品《福祿代代》造型樸拙、夸張寫意,身體其他部位較為簡潔,重點刻畫面部,以“笑”為主題,表達一種豁達的世界觀。其笑容可掬,神態(tài)活現,可謂得意忘形之作。作品《般若行深》和《返光靜照》均晶瑩剔透,美輪美奐,二者的共同特點是頭部略大,若童子般憨態(tài)可愛,寫意味較濃。肌體豐滿潤澤,手腳渾活圓潤,面部飽滿方圓,其沉思狀顯出無限智慧。而《返光靜照》中坐于蓮花寶座之觀音,上身紫色的沉靜,下身綠色的律動,具有天然的韻律感和節(jié)奏感,如同一段悅耳和諧的音樂,令人陶醉。
面對這些藝術精品,實在令人感動不已。而這些藝術品的創(chuàng)造者老蔣,竟是一位80后的青年玉石雕藝術家。老蔣原名黃曉蓬,師承中國玉石雕刻大師張炳光先生,專攻佛教題材人物、掛件、玉牌的雕刻與設計,在恩師的悉心栽培和自己的刻苦鉆研下,繼承傳統而又大膽創(chuàng)新,融匯貫通中西藝術,在玉雕創(chuàng)作道路上披荊斬棘,闖出了一條新路。我為這位年輕有為的藝術家折服,為他的藝術折服,但我相信,他的藝術之路僅僅是起步,他所取得的成績僅僅是一個初速度,他的藝術的發(fā)力和沖刺還在后面,他的藝術的輝煌令人充滿期待。愿老蔣的藝術天地日新月異,讓他的玉雕作品更加完美!
老 蔣原名黃曉蓬。1983年出生于廣東揭陽。中國青年玉石雕藝術家;廣東省雕刻藝術研究會理事;揭陽市玉器產業(yè)協會常務理事;揭陽工藝美術大師。2000年進入玉雕行業(yè),師承中國玉石雕刻大師張炳光,專攻佛教題材人物、掛件、玉牌的雕刻與設計。學藝期間在恩師的悉心栽培和自己的刻苦鉆研下,通過對不同領域的融匯貫通,在玉雕創(chuàng)作道路上有了質的飛躍。并于2007年創(chuàng)辦了老蔣工作室,主要從事玉石雕刻與設計,其作品多次獲得全國各大工藝美術獎項。2016年,作品《翠竹觀音》榮獲中國玉石雕“天工獎”金獎。論文亦常發(fā)表于廣東工藝美術雜志等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