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郭 琳 郭 輝
論美術課堂教學的“分散—整合—分散”教法
文 郭 琳 郭 輝
通過課堂實踐,對課堂的教學進行了一次改革,提出“分散—整合—分散”的教學方法,詳述了該操作方法。
教法;分散;整合
“灌輸式”教學方法在教學實踐應用中已有千年歷史,也是當今最普遍的教學方式。但這種教學方式在學生有了一定個人思維的大學校園(大學的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已基本形成),“灌輸式”教學方法明顯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怎樣針對現(xiàn)代90后的特點,進行良好的課堂教學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制作了一份針對大學生學習的調(diào)查問卷,面對29位同學進行隨機調(diào)查,該調(diào)查問卷總結如下:
“對于目前‘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您覺得是否適合你自己”一問中,填適合的有5位,不適合的有14位,無所謂的有10位;在“對教學改革的想法”一問中,“支持教育改革,無論成敗”的有10位,“支持但灌輸式應保留”的有19位,“不需要改革”的0位?!澳J為課堂教學所面臨的問題”一問中,“無參與感”的有10位,“課堂講授與社會應用相差太大”的有14位,“其他”的有5位。可見,大學生對于課堂教學改革是愿意配合的,對于新式的方式方法是愿意嘗試的。在課堂中,最重要的問題是課堂講授的內(nèi)容盡量向應用性靠攏,同時使學生參與進來。在此基礎上,我們提出了分散—整合—分散的教學方法。
分散—整合—分散教學方法是教學獨創(chuàng),基本原理是依據(jù)兒童玩耍的拼圖,先把一幅畫面以切割的方式分開,分發(fā)給學生單獨的圖片,由各個學生同比例擴大模擬畫好后,根據(jù)畫面背后的標志重新組織畫面,即可獲得原畫面數(shù)倍的稿件。在給予切割的圖片后不告訴學生在臨摹繪制哪張圖片,給學生心中留下懸念,只有全體學生的圖片全部繪制完畢,最后的拼圖結果才揭曉。由于一個復雜的畫面被切割,到學生手中已變得相對簡單,操作簡便、難度適中,同時也適合毫無繪畫基礎的學生。組合后的畫面與原畫面肯定有不同,畫面與畫面之間亦不能完美銜接,反而會給整體畫面帶來新的觀感。對于拼置后的圖形,教師做適當?shù)刂v解,比如這幅圖的背景、原圖的作者、圖片的來源、選擇這幅圖的原因等。
下面是美術欣賞課程中分散—整合—分散的教學過程:
1.先由教師講述14世紀西方繪畫的環(huán)境、理念、人物等內(nèi)容,給學生做好欣賞鋪墊。
圖2
圖3
2.把所選作品用A4打印稿32等分切割,將切割好的圖片(將每張圖片后面按相應的順序?qū)懮暇幪?,為下面的拼接做好準備)分發(fā)給學生,由學生同比例放大臨摹。
圖1就是切割后的畫面在A4紙上繪制的過程。畫面中較小的圖畫是A4的原稿經(jīng)過裁切、發(fā)給學生的原稿。在原稿上并不能洞曉畫面的全貌,雖然繪制,但心有疑惑,更不知道畫的效果是好還是壞。許多學生交稿后紛紛說:“畫的很差,不好看,因為不知道是什么?!?/p>
3.將學生繪制好的圖形拼接成完整的圖形。畫面組合后的效果就大不相同了:由32張A4紙拼對的畫面聲勢浩大,每位學生繪畫方式不盡相同,千人千面,使得畫面頗有味道。圖2是學生正在拼圖。圖3是拼繪出來的稿件。
對于此教學方法我們還嘗試了單色圖畫。(見圖4)
4.由學生分組討論并記錄繪圖的心得,以及此次繪畫圖形與課程的相關聯(lián)系等,再由每組中推選1位代表總結發(fā)言(考慮到有的學生個性內(nèi)斂,不肯發(fā)言)。教師總結,結束課程。
繪畫臨摹是此教學方法中的重要組成環(huán)節(jié),但它又與以往有所不同,并不強調(diào)技巧技法,而是重視想象力的培養(yǎng)。進行臨摹過程中,學生可以充分自由發(fā)揮,同時還可以觀看同伴的臨摹過程,對作品的全貌進行猜測并激起好奇心。半小時左右大家完成臨摹后,組成完整的作品。運用簡單的方法,完成一幅難度很大的作品,可以使大家的滿足感和成就感達到最大值,學生的自我肯定是激發(fā)學習的內(nèi)在動力。針對此教學方法,問卷中顯示:“這種教學方法的難易程度”,回答比較簡單的有16位,占比例的58%;很容易的有1位,占比例的3%;“對這種教學方法的興趣感覺”中,“很好玩,大家在一起做事,很有集體感”的有19位同學,占比例的65%;“沒意思”的有3位同學,占比例的10%。由此可見,此方法在課堂中的應用還是有一些效果的。
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這種教學方法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動手能力,還可以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由于此教學方法的特殊性使得班級中的學生缺一不可,少了1位學生的作品,整張畫面就會殘缺,殘缺的作品反過來提醒全班學生少了幾位同學,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意識。教師也可以不失時機地向?qū)W生灌輸“我有集體,集體有我”的集體觀念。在實施該教學方法前,11平藝班學生相對散漫,集體榮譽感較弱,在實施這種教學方法后,其中一次開班會,向他們說班級中一位同學拾金不昧,受到學校的表揚,班級同學竟不約而同地鼓起掌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當然,分散—整合—分散教學法的探索才剛剛開始,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探索和解決。例如:如何根據(jù)課程內(nèi)容來選圖,如何選擇畫材,如何運用軟件對拼圖進行后期加工并結合課題有效利用,如何使它更好地融入課堂,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最大限度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還需要進一步實踐。尤其是拼圖完成后的小組討論與發(fā)表會,這個階段是學生自我交流、學生與學生交流、學生與老師交流、小組與小組交流的過程,是個人體會得以整合升華,然后再吸收的過程。具體到交流會從什么話題入手,交流過程中如何給予提示及引導,都需要我們在今后的實踐中尋找答案。
[作者單位]江蘇理工學院藝術設計學院
圖4
郭琳(1974—),女,河南許昌人,江蘇理工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間竹刻。
郭輝(1981—),女,河北人,江蘇理工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繪畫制作,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