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惲
闊家頭巷和闊街頭巷
黃惲
帶城橋路東有一條東西向小巷,如今叫闊家頭巷。
這條小巷通向古典園林網(wǎng)師園,其西巷口有沈德潛故居,如今用作昆劇傳習所,網(wǎng)師園東,則有玄通寺,過去住著書家蕭退庵,清朝時因避康熙皇帝玄燁的諱,改稱元通寺或圓通寺,如今是一個私人會所。上世紀二十年代末,費孝通父母一家也居住于此。
這條小巷經(jīng)常走過,去網(wǎng)師園,或只是從巷口路過。巷口有一個標志牌,寫著闊家頭巷,下面還有它的簡介。
一天早晨路過此巷,我發(fā)了這樣一條微博:
“闊家頭巷,民國有寫作闊家豆巷的。今天忽然想到,很可能過去有條闊街,這里是闊街的起頭,故名闊街頭巷。吳語中家、街音近同。如今十全街后段是住家,過去是沒有的,應(yīng)從闊家銜接紅板橋(今十中后門漢白玉橋)過橋轉(zhuǎn)鳳凰街?!?/p>
闊家豆巷的說法,印在民國報紙上,我寫文章曾使用過,刊出后,有讀者來信糾謬,認為錯誤,當作闊家頭巷。我向他說明,我這么寫是有根據(jù)的,出典便是在民國報紙上。費孝通1927年在《水荇》上寫文章,也寫成闊家豆巷。該讀者雖沒有再說什么,但我察覺到他內(nèi)心并不服膺。
這且不去管它。
民國厘定地名街巷名,要到三十年代前后,在此之前,只有出版的地圖上有固定的名字,并不像我們現(xiàn)在,每個路口,街巷口,都有路名標志,甚至每家人家的門口都有門牌。起碼在1927年前,蘇州的路名地名是基本固定,但并不直接標明,而小街小巷雖然有固定的叫法,但不一定有固定的寫法。雖然也有郵政,電報,甚至電話,但由于城市不大,居民相對固化,幾乎大家都是老蘇州人,低頭不見抬頭見,都是鄰里鄉(xiāng)親,一條街或一條巷,住著相對固定的幾家人,富人是哪幾家,窮人是哪幾家,姓什么叫什么,一目了然,所以郵遞員并不會誤投。
而這些街名巷名,蘇州人自然用蘇州話說,一聽也很明白。如臨頓路,總叫做倫敦路,養(yǎng)育巷,總叫做羊肉巷,人民路,以前叫護龍街,聽起來也像是說臥龍街。還有喬司空巷,這個巷名,蘇州人叫起來,頗不雅馴,仿佛是有龍陽之好的“同志們”的行為。
闊家頭巷,如果由蘇州人叫起來,就有下列這些可能:闊家豆巷、闊階頭巷、闊街頭巷等等。因為沒有向市民發(fā)布正式的定名,所以這么多寫法,其實都對。起碼讀出來都是這么一回事,關(guān)鍵是蘇州人一聽就明白指的是哪里。
如今的蘇州十全街,是上世紀50年代之后拉直并定名的。我這么說,或許會有人搖頭。且慢,聽我道來。我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十全街過去分兩段,第一段是大太平巷,從人民路口到烏鵲橋畔,第二段是十全街,從烏鵲橋東到帶城橋到葑門。這條街中間原先是一條河,分上塘和下塘,長洲路和滾繡坊、迎楓橋巷是上塘,如今的十全街朝北一排房子,過去反是街道,而如今的十全街,過去是房子,經(jīng)過拆寬了的。
如今的帶城橋路,過去是一條小巷,叫帶城橋巷。帶城橋也就是一座小橋。反倒是十中后門的那座橋,過去是個木橋,叫紅板橋,住在葑門或十全街后段的人到鳳凰街去,往往走紅板橋,而不走帶城橋。
根據(jù)這些情況,所以我判斷闊家頭巷,很可能原稱闊街頭巷。即當年存在一條闊街,它的起頭是這條巷,所以叫做闊街頭巷。從字的組合上看,街頭巷尾,街和頭才配,家和頭不配,而且用闊來形容家,也不是蘇州人的習慣,蘇州人叫發(fā)財人家總稱富家或大富之家,闊一般用來形容寬度。
我發(fā)了那個微博后,我的朋友何文斌先生在網(wǎng)上和我說:這種說法有點道理,他可以去查查老地圖。不久他果然找到一張1914年的蘇州地圖,果然上面標的是闊街頭巷。而這條闊街,我們現(xiàn)在看看狹窄不堪的小巷,它延伸到五龍?zhí)玫膽押裉猛跽拈T口。
時光是最厲害的改造家,不過百年,這一帶稱為滄桑巨變也不為過。如今的年青人大概會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即使如我,也只能憑經(jīng)驗推斷一番,所幸推斷得并不離譜。
不妨抄一下百度百科上闊家頭巷的介紹:
“闊家頭巷是蘇州市城區(qū)東南部的一條街巷,古典園林網(wǎng)師園坐落于巷內(nèi)。
“闊家頭巷位于蘇州市帶城橋路北段東側(cè),東接網(wǎng)師園南端,西出帶城橋路。巷長191米,寬3-10米,1991年改彈石路面為水泥磚路面。
“闊家頭巷為網(wǎng)師園正門所在,傳舊時巷內(nèi)有圓通寺,稱圓通巷。馮桂芬《蘇州府志》作闊街頭巷。清代居巷內(nèi)多為貴人,用錢闊綽,故名。民國《吳縣志》作闊階頭巷?!短K州城廂圖》標作闊家頭巷。”
由于沒有統(tǒng)一定名,這條小巷在過去文人學士的筆下也有各種不同表述,不過我并不認可巷內(nèi)多闊人,用錢闊綽的說法,這是后人想當然,哪有一條巷子所有人都大手大腳揮霍豪奢被世人據(jù)為口實的?還是《吳縣志》的說法更近事實,作階,也還不錯,因為這里近河道,或踏渡上有闊的石階,從道理上也通?!短K州城廂圖》則是按照吳語的讀法寫下來的,很意外地被如今的地名辦援用了。
馮桂芬畢竟不凡,他編的《蘇州府志》作闊街頭巷,才是最準確的說法,因為這條巷在闊街的頂端,故更準確的說法是闊街頭巷。
當然,由于歷史沿革和使用習慣,地名紛歧是很正常的事情,只要不妨礙交流和達意,大家馬虎一點,生活才更多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