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新沂市橋口小學 顧蘭平
培養(yǎng)小學生語文能力的探討
江蘇省新沂市橋口小學顧蘭平
聽、讀、說、寫是掌握任何一種語言都必須具備的四項基本能力。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聽的能力訓練、說的能力訓練和寫的能力訓練,以提高小學生的語文能力。
小學生語文能力聽說讀寫訓練成效
語文能力包括聽、說、讀、寫,四者不可偏廢。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們往往有意無意地重視讀(閱讀)的訓練,而忽視了其他三個方面。顯然,這種教學方法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是不利的。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聽的最多,說、讀、寫都要比聽少得多。但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花在聽方面的時間偏偏最少,這是非常不正常的現(xiàn)象。聽的重要性毋須贅述,聽的能力訓練方法多種多樣。比如,筆者通過編演課本劇、召開故事會、賽詩會、成語接力賽等活動,加強學生聽的能力訓練(當然也同時加強了說的能力訓練)。這些訓練有效地改變了死讀書、讀死書的狀況,使學生學習語文知識不只停留在理解、記住的水平上,而是動腦筋,在實際活動中活用,變包袱為工具,變材料為成品。因此,我們語文老師應該多舉行一些課外活動。課外活動可以分為兩種,一是校內(nèi)的課外活動,如舉行詩歌朗誦會、辯論會、模擬法庭審判等。第二種是讓學生走入社會,深入生活,在社會這個大課堂中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比如,我們可以讓學生組成小記者團,采訪當?shù)氐囊恍┟?;對于農(nóng)村小學來說,可以讓學生走進田間,讓學生跟當?shù)氐霓r(nóng)民打交道,了解農(nóng)村的新變化以及農(nóng)民現(xiàn)在的想法,等等。對學生進行“聽”的訓練,要求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抓住發(fā)言中心,理清發(fā)言層次,聽出說話者的意圖。通過多聽、多學,掌握別人說話的方法和技巧。
語言,特別是口頭語言,不僅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顯得十分重要,而且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等領域也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進一步發(fā)展,人們對說話能力更加重視了,也對人的說話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沿海地區(qū)的一些用人單位尤其是一些外資企業(yè),把具備較高的社交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作為錄用職員的標準之一。社會調(diào)查表明,企業(yè)職員的談吐儀表代表著企業(yè)形象??傊?,說話能力在社會生活中越來越重要了,沒有較強的說話能力,在社會上很難立足。
課標里也非常重視對學生說話能力的培養(yǎng),但新教材對課標的精神體現(xiàn)得不夠充分。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對學生的口語訓練并沒有得到應有的強化。如蘇教版教材,每冊教材中也都安排了一些“聽說訓練”,但安排的次數(shù)及花費的時間顯然是遠遠不夠的。因此,語文老師必須想辦法擴大說話訓練的途徑,力爭把說話訓練貫串于語文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除此之外,還可以要求學生在比較正式的場合發(fā)言時,先確定好發(fā)言中心,把要用的材料做成卡片,并寫好發(fā)言提綱或?qū)懞煤唵蔚闹v稿,講話時緊扣提綱、材料,做到主題明確,層次清楚等。教師要注意自己的語言,給學生做好示范。教師要用言簡意賅的話表達豐富的內(nèi)容,做到簡練而精密,經(jīng)得起推敲,切不可含糊不清,模棱兩可,有懈可擊,貽笑大方。如果一個語文教師詞匯貧乏,語言無味,或者含糊不清,語無倫次,他的課堂教學效果肯定是糟糕的,更談不上培養(yǎng)學生的說話能力了。
說小學生習作的性質(zhì)是“為寫而寫”的表達訓練,筆者是贊成的,但筆者認為“為寫而寫”與“為用而寫”應當是相通的。我們不能人為地在學習性練習與實際運用之間劃上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心理學研究說明,基本的人類動機是一種“適合需要”。只有屬于個體真正體驗到的“心理需要”,才是個體行為的穩(wěn)定、持久的“內(nèi)驅(qū)力”。而我們在習作訓練時只是泛泛地提出什么“內(nèi)容要寫具體”,“重點部分要突出”“首尾要呼應”等等。至于“為什么寫”和“寫了有什么用”,很少有人提及,就連“常用的應用文”,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學了以后,也根本不去“常用”。有的老師習慣從命題到批改都搞包辦代替和一廂情愿,久而久之,學生只知道被動地為完成老師交給的任務和應付考試而寫,從來沒有“需之切”的感情體驗,當然也就很難做到“樂其業(yè)”了。
當然,我們不能把學生以學習表達為目的的習作訓練與社會生活中實際運用的寫作等同起來。但是我們完全可以緊緊圍繞教材,盡量把我們的習作訓練搞得實際一些,活潑一些。筆者以為可以注意以下兩點:
1.把生活引進習作。讓不是“實用”的習作練習滲進“實用”的內(nèi)容,使課內(nèi)習作與他們的交際實踐掛起鉤來,使學生感覺是在為“實踐”而練,而不只是為練而練,而不只是把習作當成以老師為唯一讀者,以考分為唯一追求的“假編”的作業(yè)。
2.把習作引向生活,讓不是“習作”的“實用”來補充習作練習的不足。要盡可能寓語言訓練于豐富多彩的活動之中,使學生在日常言語實踐中,自覺地運用在習作教學中所學到的一招一式。我們必須明白,習作是一種技能、習慣。練習習作,光靠在習作本上寫那兩篇“大習作”或“小習作”是成不了氣候的。我們應當為學生創(chuàng)造充分的自我表現(xiàn)的機會。那種在正規(guī)的集會和大型活動中,全由老師主宰,或由老師寫好稿子讓學生去念的做法,實在不可取。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實踐中,因人而異,因材施教,靈活掌握,對語文進行科學的、系統(tǒng)的能力訓練,對于完成課標的要求,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