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碩
(吉林省榆樹市實驗中學 吉林榆樹 130400)
《水滸傳》中林沖的性格分析
楊 碩
(吉林省榆樹市實驗中學 吉林榆樹 130400)
林沖是《水滸傳》中著墨比較多的人物形象之一,在《水滸傳》的故事的歷史流傳的過程中,林沖這一形象受到讀者的廣泛喜愛,也因其重要性,這一形象被單獨搬到許多其他舞臺上。本文著重從兩個方面來論述林沖的人物形象:從形象設置角度來看,林沖的主體形象符合當時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念,然而人物的設置必須和其原生的社會產生一種根本的矛盾沖突,因而使得整個形象在沖突之中變得立體。其次,林沖這一形象除了在本體的形象塑造之外還要符合《水滸傳》大的歷史背景和獨特的主題需要,即在一個單獨的“林沖”故事中還要找到影響整部作品的現實關照。筆者就此二角度加以分析,試圖從性格角度還原一個多角度的豐富的林沖形象。
《水滸傳》 林沖 人物處境 性格分析
在《水滸傳》的眾多人物中,林沖這一形象是美好而正面的?!端疂G傳》中人物眾多,后稱水泊梁山108將,然而作者施耐庵卻不是對每一個人物都有一致的著墨。而林沖這個人物在《水滸傳》中出場次數比較頻繁,所以起到的作用也比較重要,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其在故事中的地位。后人為表達對于林沖這一人物的喜愛,還將其的故事獨立出來,搬到了不同的舞臺上,比如京劇中著名的一折《林沖夜奔》。那么林沖這一形象究竟有何特殊性,讓古往今來的許多讀者對其喜愛有加呢?這要從多個方面來分析。[1]
在《水滸傳》的故事中,林沖原是東京80萬禁軍總教頭,地位顯赫,家庭美滿,再加上林沖本人俠肝義膽好交好為,在林沖被陷害投奔梁山之前,他的生活可以說是十分幸福完美的。這是藝術創(chuàng)作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模式,也就是魯迅所說的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撕碎給人看。林沖在被陷害之前的生活越是美滿這一形象塑造得越是完美,那么當他受到陷害被迫夜奔的時候讀者才會產生一種惋惜和慨嘆的心情。[2]《水滸傳》的主旨之一也就是梁山的行動總綱領——“替天行道”所指的就是皇天不仁,需要有人站出來反對當時社會中的不公平。而林沖這個安紀守法,工作認真負責,對家庭關懷備至,對朋友兩肋插刀的好人,在這個社會中就不可能有完美的結局。因此這個形象必須遭到毀滅破壞,而毀滅破壞它的力量就一定要來自于朝廷。林沖的妻子也是一個美好的人物形象,但因其美好遭到了高俅的兒子高衙內的算計,林沖因其性格中對家人的呵護和對正義的追求必然會奮起反抗,結果就是遭致高俅的迫害,險些判成死罪,后又被發(fā)配滄州,在發(fā)配途中又被高俅收買的衙役試圖傷害,幸而得到魯智深相救,才免于一死。即使到了這樣的情況下,林沖也還對體制抱有一絲希望,在看管草料場期間,林沖又遭到高俅的追殺,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林沖終于決定上梁山。
林沖其人并不軟弱,但是在上梁山之前,他的所有行為都表現得有些怯懦,這也是《水滸傳》對林沖這一人物形象進行設置的一個要點。在前后林沖行為的對比上,我們可以看出,在十分壓迫逼仄的社會背景下,所有的人都會走向一個由忍耐到忍無可忍的過程,林沖就是其中最好的代表。
《水滸傳》作為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其故事主旨和深遠的意義,主要體現在其中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上。在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中,人物是一個故事發(fā)展的核心人物的性格決定了人物的命運,而人物的命運走向右左右了整個故事的發(fā)展脈絡。林沖這一重要人物形象。在《水滸傳》故事的發(fā)展過程中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在理解林沖人物性格的同時必須要加入對整個《水滸傳》故事脈絡的梳理,將二者結合,才能更好的去理解林沖這個人物形象。
林沖雖然為人正直,是一個正面的人物形象,但是其也有性格上的不足,這種不足最集中的體現就是他對于體制內權力的妥協(xié)。在對待高俅及高衙內的事情上自不必說,這種妥協(xié)最集中的表現出現在對于押送他的衙役的態(tài)度上。
林沖在發(fā)配滄州西間押送他的兩個衙役對他百般折磨。比如給他帶著厚重的枷鎖,讓他赤腳走路,不給他食物,甚至用開水燙他的腳。而堂堂的80萬禁軍教頭竟對這兩個小廝絲毫不作反抗,這種不反抗的背后所隱藏的是林沖對于權力的屈服。兩個小廝雖然權力不大,但是在押送過程中,兩個小廝就代表著朝廷的權力,而林沖內心也明白兩個小廝背后其實還隱藏著高太尉。因此在這期間,林沖80萬禁軍教頭的威風早已不見,他的所有行為都與淪為階下囚的普通罪犯毫無二致。在這一方面,讀者可以感受到一個人對于權力的屈從,在林沖的身上,更可以感受到一個正直的人被權力摧毀的絕望。
雖然林沖在前半部分所表現出的行為讓人十分痛惜。但是好在林沖并不是一個被權力壓迫到連求生欲望都喪失掉的人。在聽得押送他的衙役要傷害他,之后林沖終于忍無可忍,火燒草料場風雪山神廟。林沖這樣的表現并不讓人感到突兀。因為林沖本身是一個習武之人,也有著自己的做事原則和行為底線。
這一切的行為都有一個前提,就是他的退讓可以得到相應的回報。然而,在最終聽到兩個衙役要傷害自己,之后林沖終于將這最后一次的幻想也熄滅了。因此,一旦當林沖開始反抗之后,他的行為就變得無比剛強。事實上,林沖是一個有勇有謀的人。在剛上梁山時,林沖受到了王倫的排擠,在一開始,林沖仍然委曲求全,在梁山留了下來,但是在王倫一再相逼的情況下,林沖忍無可忍,最終將王倫殺掉。這體現了林沖在困境中的自我成長,他之前優(yōu)柔寡斷的性格也得到了改正。這體現了環(huán)境對一個人的影響和改變,林沖這樣的前后轉變是《水滸傳》時代背景下人的轉變的一個典型。
綜上所述,林沖這一形象之所以到今天一直為人所稱道,就是因為這個人物在性格上表現的更加真實,每一個人在具體的生活中都會受到各種生活環(huán)境的限制。很難隨自己的喜好突破環(huán)境的枷鎖。讀者可以在林沖身上看到這種無奈,但也可以在林沖的身上找到改變和突破的勇氣。
[1]李云濤.《《水滸傳》》中林沖的人物敘事及其審美效果分析[J].大理學院學報.2016
[2]譚晶.李開先《寶劍記》中林沖形象研究——與施耐庵《《水滸傳》》比較[D].廣西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