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防城市防城區(qū)第三小學(538000) 鄧立華
讓語文課堂綻放生命色彩
——“動態(tài)教學”打造高效課堂
廣西防城市防城區(qū)第三小學(538000) 鄧立華
當前的語文課堂,存在照本宣科、追求唯一答案的現(xiàn)象,導致課堂異常無趣、機械與僵化?!皠討B(tài)教學”是突破目前教學窘境的有效策略?!皠討B(tài)教學”的課堂以“簡單”引航,引導學生由淺入深;讓“討論”升華,在爭論中交鋒、碰撞、融合;從“誤區(qū)”求真,讓學生在矛盾中悟出真知。
語文課堂動態(tài)教學簡單討論誤區(qū)
語文教學,是學生所有學科學習的基礎。語文教學,本應該是豐富多彩的。但是,當前的語文課堂,教師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常常閉門造車,只憑自己的想法思路去備好課寫好教案,有些甚至生搬硬套別人的教案或者教學設計,在課堂上照本宣科。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很少關注學生的表現(xiàn),所提的問題,不管學生的答案怎樣,都不合教師的心意。教師就希望學生答出自己所要的答案,且是唯一的答案。這樣使本應鮮活靈動、富有情趣的語文課堂,變得異常無趣、機械與僵化?!皠討B(tài)教學”能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課堂不再是由教師照本宣科,而是教師依據(jù)學生的生理年齡、性別特點以及知識能力、個性差異,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課堂上,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動態(tài)教學”展現(xiàn)了課堂的真實性,它追求教學的真實、自然,尊重學生的個體表現(xiàn),敢于暴露課堂中的意外,再現(xiàn)“原汁原味”的教學模式,從而構建起開放的、豐富多彩的、充滿生命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師只要因勢利導,在適宜的情境之下,學生就會很自然地參與到有趣的“動態(tài)教學”中來。
受年齡和認知水平的影響,學生在理解、感悟問題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會有些簡單、膚淺。如果我們能恰當?shù)匕堰@種狀況當作一種教學資源,那么我們就可以以此為教學起點,引領學生由淺入深。比如,在一年級口語交際《如何處理垃圾》的教學中,教師問:“垃圾從哪里來?”一年級的小朋友自然而然想到:同學們隨便扔的紙,鉛筆屑隨地丟,地上就有了垃圾。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回答,但教師卻能抓住這一個簡單的回答——教室有垃圾,追問學生:操場有嗎?有什么垃圾呢?樹葉從哪里來呢……這些問題馬上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他們思維的閘門也立刻被打開:操場上的垃圾是從別的地方吹來的,樹葉是從樹上落下來的;家里的垃圾有魚骨頭、菜梗等。教師抓住了這簡單的回答,引導學生拓寬思維、打開思路,使學生獲得出了更加有意義的、更深層次的答案,最后明白了垃圾是如何產(chǎn)生的,解決了垃圾的分類處理等問題。因此,很多時候我們作為教師,不要輕易放過每一點看似簡單的答案,它可能是很多問題的引子,是真理的導火索,是起航燈。教師及時而智慧抓住“引子”,引導學生步步深入,思有所得,幫助學生讀懂文本的內(nèi)涵。
因為語文教學是一個師生互動的活動過程,因此常常會出現(xiàn)同一問題有不同意見的情況。面對學生的爭論,教師不要遏制,更不能抹殺,應及時把握良機,拋出問題以深化學生的認識,讓學生各抒己見,在爭論中碰撞、融合。例如,教學《月光曲》這一課中的這一段:
盲姑娘聽得入了神,一曲彈完,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p>
貝多芬沒有回答,他問盲姑娘:“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
教師這樣展開教學。
師:盲姑娘沒有見過貝多芬,他們不認識,為什么她能猜到這是貝多芬呢?
生1:從盲姑娘的話“彈得多純熟?。焊星槎嗌钅摹?,我感覺到盲姑娘聽得很認真。
生2:盲姑娘酷愛音樂,是貝多芬的知音,所以她能肯定這首曲子確確實實是貝多芬先生彈的。
師:說到知音,鐘子期是俞伯牙的知音,因為鐘子期喜歡聽俞伯牙彈琴,能從琴聲里聽出高山流水。盲姑娘是貝多芬的知音,從哪里看出來呢?
生:盲姑娘是第一次且只聽了一遍貝多芬彈琴,就聽出貝多芬彈得很嫻熟、感情很深,所以是他的知音。
師:貝多芬為什么不承認自己是貝多芬呢?
生1:我覺得貝多芬會想:盲姑娘知道是他彈的了,音樂已經(jīng)讓他們心心相印了,所以沒有必要非得承認自己就是貝多芬,只要盲姑娘感覺到他的音樂是多么好聽就可以了。
生2:音樂就是貝多芬的語言,所以他并不想用語言來表達,只想用自己的音樂來回答。
可見,教師要善于捕捉師生討論中閃耀出的火花,組織合作交流學習,讓學生紛紛發(fā)表不同的意見,使他們心靈碰撞,深入思考,從而產(chǎn)生新的認知。
語文課堂上,當學生回答錯誤時,我們既不能奉送“真理”,也不能聽之任之,而應利用可利用的因素,引導學生尋找答案,及時糾正;以學生錯誤的答案為前提,不斷學習,深入研究,在誤區(qū)中抽絲剝繭,悟出真知。
例如,《鳥的天堂》一文的教學片段——
生:“我們的船漸漸地逼近榕樹了”的“逼近”一詞,我覺得用在這里不太恰當。
師:為什么呢?
生:我們平時講距離越來越近時,習慣用“靠近”和“接近”,用“逼近”顯得不合理;當人們遇到壓力時,才用“逼近”。作者是坐小船去鳥的天堂,根本談不上逼近?!氨平庇袝r候,還含有“緊迫,速度快”的意思,但作者在文中說我們的船“漸漸”逼近榕樹了,沒有快的意思。
師:是的,小船走得不快,作者的心情也很輕松,文中竟然用“逼近”,而不用“靠近”,看來值得研究。
生:我有不同意見,我覺得“逼近”用得非常準確,因為榕樹正是茂盛時期,顯得非常高大,相對于小船中的人來說,大榕樹有氣勢逼人的感覺。可以說,大榕樹在逼近我們,我們也在逼近大榕樹。
師:很好,能聯(lián)系上下文來思考,說明你已經(jīng)掌握了一個很好的讀書方法。同樣,作者早就聽說大榕樹就是鳥的天堂,那一天的出船讓作者非常興奮,也非常急切地想看到這株大榕樹,有“緊迫,速度快”之意。高大而充滿生機的榕樹,離我們越來越近,可以說成“迎面是逼人而來的大榕樹”?!氨平币辉~能突出榕樹之大,也能突出作者急切的心情。
師:從“逼近”這個詞能感悟出榕樹的高大,也能感受到作者的心情。因此,在閱讀中多問多思,我們一定能從中發(fā)現(xiàn)更多的精彩。
教師抓住了課堂教學中這一誤區(qū),以自己對課文敏銳的思考,為學生的研究、探索引線搭橋,使學生感悟到隱含在課文中豐富而獨特的信息,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
“動態(tài)教學”的課堂,需要教師精心而全面地設計教學,全面考慮學生在課堂中可能會提出的問題;同時還要充分作好處理突發(fā)問題的預案,靈活應對不可預測的事件,將這些課堂上的“不速之客”轉(zhuǎn)化為課堂教學的契機。
“動態(tài)教學”的課堂,要堅持以生為本、以學定教、順勢而為的理念,要尊重學生認知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要掌握處于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學生的語文能力,并采取相應措施。這樣,學生才能獲得全方位的滿足和發(fā)展,教師的勞動才閃爍著創(chuàng)造的光輝。
(責編韋雄)
G623.2
A
1007-9068(2016)19-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