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鵬 劉 勇
(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yī)院檢驗科,遼寧 沈陽 110004)
?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IL-18、CRP、CysC及APN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的關系
劉俊鵬劉勇
(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yī)院檢驗科,遼寧沈陽110004)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CIMT)與白介素(IL)-18、C反應蛋白(CRP)、胱抑素C(CysC)及脂聯素(APN)的關系。方法隨機在該院選擇150例明確診斷為T2DM的老年患者作為患病組,以0.9 mm的CIMT為標準,將其分為增厚組與正常組,分別為81例和69例。在該院選擇70例健康志愿者作為對照組。ELISA法測定IL-18、CRP、CysC及APN。結果患有T2DM患者均具有較高水平的IL-18、CRP及CysC,APN有一定下降,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T2DM患者中CIMT增厚者IL-18、CRP以及CysC的數據更高于CIMT正常的T2DM患者,而APN下降更多(P<0.05)。結論老年T2DM的CIMT厚度與IL-18、CRP、CysC、APN有關,而導致其增厚的因素主要是IL-18、CysC和APN,由此可為預防T2DM患者CIMT增厚提供證據。
〔關鍵詞〕2型糖尿病(T2DM);白介素18;C反應蛋白;胱抑素C;脂聯素;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
第一作者:劉俊鵬(1983-),男,碩士,醫(yī)師,主要從事臨床檢驗的研究。
白介素(IL)-8、C反應蛋白(CRP)等是已被證實的反映炎癥活動的重要指標。近年來,胱抑素C(CysC)與心血管疾病的關系逐漸受到關注,且慢慢被證實〔1〕。脂聯素(APN)在提高胰島素敏感性、調節(jié)糖脂代謝方面作用顯著,具有保護血管內皮、降低動脈粥樣硬化風險的功效〔2〕。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具有較高的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率,而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CIMT)是反映早期動脈粥樣硬化的無創(chuàng)、有效的指標,監(jiān)測與逆轉CIMT對預測T2DM發(fā)生心血管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發(fā)展具有重要價值〔3〕。本文旨在分析老年T2DM患者的CIMT厚度與IL-18、CRP、CysC及APN等指標的關系。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于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隨機在我院挑選150例被明確診斷為T2DM的老年患者為患病組,排除其他心血管急慢性疾病、慢性感染性疾病、有糖尿病并發(fā)癥等,在本院挑選健康志愿者70例作為對照組。本研究通過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150例T2DM老年患者根據CIMT厚度分為增厚組81例和正常組69例,標準為0.9 mm。增厚組中男47例,女34例,年齡71~89歲,平均(82.4±9.3)歲,平均體重指數(BMI)(22.59±2.87)kg/m2;正常組男41例,女28例,年齡69~88歲,平均(81.8±10.0)歲,平均BMI(22.67±2.54)kg/m2;對照組男38例,女32例,年齡71~88歲,平均(82.3±9.4)歲,平均BMI(22.62±2.4)kg/m2。三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基礎項:年齡、體重、身高及舒張壓、收縮壓等。(2)抽血檢查:所有參與者均在空腹8 h后抽取肘靜脈血,檢查空腹血糖(FPG)、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甘油三酯(TG),使用器械為美國柯達750型干式全自動生化分析儀。(3)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測定IL-18、CRP及APN,試劑盒來自于美國Rapid Bio Lad公司。(4)CysC的測定方法為乳膠顆粒增強比濁法。(5)CIMT測定〔4〕:要求被檢查者仰臥位,放松,檢查時頭部偏向對側,測定兩側CIMT時,應由專門負責人進行,共檢查頸總動脈膨大處、距此遠心1 cm、近心1 cm三處部位,檢查時應觀察頸總動脈壁的光滑程度、斑塊形成情況等,橫向、縱向觀察頸總動脈,取兩側CIMT并求平均值作為最終結果,CIMT≥0.9 mm為診斷CIMT增厚的標準。
1.3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χ2檢驗、t檢驗和直線相關分析。
2結果
2.1患病組與對照組觀察指標對比兩組相比,收縮壓和TC水平無明顯差異(P>0.05);患病組血清中的FPG、TG、LDL-C、IL-8、CRP、CysC以及CIMT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APN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增厚組與正常組觀察指標對比兩組血脂指標沒有明顯差異(P>0.05);增厚組IL-18、CRP、CysC水平明顯升高,APN顯著下降(P<0.05),見表2。
2.3觀察指標直線線性關系CIMT與年齡、舒張壓、BMI、IL-18、CRP呈正相關(r=0.27,0.32,0.30,0.53,0.45,均P<0.01),與CysC、APN呈負相關均(r=-0.51,-0.53,P<0.01)。
表1 患病組和對照組觀察指標比較±s)
表2 增厚組與正常組觀察指標對比±s)
表3 T2DM患者CIMT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2.4觀察指標的多因素分析以CIMT作為因變量,其他危險因素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見表3。
3討論
導致老年T2DM發(fā)生率逐年升高的原因主要,(1)生活條件的提高,導致人們減少了鍛煉、增加了飲食,促進了血脂、血糖的攝入,降低了消耗,進而導致糖尿病的發(fā)生;(2)中國老年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老年人數量的增加導致患有T2DM的患者越來越多〔5〕。導致T2DM患者死亡的不是疾病本身,大部分的原因是T2DM引起的并發(fā)癥,其中最容易引起死亡的是動脈粥樣硬化,其發(fā)生早、進展快、預后差,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6〕。T2DM患者發(fā)生動脈粥樣硬化的機制與炎癥介質和血脂異常存在一定關系,病理基礎為血管內皮損傷和功能障礙引起的炎癥介質異常和脂質沉積,由此可知,簡單的調脂治療并不能完全預防T2DM患者發(fā)生動脈粥樣硬化,還需要減少炎癥介質對血管的損傷。近年來,在診斷動脈粥樣硬化方面有很快發(fā)展,采用超聲技術檢查CIMT成為主要方法,不僅可以診斷,而且能夠評估患者的血管狀態(tài),為后期治療提供有力的證據,此方法的優(yōu)點在于既沒有輻射,無創(chuàng)性操作,重復性好、經濟壓力小,普及性好〔7〕。發(fā)生急性和慢性炎癥時IL-18會明顯升高,隨著研究的深入,發(fā)現IL-18與動脈粥樣硬化關系密切,是一種前炎癥因子和炎癥標志物,能夠誘導T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生成干擾素(IFN)-γ,在IFN-γ作用下激活更多的免疫活性細胞,會繼續(xù)促進分泌炎癥因子,IL-18、血管黏附因子-1、IL-6等分泌形成和加重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CRP作為炎癥反應標志物,經證明與多種心血管疾病有關聯〔8〕,CRP升高可作為發(fā)生動脈粥樣硬化或T2DM的預測指標。CysC是一種低分子非糖基化蛋白質,另外還有同型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和γ微量蛋白兩個名字,凡有核細胞,基本均存在CysC,其表達多表現為持續(xù)性、恒定性、長期性。由于CysC主要通過腎小球自由濾過,可被近曲小管完全重吸收并代謝,在判斷腎小球早期病變時具有一定意義,敏感性較高,甚至較肌酐清除率更有意義,慢性腎臟疾病的嚴重程度及其預后的判斷多由CysC的高低判斷〔9〕。APN在發(fā)生心血管疾病時可發(fā)現其明顯下降,表明APN能夠抵抗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其與炎癥因子兩個與動脈粥樣硬化均有一定關聯〔10〕。
4參考文獻
1邱宇珍,劉志平,周詠明,等.2型糖尿病患者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與血清胱抑素C及高敏C反應蛋白的相關性〔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3;9(3):102-4.
2牛月華.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對老年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C反應蛋白及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20):5845-6.
3黃天韜,陳曉文,張萍,等.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白細胞介素18與頸動脈內膜中膜厚度相關性研究〔J〕.臨床薈萃,2010;25(8):654-7.
4裴麗峰,韓英,向東賢,等.老年高血壓患者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濃度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相關性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yī)科大學學報,2012;41(2):166-8.
5劉海英,張允明.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白介素-10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的相關性研究〔J〕.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2012;32(2):270-2.
6樓旭丹,汪海東,陳芳,等.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變患者血清IL-17水平變化及意義〔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3):3024-6.
7黃倩.胰島素抵抗和超敏C-反應蛋白及瘦素與2型糖尿病患者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的關系〔J〕.河北醫(yī)藥,2013;35(23):3579-80.
8柴旭兵,沈春梅.2型糖尿病合并腦梗死患者糖化血紅蛋白、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分析〔J〕.實用老年醫(yī)學,2014;28(8):661-3.
9陳錦鳳,唐娜娜,陳諾琦,等.2型糖尿病患者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與血清白介素18、C反應蛋白、脂聯素水平的關系〔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18):5049-51.
10李寧,范志宏,張魯燕.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血清胱抑素C水平的關系〔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5;5(5):9-12.
〔2015-08-26修回〕
(編輯李相軍/滕欣航)
〔中圖分類號〕R4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6)03-0619-02;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3.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