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坷
(吉林省長春市雙陽區(qū)城中小學 吉林長春 130600)
新課程視野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誤區(qū)探究
陳東坷
(吉林省長春市雙陽區(qū)城中小學 吉林長春 130600)
我國從進入新世紀以來開始重視素質教育,積極推進新課程改革。新課程改革將數學的生活性與普及性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不同于以往單向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數學教學生活化著重于利用生活中常見的例子加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印象。在此背景下,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確是新課程改革中的一個重大進步。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實踐過程中存在著許多錯誤的解讀。本文就主要針對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誤區(qū)的相關問題進行了討論和分析。
新課程改革 小學數學 教學生活化
本文將從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必要性、誤區(qū)的主要分類和正確途徑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雖然作為一門基礎學科,但數學卻并不是一門純理論學科,而是一門與生活緊密關聯(lián)的學科。它起源于生活,因需求而產生,為生活服務。然而,作為一門從幼兒園學習到大學甚至貫穿今后的整個生活的學科,數學卻在這不斷的發(fā)展中逐漸失去了最初的意義——它已經淪為了通往某扇門的敲門磚,學生學習數學只是為了考試考高分,獲得更好的教育或者更高價的工作。學生,尤其是小學生,總是對新鮮有趣的事物感興趣,若是學生無法感受到數學帶來的樂趣,那就成為很有可能考試的機器。[1]
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就是教師將生活實例融入平日的教學中,指導和組織學生學會切身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進而加強學生對數學理念的理解、提高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它是幫助學生學會自我發(fā)現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探索數學奧秘進而學以致用的有效手段。[2]
1.主次顛倒、缺乏數學味
部分教師以為數學教學生活化就是盡可能多地將數學與實際生活用實例聯(lián)系起來,使抽象的數學理念更加淺顯易懂,導致在實際教學中,一味的追求“數學化”。雖然數學源于生活,但卻高于生活;數學不僅僅是生活的一個抽象,更是一種超越。所以數學生活化并不意味著生活可以替代數學,也就是說,教師在建立一個具體生活情境時應該更注意背后所能體現的數學思維和理念,而不能單單停留在表面的形象。小學生正處于對實際形象感受最深的階段,生動的舉例、斑斕的色彩、有趣的圖畫等的確能加深學生的印象,但也僅限于此。他們還無法從這些富有趣味性的情境中提煉出有價值的內容,而這,正是教師的工作。若是教師忽略了對學生思維的啟蒙,對關鍵信息的提煉,那這只能算是一堂生動有趣的課,但絕不能算是一堂有用的課。
2.實際情境形式化
基于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從生活中提煉數學實例,將兩者融合。遺憾的是,很多教師沒能體味到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內涵,往往是為了建立實際情境而建立實際情境,像是為了達成某某要求而勉強將某個實例套在數學概念上,不論這是否恰當更不論是否有意義。相比之下,稍微好一點的實例雖然能夠做到將教學內容現實化,但卻常常有實例固化、形式化的問題。這種流于形式的實際情境無法給學生帶來思維上的沖突,難以引起他們的思考,也因此對提高教學效率并無裨益。
3.未能從實際情境中脫離形成思維固化
為了使課堂更加生動,教學更加有效,教師傾向于列舉一些生活實例來幫助學生理解。有些時候,雖然生活化情境運用得當,但是在學習過程學生始終處于某個具體的實際情境中,只學會解決這一種問題,沒能掌握這個實際問題中蘊含的數學方法,更別談運用數學方法解決相似的這一類數學問題了。表面看來,這種教學方式似乎做到了寓教于樂,學生也很大程度上參與了課堂內容、并不像傳統(tǒng)的聽和記的方式,但由于小學生缺乏抽象實例的經驗加之教師有時候在這方面做得也不夠,學生對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仍然沒有很大的提高。隨之而來的,還有一個更嚴重的后果。由于學生對每一種問題都形成了思維固化,無法擴展延伸,他們就傾向于記住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而不去想這些問題到底是不是同一類,而隨著年齡的增大,他們遇到的問題會越來越多,記憶這種把法也就不再可取,這會嚴重打擊他們的自信心。
1.提高教師素質,改變傳統(tǒng)教學觀念
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質的主要途徑,尤其是小學生教育更為基礎也更為重要。而達到這一目的的前提必然是保證教師的素質,這里不僅僅指教師作為人的素質,還有教學的素質。但是,當今社會教師的教學素質仍有待提高,部分教師教學觀念非常落后,注重向學生灌輸知識卻忽略了對學生思維的啟發(fā)和引導。所以,要想推動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改革,提高教師素質是必要的一環(huán)。教師應向學生傳達一個態(tài)度——數學不是應試教育的工具;教師要善于發(fā)現生活中有價值的實例,讓數學更貼近生活,使學生切身體會到數學的樂趣和意義所在,從而為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2.數學生活化,生活情境也需回歸數學
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目的是加深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而將數學生活化實例化只是一種方法。教師在教學生活中一定要把握這個前提,切不可顧此失彼、不分主次。也就是說,每個生活情境背后的數學理念才是重點,才是教師應該著重強調的地方??上У氖?,很多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僅僅停留在生活情境上,學生雖然理解了這個實例,但是同樣一個問題換一個情境很可能就又不理解了,而這實例又豈是舉得完的。學生可能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分析提煉出情境中的精華,這時候就是真正教師發(fā)揮作用的時候,不用很多句,可能一句,卻是畫龍點睛的一句。
3.進行數學相關的活動
很多教師以為數學生活化就是舉實例、聯(lián)系實際,但其實數學生活化的形式也不應該是單一的而是多樣的,例如除了舉實例還可以進行一些數學相關的活動,讓學生不僅僅是了解數學在實際情況中的運用,而是真正地參與其中。比如學習加減法時,教師可以準備一些不等面額的人民幣和一些商品,組織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商品買賣活動。這個活動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這樣不但加深了學生的理解還能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1]吳小燕;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05(12):62-64
[2]呂秀?。粚π抡n標下小學數學生活化的探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6):22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