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鐵英
(吉林省實驗中學)
中學美術教學技術現狀及其改進分析
楊鐵英
(吉林省實驗中學)
在美術教學中為了提高美術教學的效果,教師多會運用教學技術,但是在實際教學中過多地使用教學技術,會影響學生對美術作品的賞析,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書本知識與教學技術的結合,要學會利用美術視角的轉化。主要圍繞中學美術教學技術的現狀,分析當前美術教學的問題,提出合理化的建議。
中學美術;技術;策略
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教師多會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對美術教學進行補充,這樣可以提高教學技術在美術教學中的使用,增強教學效果。在實際教學中,美術教師不僅要有專業(yè)的知識與技能,還要學會根據新課改的要求轉變教學理念,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教學技術可以連接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使整個課堂的效率得以提升。
在中學美術教學中,教師在進行備課時要考慮到教學的實際問題,不要過度地使用多媒體技術,這樣容易造成學生被圖片吸引而忽略了理論知識的學習。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把一些抽象、難以理解的知識以圖片、文字的形式展現出來,加強學生對重難點知識的理解。中學教師要學會利用教學技術,結合教學目標確定自己的教學方式,使教學資源能夠得到充分的利用。
1.缺少美術欣賞教學
在中學美術課上,教師多是運用多媒體課件的方式讓學生學習,多媒體教學讓學生的感官受到一定的限制,除了依照多媒體進行練習外沒有自己的思維。多媒體對中學美術的影響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缺少對美術課程的思考,二是缺少教學資源與學生融合度的思考。在中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仔細研讀教材,把教材內容與多媒體進行結合,中學美術教學分為多個板塊,每個板塊都有屬于它自己的特點,教師應該考慮到板塊的特點去結合教學技術。比如,在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裝點我的居室》中,主要講述的是“造型與表現”方面的知識,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美術的方式去裝點自己的臥室。學生通過這一單元的學習,初步了解了裝飾畫、掛畫的形式,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交流,提高學生的造型表現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欣賞美術作品,有時會干擾到學生,讓學生沉溺在色彩中,而忽視了對自己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不利于學生扎實地掌握美術知識。
在美術教學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傳授美術知識,在遇到一些教學重難點時,只是利用多媒體技術很難讓學生學會。只通過圖片的欣賞很難滿足學生的需求,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還需要在實踐中進行鍛煉。教學課件只是起到一個輔助的作用,讓學生可以通過流動的方式進行學習,更多的還是要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指導學生進行操作。
2.視角轉化方面存在欠缺
每個美術教師在對課程的理解上都存在不同,都有屬于自己的美術視角。所以,在美術課堂中要求教師充分分析教材,根據教材來進行美術視角的分析。教學資源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學。教師在選擇教學手段時,要充分結合課程內容,學會運用正確的美術視角去引導學生學習。教師在講課時,要明確告訴學生在欣賞美術作品時應該運用哪種教學手段,培養(yǎng)學生用視角轉化的眼光去看待美術知識。
1.加強美術教學技術的組合
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材使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不同的軟件有不同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了解軟件的特性。有效地進行排列組合,適當地運用多媒體技術,不要整堂課都運用多媒體,這樣不利于學生的學習。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技術時要按照一定的順序,避免與實際教學沖突。
2.激發(fā)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學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只有與學生多溝通才能夠讓學生喜歡美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讓學生主動去建構美術知識,掌握美術知識的技能。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學會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式探究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可以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激發(fā)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
3.課內與課外活動相結合
教師在美術教學中,不僅要利用學校的教學資源,還可以利用大自然這個無盡的百寶箱。讓學生在課內掌握一定的美術知識,然后在大自然中把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教師可以利用課內與課外活動,根據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聯(lián)系教學內容,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綜上所述,中學美術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需求。根據教學內容制定符合新課改需求的教學計劃,給學生營造良好的美術教學氛圍,讓學生可以更好地學習美術知識。
[1]肖杰.在中學美術教學中融入現代繪畫藝術創(chuàng)新意識[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15.
[2]卜春元.中學美術教學中對信息化手段的運用分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4.
[3]顏曉晨.中學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J].美術教育研究,2014.
·編輯 張珍珍
楊鐵英,吉林省實驗中學教師,中教一級,大學本科學歷,研究方向:美術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