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加翠
(吉林省農安縣開安鎮(zhèn)初級中學 吉林農安 130200)
略論初中歷史的教學
付加翠
(吉林省農安縣開安鎮(zhèn)初級中學 吉林農安 130200)
初中教學目前整體呈現著多樣化的趨勢,對于歷史教學來說卻有著很多的限制性因素,揚長避短是提升初中歷史教學效果的關鍵。本文以自身初中教學經歷結合歷史學科專業(yè)特點對初中歷史教學現狀進行分析,旨在拋磚引玉,推動歷史教學現實發(fā)展。
初中歷史 現狀 興趣
初中歷史教學,學習的主體是年齡在13歲左右的初中生,教學內容涵蓋整個中國通史以及大部分世界通史,教學模式基本上是課堂教學,除此之外,初中歷史還有著自己的特點。
首先,現實意義深遠。歷史學科除了知識之外,還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和現實意義。特別是中國史的內容,對于愛國主義教育、民族精神引導、核心價值觀構建都是分不開的。從長遠看,初中學習是未來學習的基礎,高中歷史的難度和分值都在增加。所以,從教學的角度來說,初歷史教學直接滿足中考和未來歷史學習的需求。再次,教學簡單而直接。從教材的角度來看,初中歷史教材目前主要采用人教版歷史課本,已經沿用了很多年,課本中對歷史知識的描述簡潔直觀又兼顧了重點與范圍,是一部可圈可點的教材,這從根本上奠定了初中歷史教學的基礎性特點——簡單而直接。
1. 教師增強知識把控能力是前提
目前初中歷史教學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特點是知識點與內容簡潔明了。教材內容的簡潔難以避免存在著背景知識單薄和歷史事件關系不夠緊密的不足,需要教師幫助完成。教師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必須比歷史課本的內容更深刻。[1]
2. 活躍課堂氛圍是有效途徑。
歷史學科是嚴肅的,但是歷史教學可以是輕松幽默的。當然,課堂效果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娛樂,而是讓學生更真切和主動的去理解,通過課堂最后的知識點總結和引導性概括實現畫龍點睛。我們都知道歷史教學是很強調實踐的一門教學課程,但是近些年來,更加深入的理論基礎是它的主要趨勢。那是因為傳統(tǒng)歷史教學當中,由于歷史還并沒有成為學校教育的一門標準化課程,所以歷史的教學更多的是集中在標準教育這種模式的邊緣。所以加強了歷史教學的理論基礎將經驗轉化為文字,將語言轉化為書本,對于學生學習歷史來說是更有益處的。除此之外,我們所說的強化了理論基礎并不簡單只文字和基本功的強化,還指的是由于歷史成為一門學校標準化課程,在歷史教學當中也應更多地與其他學科相聯(lián)結。這種聯(lián)結體現在教學理論和教育方法上,針對教學主體所采取的相應方式上等等。畢竟歷史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綜合素質等等,而不是將學生培養(yǎng)成專業(yè)的歷史學家,所以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心理是教學輔之以實際操作才是歷史教學的根本目的。
3. 保持應試性與知識性的統(tǒng)一是關鍵
歷史是中考科目,應試性是初中歷史的一大特點,也是很多中學在教學安排上最在意的方面。這也造成了歷史教學為提高分數“死記硬背”的誤區(qū)。從學科的角度以及自身教學經歷總結來看,初中歷史教學的應試性與知識性并不矛盾,二者完全可以相統(tǒng)一,統(tǒng)一后的二者會更好的推動應試效果。之所以特別提到初中歷史教學的知識性,因為升入高中繼續(xù)學習是大多數初中生畢業(yè)后的選擇。因此,保證初中歷史教學的知識性有利于于他們未來的歷史學習。歷史學本就是真實的、有聯(lián)系的事件,即使是針對初中生理解能力而進行的初中歷史教學也是不能脫離這一學科精髓的。[2]
4. 現代信息技術在中學歷史教學模式中的應用
對初中生來說,歷史教學的最大困難之一就是初中生處于一個思維能力形成的階段,具體來說就是還無法把抽象的思維用具象的模式在腦海中形成概念,也就無法更好地去理解。多媒體技術可以把歷史事件進行一定程度的還原,有些珍貴的歷史資料,包括:聲音、照片、錄像等等,也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進行放映,這對初中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能力起到了很強的推動作用。多媒體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初中生的心理世界非常簡單,對事情的判斷也是非黑即白,但是歷史學的特點決定了歷史知識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如何讓初中生在學習中更好地克服理解的難題,并且在此基礎上增加其學習歷史的興趣,關系到歷史教學的效果。不僅如此,多媒體技術具有調動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提高學習效率、優(yōu)化教學過程等等諸多方面的優(yōu)勢和便利。隨著我國互聯(lián)網技術得以不斷增強,網絡管理的不斷完善,互聯(lián)網技術配合上多媒體技術一定會給中學歷史教學不斷增添全新的血液和動力。
5. 課后作業(yè)的科學布置
首先,作業(yè)的安排要有層次性。教學是面向全體學生而言的,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因此,作業(yè)的布置應當有所側重、有所區(qū)分,不該“整齊劃一”。根據學生各自的優(yōu)缺點,分別從不同的切入點為其布置作業(yè),最后每個學生都得到了最適合自己的鍛煉。其次,作業(yè)的安排要有趣味性。根據新課程標準的新要求,中學歷史作業(yè)的布也需要與時俱進,要敢于挑戰(zhàn)和突破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中呆板、僵化的部分,摒棄“填鴨式”和“題海戰(zhàn)術”。在設計與布置作業(yè)時,要把課后作業(yè)變成課堂教學內容和方式的一種延伸,而不是簡單地讓學生們下課之后有事情做而已,讓學生意識到作業(yè)的完成是有用的,更是有趣的,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不同學生特點制定相應的作業(yè)安排,培養(yǎng)發(fā)掘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造意識,進而促進初中歷史教學的進步。
綜上所述,初中歷史教學是在遵從初中教育的特點和歷史學科精髓的前提下發(fā)展的,但是受限于課時少、師生態(tài)度不端正等很多現實性因素,如果一味地墨守陳規(guī),教學效果難有起色。我們在豐富歷史知識的基礎上活躍課堂氛圍,用符合初中生心理特點的方式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這種教學模式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對歷史知識講授的把控能力。事實證明,這樣的付出是值得的,課堂效果、學習積極性都有了明顯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它還能保證初中歷史的應試性需求,可行性極強。
[1]白月橋.歷史教學問題探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
[2]于友西.歷史學科教育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