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昌奎
推進普特深度融合全面提升隨班就讀工作水平
●楊昌奎
溫州市滾動推進隨班就讀工作,構建了多層次管理框架,全方位提供支持服務,推進普特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了隨班就讀工作水平。
特殊教育;普特融合;隨班就讀
溫州市現有各類特殊教育學校8所,特殊教育衛(wèi)星班試點3個,送教上門以特教學校引領,各轄區(qū)學校為補充,實現了全市12個縣(市、區(qū))義務教育中重度以上“三殘”兒童少年集中教育、普特融合(即隨班就讀和衛(wèi)星班)、送教上門的全覆蓋。我們把普特融合作為提高我市殘障兒童少年入學率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們推進教育公平的關鍵點,由此走出了一條具有溫州本土特色的特殊教育隨班就讀工作之路。
2009年,我市確定永嘉縣為殘疾兒童少年隨班就讀試點縣,分別確定嶺頭小學、張溪學校、茗岙中心小學、楓林孤山小學等四所小學為試點學校,初步建成四個資源教室。2011年3月28日,我們在永嘉縣召開了全市特殊教育隨班就讀推進會,全面布置隨班就讀工作,宣布溫州全面啟動特殊教育隨班就讀工作。同時,我們組織人員幫助各縣(市、區(qū))選擇試點單位和做好布局工作。從一個試點縣,到全市11個縣(市、區(qū))的全面推進,從4所試點校到50所試點校,一個試點一個試點地走過來,一個試點一個試點地論證與確定,基本完成了溫州市特殊教育隨班就讀工作第一階段的布點工作,實現了在不同類型、不同區(qū)域都設置試點校,探索和研究富有各地區(qū)、各校特色的隨班就讀工作。我們每年都召開一次特殊教育隨班就讀工作會議,總結值得學習和推廣的經驗,剖析存在問題,2016年借助“衛(wèi)星班”項目,更是將溫州的融合教育帶上發(fā)展的快車道,從而提高了融合工作的實效。
2012年3月初,溫州市教育局制定出臺《關于加強殘障兒童少年隨班就讀工作管理若干意見》(溫教小〔2012〕18號),對隨班就讀工作的機構建立、人員編制、經費投入、所采取的保障措施等作出明確規(guī)定,成立了溫州市特殊教育隨班就讀工作領導小組,并在市特殊教育學校增設溫州市特殊教育隨班就讀指導中心;各縣(市、區(qū))教育行政部門也相繼成立了以分管局長為組長、主管科室負責人為副組長、相關指導中心人員為組員的隨班就讀工作領導小組,并以教師研訓中心或特殊教育學校為依托建立縣級隨班就讀指導中心;每個試點學校也根據本校實際情況,成立以校長為組長、中層干部和資源教師為組員隨班就讀工作小組,明確職責,分工合作,定期開展研究工作。初步形成了“市—縣—?!比壢诤辖逃笇ЬW絡。
(一)建章立制
為加強對殘障兒童少年隨班就讀工作的領導和管理,我們制定了溫州市《特殊教育隨班就讀指導中心工作職責》《普通學校隨班就讀工作職責》和《特殊教育隨班就讀指導教師工作職責》,使特殊教育隨班就讀工作得到了進一步的規(guī)范,同時對各隨班就讀試點學校提出“四有要求”:有資源教師、有資源教室、有活動安排、有檔案記錄。
(二)指導到校
市特殊教育隨班就讀指導中心定期到各縣(市、區(qū))試點學校指導工作,每學期保證至少兩次??h(市、區(qū))的特殊教育隨班就讀指導中心每學期都到本轄區(qū)各試點學校指導工作,至少兩到三次。從學生的篩查、檔案的建設到資源教室的使用以及學生的輔導等,進行指導和培訓。現在市隨班就讀指導中心已經形成每月巡回指導常態(tài)化,成功組織了以全市特教干部、隨班就讀指導中心巡回教師和試點學校資源教師為主要對象的“教育康復”和“教育評估”兩大專題教育論壇,切實提高了管理團隊和教師團隊對融合工作的認識和專業(yè)技能。后續(xù)還將組建市、縣、校三級融合教育“教學、教研共同體”,從而指導教師進行更加深入有效的研究。
(三)配置資源
我們規(guī)定隨班就讀學生超過6人以上的學校應設立資源教室,設立資源教室的學校應當積極發(fā)揮輻射作用,有計劃地安排一定區(qū)域范圍內其他學校隨班就讀學生接受康復訓練。2012年3月,我們公布了《溫州市隨班就讀資源教室設備配置標準(試行)》,各縣(市、區(qū))教育局對每個資源教室建設予以10至15萬元的獎補,目前全市衛(wèi)星班試點校3所,隨班就讀點50個,已建成資源教室40個。
(四)團隊建設
各縣(市、區(qū))根據實際需要配備專職資源教師,隨班就讀學校建立了以資源教師為核心的隨班就讀補救教師團隊,把不同學科、不同特長、熱心于特教事業(yè)、具有較好教育教學指導經驗的教師吸納到這個團隊中來,以切實保證隨班就讀補救工作的全面性、合理性、有效性。
(五)注重培訓
近幾年來,我們每年都舉辦一次特殊教育干部、隨班就讀骨干教師培訓班,分別赴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北京聯合大學、陜西師范大學等高校進行學習。為了加大推進特殊教育隨班就讀的工作力度和解決隨班就讀工作中的一些技術問題,我們特地舉辦全市特殊教育隨班就讀試點學校校長培訓班,內容上我們設置了特教理論、教育評估、康復訓練、資源教室建設與運作等不同項目,這樣很好地解決了普通學校校長、教師不了解特殊教育,特殊教育專業(yè)技能缺乏的問題,我們認為只有試點學校校長思想通了,懂得了特殊教育的理論與方法,融合工作才能得到順利開展;同時結合資源教師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困難,開辦了“特殊教育兒童評估”實操培訓班,幫助資源教師提供評估、診斷能力,針對性完成對“融合生”的教育篩查問題。在專項培訓的基礎上我市采取“請進來、走出來”方法,學習各地隨班就讀的先進理念和已有經驗。
(六)政策支撐
一是我市規(guī)定隨班就讀學生在6至8人以上的學校,可增編配備1名特殊教育資源教師,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二是義務教育階段隨班就讀學生生均公用經費按當地普通同級學校生均公用經費的15倍撥付,納入義務教育經費保障體系;高中段隨班就讀學生生均公用經費按當地普通同級學校生均公用經費的5倍以上撥付。市級隨班就讀指導中心日常公用經費在市特殊教育學校公用經費中開支,三個區(qū)、永嘉縣、洞頭縣設立了特殊教育隨班就讀專項經費由隨班就讀指導中心支出,其他縣(市)隨班就讀指導中心日常公用經費在各自特殊教育學校公用經費中支出。三是班級接受“融合生”在教學評價上予以傾斜,我們采取“人數不算,分數算”的辦法來調動普通學校教師接受“隨讀生”的積極性,即教學評價時,班級接受殘障兒童少年可以不算人數,但被接受的“融合生”考試得多少分就給這個班級加多少分。對“融合生”的教育安置我們提出了六優(yōu)先政策,即座位安排優(yōu)先、課堂提問優(yōu)先、作業(yè)批改優(yōu)先、家庭訪問優(yōu)先、課外輔導優(yōu)先、活動參與優(yōu)先,并對各試點學校提出“接納每一個、關注每一個、理解每一個、快樂每一個、自信每一個”的要求。
(七)評估導向
各級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每年把融合工作列為年度督導評估重要內容,納入教育現代化縣考核??h級教育行政部門每年組織對融合學校進行一次考核,所得結果要納入學校的年度工作的整體考核,定期表彰和獎勵在隨班就讀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
對試點學校的考核,我們從機構設立、常規(guī)管理、辦學條件、教學科研、工作績效、工作特色等六個方面對隨班就讀工作的開展進行了細致的評估,既促進了校長對融合工作的整體把握,也規(guī)范了融合工作的開展。
對擔任融合教育工作的教師我們采取“雙考核”原則,既考核對普通學生開展教育教學的情況,也考核對融合學生開展教育教學的情況,只有“雙考核”才能讓隨班就讀教師真正扎扎實實做好隨班就讀學生的教育教學工作。各個試點學校對隨班就讀資源教師的備課、課堂教學、作業(yè)批改、課后輔導、測試評估及家校溝通都做了具體規(guī)定,細化指標,明確要求,做到“教師心中有數、學??己擞袠恕?。同時在評先評優(yōu)、職稱晉升、教師培訓等方面優(yōu)先照顧隨班就讀工作有績效的教師,從而鼓勵了更多的教師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隨班就讀工作中,也確保了對隨班就讀工作教師評估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對隨班就讀學生的評估則遵循“動態(tài)評估、注重過程”的原則,從思想品德綜合素質的變化、文化知識與技能的提高、適應能力和適應行為的發(fā)展、興趣潛能的開發(fā)、缺陷的補償與矯正等方面評價學生的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借助不同學科、不同活動積累的“成長足跡”來評估和展示學生的變化。而在學科測評中我們對隨班就讀學生采取“分數補償”的措施,既減輕了學業(yè)成績給學生造成的壓力,也讓更加科學合理地評價科任教師的辛苦付出。如智商(韋氏兒童智力量表)測出值≤34(重度)的隨班就讀學生其考試成績按實際分數計入班級總成績,但在計算平均分時不計算基數;智商(韋氏兒童智力量表)測出值在35至49之間(中度)的隨班就讀學生,最終成績?yōu)椤皩嶋H成績+學科總分”的40%,并以班級平均分封頂,如學生實際成績超過平均分則以實際成績計分;智商(韋氏兒童智力量表)測出值在50至69之間(輕度)的隨班就讀學生,最終成績?yōu)椤皩嶋H成績+學科總分”的30%,并以班級平均分封頂。
(一)安置形式多元化,資源教室系列化
資源教室,一直是融合工作推進的重要載體。為了更好地推動融合教育,溫州從以往比較單一的隨班就讀、特校集中就讀等安置形式,已經逐步豐富到“全融合、半融合、雙向流動”等多種形式。同時,本著“多元、適性”理念來推進融合教育場所、教室的建設與使用:所有的教育場所都可以成為資源教室,資源教室也是學校所有學生的學習活動場所。資源共享是普特融合推進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舉措,從場所上就為普特融合掃除了障礙,使資源教室成為所有學生想去、樂意去的場所,更成為“融合生”得到輔導與支持的場所,讓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下共同進步、共同提高。
(二)課程建設個性化,教育教學個別化
融合生課程以“更好、更有效的融合”為目標,在規(guī)范科學的針對性評估分析后,為每個學生打造適合他的“VIP課程”,以“必修+選修”的原則,設計適合學生的“1+X”的個性化課程。同時以“大小課堂”來落實教學目標,提升教學質量。大課堂就是日常的課堂教學,是融合工作開展的主陣地之一,只有把大課堂落實好,才能打造出普特融合的良好氛圍,幫助“隨讀生”有效融入校園生活。因此我們要求大課堂要重在兼顧,既考慮落實普通學生的教學目標,也顧及融合學生的需求,做到提前有預設、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學生。小課堂則側重個別輔導,針對融合生個體需求制訂個別化教育計劃,設計適合他們的教學活動,以個別輔導和小組活動來補充大課堂中所不能顧及的特殊需求,從而保證了“融合生”的學習實效。
(三)伙伴同行常態(tài)化,融合互助社會化
“伙伴同行”是融合工作行之有效、持之以恒的一個保障,更是一個互助互學的過程。既讓助學活動幫助“融合生”更好地適應校園生活,減少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更讓助學伙伴得到了鍛煉與教育,培養(yǎng)了他們的責任感,讓他們在幫助“融合生”的過程中學會關心、學會付出。個別試點學校通過競聘的形式,讓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成為“助學伙伴”,以保證“伙伴同行”活動中助學伙伴選配得更加合理和可行。此外,社會各界已經從關注融合開始,搭建起了解融合、尊重融合、理解融合的平臺。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州市教育局,325000)
G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