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晉江市第五實驗小學 王美嬌
以小說文體為例,探討語用教學策略
福建省晉江市第五實驗小學 王美嬌
“如何在課堂中關(guān)注文體的特點,落實語用教學”已經(jīng)日益得到語文教育研究者的重視。本文試圖以“小說”這一文體為例,探討語用的教學策略。
小說文體 語用 教學策略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薄肮ぞ咝耘c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边@是《語文課程標準》中對語文下的定義,簡而化之,學習語文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學以致用,“運用”是教與學的出發(fā)點。
語言文字的運用具體就體現(xiàn)在“聽說讀寫”這四個字之上。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學生語文實踐的基地就是課堂,教師就是要在這短短的40分鐘內(nèi)完成培養(yǎng)學生掌握“聽說讀寫”的能力。
語文教材都是由一篇篇文章組成的,文體不一,有詩歌、童話、散文、小說、古文、說明文……不同文體,不同特點,不同風格。近十幾年來,語文教學是弱化文體的概念的。但物極必反,必須與時俱進。
文體,是指獨立成篇的文本體裁(或樣式、體制),是文本構(gòu)成的規(guī)格和模式,一種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是某種歷史內(nèi)容長期積淀的產(chǎn)物。它反映了文本從內(nèi)容到形式的整體特點,屬于形式范疇。
語文教材中收錄了古今中外名家的作品,文體豐富多樣,其中小說是學生最喜歡的文體,它以其曲折有趣的故事和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吸引著廣大的學生。
張心科教授在其《審視文本細讀與教學》中談到小說作為文本樣式的建構(gòu)至少是有四個層次的。“第一,小說作為文學文本所具備的與其他類別文學文本共同的特點;第二,小說這一種文體的共同特點;第三,小說這一種文體所包含的不同類別的各自特點(如分成情節(jié)小說、人物小說、心靈小說等);第四,某個作家某部(篇)作品的特色,即在符合前三方面規(guī)范基礎(chǔ)上創(chuàng)新的部分,這一部分顯得尤為重要但以前常被忽視?!?/p>
如果教師把小說教得和詩歌、散文一樣,那無疑是聳人聽聞的。無知者無畏,不少教師在教學中,忽視文體的獨特性,他設計的教學無非就是讓學生記住生字詞,能理解詞語的意思,而小說的核心——1.曲折(出乎意料)的情節(jié);2.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3.作品主題卻要么被忽視,要么生搬硬套地灌輸給學生。其實,教師們完全可以在教學主體課文前給學生普及“小說”的文體知識。
根據(jù)張心科教授所言的這四個層次,我們至少應該讓學生明白四點:1.小說與其他文體都是作者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的結(jié)晶;2.小說具有情節(jié)曲折、形象鮮明的特點;3.小說的類別是豐富的,分類方式亦多樣,如以篇幅可分為長篇、中篇、短篇,以情節(jié)可分為武俠、懸疑、推理、軍事等;4.不同的小說類別又有其各自的特色,如懸疑小說是以一個懸念貫穿始終并且解開的小說,是具有神秘特性的推理文學,可以喚起人們的本能,刺激人們的好奇心。
形式與內(nèi)容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guān)系,形式是指內(nèi)容諸要素的結(jié)構(gòu)、組織類型,是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文體即形式,內(nèi)容即文本。在明確文體后,教師們還要分析文本。
關(guān)于小說這一文體的教學目標,《語文課程標準》提到:“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關(guān)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第一學段)“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yōu)美的語言,關(guān)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們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保ǖ诙W段)“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簡單描述自己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jié),說出自己的喜愛、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閱讀簡單的非連續(xù)性文本。”(第三學段)
教師們應研讀課標與《教師教學參考用書》,設置恰當?shù)慕虒W的教學目標。任何一個文本在教科書中都承擔著特定的教學功能,不同的小說的目標必然也是不同的。
葉圣陶說:“文章是多方面的東西,一篇文章可從種種視角來看,也可應用在種種的目標上。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可以作‘隨筆’的例,也可以作‘抒情’的例,也可以作‘第一人稱的立腳點’的例,此外如果和別篇比較起來,還可定出各種各樣的目標來處置這篇文章?!?/p>
教師只有在備課時反復咀嚼、進行文本細讀,才能把學生的理解引向全面、深入的高度上,才能在上課時用淺易、簡要的語言將文本的精妙之處揭示出來,做到“深入淺出”,做到“長文短教”,做到“教其不知,知而不教”。
小說教學中教師常常會“過分著急”,急于替學生揭示文章的主題和概括人物的形象,這就剝奪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閱讀能力只有讀者自己在閱讀實踐中才能形成,難以通過他人的講解形成。
小說是相對比較開放性的文體,能吸引學生進行閱讀,當學生閱讀到自己喜愛的故事時,其表達的欲望也會接踵而來。教師要設置一些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自己去解讀,如讓學生展開想象進入文本,通過誦讀用聲音表達感受、通過批注用文字表達自己的體會。
小說因其文體的特點,其語用訓練點應該落在激發(fā)學生進行“小說創(chuàng)作”上。
小說創(chuàng)作與仿寫詩歌不同,詩歌的仿寫往往總帶著一股“不自由”和“矯揉造作”,況且詩歌是不好寫的,而在小說的天地里,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作欲都高于其他文體。特別是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掌握一定的寫作方法,完全能夠創(chuàng)編自己的小說。教師應該強調(diào)和鼓勵學生進行個人的或集體的小說創(chuàng)作,及時收集整理,匯編成本,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學生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小說的魅力及內(nèi)化小說這一文體的風格。
[1]張心科.審視文本細讀與教學.語文建設.2014.10
[2]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編.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