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斌
(興義民族師范學院, 貴州 興義 562400)
三孔布的國別與年代綜論
徐海斌
(興義民族師范學院, 貴州 興義 562400)
三孔布有“秦國鑄幣”、“中山國鑄幣”、“魏國鑄幣”和“趙國鑄幣”四種說法,年代則有戰(zhàn)國中期、戰(zhàn)國晚期、秦代三種看法,綜合貨幣形制的演化規(guī)律、貨幣銘文所載地名、字體風格等多種因素,推斷三孔布屬戰(zhàn)國中晚期中山國自鑄貨幣的可能性較大。
三孔布;國別;年代
三孔布自發(fā)現(xiàn)以來,一直受到泉界和古文字學界的重視,學者們?yōu)橹畠A注了不少精力,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目前,絕大多數(shù)三孔布面文的釋讀與地望考證都堪稱不易之論,但三孔布的年代和國別問題仍然是聚訟紛紜,未能定于一尊。我們在收集整理有關白狄中山國的考古資料的時候,發(fā)現(xiàn)三孔布面文涉及中山國的地名甚多,且也有不少學者認為三孔布就是中山國所鑄造的貨幣,故盤點諸家說法,聊附驥尾一鳴。
三孔布最早被認為是秦國鑄幣,[1](37)持此論的主要依據(jù)是“朱兩紀文,多見秦幣,當時各國,未有是制”。[2](138-139)但是,燕下都戰(zhàn)國燕墓出土的多種金器背面刻文皆以銖兩記重,內蒙古準格爾旗西溝畔匈奴墓中發(fā)現(xiàn)的刻有似戰(zhàn)國時期趙國文字的銀節(jié)約銘文也以銖兩記重,學者根據(jù)這一事實指出,“在戰(zhàn)國時代,采用銖兩制的并不只是秦一國”,“可見,三孔布以銖兩記重,并不能證明它們一定是秦國的貨幣”,“三孔布的形制和文字完全是三晉的作風,秦政權是決不會允許采用被征服國的幣制和文字來鑄錢”。[3]
“秦國鑄幣說”提出后不久,另有學者指出三孔布應是“最晚的趙幣”,[4]理由有二:其一,“在戰(zhàn)國晚期貨幣里有一種圓肩圓足布,除了沒有三孔以外,形制跟這種三孔布完全相同,它們的背面不記重量,但是也和三孔布一樣鑄有數(shù)字,只是不鑄在首端而鑄在中間,這種布幣面文大都作‘焛’(藺)或‘離石’,這兩地在戰(zhàn)國時代大部分時間是屬于趙國的”;其二,“已經考出來的三孔布上的地名,幾乎都在趙國的東半部。常見于趙國的尖足布或方足布上的西半部的地名,如晉陽、榆次、祁等,在三孔布上都看不到??磥磉@種布幣很可能是在趙的太原地區(qū)被秦攻取以后才鑄行的,……三孔布鑄造年代的上限大概不會早于秦莊襄王時代(公元前249至247年)”。[3]圓肩圓足布和三孔布在形制、大小、輕重以及均有二等制等方面都十分相似,二者的年代應該比較接近,但圓肩圓足布是否屬于戰(zhàn)國晚期貨幣,學術界并未取得一致意見。學者指出,目前發(fā)現(xiàn)的圓肩圓足布只有“焛”和“離石”兩種面文,而鑄有“焛”字的布幣既有大型、小型圓肩圓足布,也有大型、小型尖足布和小方足布。從形體、重量上看,“焛”字大、小型圓肩圓足布分別較大、小型尖足布為大為重,小型圓肩圓足布也較小方足布為重,①按照貨幣的發(fā)展規(guī)律,圓肩圓足布的年代應該早于尖足布與方足布。[5](19-20)而 “從大小及重量分析,圓足布大小兩種,正和魏國的一釿、半釿布大致相當,魏釿布主要是魏都安邑和剛遷大梁時所作。魏遷大梁在公元前361年,圓足布當早于此年或與之同時。也就是說,圓足布在公元前361年以前已經流行?!币虼?,三孔布的年代應該在戰(zhàn)國早期晚段。[6](181—182)至于三孔布上的地名,絕大部分屬于當時的中山國的地域,也有屬于魏國和趙國的。如果全部當成戰(zhàn)國晚期的趙幣,中山國的地名可以說得過去 ,但魏國的地名就不好解釋。[6](182)
平山縣戰(zhàn)國時期中山國的出土資料公布后,有學者發(fā)現(xiàn),一號墓中兆域圖上的“兩”字和三孔布面文的“兩”字寫法相同,二者均從“羊”;聯(lián)系趙國先后使用的尖足布、方足布質地都非常粗劣,而三孔布的質量卻較高,面文也清晰端莊;且三孔布上的“妬邑”原屬中山后歸于趙,“趙國的重要城邑如‘甘丹’、‘焛’、‘離石’在它的刀、布各幣中都有反映,而‘石邑’原為中山之地雖然后屬于趙,但在趙國即不一定作為重邑看待,所以在趙國的平首尖足和方足中不見石邑或妬邑的地名出現(xiàn)”;因此,學者指出,“值得考慮‘三孔布’或有可能即戰(zhàn)國中山所鑄之幣?!盵7](40-41)其后,又有數(shù)位學者對這一觀點進行了論證:首先,從錢幣學角度考察,三孔布有大、小二型,小型者都在8克-10克,而戰(zhàn)國晚期的大部分方足布、尖足布已沒有大型,只有5克-6克的小型布,故三孔布決非戰(zhàn)國晚期貨幣,很可能是公元前4世紀的實物;[5](20-22)其次,根據(jù)傳世與出土文獻的記載,“大約在公元前314年前后,中山曾戰(zhàn)勝燕、趙兩國,向南在長子(山西長子縣西南)打敗趙軍,向北在中人(河北唐縣西南)打敗燕軍,占地數(shù)百里,奪城池數(shù)十。”三孔布上的地名,是不會超出當時中山國強盛時期的疆域的。[8]不過,也有學者從考古類型學角度進行分析,斷定三孔布是趙國布幣的最后型式,“由空首演化平首,聳肩演化平肩,平肩演化圓肩,尖足演化方足,方足演化圓足,無孔演化有孔等規(guī)律,可謂井然有序,洞若觀火。”[9](2)三孔布上的地名固然大多在中山國范圍內,但有的地名是趙占領中山后新建,并非中山國時期所有,如“北九門”、“南行唐”、“宋子”就屬于這種情況。[10]
“魏國鑄幣說”是近年提出的新見解,學者指出,公元前406年,魏文侯曾經借道于趙國而滅亡中山國,并統(tǒng)治中山二十余年,“為紀念滅亡或占領中山國這一重大歷史事件,魏以中山國地名(包括突破中山國范圍的城邑)及趙、魏的相關城邑之名,仿照趙國的圓足布的形式,背面采取有別于魏釿布的銖、兩制,精心制作了精美的三孔布(“三孔”是否含有涉及這次重大事件的“三國”之義,也未可知),作為統(tǒng)治或控制中山國地區(qū)流通的貨幣?!比撞季哂械脑缙谪泿盘卣?,存世數(shù)量如此之少,以及面文多為中山之地名而又有趙國、魏國的地名,都可以從中得到解釋。[6](189)
比較而言,三孔布是“最晚的趙幣”之說具有較多的合理成分。首先,迄今為止,經過數(shù)位杰出古文字學者的努力,三孔布上的三十個地名已經得到確認,其地望都曾經長期或一度在趙國的疆域內,所謂不好解釋的“魏國地名”如“戲”、“余吾”、“懷”等,其實都有曾歸屬于趙國的歷史,學者已結合文獻作出了讓人信服的考證。[11]其次,從考古類型學的角度看,三孔布應該是由圓肩圓足布加三孔演變而成,圓肩圓足布面文“焛(藺)”、“離石”之地望均在太行山以西,兩地戰(zhàn)國晚期屬趙,戰(zhàn)國末期屬秦;且三孔布面文不見“焛”、“離石”,這無疑有力地支持了三孔布是晚于圓足布的“最晚的趙幣”。[11]但是,從字體風格上看,“最晚的趙幣”說也存在著難以逾越的障礙。檢三孔布中有一面文為“”,學者釋為“戲”,[12]其左上偏旁從“虎頭”。方足布中有一面文為“”,二字也從“虎頭”,屬典型的三晉文字風格,學者釋為“鮮虞”,且斷定為趙國晚期貨幣,確不可易。但一經對比,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三孔布與趙國方足布所從“虎頭”寫法明顯不類,戰(zhàn)國中山王墓出土銘文中從“虎頭”之字甚多,[13](53)如中山王圓壺銘“”,其所從“虎頭”與三孔布“戲”所從“虎頭”非常接近。因此,三孔布屬中山國的可能性仍然不能排除。
注釋:
①大型圓肩圓足布15克-18.5克,小型圓足布7.5克;大型尖足布10.1克-12.5克,小型尖足布5.9克-6.5克,方足布3.5克-7克。見黃錫全:《圓足布新議》,《先秦貨幣研究》,中華書局2001年,第173頁。
[1]彭信威.中國貨幣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
[2]鄭家相.中國貨幣發(fā)展史[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58.
[3]裘錫圭.戰(zhàn)國貨幣十二考[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8(2).
[4]李學勤.戰(zhàn)國題銘概述[J].文物,1959(8).
[5]汪慶正.中國歷代貨幣大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6]黃錫全.三孔布奧秘試探[A].先秦貨幣研究[C].北京:中華書局,2001.
[7]張 頷.中山王器文字編序[A].張頷學術文集[C].北京:中華書局,1995.
[8]楊 科.也說三孔布的國別和年代[J].中國錢幣,1988(2).
[9]何琳儀.古幣叢考[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
[10]張 弛.三孔布考辨[J].文物春秋,1990(4).
[11]何琳儀.三孔布幣考[J].中國錢幣,1993(4).
[12]何琳儀.余亡布幣考·兼述三孔布地名[J].中國錢幣,1990(3).
[13]張守中.中山王器文字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1.
責任編輯:龔曉林
Of theCountry and Three in the Hole
XU Hai-bin
(Xingy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Xingyi,Guizhou 562400,China)
The coin named SanKongBu has four types of claims of“made in Qin State”、“made in ZhongShan State”、“made in Wei State”and“made in Zhao State”,The viewpoint of its time has“middle Warring States period”、“l(fā)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and“Qin Dynaty”three types,Synthesize the multi-factor of the change rule of coin’s shape、the character?carved in the coin、font style and soon that SanKongBu coin is more likely made in ZhongShan State of 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 coin named SanKongBu;Nationality;Time
K875.6
A
2016—04—10
貴州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項目編號:15GZYB55),貴州省教育廳規(guī)劃項目(項目編號:14GH028)階段性成果。
徐海斌(1971— )男,江西景德鎮(zhèn)人,興義民族師范學院政治與歷史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出土文獻與先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