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華,羅俊清(.重慶市巫山縣朝陽小學;.重慶市巫山師范附屬小學)
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更有效地進行小學語文課堂提問
楊永華1,羅俊清2
(1.重慶市巫山縣朝陽小學;2.重慶市巫山師范附屬小學)
語文課堂提問要針對課文的重點和難點,要適當、適度、適量,同時,提出的問題要有多元性、創(chuàng)新性、層次性、拓展性、指向性,從而使語文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提問技巧
課堂提問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jù)學生實際、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目標設(shè)計的問題。
1.提問要抓住課文的重、難點,找準提問的著眼點
課堂上所提的問題要圍繞課文的重點和難點,特別是找準問題的著眼點。內(nèi)容的興趣處、關(guān)鍵處、對比處、含蓄處、困惑處、空白處都是提問的關(guān)鍵之處,當然也可以以作者的寫作目的和課文的文眼為著眼點提問。如,在教學五年級的《落花生》時,我提問:“你想做像花生那樣的人,還是做像蘋果、石榴那樣的人?”這是本文的文眼,這個問題的提出可指引學生探索、感知、理解課文,從而抓住課文的主旨。
2.提問要注意適當、適度、適量
適當是指根據(jù)不同文章體裁提出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問題。適度指問題的難點要適合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難易度的把握,應當是經(jīng)過教師的點撥,使學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為宜。教師應精心準備課堂所提問題,嚴格控制好問題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
3.提問要留出適當?shù)牡却龝r間
教師提出問題后,一般要停頓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思考后再回答。有的教師一提出問題馬上就要學生回答,學生沒有思考時間不可能回答好問題。到底停頓多長時間較合適呢?這要隨問題的難度、學生的知識準備情況而定。通常對比較簡單的鋪墊性、過渡性的問題,或為了考查學生對某個問題熟練程度和反應速度的,停頓時間可以短一些;對于比較關(guān)鍵的問題,或為了鞏固復習而提出的問題,停頓的時間可稍長一些;對較重要的問題提出后,要讓學生思考較長一段時間后再叫學生回答。學生回答問題之后,有時教師還可再等待一定時間,讓學生的答案在大家腦子里回旋,然后再指定學生補充和評價,或轉(zhuǎn)入新的問題。
4.提問要面向全體
對教師來說,教室里不應該出現(xiàn)“被遺忘的角落”。要使全體學生,特別是中等生、學困生都有被提問的機會。一般來講,簡單的問題請學困生回答,稍難一點的問題請中等生回答,較難的問題請優(yōu)等生回答,要讓每一類學生都能跳一跳,夠得著。
5.提問要有價值
教學提問水平由低到高分為六個層級:知識(回憶)、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有的教師課堂提問思維含量低,喜歡問“是不是”“好不好”“對不對”等,這樣的提問價值不大,學生也只能跟著教師的思路走,而丟掉了自己的思路。
1.提問要具有多元性
課堂提出問題的多元性是說問題的多方面、提問對象的多層次及問題解決的多角度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問題的涉及面要廣,文章的中心,課文的組織,字句的選擇和修辭的使用都可以成為問題點。教師要利用這些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提問對象要面向全體學生,課堂提問設(shè)計以中上等學生為基點,兼顧優(yōu)等生、學困生。
2.提問要具有創(chuàng)造性
創(chuàng)造性的提問能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引起學生探究知識本質(zhì)的愿望,促進學生思維。如,在教學《南轅北轍》時,教師可設(shè)計問題: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圓的,假如有足夠的盤纏,照這樣一直走下去,會有什么結(jié)果呢?這樣的提問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發(fā)散思維,也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完成了教學目標,達到了課堂的有效,高效。
3.提問要具有層次性
學生的思維是從問題開始,又深入到問題當中的,它始終和一定的問題聯(lián)系著,應遵循一問一思的客觀規(guī)律,讓學生的思維在問題的坡度上步步升高,最終達到“能自己跳起來摘到果子的理想境界”。如,學生初讀《跳水》一文后,教師可以提問:“你感覺有趣的地方是什么?讓你最揪心的地方在哪里?你最敬佩的人是誰?”在了解學生的興趣點、震撼點、動情點后,教師可繼續(xù)提問:“本來有趣的事情怎么會變成扣人心弦的險情?船長為什么能化險為夷?”問題層層加深,以此激發(fā)學生探索情節(jié)發(fā)展的脈絡(luò)、矛盾激化的焦點、解決問題的方法。
4.提問要具有拓展性
課時有盡而課堂無窮,提問有窮而思考無限。拓展提問是好的課堂提問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可以就教材的內(nèi)容、主題、結(jié)構(gòu)或?qū)懛ㄟM行拓展提問,也可以就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體會進行延伸提問,目的是達到拓展語文課堂的時空,并收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如,《秋天的懷念》到最后時,教師可以這樣問學生:現(xiàn)在就要離開課堂了,如果回過頭來再看課題,你心中最終留下的是什么?
5.提問要具有指向性
很多老師為了突出語文學習的感悟性,往往提出一些過于籠統(tǒng)的問題,例如,“你讀懂了什么?”“讀了課文后,你知道了什么?”這些問題大多脫離課文的具體情境,未能明確提示學生將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同文本內(nèi)容聯(lián)系起來進行思考,不利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和關(guān)鍵要點。
有效地提問、藝術(shù)地提問,才會使課堂生動、活躍起來,才會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提高教學的質(zhì)量,從而使語文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劉會芹.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藝術(shù)[J].學周刊,2011(27).
·編輯楊國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