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穎
淺談初中語文課改的實踐性問題及其解決策略
◎張麗穎
初中語文課改的問題主要有:重視教學方式改革,忽略語文基礎;過度以“生”為主,提問讓課堂扭曲;過度追求“多媒體教學”效果等。初中語文課改教學實踐性問題的解決的策略主要有:重視教育的普及程度,重視基礎知識的學習,選擇合適的提問方式,合理運用多媒體等。目前,初中語文課程改革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課后習題的設計重視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深化與拓展,教學方法的改革使學生學習的內容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和教育性的特點。初中的學習過程,是整個人的學習生涯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青少年確立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以及逐步形成了獨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時期。初中語文不僅僅是要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與認識字詞,更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思考能力、培育學生健全的人格與優(yōu)秀的品質。
初中語文課程改革在教學上主要集中在課文篇目的選取、課后習題設計以及教學方法的改革等。課后習題的設計與教學方法的改革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能發(fā)揮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的部分,也是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內容。
(一)課后練習題的設計。課后練習題的側重點不同,正確對待和處理新教材的課后練習題,能更好地鞏固課堂教學成果。初中語文課程改革后的課后習題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類型:
1.整體感知與理解練習題。此類練習一般是課后練習的第一題,它不僅是指對課文的整體感知,還包括對作者的思想和感情的理解、對課文中重要段落的分析、對課文的優(yōu)美語句的感悟等。
2.字詞與語句積累練習題。此類練習是大部分古文學習和詩詞學習的練習題。它通常是考查學生對課文中的生字、詞和詞類活用的掌握情況,還有的是要求背誦全文或部分。
3.課內課外的拓展與實踐練習題。拓展練習是在學習課文的基礎上,把語文練習向課外展開,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增強學生的課外能力。實踐練習是在學習課文之后,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訓練。
(二)教學方法的改革
語文課改提出了以學生為主,老師為輔的教學目標,倡導在課堂上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初中語文常用的現(xiàn)代教學方法有以下幾種:
1.主動教學法。主動教學法是以教師為指導、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學習法,主要通過讀、議、講、練來實施?!白x”是指在課堂中讓學生先讀課文,了解課文講了什么;“議”是學生對課文中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得出正確的結論;“練”是學生完成課后練習,書面練習與單元小考等等;“講”就是老師在學生掌握的基礎上.再進行輔助教學,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總結學生體現(xiàn)的優(yōu)點,并通過贊揚予以激勵。這樣的教學方法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能加強同學之間的合作和交流。
2.興趣教學法。興趣是引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活躍因素,特別是對低年級學生,激發(fā)起學生的興趣,使之產生求知和探索的欲望,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策略。初中語文階段的“興趣教學法”多用于初中低年級學生,他們剛剛從小學升入初中,對新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對學生進行合理適度的興趣激發(fā),可以引導學生以愉快的心情進入新的知識領域并進行深入的探索,從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3.多媒體教學法。初中語文的多媒體教學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把投影、幻燈、錄像等多種媒體與教學知識密切配合的多媒體教學,即電教多媒體;二是利用計算機對課文內容進行加工處理,按教學要求編制成教學課件,即多媒體課件。這兩種方法既可單獨使用,也可結合使用。用多媒體的方式展示語文課文內容,既有畫面又有文字,直觀生動,能夠豐富學生的想象能力,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初中語文課改在實踐操作層面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面對已經(jīng)成形多年的教育模式,語文課改目標的實現(xiàn)是漸進性的。同時,初中語文課改還需要家庭與社會的各面的配合,需要關注教育教學基礎設施建設與學生本身的接受程度等問題。研究初中語文課改實踐操作中出現(xiàn)的問題,能夠及時調整基礎課程改革的階段性目標,有效地實施基礎課程改革特別是初中語文課程改革。初中語文課改的實踐性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學著力點不同,學習效果也不同
在一些教育普及程度較低、教學水平不高的地區(qū)如農村學校,教師上課時只注重課文內容而忽略課后練習題,使得學習的效果較低。相對而言,在教育程度較高的地區(qū),對課后練習的重視,即注重對課文內容的鞏固與深入理解,提高了學習的質量。
(二)重視教學方式改革,忽略語文基礎
傳統(tǒng)教育以獲得知識、預備升學為目的,都注重文字上的知識。而現(xiàn)在由于很多學校提倡新的教學方式改革,一些老師開始在教學方法上改革。課堂上老師不再是填鴨式的灌輸教學,課堂形式也花樣翻新:分組討論、辯論會等多種多樣的講課方式,使語文課豐富多彩。然而,語文課堂雖然變得熱鬧起來,卻不一定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學生在課本劇與辯論會等活動中產生了其他方面的興趣;課堂上的小組討論,在某些時候變成了學生的講話大會,成績好的學生在討論中占據(jù)主導地位,而成績較弱的學生很少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看法,這樣的討論方式并未達到語文課改革要求的提高學生的合作討論能力。
(三)過度以“生”為主,提問讓課堂扭曲
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是教師滿堂課給學生灌輸知識,沒有給學生一點空間?,F(xiàn)在這種教學方式已經(jīng)被提問所取代了。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喜歡連續(xù)的提問。有的同學會舉手回答,有的同學又保持沉默。對待學生的回答,一般老師也只是簡單的肯定或否定,接著進行自己的講解,再發(fā)問。這樣的方式持續(xù)過久頻率過高,便會打消學生回答問題的熱情,因為回答問題卻得不到應有的指導。再者老師的連續(xù)發(fā)問,會讓一些學生對課堂失去興趣,對老師的教學方式產生抵觸情緒。
(四)過度追求“多媒體教學”效果
評價教師是否投身于語文課改,有沒有或會不會使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成為了重要的評價依據(jù)。一些公開課堂或優(yōu)質課評選,也把是否運用多媒體課件看作是否成功的尺度之一,課堂隨即變成由計算機代替教師向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并沒有真正達到語文課改要求的最終目標,即對“人”的重視與對人的能力的深層次開發(fā)。
提出并解決語文課改中的實踐性的問題,有助于在語文課改中完善教學模式與教學內容,有效調整教學結構,讓教師和學生在語文新課改中有所收獲。解決初中語文課改的實踐性問題的策略有如下幾種:
(一)重視教育的普及程度
教師對待課后練習題的方式不同,這種不同方式體現(xiàn)了教師教學理念的差異與教學水平的差別。調查發(fā)現(xiàn),對課后練習題的重視程度直接影響了教學效果與教學質量,所以,中央和地方政府在發(fā)展教育硬件的同時,也應兼顧教學軟實力,即師資力量的平衡發(fā)展,做到讓邊遠地區(qū)與貧困地區(qū)的學生也能享受高質量的教育教學,即在教育程度較高、教學方法較為新穎、教學水平較為優(yōu)秀的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學習。
(二)重視基礎知識的學習,選好提問方式
在推進初中語文課程改革的實踐中,教學方法的改革,應在重視語文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結合課文的重點與難點,按學生的具體情況,不斷摸索、不斷修改,以求運用新穎豐富的教學方法與手段來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課堂提問是一種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幫助教師掌控課堂以及了解學情的良好手段,而濫用課堂提問就會適得其反。在設計得滿滿的課堂提問中,學生未必每個問題都能回答,都愿回答。教師在選擇問題的時候,應找準切入點,懂得如何“提好問”。在語文課文中,應找一個可以把文章的內容串聯(lián)起來的題眼。
(三)合理運用多媒體
多媒體可以給學生帶來生動具體的畫面感和清晰完整的內容,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興趣,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印象。在實際的課堂操作中,教師和多媒體之間應該是相互合作的,教師不能把自己變成單純的多媒體課件的播放者。在采用多媒體教學中,教師應把多媒體作為輔助教學的手段。
[1]王榮生,宋冬生.語文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M].北京:高等教學出版社,2011.
[2]劉浩.追求精致課堂:例說語文課堂教學[M].徐州:中國礦業(yè)大學出版社,2011.
(張麗穎 七臺河市教育研究院 15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