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薇
近年來,“學習故事”得到國際幼教界的認可和傳播。上海市長寧區(qū)虹古路第三幼兒園基于“學習故事”觀察評價創(chuàng)新開展特殊幼兒的融合教育,對學前融合教育方式進行了新的探索。
恩恩,男,5歲,醫(yī)學診斷為自閉癥譜系障礙中的阿斯伯格綜合癥。初入園時不聽指令,不能坐下來,在教室亂跑;無語言交流,重復說詞;一個人玩,無同伴交往,會打人、咬人;自理能力差,不吃飯。觀察發(fā)現(xiàn),其記憶力強,對數(shù)字感興趣,會做三位數(shù)加法、兩位數(shù)減法;會彈琴,識譜能力強;喜歡運動,運動能力優(yōu)于同齡人。
我們一開始充滿了困惑:有的認為他不聽指令,沒有規(guī)則意識;有的認為他會打人、咬人,小朋友會怕他;保育員認為他生活自理能力差,不吃飯,什么也不會。
“學習故事”以“每一個兒童都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學習者和溝通者”為基本理念,發(fā)現(xiàn)和解讀兒童身上的“哇”時刻?!皩W習故事”的理念帶給教師很大的沖擊,教師是否可以用“學習故事”做一個嘗試,重新來認識恩恩,以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看待?
1.發(fā)生了什么?
今天室內運動,做律動操。恩恩跟著小朋友們做動作,比如搖頭,他開心地用力搖頭,喜歡這種“瘋狂”的動作,也會跟著大家一起拍手。恩恩的動作會比別的小朋友慢一拍,他是在觀察其他小朋友的動作然后模仿。
2.意味著什么?
通過這些觀察,發(fā)現(xiàn)恩恩是一個對音樂很有興趣且能投入其中的學習者,能長時間地保持對同伴和老師的興趣,笑著觀察大家,并通過觀察來模仿動作。盯著收音機看的動作說明恩恩也在思考音樂和這個東西的關聯(lián)。恩恩愛音樂,所以也產(chǎn)生了對收音機的困惑和好奇,想要探究它吧。
3.下一步做什么?
恩恩喜歡身處在集體中,有交流的意愿。下次做律動操的時候,教師讓同伴邀請他一起做,讓他更走近同伴。
把小朋友做律動操的視頻拍下來讓他學著模仿做。同時把律動操的音樂、視頻帶回家,讓恩恩和媽媽一起做。
4.階段性進展
基于以上學習故事,教師開展“輪流小伙伴”計劃:在全班征集恩恩的第一個輪流小伙伴,與全班幼兒討論了“作為小伙伴,我們可以幫恩恩做些什么”。孩子們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最后,菲菲做了恩恩第一天的“輪流小伙伴”。教師給菲菲貼上值日生標識,讓她更有一種責任感和儀式感。
一天結束,我們驚喜地看到,這個平時我們認為有“公主病”的小女孩,很好地履行了作為一個“小伙伴”的職責。同樣的,音樂操時間,我們拍下了恩恩的第二段視頻,讓我們更驚喜的是,另一個好朋友也冒了出來。我們對這個視頻又進行了討論,寫了第二個“學習故事”。
1.發(fā)生了什么?
一到做操時間,菲菲就主動跑過來找恩恩了。這節(jié)操有很多同伴互動的動作,對著拍手、抱一抱等,菲菲都很主動地來拉、撞、抱恩恩,恩恩都會很自然地瞥到菲菲。雖然恩恩對動作不熟,但菲菲做“小手拍一拍”的動作時,他也拍著手,好像在和她配合。第一段音樂結束,張老師喊:“來,換一個朋友!”菲菲走了,恩恩一個人站在原地,我有點擔心沒有小朋友來找他。突然,章章跑過來了,飛快地拉起了恩恩的手。我看見了,恩恩露出一個大笑臉。于是,恩恩的小手又有人拉了,他和好朋友一起玩“拉著走”的游戲。
恩恩和章章兩個剛剛扭到錄音機前,恩恩的雙眼又開始緊盯著錄音機了。直到音樂結束,他都一直看著錄音機。我發(fā)現(xiàn),一旦有什么東西吸引了恩恩的注意,他就很難轉移開。恩恩總是對錄音機表示好奇,是不是在想它是怎么發(fā)出聲音的?說不定以后,恩恩可以鉆研機械、電子的東西呢!
2.說明了什么?
通過這些觀察,我發(fā)現(xiàn)恩恩不僅對音樂感興趣,而且記住了這個操的一些動作,有一些可以不通過模仿,憑記憶就做出來了,真棒??!
今天有兩個小朋友一直在拽恩恩,我知道恩恩不喜歡人家打擾,有時候還會生氣。但今天他對同伴表現(xiàn)得很有耐心,隨著他們拉著、拽著。雖然他并沒有主動的行為,但會注意到同伴,在讓著同伴,似乎知道他們在一起做游戲,這點上顯著進步了。
3.下一步做什么?
把律動的音樂和視頻給媽媽,讓媽媽回家陪著恩恩一起練。因為如果恩恩學會了這個操,他就能在每個環(huán)節(jié)和同伴配合了,這能大大提高他與同伴互動的質量。
我也把他們三個人一起做操的視頻給全班小朋友看,讓大家一起看看菲菲和章章是個多么好的小玩伴,我要表揚他們,吸引更多小朋友在下一次做操時來和恩恩搭檔。
恩恩每次都對收音機感興趣,收音機會打擾他做操嗎?我也在思考。我要不要和他一起拆開收音機,看看里面是什么?好像每一個科學家都是從“拆收音機”開始的吧!
以前,我們總是看到特殊孩子不好的地方,看到他們的缺陷,覺得他們是負擔,現(xiàn)在,我們的視角轉變了:我們不再把他們當作一個問題,而是把他們當成一個問號來研究。通過“學習故事”,我們看到了很多平時被我們忽視的閃光點,我們覺得他們就像一個驚嘆號,時時給我們驚喜。
“學習故事”是大家一起討論、分享的故事,在這個過程中,師幼、幼幼、家園三者的關系得到了更好的促進。教師結合學習故事“每個幼兒都是學習者,學習傾向性”等這些理念來分析、討論視頻;全班幼兒一起分享學習故事,孩子們開始看到恩恩好的地方,他們也更加接納、關心恩恩了;教師請奶奶一起來看視頻,看全班幼兒對學習故事的討論,我們還把視頻和學習故事發(fā)給孩子媽媽,家長感受到了我們對恩恩的關注,主動和我們說了很多,形成了很好的融合教育氛圍。
融合活動對于普特幼兒來說都是一個成長的經(jīng)歷。恩恩從不喜歡進班級,不喜歡與同伴交流,有攻擊性行為,到能融入集體,和同伴有互動,他的社會性有了明顯轉變。對于普通幼兒來說,他們因為班級中有這樣的伙伴更學會了接納、包容、互助。
盡管學習故事的嘗試過程中,教師們遇到很多問題,比如,如何鍛煉教師的敏銳性,能在繁忙的尋常時刻抓住特殊幼兒的“精彩片段”;學習故事描述性評價的寫作方式怎么更加合適;特殊幼兒本身存在的問題如何改善,如何用優(yōu)點來提升缺點,這是教師需要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