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球時報/2016-03-03/ 第15版面/國際論壇 /作者:廉德瑰
房地產泡沫是泡沫經濟的典型表現(xiàn)。以日本為例,1986年至1991年間是其經濟的鼎盛期。之后,以房地產泡沫的破滅為標志,日本經濟進入“失去的二十年”。日本房地產泡沫的形成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外部壓力”增大。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后期之所以出現(xiàn)房地產泡沫,與日美之間的經濟矛盾有密切關系。1985年9月22日簽署的“廣場協(xié)議”導致日元升值,日本企業(yè)面臨出口壓力。在這種背景下,中曾根內閣宣布擴大內需,加強公共事業(yè)投資。另外為刺激內需,中曾根內閣還大幅降低法人稅、所得稅,造成國家稅收減少1/3,企業(yè)“余錢”過剩,富裕階層猛增。伴隨建設業(yè)和房地產的膨脹,企業(yè)和富裕階層見有利可圖,便爭先恐后地購買土地和股票,助推地價上漲,房地產泡沫形成。
二是“土地神話”的陷阱。由于對土地形成剛性需求,當時的日本人普遍認為地價不會下跌,只會上漲。為投機賺取利潤,以土地作為抵押向金融機構貸款變成了最好的賺錢辦法。很多人為了炒土地而買土地,為炒房而買房,地價被炒到驚人的高度,當時東京23區(qū)的地價幾乎可以買下全美國。在這種背景下,只要以土地擔保就可無限制地向外貸款,使得一些金融機構也頭腦發(fā)熱,“住宅金融專門會社”(簡稱“住專”)一類機構也向住房貸款外擴展業(yè)務。然而由于銀行壟斷了信用較好的債權,“住專”只好向風險較大的客戶開放。資金鏈的核心仍是土地,一旦土地擔保資金鏈斷裂,就必然出現(xiàn)壞賬,日本7家“住專”有6家就此破產。
三是“投機欲望”的膨脹。跟其他東亞國家一樣,絕大多數(shù)日本人渴望擁有屬于自己的住房。人們紛紛購置房產,必然導致地價上漲。但伴隨地產的快速上漲,不少本來積攢著錢要買房的日本人只能望“房”興嘆,不得不干脆放棄夢想轉而向其他領域投機。比如,有的人干脆改為買車和旅游,還有的開始購買古董和名畫,這也是泡沫經濟的一種表現(xiàn)。日本企業(yè)除一些“走出去”外,也開始不務正業(yè),熱心于炒房賺錢,而不是生產,這一切的泡沫都源于地價的泡沫。1986年開始,日本企業(yè)開始并購歐美企業(yè),三菱地所會社購買了美國洛克菲勒中心,當時引起國際輿論一片嘩然,歐美甚至出現(xiàn)“日本威脅論”。
日本房地產泡沫的形成與破滅不單純是經濟發(fā)展的周期性調整。它與宏觀調控的失誤、文化傳統(tǒng)、人們的欲望及投機心理有密切關系。日本人在享受過泡沫期虛假繁榮的榮耀后,也飽嘗地價房價大跌后企業(yè)倒閉、就業(yè)艱難帶來的痛苦。▲(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日本文化經濟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