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啟
(湖南省岳陽市汨羅市智峰鄉(xiāng)中心小學)
淺談語文教學中對優(yōu)生與學困生的因材施教、寓教于樂
游啟
(湖南省岳陽市汨羅市智峰鄉(xiāng)中心小學)
新課程強調(diào),要引導學生建立“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為特征的學習方式。在各種學習形式中,小組合作學習由于其對團隊和個體學習的重視,已被我們廣泛應用于新課改的課堂教學實踐中。
小組學習實踐中,我注意到:有一些學生由于自身特別優(yōu)秀而過于“鶴立雞群”,但另一些學生由于基礎知識過于落后,學習習慣等方面的原因而不能融入小組學習中,這兩類學生在小組學習的發(fā)展中容易受到忽視,而成為新的學習形式中的“獨行俠”。作為科任老師,應如何對待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處于邊緣化的他們呢?
在新課改背景下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修煉到的一種境界是因材施教。這是素質教育的必然,也是新課改的必然。對于小組學習中的優(yōu)秀學生,老師要讓他們感受到“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
學生黃某,成績非常優(yōu)異,個人目標很高。他對文字特別敏感,不喜歡別人發(fā)言中的漏洞和不嚴密的講述。正是由于該生太“厲害”,給小組中的其他同學帶來了壓力,他在小組學習中也不夠投入。對于這種情況,我給予了高度重視。于是,我為他特意準備了專題復習資料,精選一些有難度的練習或思維題目讓他自己練習和揣摩。針對小學生的特點,我要求她在記敘文上達到更高水平。在把記敘文的基本寫作要領和如何立意構思詳細講解后,我就讓他放開手腳去寫,并按照我的要求在班級運用的“星級作文評定標準”中詳細點評。所以,他的作文水平提升很快。漸漸地,也融入組里,成了一位活躍又負責任的學習小組組長。
陶行知有句話:“教育人和種植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qū)別不同的情況給予施肥、澆水和培養(yǎng)教育,這才叫因材施教。”因材施教需要老師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性格特點、家庭背景、生活經(jīng)歷等多方面的情況。
我班現(xiàn)在有這樣一個學生:程某,該生基礎非常薄弱,學習不主動,毫無自信心,不敢參與學習小組的活動,可又非常想學好語文。后來我發(fā)現(xiàn)該生的確在語文學習上存在很大的問題。但是我沒有在學生面前提半句語文基礎很不好的話,而是抓住她很細小的進步,哪怕是態(tài)度上的認真進行肯定。
我每周都會幫她總結進步,比如書寫更工整了,上課更專心了,敢于舉手了等等。慢慢地,他在小組學習中的信心也增長了,把書寫不好的習慣也逐步改掉了,而且每寫出一些自認為不錯的字還要拿到我面前“顯擺”一番。后來,我就從最基礎的字詞入手,鼓勵她把基礎知識復習到位,還教她在厭倦的時候就看看或聽聽笑話或者故事來調(diào)節(jié)一下,現(xiàn)在,她已能夠獨立完成我布置的作業(yè),并在小組中也能自如發(fā)言了。
我體會到,學困生的身上,有一根脆弱的神經(jīng)是不可以去觸摸的,那根脆弱的神經(jīng)就是他們的自尊心,基礎越薄弱的學生那根神經(jīng)就越脆弱,它就像一根幼苗一樣需要老師去精心呵護、施肥與澆水,然后才可能茁壯成長!
新課程下,老師在讓學生享有學習自主權的同時,免不了要把學生往一個“勤”字上引,學生養(yǎng)成勤于動手動腦的好習慣。魏書生曾說:“教師不替學生說學生自己能說的話,不替學生做學生自己能做的事。學生能講明白的知識,盡可能讓學生講?!毙抡n程下的小組學習正好是對這一點的實踐。在新課程教學中,尤其是在工具性、人文性較強的語文學科中,貫徹寓教于樂的原則和方法,可以真正讓學生做到勤于動手動腦。
王某的基礎很好,但學習卻不夠勤奮,在小組學習中經(jīng)常要求別人這樣那樣,對自己的要求卻不高,甚至有時作業(yè)沒按時完成,還要為自己找借口。我從作文切入,發(fā)現(xiàn)她對語言的運用已經(jīng)達到了一定水平,但文字中卻缺乏思想與靈氣。因此我建議她加強閱讀,除了一些適合的名著,還推薦她讀一些趣味古詩詞、歷史故事、寓言童話、幽默笑話等等。同時在課間和學生聊天中,我也經(jīng)堂跟她“聊”一些學習和閱讀中的事,讓她感覺到閱讀的樂趣。一個月后,我發(fā)現(xiàn)她有了變化,課余還送了些作文請我給她修改。而且,她對生活也更留心了,看到同學們每天丟棄的垃圾,她主動從家里帶來了三個紙盒,請同學們分類投放,每天放學時再帶回去交給廢品店,收入用作班費。這個舉動受到了同學和學校老師的稱贊。
寓教于樂本是古羅馬詩人賀拉斯提出的關于詩歌作用的觀點,告訴了我們教的目的通過樂的手段可以更好地實現(xiàn)。運用在語文輔導中我們可以理解為:在娛樂中教授與學習,在學習中享受快樂。因為學生更樂意在審美體驗和審美感受中得到陶冶和教化。
“人與人不同,花有幾樣紅?!睆恼軐W角度講,差異是客觀存在的,而且是合理的。教育理想的結果應該是“產(chǎn)出”一大批個性充分發(fā)展的人,一大批有著自己主見和思想的“藝術品”,而不是千人一面的“標準品”。當我們教師把每一個學生都理解為他是一個具有個人特點的、具有自己志向和自我智慧及性格結構的人的時候,才有助于教師去熱愛和尊重學生,進而教育好學生。因而,在新課程小組合作學習氛圍下,如何將小組學習與因材施教、寓教于樂結合起來,是值得教師去探討的一門教學藝術。
周英.分層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運用[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2(04).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