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貞旎
(陜西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陜西 西安 710000)
1949~1984年新中國電影的跨文化傳播及其時代意義
趙貞旎
(陜西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陜西 西安710000)
本文重點梳理了1949~1984年新中國電影的跨文化傳播的歷史,中國電影從此開始了走向世界的曲折道路。了解歷史是為了更好地指導未來。本文對這段歷史的電影跨文化傳播進行反思,以期對當前電影的跨文化傳播問題提供一個歷史參照。
新中國;中國電影;跨文化傳播
電影作為傳播信息的一種載體和媒介,以視聽語言為主要表現(xiàn)手段,在跨文化傳播中意義重大。中國電影走向世界是一個逐步發(fā)展的過程,不得不提的是1985年陳凱歌導演的《黃土地》獲得國際大獎,自此以后中國電影在國際上大放異彩,而取得這樣的成績離不開1949~1984年新中國電影的跨文化傳播歷程。本文重點梳理了1949~1984年新中國電影的跨文化傳播的歷史,中國電影從此開始了走向世界的蹣跚步履。了解歷史是為了更好地指導未來,這也可以為我們正確看待當前的電影跨文化傳播問題提供一個思路和角度。
1949~1966年內(nèi)地的電影制作是中國電影史特殊的一段時期,深深地影響了中國電影的自身發(fā)展以及跨文化傳播。截至1966年,中國“共向84個國家和地區(qū)商業(yè)輸出長短片1231個節(jié)目,7770部次”。[1]總的來說,“十七年”電影的跨文化傳播基本上都局限于亞非拉等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受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資本主義陣營的歐美國家對社會主義陣營的電影有所限制。新中國電影對外輸出較少,且不以盈利為目的,重視電影的宣傳功能,宣傳新中國的“人民電影”,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電影的商業(yè)性和娛樂性功能。
“文革”的十年浩劫期間,受政治、經(jīng)濟政策的影響,新中國電影的跨文化傳播相當有限,中國只向羅馬尼亞、朝鮮、越南等少數(shù)的社會主義國家輸出了一小部分“樣板戲”影片。在那個精神文化極度饑渴的年代,時代背景催生民眾內(nèi)心的瘋狂與焦躁,數(shù)量有限的幾部“樣板戲”電影被反復傳播,國內(nèi)電影尚且被管制如此之嚴,更別說這段時期新中國電影的跨文化傳播,幾乎是停止的。
1977~1984年,中國對外輸出的電影不僅數(shù)量增多,而且質(zhì)量有所提升,在歐美等世界各地舉辦電影回顧展、參加各類國際性電影節(jié)是該時期電影對外傳播的主要途徑,如1982年,中國電影《阿Q正傳》(1981)第一次在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正式參賽??偟膩碚f,這一時期電影的跨文化傳播掀開了嶄新的一頁,為以后電影的國際傳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其國際影響力仍然有限,中國電影的跨文化傳播之路仍然任重而道遠。
1949~1984年,新中國電影的跨文化傳播還相當有限,中國電影在“黑夜”中摸索著前進,步履蹣跚地走向世界。由于歷史條件、技術能力、思想觀念等的制約,中國電影的跨文化傳播之路異常艱難,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政治宣傳色彩過于濃厚。中國電影的政治傾向性明顯,只重視電影的宣傳功能,在對外傳播中容易引起外國觀眾的反感?!拔母铩苯Y(jié)束后,老一輩電影工作者掀起對電影與政治關系的討論,對之前片面強調(diào)電影與政治的從屬關系起了一定的糾正作用。
第二,忽視商業(yè)性質(zhì)和娛樂性質(zhì)。中國電影一直是以電影的“宣傳、教育功能”來取代電影的“感性娛樂功能”,而自覺地把電影納入“政治”和“倫理”的軌道。在電影對外傳播中不注重中國影片對國外的輸出數(shù)量和質(zhì)量,導致中國電影的國際電影市場占有率很低。
第三,“傳者中心論”思想嚴重。中國電影更多地承襲了中國文化和藝術的精神,在跨文化傳播中如果不加以注意可能造成理解的障礙和文化的隔閡。例如,1981年的《天云山傳奇》《巴山夜雨》等影片,雖然在表演、剪輯、拍攝等方面都有創(chuàng)新突破,但是故事情節(jié)內(nèi)容不易為國外觀眾所理解,甚至有可能引發(fā)誤會。
通過了解不同歷史時期電影的發(fā)展情況,也可以窺測到當時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以及中外文化交流情況。研究歷史問題對當下中國電影的跨文化傳播也有借鑒意義。
一方面,中國電影要取得跨文化傳播的成功,必須進行正確的清晰的文化定位。全球化不僅給中國電影的跨文化傳播帶來了機遇,同時“潛在的媒介帝國主義壟斷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文化的開放性、豐富性以及創(chuàng)造活力的保持”。[2]魯迅先生曾說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要想在國際電影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我們必須進行正確的定位,保持民族性和文化特色,堅持文化自信,培養(yǎng)和發(fā)揚民族自豪感,樹立良好的民族國家形象。
另一方面,中國電影要想取得跨文化傳播的成功,必須樹立國際化與地方化、本土化相結(jié)合的策略。我們必須承認文化上的差異,在求同存異的同時,學習先進國家的電影管理制度和營銷策略,盡量去彌補技術、觀念水平等的差異。同時,要保持民族特色,傳播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先進文化的精髓,力爭在全球范圍內(nèi)得到更多的認同。只有在國際化和本土化的結(jié)合中找到契合點,才能促進我國電影跨文化傳播得到更好更快的發(fā)展。
[1] 吳瑞庭.當代中國電影與電影的國際交流[J].當代外國影視藝術,1995(1):52-56.
[2] 尹鴻.全球化、好萊塢與民族電影[J].文藝研究,2000(06):19-22.
G206
A
1674-8883(2016)17-0172-01
趙貞旎(1991—),女,河南濟源人,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5級新聞與傳播專業(yè)在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