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盼盼
(湘潭大學,湖南 湘潭 411105)
“娛樂至死”預言逼近下,如何借助媒介素養(yǎng)自我救贖
譚盼盼
(湘潭大學,湖南 湘潭 411105)
關于“收視率是萬惡之源”的爭辯由來已久,筆者既不持批判態(tài)度,也不表示贊同,而是在“娛樂至死”預言的逼近下反向思考其背后的深意。筆者認為,在市場經濟時代下把媒介對電視節(jié)目內容的把控,逼退至高品位、高藝術價值的標尺之內實屬奢望,倒不如倡導受眾提升自身的媒介素養(yǎng),從明確個人定位、豐富業(yè)余生活、完善知識結構三方面著手,自覺抵制低俗、同質化、“娛樂至上”的節(jié)目。從而在“娛樂至死”預言的逼近之下,實現自我救贖。
收視率;娛樂至死;媒介素養(yǎng);真人秀節(jié)目
通俗說來,收視率就是某電視頻道或電視節(jié)目受觀眾歡迎的程度。當前正處于“注意力經濟”時代,贏得更多觀眾的喜愛和認可是節(jié)目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收視率越高,產生的經濟效益越高,所以收視成績就順理成章地成為媒體經營的重要標尺。加之媒體之間同質化、差異化的競爭都徒然激烈起來,更是將彼此對收視率的爭奪推向了風口浪尖。在利益的驅使下,節(jié)目制作的內容開始拼命迎合受眾,使得節(jié)目質量不可避免地滑向了低俗和淺薄,“收視率是萬惡之源”的感慨就此而生。
現今,電視節(jié)目如何在高收視和高品質之間實現平衡成了棘手難題。從現在層出不窮的真人秀節(jié)目可以看出,制作方的天平從鮮有人追求的藝術內涵偏向了無休無止的大眾娛樂。筆者不禁擔憂,娛樂至死的預言會不會在全民的樂活嬉笑中步步逼近?如果我們不能指望優(yōu)勝劣汰的市場機制下媒介獨具高瞻遠矚,不圖眼前薄利,創(chuàng)造高品質的電視節(jié)目,那么是不是可以倡導大眾提升自身媒介素養(yǎng),加大對高藝術價值節(jié)目的追求,扭轉媒介的惡性競爭?
“娛樂至死”的觀念源于美國作家尼爾·波茲曼同名著作《娛樂至死》?!秺蕵分了馈窌袑憹M了作者對于電視時代蒸蒸日上,印刷術時代步入沒落的哀悼和痛惜。他害怕有一天人們會在電視影像下偏離原有的價值軌道,在文化精神層面走向枯萎。赫胥黎曾說:“人們會漸漸愛上壓迫,崇拜那些使我們喪失思考能力的工業(yè)技術,我們將毀于我們熱愛的東西?!保?]顯然,他們都直接將電視視為導致文化走向滑坡的罪魁禍首。
警醒的鐘聲還在耳邊回蕩,觀眾卻在裹著糖衣的娛樂毒藥中難以自拔了。近年,各大電視臺中的真人秀節(jié)目此起彼伏,并且有明顯從平民秀轉向明星秀的趨勢。2013年10月湖南衛(wèi)視《爸爸去哪兒》第一季開播,迎合了全民的曬娃狂潮,成為中國首播的星娃真人秀,“星二代”的話題頃刻傳遍街頭巷尾。浙江衛(wèi)視第二年順勢推出《爸爸回來了》,更是讓喜愛萌娃的觀眾欣喜不已,忽然之間“甜馨、奧利”成為全民談資。娃娃們的熱度還在持續(xù)上升馬上又出現了明星夫妻檔,浙江衛(wèi)視2014年底推出的《一路上有你》一馬當先,狠狠滿足了粉絲們對明星夫婦私密生活的窺視欲望。而江蘇衛(wèi)視不甘示弱,2015年4月首播的《為她而戰(zhàn)》同樣能看見明星夫妻不一樣的一面。只有這些當然還夠不上視覺盛宴,還有引領時尚潮流的《奔跑吧兄弟》《花樣少年》《全員加速中》《跨界歌王》……應接不暇的港臺大陸明星陪我們過周末,感覺這一生的笑容都不夠用了。
波茲曼認為:“隨著印刷術退至我們文化的邊緣以及電視占據了文化的中心,公眾話語的嚴肅性、明確性、價值都出現了危險的退步?!保?]他深信電視創(chuàng)造出來的認識論不僅劣于以鉛字為基礎的認識論,而且是危險和荒誕的。當我們漸漸習慣向電視索求精神放松,用電視的稀疏營養(yǎng)填滿空洞的時間,便獨剩一顆空空如也的頭腦,這就是娛樂至死。
當前受眾被包圍在無孔不入的信息洪流之中,迫于媒介地位賦予功能的壓力,人們對于這些娛樂綜藝的關注度自然持續(xù)攀升,而在兩級傳播影響之下去觀看節(jié)目的觀眾無疑是難以數計。于是就像溫水煮青蛙一般的全民開始被電視的娛樂精神麻醉,瘋狂地利用閑暇,甚至擠占其他時間載欣載奔地“擁抱娛樂”,而忘記了看電視的初心。
道出“電視之陰謀”并非本文初衷,能引起受眾的反思才是根本。星二代的確非??蓯?,明星的私生活也很能滿足好奇心,因為他們在演戲唱歌之余的風采難得一見。但是,我們在看完、笑過后,捧著與明星之間那份虛擬的熟悉感究竟有什么意義呢?再者,同質化的節(jié)目如《我是歌手》《中國好聲音》《中國達人秀》《最美和聲》組團似地蜂擁而上,令人擔憂的不是觀眾難以抉擇,而是觀眾為了兼顧投入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他們所需的愉悅顯然“供過于求”。
當我們的偏好受到了媒介的控制,就會習慣于被動地獲取經驗和信息,無法自主構建我們所希望的生活。“要改變這樣的現狀最主要是避免媒介的控制,而‘取得控制’正是媒介素養(yǎng)的全部內容”。[2]
媒介素養(yǎng)起源于西方發(fā)達國家,它指人們面對媒體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chuàng)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3]從定義不難看出,媒介素養(yǎng)不僅涵蓋了對信息的甄別和判斷能力,同時還強調了對媒介的使用能力。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人們積極主動選擇、認識媒介,并且正確合理地利用媒介來發(fā)展自我的一種能力”。[3]
泛信息時代中,我們無時無刻不被信息夾擊,同質化的信息與眾多無關信息混為一團,有用信息遭受埋沒,如果我們沒有敏銳的辨別選擇能力,在信息巨浪面前便只能手足無措。以泛濫成災的娛樂節(jié)目為例,假如你想在周末選擇一個娛樂節(jié)目來犒勞自己,《爸爸回來了》《一路上有你》《花樣姐姐》《花兒與少年》《奔跑吧兄弟》……都朝你奔涌而來,你是趁廣告期間流竄于各大頻道之間,還是利用網絡見縫插針“惡補”回來?若具備較高的媒介素養(yǎng),你會將這些節(jié)目歸于明星真人秀,認識到它們除了形式有異,實質上都是從不同層面與明星“近距離”接觸,爾后理智從容地選擇其一。
再者,我們收看娛樂性電視節(jié)目是獲得精神上的釋放,雖然這種解壓在時間和空間上有限,但是當受眾全身心投入后,難免不會陶醉其中,忘卻了之前接觸媒介的目的,從而無限貪戀節(jié)目觀看過程中的閑散和愜意。所以,在娛樂至上的精神世界里保證自己不耽溺、不上癮,需要強大的自控自制能力。媒介使用能力就是幫助我們樹立堅定的“利用”媒介的意識,時刻明確媒介接觸動機,視媒介為滿足娛樂或是學習新知需求的工具,而不是被媒介左右。
由此可見高水平的媒介素養(yǎng),不僅能幫助我們認識到媒介給我們帶來的危害,還能幫助我們抵制危害,發(fā)展自身,取得控制權。所以在“注意力經濟”和“泛信息化”時代,培養(yǎng)高媒介素養(yǎng)勢在必行。
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媒介所提供的信息,而媒介也越來越異化為控制我們的力量,特別是娛樂節(jié)目“泛濫成災”,越發(fā)挑戰(zhàn)人們在閑暇時期的自制能力。雖然提升媒介素養(yǎng)需要媒介和受眾雙方的努力,但筆者更傾向于主張依靠受眾自身的力量來改變。以下幾條建議主要從受眾角度出發(fā),針對時下的“娛樂至上”精神,探尋“自救之路”。
(一)明確個人定位,抵御“娛樂”泛濫
個人定位是媒介素養(yǎng)的三大基石之一。它由目標和動機構成,通過目標形成信息處理的任務,決定信息的去留,對目標知曉得越清楚,就越能對信息搜尋過程進行指導。搜尋信息的動機越強,就越會為實現目標而付出更多的努力。[2]
收看綜藝娛樂節(jié)目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得休閑和放松,但是接二連三奪人眼球的真人秀節(jié)目一旦與我們貪圖娛樂的心理相扣合,就會釀成“忘本”的慘劇。所以在各大娛樂節(jié)目橫行其道的環(huán)境下,我們更要時刻銘記自己的定位,不要無限制地放縱自己,在收看娛樂節(jié)目之前給自己定一個下線,控制好時間和范圍,用毅力和理智做到收放自如。
“對個人定位了解得越多,就越會有意識地去打造個人定位,進而越能控制這個過程。越是注意個人定位,就越能控制信息獲取與使用的過程?!保?]
(二)豐富業(yè)余生活,削減對同一種媒介的依賴
業(yè)余我們可以選擇一項幫助我們舒緩緊張情緒,能給我們帶來愉悅感的活動。我們要明白在電視娛樂節(jié)目之外還有很多空間,要有意識培養(yǎng)豐富的興趣愛好。
就形式而言,可分為動態(tài)和靜態(tài)。動態(tài)自然和運動相關,我們可以適當地開展一些戶外活動,親近大自然,遠離都市,尋求一片內心的寧靜?;蚴沁M行有氧運動,跑步、打球、跳繩,用身體上的勞碌平衡心理的積郁。如果這些不適合宅男宅女,還可以選擇一些室內活動,如插花、閱讀、寫作、繪畫、彈琴等。在這些過程中,你所獲得的益處遠比在電視前機械地笑上幾個小時要有意義,它們教會你的不只是內心的純粹靜美,還有對生命的珍惜熱愛。
就媒介類別而言,可以分為紙質媒介、電子媒介和網絡媒介。當然筆者更愿意推薦受眾選擇紙質媒介。就像波茲曼所擔憂的,某個文化交流的媒介對于這個文化精神中心和物質中心的形成有著決定性的影響。隨著人類文字思維轉向圖像思維,我們的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領域都要改變其內容,并用最適用于電視的表達方式去重新定義,最后人類不得不淪落到“運用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機器和自己對話”的地步。然而,并非狂妄地主張受眾不去接觸電子和網絡媒介,只是呼吁受眾對于紙質媒介的重視,書籍、報刊不僅可舒緩日益快速的生活節(jié)奏,受眾還可以通過深度閱讀提升自己對信息的理解能力。
所以在安排業(yè)余時間的時候,不妨用多種媒介加以調節(jié)?!安煌浇樾问綍o受眾帶來不同的信息接觸感覺,從而使自己可以更好地理解媒介信息,強化媒介信息接觸效果”。[4]
(三)完善知識結構,拒絕“低俗”娛樂
知識結構是存在于個人記憶中的一套有組織的信息,它不是自然產生的,必須認真而精細地建構。想要具備媒介素養(yǎng),需要在五個領域構建起強大的知識結構:媒介效果、媒介內容、媒介產業(yè)、現實世界以及我們自身。具備了這五個領域的知識,人們在搜尋信息、使用信息、建構服務于自己的目標意義時,就能做出更好的決定。在進行信息處理時就會變得更加自覺,而那些讓這種自覺成為可能的信息即存在于我們的知識結構之中。[2]
知識結構越多,在感知更廣泛的媒介信息時就會越自信。具備了更為全面、完善的知識結構,就能對更大范圍的媒介問題進行更好的理解,進而能夠看到“大圖景”,知道媒介為什么會以那種方式運作。[2]因此,我們必須要努力提升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清晰地領悟諸如娛樂真人秀節(jié)目的本質內涵、運作方式,以及“爭奪收視的陰謀手段”,對“該不該收看”或者“該不該沉迷”這些節(jié)目進行反思,進而更明確地找尋值得一看的電視節(jié)目。
雖然“提升媒介素養(yǎng)”只有短短的六個字,但是要扎實做好這件事,不是簡單的幾條建議就能起作用的,我們必須要做好長期貫徹實行的準備。只有提高媒介素養(yǎng),意識到“電視節(jié)目”內容的本質意義,對節(jié)目本身的藝術內涵進行專業(yè)的“挑剔”,才不至于在娛樂無止境的誘惑之中迷失自我,而有關“娛樂至死”的恐慌和“收視率是萬惡之源”的想法才會真正淡化消退。
[1]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章艷,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2,87.
[2]詹姆斯·波特.媒介素養(yǎng)[M].李德剛,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8,15.
[3]吳德政.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提升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
[4]曲志國.三網融合進程中的受眾媒介素養(yǎng)提升策略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3.
[5]張立國,楊娟.我國媒介素養(yǎng)教育研究的現狀與反思[J].中國電化教育,2011(9):4-8.
G206
A
1674-8883(2016)15-0304-02
譚盼盼(1989—),女,湖南株洲人,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新聞傳播學專業(yè)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