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建忠(羅定職業(yè)技術學院教育系,廣東羅定527200)
?
論教育即變化
唐建忠
(羅定職業(yè)技術學院教育系,廣東羅定527200)
[摘 要]教育是高級的人類社會實踐活動,掌握科學的教育理論,把握教育規(guī)律對于具體教育教學有十分重要意義。本文從相關教育理論出發(fā),演繹歸納出教育起源于變化、教育內(nèi)容即變化、教育過程即變化、教育規(guī)律即變化、教育的終點即變化的論斷。以期為實現(xiàn)教育幫助人向更好的方向變化提供理論支撐。
[關鍵詞]教育 變化 變化人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04.005
對于教育追本溯源的探究是教育學人的使命。關于教育是什么?前人的論述很多,例如我國《說文解字》中有這樣的記載:“教,上所施也,下所效也,育養(yǎng)子使做善也?!保?]將教育二字連起來的是孟子,他曾經(jīng)說過:“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附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人生三樂也。”[2]在近現(xiàn)代對教育的論述當屬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他強調(diào)生活即教育、學校即社會、教學做合一。在西方也有一大批教育名家,有很多著名的教育論斷。柏拉圖的教育即靈魂的轉向;康德的教育即使人成之為人;赫爾巴特的教育即道德;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jīng)驗的總結。
古今中外的教育大家對教育是什么的論述的確挺多,但是這不意味著對教育是什么就不需要論述?對教育是什么的論述是永恒的主題。因為前人對教育的論述都是由自己所受的各種因素決定的,如自己的學識、時代條件、自己的興趣愛好等。另外他們對教育是什么的探究根本不能真正地詮釋今天的教育。還記得錢鐘書《圍城》中的:“大學里理科生瞧不起文科生,外國語學院的學生瞧不起中文系的學生,中國文學系的學生瞧不起哲學系的學生,哲學系的學生瞧不起社會學系的學生,社會學系的學生瞧不起教育系的學生,教育系的學生沒有誰可以給他們瞧不起,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保?]這反映了20世紀上半世紀學教育學生的真實處境,但是時到今日,總體來看,學教育出身的學生還是不受歡迎。最為根本的原因就是時到今日,教育學人對教育是什么的論述不能夠讓人們信服及認可,甚至有的教育學人對所研究的學科都不自信,竟然認為教育學無規(guī)律可循,教育學領域成為任人宰割的羔羊,這樣的學科怎么會獲得認可?這個學科領域畢業(yè)的學生怎么可能受歡迎?這樣的學科發(fā)展下去怎么守住自己的陣地?故研究教育是什么目前還是很有必要的。下面就是本文通過論述古今中外教育大家思想的共同之處,結合自己所學的教育理論及個人的見解,從教育起源、過程、目的、內(nèi)容、規(guī)律、方法、終點這些方面對“教育即變化”思想的論述。
教育起源是研究一切教育的起點,對教育起源不同的論述直接決定人們對教育的認識,也間接地決定了教育的地位。對于教育起源的論述,目前教育界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即神話論、生物論、心理論、勞動論,還有學者認為教育起源于需要,另有學者認為教育起源于自然,這些就是教育學人對教育起源的普遍認識。當然這些看法在一定的程度上揭示了學人對教育起源認識程度在逐步提高,特別是將教育起源定位于自然的人,更是有深邃的眼光及視野值得肯定。但是本文以為這些對教育起源的認識還是不夠深刻的。
秉持教育神話起源論的人是從古人對人是怎樣變成的角度來考慮的,古人由于受自身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的限制。認為人是由某種超自然的力量作用的結果,也就是神做用的結果,所以就說教育起源于神話;堅持教育生物起源論的學者是看到人與別的動植物發(fā)展變化的共同之處,都是按照某種本能進行變化的,所以也就認為教育起源于人這種本能的變化;堅持教育心理起源論的學者認為人之所以能夠進步,是因為原始人類出現(xiàn)了“單純無意識的模仿”[4],也就是說個體出現(xiàn)模仿這種經(jīng)驗變化后,再通過彼此之間的模仿獲得如何生存的技巧,人類也就產(chǎn)生了,因為模仿是種心理活動,也就認為教育起源于心理;堅持教育勞動起源論者是從恩格斯關于“勞動創(chuàng)造人以及人類社會起源于勞動”這一理論直接套引和推導出來的,正是從革命導師“勞動創(chuàng)造人類本身”這一著名的原則出發(fā),認為勞動使得人產(chǎn)生教育;堅持教育需要起源論的人在勞動起源的基礎上更進一步,認為人之所以勞動是因為求生的需要,是這種需要使得人不斷地探索求生的技巧,也就是進行能夠生存的勞動教育,所以認為教育起源于勞動;堅持教育自然起源論的學人是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抓住他們的學說共性,即無論是神話、生物、心理、勞動、需要這些都是從自然中所得來的,況且人的形成過程本身就是種自然而然的過程,所以他們認為教育起源于自然。
從上述關于教育起源的探索可以看出人們對于人類是如何形成認識的看法在逐步深化,但是還不夠深刻。本文在探究前面諸多教育起源論共性的基礎上,得出教育起源于變化的結論。變化二字是最深邃的,昔日老子《道德經(jīng)》曾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5]的論述,將變化用作萬物生成之本因。因此,將變化做為教育的起源即人如何生成,是有理有據(jù),值得肯定的,可以說沒有變化就沒有人,正是由于類人猿的變化人才得以產(chǎn)生,故教育起源于變化。
教育內(nèi)容是指教什么,也就教育所傳遞的東西。不能說這種對教育內(nèi)容認識有什么過錯,但這是靜止的,沒有動態(tài)的、深刻的把教育內(nèi)容的實質揭示出來。那么教育內(nèi)容的實質到底是什么?只有通過古今中外的數(shù)千年的教育內(nèi)容的發(fā)展歷程才能夠窺見。最早關于我國古代教育內(nèi)容的論述當屬西周的“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shù)。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都有自己的教育內(nèi)容。儒家孔子的教育內(nèi)容主要體現(xiàn)在“文、行、忠、信”這4個方面及他編著整理的“六經(jīng)”即《詩經(jīng)》、 《尚書》、《禮記》、《易經(jīng)》、《樂經(jīng)》、《春秋》這6部經(jīng)典;墨家的教育內(nèi)容主要是一些與實際相關的自然科技知識及兼愛思想等;道家以老莊為代表將從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悟道作為教育內(nèi)容;其他各家如陰陽家、法家、名家、雜家等也都有與其思想相關的教育內(nèi)容。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是秦朝的教育政策,特別是秦始皇焚書坑儒后,法律條文就成為了秦朝僅存的教育內(nèi)容。漢朝自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儒家的《四書五經(jīng)》就成為了其后兩千年封建社會的主要教育內(nèi)容。當然,除了這些正統(tǒng)教育內(nèi)容外也有些專門教育內(nèi)容,如漢朝的鴻都門學、魏晉時期的四小候學等。中國自1962年開辦京師同文館后,開始學習西方開設的科目,今天開設的科目基本上與西方相同。
從我國教育內(nèi)容發(fā)展的歷程可以看出,教育內(nèi)容是隨著時代發(fā)展而不斷變化的,沒有永遠不變的教育內(nèi)容。如今我國教育內(nèi)容早就突破了前人所總結的“經(jīng)、史、子、集”4大學科門類。在西方關于教育內(nèi)容最早的論述,當屬智者提出的“前三藝”即“文法、修辭、辯證法”。接著是柏拉圖提出的算術、幾何、天文、音樂這“四藝”。中世紀時期西方教育內(nèi)容主要是神學,不過也包括著上面提出的七藝。文藝復興后神學占教育內(nèi)容統(tǒng)治地位的歷史一去不復返,各種實際有用的知識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如讀、寫、算及各種行業(yè)所需要的專業(yè)知識都成為教育內(nèi)容。隨著西方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后,歷經(jīng)幾次工業(yè)革命,各種能夠適應資本主義及社會需要的科學知識演變成了教育內(nèi)容的主體??梢娢鞣降慕虒W內(nèi)容與我國的教育內(nèi)容一樣,也是不斷變化調(diào)整的。
教育過程指教育是怎樣進行的,也可以通俗的理解為教育的流程。對于教育過程的論述,前人可謂不少。如教育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教育過程是先生教育學生如何進行學的過程;教育過程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互動的過程;教育過程是教師指導下學生個體社會化及社會個體化的過程,這些都是目前最為盛行的關于教育過程的論述。前人的這些觀點在一定程度上的確揭示了教育是怎么進行的,但仍然不夠全面。雖然在教育過程中認識發(fā)生了變化,特別是對學生來說如此,但是教育過程不是簡單的認識變化問題,還有知識主觀構建問題。
認為教育是教學生學的過程,把同一項活動割裂了,沒有關注到教學的雙向性;將教育看作雙邊互動的過程,抓住了教育過程最為核心的要素即教師和學生的互動變化這是值得肯定的,標志著對教育過程的認識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但是只通過教育兩大主要核心因素來論述整個教育過程也是值得商榷的;教育是教師指導下學生個體社會化及社會個體化的過程,這個觀點突出了學生的主體能力,而對教師所應該起到的作用有所忽視,這是不確切的。本文以為要論述教育過程就應該考慮到教育活動中的4大要素即教師、學生、教育內(nèi)容、教育手段,看這些要素在教育活動發(fā)生前及發(fā)生后是怎樣的,然后把握其中的規(guī)律及實質,進而得出對教育過程深刻的論述??梢钥闯鼋逃顒忧昂?,無論是學生、教師、教育內(nèi)容、教育手段都發(fā)生了變化。如果教師與學生不發(fā)生變化那么教育活動就不能夠真正起到效果;如果教育內(nèi)容及教育手段不發(fā)生變化,那就是不考慮學情的經(jīng)驗講授,無法達到育人的效果。從整體上說教育過程就是一種不斷變化的過程,是教師的教育教學技能由不成熟到成熟的過程,是學生的知識由少到多的變化過程,是教育內(nèi)容及手段不斷改進完善的過程。由此可見,教育過程即變化,沒有變化就沒有教育過程。
教育規(guī)律是教育內(nèi)在的本質,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必然聯(lián)系,教育學是研究教育規(guī)律的學問。很多人認為,教育學即沒有自己獨自的研究領域,又沒有適用本學科獨自的研究方法,怎么能夠有規(guī)律值得研究。其實,教育有自己獨自的研究領域,那就是使人向更好的方向變化。無論是中國古代《大學》中所倡導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或是近代教育學人提出的“做人、做中國人、做現(xiàn)代中國人”還是西方教育家所提出的“做智者、做自然人”等,都有一個基本出發(fā)點,那就是研究怎樣使人向更好方向變化。用大儒馮從吾的一句話表述即為“本先生千教萬講都是要求你們學做好人罷了”。教育學人可以因時因地采取靈活多樣的教育方法,只要能夠真正達到使人向更好方向變化即為教育的成功。最好的教育方法應該像老子所言的“上善若水”一樣,教育如水不要刻板不變要流動起來,變化是教育最佳的、特有的研究方法。因為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學生,是復雜多變的,這就要求更不能夠用一種一成不變的方式去研究教育問題,應該靈活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教育是伴隨人的產(chǎn)生而產(chǎn)生的,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人類特有的教育。對于人類的將來,中外學者都有著自己的論述。在我國古代儒家繪制出了大同社會畫面,在這種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幼”[6]。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相處,天人合一。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中指出,未來的國度中最有智慧的人成為最高統(tǒng)治者,人們愉快地接受教育,各種潛能得到最大程度地發(fā)揮。盧梭在《愛彌爾》中提出了理想的自然人,要求發(fā)展學生的天性,成為獨立的能夠體現(xiàn)出自己獨特價值的人。馬克思提出在共產(chǎn)主義那個物質極大豐富的社會里,人通過教育成為能夠滿足自己需要的自由人。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對人的終極關懷都是使人的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揮、使人身心得到最大可能的發(fā)展。這也明確了教育的終點,就是使人盡善盡美,這是一種不斷演進、不斷變化的結果。
參考文獻:
[1]王靜.試論《說文解字》中的“教育”二字[J].教育研究,1995(03).
[2]李煌明,李紅專.傳統(tǒng)之“樂”與人生“幸?!保跩].船山學刊,2008(03).
[3]慶年.教育學是人學[J].復旦教育論壇,2011 (01).
[4]尹艷秋,陸正林.教育起源說的學術視角[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3).
[5]林光華.《老子》第四十二章之解讀及方法論初探[J].中國哲學史,2012(01).
[6]胡國強,劉先進.《梁惠王·上》中孟子思想與當代和諧社會建設[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6).
(責任編輯:劉爽)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6)04-0023-03
[收稿日期]2015-09-29
[作者簡介]唐建忠 (1973-),男,湖南新寧人,碩士,羅定職業(yè)技術學院教育系講師;研究方向:教育學原理。
On the Theory of“Education Is Change”
TANG Jianzhong
(Education Department,Luod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Luoding,Guangdong 527200,China)
Abstract:Education is a high level of human social practice.To master the scientific education theory and to grasp the law of edu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for specific teaching and learning.Based on some theories,this paper insists that education originated in the change,education's content,process,regularities and end point both are changing,which hope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realization of education to help people develop better.
Key words:education;change;change 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