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周
(陜西省咸陽市旬邑縣中學 陜西咸陽 711300)
良藥未必苦口,忠言亦可順耳
——《鄒忌諷齊王納諫》勸諫藝術芻議
王亞周
(陜西省咸陽市旬邑縣中學 陜西咸陽 711300)
作為勸諫藝術的經(jīng)典之作,《鄒忌諷齊王納諫》的勸諫過程可謂入情入理,勸諫語言可謂文質兼美。表現(xiàn)出如下特點:勸諫方式上,由己推人,由小到大,層層深入;勸諫語言上,措詞委婉,比喻巧妙,整齊精練。總之,很有特色的,很有說服力。
勸諫 由己推人 委婉
人們常說:“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也就是說,在很多時候,“忠言”往往“逆耳”。所以,要達到“利于行”的目的,對于接受建議的人來說,需要虛懷若谷的品質。但是,當接受建議的人身處高位時,能否具有一種大胸懷,接受來自下面的意見?也許值得存疑。所以,我們在交往過程中,特別是對上交往時,若能夠注意溝通的技巧和方式,也許“良藥未必苦口,忠言亦可順耳”。今天,我們就以《鄒忌諷齊王納諫》,談談文章表現(xiàn)出的勸諫藝術的魅力。
《鄒忌諷齊王納諫》全文共三段。第一段寫鄒忌的妻、妾、客人贊美鄒忌及其原因。開頭一句便從正面寫出鄒忌的身材、面貌,從客觀上先肯定鄒忌的美,為下面寫“齊國之美麗者”徐公比美打下基礎。然后寫鄒忌與妻、妾、客的三問三答,這三個人都說鄒忌比徐公美。“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边@幾句描寫鄒忌會見徐公后的行動和心理狀態(tài):他早知徐公是“齊國之美麗者”,這次又通過實際對照,認真分析,覺得自己并不如徐公美。因此“暮寢而思之”。他經(jīng)過認真思考以后,從受蒙蔽中恍然醒悟了。原來妻、妾、客之所以說他比徐公美正是由于“私我”、“畏我”、“有求于我”,以至于混淆了是非,顛倒了美丑,蒙蔽了自己。
這一段寫鄒忌個人的事情,描寫得有聲有色,“朝、旦、明、暮”時序井然有條,為下一段用暗示、比喻的方法諷諫齊王作了鋪墊。
第二段寫鄒忌用自身的事情作比喻諷諫齊王的情況。鄒忌先向齊王表述了他的妻、妾、客都說他比徐公美的原因,然后由已及人,由小及大,進一步推論到齊王身上?!敖颀R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這一句先說齊國之強大,其中也就點出了齊王地位之尊貴。正因為齊王位尊勢大,“私王”、“畏王”、“有求于王”者當然更多,因此“王之蔽甚矣”是不言而喻的。作者運用簡短的語言,作了合情合理的推論,很有說服力。
這一段寫鄒忌現(xiàn)身說法,以已推人,指出王之蔽更加嚴重,如果不廣開言路,修明政治,國家的安全和齊王的地位都將是危險的。
第三段寫齊王虛心納諫及其結果。一個“善”字寫出了齊王虛心納諫的態(tài)度,同時襯托出鄒忌諷諫的說服力。接著寫齊王下令懸嘗納諫,表現(xiàn)了齊王廣開言路的決心和行動。當然,這里有作者的夸大,對齊國的統(tǒng)治者作了不切實際的美化,讀時應予注意。接著寫齊王納諫以后在國內(nèi)外所引起的反應。在國內(nèi),“令初下”時,“門庭若市”,看出齊國在政治上問題是不少的;又經(jīng)過“數(shù)月”、“期年”以后,進諫者由多而少,由少到無,說明齊王納諫以后,修明政治,已見出巨大成效。在國外的反應是:燕、趙、韓、魏皆朝于齊。
這一段寫了齊王納諫的態(tài)度、決心、行動和結果。證明了除蔽納諫能修明政治,對國家人民有好處。
鄒忌向齊王勸諫時說道“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边@一段勸諫之言可謂精彩絕倫,鄒忌通過妻、妾、客人贊美自己這一假象聯(lián)想到臣子虛美國君這一客觀可能的事實,并通過原因分析及類比推理,即妻、妾、客人之所以“美我”,是因為他們有求于我。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妻、妾、客人與鄒忌的關系和臣子與君主的關系何嘗不是同樣的性質呢?所以,臣子對于君主的溢美之詞不過是一種諂媚而已。通過這樣的推論,讓國君在一步步推理中自然而然地明白并開始思考自己所面臨的處境:我是否也處于謊言的蒙蔽之中?國家是否真的一片歌舞升平?這一番推論可謂深入淺出,入情入理,著實讓人信服。從而使得齊王認清現(xiàn)實,開門納諫,實現(xiàn)齊國一時之盛。
其實,類似的說理在先秦諸子的作品中不乏先例。先秦時期,諸侯爭強、互相征伐,這樣的“國際”環(huán)境,也為“百家爭鳴”的思想局面創(chuàng)造了機會,各家各派努力推行各自的學說,其中,“儒家”對后世影響最為深遠。作為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曾經(jīng)帶領眾弟子用十四年時間游歷列國,推行自己“仁”的學說,談到如何實現(xiàn)“仁”時,孔子說道:“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意思是說:近取自己作比方,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可以說是實現(xiàn)仁的方法。后來,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笨梢哉f是對孔子觀點的具體化。從而讓我們明白,“仁”并不是遙不可及!
很多時候,再好的說理都需要精彩的語言包裝,如此,枯燥的道理才會煥發(fā)出吸引聽眾的魅力。在鄒忌勸諫的話語中,他避免了單刀直入,沒有直言齊王施政方面存在的問題,而是從自己的生活“瑣事”和體驗說起,富有生活情趣,拉近了交流對象的心理距離。表達委婉,且將君臣關系和夫妻、主客關系作比,不可謂不巧妙。在句式表達上,鄒忌話語簡潔凝練,句式整齊,從而使得整個語言在形式上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關于勸諫語言魅力的例子不勝枚舉,如秦代唯一文學家李斯曾經(jīng)寫過一篇著名的勸諫文章——《諫逐客書》,這篇文章可謂識高文亦高,它不僅思想可貴,而且辭采豐富,文思橫溢,寫作技巧十分出色。文章多用排比和對偶句造成文章雄渾奔放的氣勢。語言形式整齊錯落,音節(jié)上抑揚頓挫,使全文增強了溜溜不絕,雄放不羈的氣勢。所以,它不僅成為公文的典范之作,也為李斯在文學史上爭得一席之地!
當然,古今中外,勸諫的方式多種多樣,勸諫的藝術也是豐富多彩。我們在這里所分析的《鄒忌諷齊王納諫》勸諫藝術只能算是鳳毛麟角,但我們從中畢竟可以窺探出中國古代賢臣的赤子之心及令人拍案的勸諫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