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張家港市后塍學校 鞠文龍
語文教學中不容忽視的人文精神
江蘇省張家港市后塍學校 鞠文龍
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最根本體現(xiàn),我認為應該是:展示人的個性,塑造人的心靈,關注人的生活。語文教學應該充分展示人的個性,要讓教師和學生的個性都煥發(fā)異彩。從所選的文學篇目來說,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個性、才華、情感以及思想的結(jié)晶,都有著鮮明的特色;從教師的教學方法來說,每一個教師的個性氣質(zhì)、學識修養(yǎng)不同,對同一篇文章的感受、理解、領悟也各有不同。因此,不同的文章應該有不同的教法,不同的教師也應該有不同的風格。很難想象,一個沒有個性的教師,能夠培養(yǎng)出富有鮮明個性的學生。
人文精神 文本 細節(jié) 作業(yè) 評價
曾任鳳凰衛(wèi)視中文臺副臺長的劉春說過:“人文精神無處不在,我們具體的社會行為都有人文,我害怕我們的人文節(jié)目把自己的立場預設得太死?!碑斎?,他們談的是做節(jié)目,但做節(jié)目和做教育一樣,都是塑造心靈、成就生命的事業(yè)。教育的成功更需要關注“人文”。因為教育的人文集中而鮮明地體現(xiàn)著教育的理念,是透視教育理念的放大鏡。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教育觀,而人文正是這種思想的同義反復。要在教學中滲透新的教育理念,那么,教學中閃現(xiàn)的人文精神我們不容忽視。
語文教學要真正體現(xiàn)教育的“以人為本”的真諦,把學生從“應試教育”“就業(yè)教育”的枷鎖中解放出來,讓學生的個性得到自由張揚,人格得到和諧發(fā)展。李白眼中“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壯美,杜甫筆下“窗含西嶺千秋雪”的明麗,老舍貓的頑皮可愛,鄭振鐸燕子的機靈活潑;《精衛(wèi)填?!贰队薰粕健氛蔑@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不屈意志,《赤壁之戰(zhàn)》《草船借箭》閃耀的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的驚人智慧?!肚邎@春·雪》《詠梅》中蘊含偉人傲視天下的豁達……所有這一切,都是學生天天面對的課本內(nèi)容。如果把這些內(nèi)容視為課程資源的第一次開發(fā)的話,那么,教師與教材的對話,學生與教材的對話,可視為教師對課程資源的第二次開發(fā)。語文教師就應該充分利用文學作品中豐富可感的人文資源,把這第二次開發(fā)推到極致。
密斯·凡·德羅是20世紀最偉大的建筑師之一,在被要求用一句最簡潔的話來概括他成功的原因時,他只說了五個字“魔鬼在細節(jié)?!彼磸蛷娬{(diào)的是:“不管你的建筑設計方案如何恢弘,如果對細節(jié)的把握不到位,就不能稱之為一件好作品?!奔毠?jié)的準確、生動可以成就一件偉大的作品,細節(jié)的疏忽也同樣會毀掉一個宏偉的規(guī)范。教育細節(jié)可以是教師的衣著打扮、教師的一句話、一個動作,甚至是一個眼神,或者是教師打的一個等第、寫的一句批語。“教育無小事,事事皆教育”,而正是這些“小事”,可能會讓孩子感到莫大的失望,也可能讓孩子感到無比的興奮,因為這些“小事”在學生心里就是“大事”。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學生到學校不僅是為了取得一份知識的行囊,更主要是為了變得更聰明?!庇泻芏嗟睦蠋熣J為語文嘛,無非是抄抄背背。無可非議,語文是要抄,要背,但要讓這些抄、背“活”起來,美國著名傳播學家宣偉伯提出一個選擇定律:可能得到的報酬/需要付出的努力(代價)=預期選擇率,用于作業(yè)布置可演變?yōu)椋嚎赡艿玫降某煽?要付出的努力(包括時間)=(作業(yè)布置法)使用率,也就是說,可能得到的成績越大,說明使用率越高。
作業(yè)的布置不是,也不應該是從文本中來到文本中去,緊緊抱住文本不放,它應該是以文本為核心,向四周擴散的球體,是人的情感感染與社會教化的結(jié)合體。教育的任務不僅僅只面向?qū)W生,還要教會學生如何接受他人的影響和感染,并如何去影響和感染他人。
我們先看兩個事例:
事例一:作文考試,題目是《我的爸爸》。某學生的文章事例感人:自己的父親為了一家子,含辛茹苦,身患重病仍不舍得去醫(yī)院花錢,最后含恨而去。一調(diào)查,都是假話。為了騙取高分,孩子竟然背離了人格,出賣了親人。
事例二:語文技能測試中有背誦一項,一學生得了90分洋洋自得:“我今天早晨只看了10遍,就很輕松地得了90分,我真聰明??!”另一學生得了50分,向好朋友嘆苦:“為了能背出這篇文章,我花了整整一個早晨,可還是不及格,哎,我真笨呀!”
事例中的三個孩子會怎樣發(fā)展呢?事例一中的孩子可能會向著投機倒把、耍小聰明的方向發(fā)展,事例二中的第一個孩子可能會一直認為自己反正聰明,做什么事情都不要付出努力的,第二個孩子可能會埋怨自己笨,導致喪失自信心。
評價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fā)展,也就是說要“以人為本”,體現(xiàn)“人文精神”;要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不能“一刀切”;要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而非僅看結(jié)果;重視學生會學了嗎,不是重視學生學會了嗎。
馬卡連珂曾說過“教育是詩一樣的事業(yè)”,是呀,在應試教育根基仍舊扎實的今天,我們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應該想象著走進教育的詩境,思考著承載知識的教育該如何讓“人文的陽光”朗照一生,我們期待著“人文的奇葩”能開滿祖國的大地。
[1]魏書生與民主教育.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編組編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余文森.有效教學十講.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3]楊俊、彭貴川.論語文教育中人文精神培養(yǎng)的文化沖突與超越
[4]方經(jīng)文.請關注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魅力中國